不打针不吃药糖尿病(不打针不吃药糖尿会好吗)
糖尿病人不忌口、不吃药、不打针,结果怎么样?医生用实例告诉你
门诊经常会有这样的病人,诊断出糖尿病,就会满怀期待的期望医生告诉他,不用忌口,不吃药,不打针。
确实有些病人在确诊糖尿病以后,不用吃药、打针,只要严格控制饮食,坚持锻炼,血糖也是可以恢复正常的。
但是如果初诊血糖就比较高,或者坚持不了饮食和运动治疗的患者,那么就需要吃药、打针来控制血糖。
当然也有些人不在意,认为我没有任何感觉,只是血糖高一些,没有关系的,他们就身体力行,确实不忌口、不吃药、不打针。
那么这些病人怎么样了呢?
医生告诉大家一些典型的案例,来说明这种方式对血糖的影响。
不忌口、不吃药、不打针
刘先生,36岁,体型肥胖,体重指数34,血糖16.2mmol/L,体重近2个月下降约10kg,诊断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脂肪性肝病、肥胖症,除消瘦外无明显自觉症状。
建议减重、药物治疗,拒绝,认为自己没有任何不舒服,既然医生说胖,现在不用少吃饭也能瘦,真是太合适了!
于是不忌口、不用药,每天喝酒,继续大鱼大肉,体重确实下来了,半年体重下降了25kg,人走不动了,全身酸乏,最要紧的突然出现胸闷,被120急送到医院,检查发现急性心肌梗塞,血糖26mmol/L,酮体 ,经过紧急抢救,花了近20万元,才把命拉回来,放了3个支架,胰岛素治疗。
而如果在半年前用药,那么就很简单了,低热量饮食,每天坚持锻炼,服用二甲双胍每天2000mg,每周体重下降1-2斤,代谢综合征的各种疾病状态都能明显改善,血糖也会明显下降。
如果血糖不能下降到空腹7.0,餐后10.0以下,也可以加用吡格列酮、达格列净等药物配合,血糖基本上都能维持在相对正常的范围。也不至于疾病迅速进展到出现到急性心梗的地步。
吃药不忌口
刘阿姨,60岁,血糖高5年了,一直服用降糖药物治疗,用药非常认真,每天吃饭前一定要把药吃下去。
但是就是这样,刘阿姨的血糖控制的也是不好,前几天查体,糖化血红蛋白达到了11.5%,餐后血糖18.4mmol/L,已经出现了眼底病变和尿蛋白。
与同病程的糖尿病人相比,并发症发生时间明显的提前。
刘阿姨说,我吃药那么认真,从来没马(虎)过啊!血糖怎还会控制的不好呢?
刘阿姨吃饭的习惯是喜欢喝汤,面汤、稀粥每顿都要喝,一喝就是2大碗,而且从来不愿意测餐后血糖,每次来就诊,都要做思想工作才能查1次,一查就非常高。
告诉她要忌口,要调整饮食习惯,可是她说,我就是爱喝汤,不喝汤就像没吃饭一样。
餐后血糖增高会明显影响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在并发症的出现上,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并发症的发生率会下降38%。
能吃药,不愿打针
赵大哥,52岁,糖尿病史3年了,一直口服格列吡嗪、二甲双胍等药物治疗,血糖近年控制的不好了,考虑是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还有消化道反应。
建议停用口服药物,改用胰岛素治疗,可是他不愿意,就一直加药,加到了最大量,血糖降的不好,还出现了药物刺激导致的胃炎、胃溃疡,每天上腹部疼痛的明显,几乎饭都吃不下去。
以上为不忌口、不吃药、不打针出现的典型案例,糖尿病治疗是一个慢性的过程,在治疗上需要定期进行药物治疗方案的调整,还要坚持饮食、运动的治疗,才能保持血糖平稳,防止并发症的出现。
我是爱生活、爱美食的孙医生,持续为大家提供优质健康知识。糖尿病、肥胖症等代谢性疾病越来越多,还可能影响家庭和下一代的幸福。好好控制血糖、体重才是治疗的根本。
如果本文对您有所帮助,关注并点赞是对我的最大支持。如果您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有这方面的问题,请转发给他们,这是对家人和朋友最大的关爱。
不用打针吃药,就能让糖尿病好转?杨浦这群人有什么神奇处方?
6个月时间,不打针不吃药,
殷行社区的40名糖尿病前期患者中,
有35名血糖稳步下降,
不仅相关身体指标均已恢复正常,
其他医疗费用也大幅降低。
他们究竟是怎样做到的?
在1月7日举行的
杨浦区社区(运动)健康师
“体医融合”2022年试点项目启动仪式上,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刘向云教授
为大家揭开了这个秘密。
今年4月,刘向云教授带领的社区(运动)健康师团队给这些处于疾病前期的居民开具了一份“运动处方”。
所谓“运动处方”,就是以运动干预指导为主的非医疗处方。首先由家庭医生通过居民健康档案筛查出疾病的早期患者或亚健康人群,然后由社区(运动)健康师为其定制一份个性化运动计划,最终通过运动锻炼的方式实现改善身心健康水平、预防疾病的目的。
64岁陈菊芳根据“运动处方”坚持锻炼,至今已经快9个月了。“易筋经、五行操、弹力带,我每天坚持锻炼一小时一刻钟。”陈菊芳说,每隔一段时间都会验血,看着自己的体检报告一点点好起来,心里别提多高兴。
陈菊芳还和当初的“糖友”自发成立了一支社区健身队,大家经常相约在一起做操。“虽然现在项目结束了,但我们大家还会继续坚持下去,这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一种习惯。”
国外曾有研究发现,如果在健康管理方面投入1元,则可以得到减少3-6元医疗费用的回报,而且这种回报是可持续的。医保作为推动医改最重要的“经济杠杆”,如何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增加群众医疗服务满意度?
去年,杨浦区启动了基于健康医保理念的社区(运动)健康师项目,依托 “区校合作”机制,将上海体育学院“社区(运动)健康师”服务引入社区,构建慢性病运动干预体系,推动健康关口前移,“运动处方”再升级,探索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杨浦区医疗保障局办公室主任庞岩介绍,参与项目的患者,不仅糖尿病指标好转了,其他医疗费用也大幅降低。“我们查了一下,这批参加干预项目的人群,原来的人均医保费用每月约531元左右,现在干预之后每月仅118元左右。”
据悉,今年,社区(运动)健康师项目项目将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范围,开设糖尿病干预、老年人防跌倒干预、老年人腰痛干预、运动损伤干预、办公室久坐人群干预,并新增慢阻肺、帕金森、冠心病的健康干预。
同时,结合体质监测,推出“精准运动处方”。健康师团队将针对家庭医生筛查出的8类疾病或亚健康人群,采取专业的体质测试,对结果进行分析,为符合条件的参与者制定一对一的锻炼计划,给出每个人的“精准运动处方”,并逐步建立起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
文字/图片:毛信慧
编辑:奚宇轩
不吃药、不打针,糖尿病到底能不能逆转?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华 通讯员 伍晓丹 韩羽柔
一直以来,2型糖尿病被认为是终身疾病,需要吃药,甚至注射胰岛素来治疗。但是,近些年来,在市面上出现不少“糖尿病逆转机构”,采用营养代餐、运动锻炼以及药物治疗等各种途径宣传“可逆转糖尿病”。近日,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发布了《2021 共识报告:缓解 2 型糖尿病的定义和解释》。《共识》建议使用“糖尿病缓解”来描述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持续改善至接近正常水平这一状态。
一时间,逆转和缓解2型糖尿病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那么临床上,逆转糖尿病以及缓解糖尿病的真实情况到底如何?记者特别采访权威专家给予详细解答。
“逆转”糖尿病几乎不可能
专家表示:“逆转”,即我们通常说的治愈。但实际上,对于“逆转“糖尿病的说法本身就存在很大的争议。广东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陈宏指出:“术语的选择对临床实践和政策决策可能会带来重要影响。之前已提出了多个术语,如‘消除’‘逆转’‘缓解’和‘治愈’。美国《2021 共识报告:缓解 2 型糖尿病的定义和解释》认为,糖尿病缓解是最合适的术语。它取得了适当的平衡,指出糖尿病可能不总是活动性和进行性的,但这也意味着显著的改善可能不是永久性的。
在我国《缓解 2 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中就明确指出,“目前没有2型糖尿病被治愈的证据,2型糖尿病‘缓解’后,即使导致缓解的措施仍被保持,但仍有部分患者的血糖水平可以再次升高至需要采用降糖药物控制的水平。”
“从某种意义上讲,逆转就是让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得到彻底改变,让胰岛功能恢复,类似于糖尿病治愈,虽然有一部分病人经过严格的治疗后,可以进入不打针不吃药血糖依然正常的状态,但这个病例数量目前看来并不多。2型糖尿病的自然长期缓解率大概只有万分之一。一位长期从事糖尿病临床工作的医生,一生若能为10万个2型糖尿病病人服务,估计也就10位病人可以出现长期缓解的情况,大多数病人还是需要进行长期的治疗。”陈宏说。
目前,美国的《共识》也建议使用“糖尿病缓解”来描述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持续改善至接近正常水平这一状态。
两类病人可以达到临床缓解
既然大规模的糖尿病患者临床逆转是不太可能实现,但是达到2型糖尿病的缓解还是可以争取的。那么,专家们说的缓解又是什么概念呢?陈宏指出, 2型糖尿病缓解是指在无降糖药物治疗的情况下血糖仍可处于达标状态或正常状态。具体指:将停用降糖药物至少 3 个月后,HbA1c<6.5% 作为 T2DM 缓解的诊断标准。目前,多数学者用“缓解”来描述2型糖尿病患者这种代谢持续改善至接近正常的状态。
陈宏说,首先,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是可以达到临床缓解的。研究证实,针对超重和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强化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包括强化胰岛素治疗和口服降糖药治疗)以及代谢手术治疗后,可以实现疾病的缓解。比如英国曾做过一项研究,观察干预298例BMI(身体指数)在27~45,病程达到6年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他们的减重过程发现,体重减掉15公斤以上,86%的糖尿病患者能达到临床缓解,甚至不用吃药打针。减重10~15公斤,57%的人不用打针吃药。
“另一类可以实现缓解病人就是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病人,短期内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的症状,这往往提示患者是糖毒性造成的胰岛β细胞进入去分化的‘休眠’状态,此时可以通过胰岛素强化治疗, ‘唤醒’休眠的胰岛细胞。”陈宏说,“这类患者往往年龄不大,病程不长,通过短期内胰岛素的强化治疗,是可以达到疾病缓解。”
小心商业机构偷换概念
无论采用哪一种减重手段,只要能够减重超过10%,胰岛能分泌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等激素的功能,就有可能实现临床缓解,也就是说,可以不打针、不吃药,血糖依旧可以控制在合理水平。
在市面上,不少代餐营养机构、减重以及医疗门诊,通过各种方式让糖尿病患者减重后,血糖降下来,在一段时间达到临床缓解。但是,这并不能称之为逆转。陈宏指出,“缓解和逆转的概念不能乱用,现在很多商业机构,偷换概念,用‘逆转’来吸引糖尿病患者,宣称十万元就能治愈,甚至欺骗那些病程较长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或者有很多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
专家认为,通过使用药物或生活方式干预或代谢手术,有时可使典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在这种情况下,持续代谢改善的频率、可能的持续时间及其对后续医疗结果的影响仍不清楚。
总而言之,陈宏认为,目前糖尿病还属于一种“可知不可根治”的疾病,还不敢轻言糖尿病可长期逆转,但可以明确地告诉广大病友,有一部分病人可以获得较长时间的临床缓解,这已经是糖尿病治疗的巨大进步。可能获得缓解的病人需要严格的条件,如超重或肥胖者,有较好的胰岛细胞功能,病程较短(小于5年),没有严重并发症等等。手段是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减重药物、代谢手术以及胰岛素或非胰岛素降糖药物强化治疗。
编辑:林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