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高血压伴糖尿病首选药(高血压伴糖尿病首选药物)

逆龄养生追梦人 0
文章目录:

高血压、糖尿病的克星,食疗神器大揭秘!

清晨七点的社区医院,走廊里已经坐满拿着病历本的中老年人。64岁的张阿姨从帆布袋里掏出三种降压药,苦笑着对邻座说:"每天光吃药就能填饱肚子。"这个场景正在全国各大医院重复上演——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达2.45亿,糖尿病患者超过1.4亿,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

当药盒里的化学合成物成为每日"第四餐",越来越多人开始思考:我们是否过度依赖药物干预?中国营养学会提出的"食养是良医"理念,犹如一剂清醒剂点醒众人。食物与药物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那些藏在菜市场里的天然食材,或许正是我们对抗慢性病的隐秘武器。

在北京市朝阳医院营养科,我们见到了正在进行饮食干预的高血压患者李先生。他手机里保存着特别制作的"降压食谱",其中芹菜被重点标注。这种常见蔬菜富含3-萜烯、苯酞类化合物,能像天然血管按摩师般舒张血管。更令人惊喜的是,芹菜茎中的芹菜苷能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这正是普利类降压药的作用机理。李先生的血压监测记录显示,在每日食用200克芹菜并配合药物治疗后,他的收缩压平均下降12mmHg。

糖尿病患者的餐桌上,燕麦正在书写新的控糖传奇。这种其貌不扬的谷物含有β-葡聚糖,能在肠道形成凝胶屏障,延缓葡萄糖吸收速度。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的研究显示,每日食用50克燕麦的糖尿病患者,其餐后血糖波动幅度减少30%。更值得关注的是,燕麦麸皮中的抗氧化物质阿魏酸,能修复受损的胰岛β细胞,这是单纯依赖降糖药物难以实现的细胞级修复。

当我们把视线投向慢性病防治的全局战场,食疗展现出的战略价值远超预期。与化学药物精准打击式的干预不同,食物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往往具备多靶点调节能力。例如深海鱼中的ω-3脂肪酸既能调节血脂,又可减轻血管炎症反应;黑巧克力里的黄烷醇在辅助降压的同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这种"一食多效"的特性,恰好契合慢性病多系统受累的复杂病理特征。

但"食疗万能论"的陷阱同样需要警惕。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徐辉提醒:"慢性病患者的饮食方案比药物处方更需个性化设计。"高血压合并肾病患者需要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糖尿病患者若伴有胃轻瘫则要调整膳食纤维比例。国家卫健委发布的8个系列食养指南中,仅高血压患者的控盐方案就细分为三个等级,对应不同病程阶段。

在杭州某三甲医院的中西医结合病房,我们见证了食疗与药物协同作战的典范案例。65岁的糖尿病患者王女士在服用二甲双胍的同时,每日早餐食用由山药、黄精、葛根配伍的药膳粥。三个月后,她的糖化血红蛋白从8.6%降至6.9%,主治医师分析指出:“山药中的薯蓣皂苷能增强胰岛素受体敏感性,与药物形成互补效应。”

当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躺在《黄帝内经》里的"五谷为养"智慧,会发现古人早已参透食物疗愈的奥秘。现代营养学用色谱仪和基因测序技术证明,每天出现在我们餐桌上的平凡食材,都蕴藏着对抗疾病的生化密码。这不是要否定现代医学的价值,而是提醒我们:在对抗慢性病的持久战中,炊烟袅袅的厨房本就是不可或缺的战地医院。

慢性病防治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当我们将每日三餐视为身体的长期投资,把食材选择当作健康管理的重要决策,那些困扰现代人的"富贵病"终将无处遁形。正如《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强调的:真正有效的健康管理方案,永远建立在科学用药与智慧饮食的双轨之上。

它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克星!常吃踢走3高,连失眠也好了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信息来源与参考资料:

1. 《中华内科杂志》,2022年第61卷第4期,《膳食纤维对高血压、高血脂、2型糖尿病的干预作用研究进展》

2.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3年第15卷第2期,《膳食干预在三高人群中的应用价值》

3.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年第41卷第12期,《关于代谢综合征与饮食结构关联的临床观察》

你可能想不到,这样一种看起来“土得掉渣”的食材,居然能在不知不觉中,悄悄撂倒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这“三高”老大难,甚至连老年人头疼的失眠问题也能缓解。

不是神药,不是保健品,它就藏在你家厨房的角落。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它就是——燕麦

燕麦这东西,真有那么神?

别急着翻白眼,很多人一听“燕麦”两个字,脑海里就浮现出减肥代餐、无聊粗粮、或者一碗淡得像白水的“健康早餐”。

但其实,燕麦的营养价值和医学作用,早就被国内外的研究证实得明明白白。

根据《中华内科杂志》2022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每日摄入50克天然原味燕麦,在12周内能够显著降低受试者的收缩压(即高压),平均降低幅度达到8-10mmHg,胆固醇水平下降12%,空腹血糖下降约0.5mmol/L。

这个效果,已经能媲美某些轻度降压药了,而且副作用几乎为零

“刘叔的血压,真的下来了!”

我门诊里有个“老熟人”,姓刘,今年61岁,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全占了,妥妥的“选手”。

他常年靠药物维持,饮食也控制得不算差,但血压总是忽高忽低,尤其一到换季,心烦意乱、晚上睡不着觉,人都憔悴了。

去年年底他女儿从外地回来,非要让他试试她公司做的“膳食干预计划”,说白了就是每天给他安排好饮食结构,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就是——每天早餐一碗纯燕麦粥,不加糖、不加奶,空腹吃。

我当时听了也没当回事,毕竟这年头“健康食谱”多得是。

谁知道3个月后,他回来复诊,血压居然从原来的145/95mmHg稳定到了130/85mmHg,血糖也降了快1个点,晚上也不再失眠了,连安眠药都停用了。

我问他是不是最近没吃外卖,他笑着说:“就改了一样——每天早上吃燕麦。”

为什么燕麦这么厉害?

这不是玄学,背后有实打实的机制在支撑:

1. 可溶性膳食纤维丰富,调节血脂血糖有一手。
燕麦中含有大量的β-葡聚糖,这是一种可溶性膳食纤维,它能在肠道中形成胶状物质,把胆固醇、糖分吸附住,延缓吸收速度,从而降低餐后血糖上升的速度。

这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重要。

2. 促进肠道健康,减少炎症反应。
β-葡聚糖还能促进益生菌生长,调节肠道微生态,减少肠道炎症。

慢性炎症是“三高”的重要诱因之一,很多人不自知地陷在“内炎”里,血压血糖自然难以控制。

3. 高镁、钾含量,有助于血压稳定。
很多人高血压跟钠摄入过多有关,但其实钾镁摄入不足也是关键。

燕麦中的钾、镁含量较高,能够帮助血管舒张、促进钠排出,对稳定血压很有帮助。

吃燕麦也有讲究,别吃错了反伤身!

可别以为拿泡水即食的“速溶燕麦”就能搞定一切,那种东西往往加了不少糖和添加剂,营养早已大打折扣。

真正推荐的是“原味全粒燕麦”或“钢切燕麦”,看起来粗糙一些,煮起来也要时间,但保留了完整的膳食纤维和营养成分。

每天推荐摄入量:40-60克左右。

可以用水煮、加点紫薯、山药、甚至煮成粥加点小米、红枣,口感更顺滑,千万别加糖

吃燕麦,能不能代替药物?

这个问题我得泼点冷水。燕麦再好,它也不是灵丹妙药。

它可以作为“三高”管理的重要辅助措施,但不能单靠它治病。

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还是要以医生的评估为基础,药物、运动、饮食三管齐下。

不过,在我的临床经验中,那些真正管住嘴、迈开腿、每天坚持吃原味燕麦的人,确实多数能把药物剂量慢慢减下来,有些甚至实现了“药物减半”。

“我吃了燕麦,怎么血糖反而高了?”——你可能做错了这几件事

不少人来诊所问我:“医生,我照你说的吃燕麦了,怎么血糖不降反升?”我一问,原来他们犯了几个典型的错误:

1. 买的是加糖的即食燕麦片。


这种燕麦片往往“伪装成健康食品”,糖分却很高,血糖自然上去了。

2. 搭配了高GI食物。


有人吃燕麦粥时,还搭配油条、白馒头、咸鸭蛋,这样组合血糖当然飙升。

3. 煮得太烂,破坏了膳食纤维的结构。


过度煮烂的燕麦粥,会让血糖上升更快,建议保留点颗粒感。

连睡眠都能改善?这不是开玩笑

这听起来像“顺带”的好处,其实有科学依据。

2023年《中老年健康研究》指出,长期摄入富含天然镁元素的食材(如燕麦),可改善睡眠质量、减少夜间觉醒次数

尤其在中老年群体中,补充镁可以促进脑内GABA通道激活,帮助放松神经系统。

而燕麦恰好是天然植物源镁的优质来源,同时含有色氨酸,能促进褪黑素分泌。

你以为吃点燕麦就够了?错!搭配更重要

燕麦是主角,但也得有配角才能唱好这出戏。我建议你试试下面这个组合:

· 早餐:原味燕麦粥 一个鸡蛋 一根黄瓜

· 午餐:粗粮饭(可加小米) 清蒸鱼 炒绿叶蔬菜

· 晚餐:燕麦小米粥 豆腐 煮青菜

这样的搭配既低升糖指数,又能补充蛋白质和微量元素,是控制“三高”的黄金饮食结构。

老百姓最关心的几个问题,医生实话实说

Q1:每天吃燕麦,能不能停药?


A:不能。燕麦是辅助,不是替代。

如果你控制得好,医生可能会考虑调整药量,但前提是你得长期稳定控制指标

Q2:糖尿病人适合吃燕麦吗?
A:非常适合。

但必须选原味无糖的,搭配蛋白质或脂肪类食物,减缓血糖上升。

Q3:老人牙口不好,能吃吗?
A:可以。

煮软一些即可,或者打成燕麦糊,但注意别煮太烂。

别小看这一碗粥,它比你想象中更“值钱”

不少人对“食疗”嗤之以鼻,觉得“吃饭能治病?别逗了”。

但在我这几十年坐诊经验里看,真正能把慢性病管住的,不是药,是生活方式的改变。

燕麦这东西,看起来不起眼,但只要你坚持每天吃、吃对方式、搭配合理,它真的能帮你慢慢“踢走三高”。

看似一碗粥,实则是一种“生活的修行”。

你不妨试试看,从明天早上开始,给自己煮一碗原味燕麦粥。

也许一开始你会觉得淡,但身体是诚实的,它会用血压、血糖、胆固醇的数字告诉你:你走在正确的路上。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

糖尿病患者,血压应<130/80!2025最新共识:这类降压药益处最大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其实是冠心病、脑卒中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因此,贯穿糖尿病治疗全过程的,除了要控制好血糖以外,还应该最大程度地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而【血压管理】正是帮助糖尿病患者预防心血管事件的重要支柱之一!

那么,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压究竟控制到什么程度才好?在众多的降压药当中,又有哪一种最能给糖尿病患者带来临床益处呢?

这篇文章,就一次性把糖尿病患者降血压的两大“核心要点”给大家说清楚。

糖尿病血压控制目标:<130/80mmHg

与很多人印象当中“<140/90mmHg”的血压控制目标不同,一直以来,糖尿病患者在血压控制方面都是“从严要求”的。

比方说,不论是早年间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还是近期刚刚发布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均一致强调: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是“<130/80mmHg”,而不是“<140/90mmHg”。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再比如,《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与《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 2024版》也都同样指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血压应该降至“<130/80mmHg”

《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 2024版》

也就是说,不论是从糖尿病的控制角度、还是从高血压的治疗角度来看,同时存在糖尿病与高血压这两个问题的患者,都确实需要把血压给降到“<130/80mmHg”的水平。

因为,有非常确切的临床研究数据显示:降压治疗能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大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并且,预防肾病和视网膜病变等微血管并发症。

具体来说,收缩压每下降10mmHg,糖尿病患者的死亡风险就可下降13%,心血管风险下降11%。而【强化降压】(降压目标<130/80mmHg)则可以给糖尿病患者带来更多获益,使全因死亡率以及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心梗、脑梗等)进一步降低!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

建议优先使用【普利类】降压药

临床上,可以用于降血压的药物有很多种,其中,常用的一线降压药包括以下这5种:

  • 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硝苯地平等代表的【地平类】降压药(CCB)
  • 卡托普利、培哚普利、依那普利等为代表的【普利类】降压药(ACEI)
  • 缬沙坦、厄贝沙坦、奥美沙坦等为代表的【沙坦类】降压药(ARB)
  • 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为代表的【洛尔类】降压药(β-受体阻滞剂)
  • 以及,以氢氯噻嗪为代表的【噻嗪类利尿剂】

虽然,原则上,这5种常用降压药都可以用于糖尿病的降压治疗。但是,不得不说,在对血糖代谢的潜在影响以及能为糖尿病患者所带来的“心血管保护”效应上,这5种降压药之间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差异!

首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有对各种常用降压药的不良反应做总结。

其中,就明确提到:【噻嗪类利尿剂】与【洛尔类】降压药(β-受体阻滞剂)在大剂量使用的时候,容易影响糖脂代谢。

言下之意,这两类降压药在使用过程中,有可能对血糖代谢造成某些不利影响。因此,它们都不是糖尿病患者应该优先选用的降压药。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

此外,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等药物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还很容易出现低血糖反应。

而临床观察发现,【洛尔类】降压药(β-受体阻滞剂)有时候可能会“掩盖”糖尿病患者身上的低血糖症状,从而带来比较严重的健康后果。

所以,【洛尔类】降压药(β-受体阻滞剂)尤其不推荐单独用于糖尿病患者的降压治疗!

那么,除开【噻嗪类利尿剂】与【洛尔类】降压药,剩下的另外3种常用降压药当中,谁又更适合糖尿病患者呢?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版)》所引用的研究数据:相较于【地平类】降压药(CCB),【普利类】(ACEI)或【沙坦类】降压药(ARB)更能降低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以及心力衰竭风险。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版)》

也就是说,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虽然【地平类】降压药、【普利类】降压药以及【沙坦类降压药】均不会带来明显的不良代谢影响;但是,相较于【地平类】降压药,优先使用【普利类】或【沙坦类】降压药来降压,往往能够获得更大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因此,《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版)》也明确建议: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应该“首选”【普利类】或【沙坦类】降压药降压!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版)》

这里,【普利类】降压药(ACEI)之所以总是与【沙坦类】降压药(ARB)一同出现。是因为,从作用机制上来看,这两类降压药非常相似。它们都是通过作用于人体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S)系统”来发挥降压作用的。

不过,哪怕再相似,它们也依然属于不同类型的降压药,在很多地方还是存在着区别。

比方说,最为大家所熟悉的就是:【普利类】降压药有可能引起“干咳”的不良反应,一部分高血压患者就是因为难以耐受这个问题,而不得不选择放弃使用这类药物;而【沙坦类】降压药则基本上没有这个问题。

那么,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在降压治疗上,【普利类】降压药与【沙坦类】降压药又究竟是不是“完全相等”呢?

对此,2025年3月,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牵头权威发布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应用的专家共识》给出了最新的解答:

第一,与包括【沙坦类】降压药在内的其他4种降压药相比,【普利类】降压药(ACEI)更能在糖尿病患者当中发挥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效果;

第二,有研究证明,在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心血管死亡风险以及严重心血管事件风险方面,【普利类】降压药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沙坦类】降压药。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应用的专家共识》

也就是说,假如更进一步去探究的话,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普利类】降压药与【沙坦类】降压药也并非“完全一样”。

目前来看,似乎有不少医学证据认为【普利类】降压药更能给糖尿病患者带来益处。

因此,基于此种观点,糖尿病患者在选择降压药的时候,还是应该尽量先从【普利类】降压药开始用起。

当然,假如确实因为干咳等因素而难以耐受【普利类】降压药,再换成【沙坦类】降压药也不迟。

还需要特别提到的一点是,对于血压水平比较高(≥160/10mmHg)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只使用某一种降压药可能不够。这时候,往往需要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降压药进行联合治疗。

而在降压药两两联合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比方说,【普利类】降压药一般不与【沙坦类】降压药联用;再比如,【噻嗪类利尿剂】也最好不要与【洛尔类】降压药同时用于糖尿病患者。

一般而言,比较推荐糖尿病患者所采用的降压药搭配有:【普利类 地平类】、【沙坦类 地平类】、【普利类 小剂量利尿剂】、【沙坦类 小剂量利尿剂】、【普利类 小剂量洛尔类】又或是【沙坦类 小剂量洛尔类】


总之,糖尿病患者都应该记住,【血压管理】的核心有两点:

第一,血压控制目标不是“<140/90mmHg”、而是“<130/80mmHg”;

第二,常用的5种降压药,【普利类】或【沙坦类】是“首选”。但相对来说,先从【普利类】开始用起,或能带来最大的临床益处。


【参考文献】

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应用的专家共识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5年3月 第53卷 第3期

2,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5年1月 第17卷 第1期

3,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4年9月 第52卷 第9期

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 《中华高血压杂志(中英文)》 2024年7月 第32卷 第7期

5,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年4月 第13卷 第4期

---健康科普,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诊!---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