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多喝水能防止糖尿病吗(喝水多可以预防糖尿病吗)

新华社 0
文章目录:

“多喝水”真的有用!最新研究显示:多喝水有助于减肥、治疗肾结石……

众所周知,当我们想关心一个人,却又不知道说点什么的时候,可以发一句万能的“多喝热水”。

这个万金油的嘱咐看起来难免有些敷衍,但“适当补水有益健康”也确实是深入人心的常识。不过,喝水具体有什么确切的好处呢?近期,有权威专家将既往与喝水有关的研究汇总后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结论是:喝水确实有多种明确的和潜在的好处,值得进一步评估喝水的健康收益。

多喝水

有益于减肥和治疗肾结石

这项系统性分析从多个数据库里找到了1464份研究,最终纳入了1999年至2023年期间发表的18项基于人群的随机对照实验。

3项研究发现:超重或肥胖的成年人如果餐前饮水,每天共1500ml,持续12周到12个月后,与不在餐前饮水的超重、肥胖成人相比,体重减轻幅度更大(与对照组相比,体重减轻幅度分别约为100%、87%和44%)。

不过,另有一项纳入38名参与者的研究表明,饮水时机不放在餐前时,未发现多饮水与体重的关联。这可能和餐前饮水增强饱腹感、减少膳食摄入总量、代替高热量饮料等因素有关。

两项研究揭示了增加饮水量与肾结石风险的关系。一项针对25~50岁健康成年人的研究发现,每天额外增加饮水2000ml的人肾结石风险下降,反之则上升。另一项研究针对首次确诊钙质肾结石的患者进行对照实验,实验组增加饮水量至尿量≥2000ml/天,5年后与对照组相比,每100名参与者复发人次减少15人,且饮水组肾结石的复发时间也明显更晚。也就是说,多饮水不仅可以降低健康人群发生肾结石的风险,也可以显著降低肾结石患者的复发风险、推迟复发时间。

多喝水

可能对多种疾病的

预防和缓解有益

两项研究表明,多喝水能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原理可能和餐前饮水帮助控制体重、日常饮水增加血浆液体量有关。

有限的证据表明,增加饮水量对偏头痛的预防和治疗可能有益,具体机制可能既有客观影响,也有主观心理因素。

复发性尿路感染的女性如果每日液体摄入量不足1500毫升,每天多摄入1500毫升的水可减少复发性尿路感染的发作次数并延长发作间隔时间。

对于患有低血压的年轻人,增加饮水量与日间平均动脉血压升高有关

健康饮水

还需要注意这些

看到这里,你有没有受到鼓励,决定等下就去倒一杯水喝呢?先别着急。想让喝水有益健康,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喝水要适量

喝水太少导致身体缺水固然不利于健康,喝水太多却也有风险。过去也不乏饮水过多、过快导致水中毒的新闻。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22)推荐的每日水量是1500~1700ml,每个人身高、体重不同,可以根据自己的体型酌情增减。

需要注意的是,食物中摄入的水分也在每天摄入水分的总量中。高温天气、体力劳动、体育锻炼等消耗量大、排出水分多的情况下,需要增加水分摄入。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摄入的水分是否适量呢?对于健康人群而言,小便的频次是个可供参考的指标。英国的膀胱和肠道社区的建议是:多数人每天小便6~7次,但如果你自己不觉得困扰的话,4~10次也属正常。

2 水温不要太高(<65℃)

其实,与其说是“多喝热水”,更合适的说法应该是“多喝温水”,因为高温饮食的热损伤是食管癌的明确危险因素,有大量研究证明习惯高温饮食的地区食管癌发病率显著增高。

2016年,由10个国家的23名科学家组成的工作组在法国里昂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开会评估饮用咖啡、马黛茶和热饮的致癌性。该小组研究了1000多项针对20多种癌症的研究,认为饮用任何温度超过65℃的饮料都可能对人类致癌,研究结果公布于柳叶刀子刊《柳叶刀·肿瘤学》。

对于日常习惯喝热水、热汤,耐受了高温的人来说,65℃或许并不是会让人觉得烫的温度。对这个温度没有概念的人可以用厨房温度计检测一下热水或者热汤的温度,在65℃左右的时候饮下,记住身体的感觉,以后就可以对高温饮食的判断心中有数了。

3 喝饮料≠喝水

当医生和科学家们谈及“多喝水”时,指的是通过日常饮食多摄入水分。一些人因为嫌弃清水寡淡,选择喝汤或者喝饮料补充水分,这种情况下虽然能增加水分的摄入,但需要警惕液体中其他物质过量。例如汤中的钠盐、油脂等,饮料中的添加糖、咖啡因以及其他食品添加剂等,摄入过多都可能增加健康风险。

4 特殊人群遵医嘱

如果患有限制饮水的疾病(如某些心血管疾病、某些肾病、膀胱过度活动症、尿失禁、妊娠剧吐等),需要遵医嘱根据具体情况规划水分的摄入,不能盲目增加饮水量。

好了,现在你可以起身去喝杯水了,也提醒你的家人和朋友多喝(热)温水吧!

来源:科普中国

转发提醒!

“多喝水”不只是敷衍!最新研究显示:喝水减肥、防结石……

众所周知,当我们想关心一个人,却又不知道说点什么的时候,可以发一句万能的“多喝热水”。

这个万金油的嘱咐看起来难免有些敷衍,但“适当补水有益健康”也确实是深入人心的常识。不过,喝水具体有什么确切的好处呢?多数人或许都听过一些零星的科普,但没有系统性的概念。这很正常,因为科学家们也没有。近期,有权威专家将既往与喝水有关的研究汇总后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结论是:喝水确实有多种明确的和潜在的好处,值得进一步评估喝水的健康收益。该研究于11月底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JAMA Network Open)上。

多喝水

有益于减肥和治疗肾结石

这项系统性分析从多个数据库里找到了1464份研究,最终纳入了1999年至2023年期间发表的18项基于人群的随机对照实验。

3项研究发现:超重或肥胖的成年人如果餐前饮水,每天共1500ml ,持续12周到12个月后,与不在餐前饮水的超重、肥胖成人相比,体重减轻幅度更大(与对照组相比,体重减轻幅度分别约为100%、87%和44%)。

不过,另有一项纳入38名参与者的研究表明,饮水时机不放在餐前时,未发现多饮水与体重的关联。这可能和餐前饮水增强饱腹感、减少膳食摄入总量、代替高热量饮料等因素有关。

两项研究揭示了增加饮水量与肾结石风险的关系。一项针对25~50岁健康成年人的研究发现,每天额外增加饮水2000ml的人肾结石风险下降,反之则上升。另一项研究针对首次确诊钙质肾结石的患者进行对照实验,实验组增加饮水量至尿量≥2000ml/ 天,5年后与对照组相比,每100名参与者复发人次减少15人 ,且饮水组肾结石的复发时间也明显更晚。也就是说,多饮水不仅可以降低健康人群发生肾结石的风险,也可以显著降低肾结石患者的复发风险、推迟复发时间。

多喝水

可能对多种疾病的

预防和缓解有益

两项研究表明,多喝水能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原理可能和餐前饮水帮助控制体重、日常饮水增加血浆液体量有关。

有限的证据表明,增加饮水量对偏头痛的预防和治疗可能有益,具体机制可能既有客观影响,也有主观心理因素。

复发性尿路感染的女性如果每日液体摄入量不足1500毫升,每天多摄入1500毫升的水可减少复发性尿路感染的发作次数并延长发作间隔时间。

对于患有低血压的年轻人,增加饮水量与日间平均动脉血压升高有关。

健康饮水

还需要注意这些

看到这里,你有没有受到鼓励,决定等下就去倒一杯水喝呢?先别着急。想让喝水有益健康,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喝水要适量

喝水太少导致身体缺水固然不利于健康,喝水太多却也有风险。过去也不乏饮水过多、过快导致水中毒的新闻。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22)推荐的每日水量是1500~1700ml ,每个人身高、体重不同,可以根据自己的体型酌情增减。

需要注意的是,食物中摄入的水分也在每天摄入水分的总量中。高温天气、体力劳动、体育锻炼等消耗量大、排出水分多的情况下,需要增加水分摄入。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摄入的水分是否适量呢?对于健康人群而言,小便的频次是个可供参考的指标。英国的膀胱和肠道社区的建议是:多数人每天小便6~7次,但如果你自己不觉得困扰的话,4~10次也属正常。

水温不要太高(<65℃)

其实,与其说是“多喝热水”,更合适的说法应该是“多喝温水”,因为高温饮食的热损伤是食管癌的明确危险因素,有大量研究证明习惯高温饮食的地区食管癌发病率显著增高。

2016年,由10个国家的23名科学家组成的工作组在法国里昂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开会评估饮用咖啡、马黛茶和热饮的致癌性。该小组研究了1000多项针对20多种癌症的研究,认为饮用任何温度超过65℃的饮料都可能对人类致癌,研究结果公布于柳叶刀子刊《柳叶刀·肿瘤学》(The Lancet Oncology)。

对于日常习惯喝热水、热汤,耐受了高温的人来说,65℃或许并不是会让人觉得烫的温度。对这个温度没有概念的人可以用厨房温度计检测一下热水或者热汤的温度,在65℃左右的时候饮下,记住身体的感觉,以后就可以对高温饮食的判断心中有数了。

喝饮料≠喝水

当医生和科学家们谈及“多喝水”时,指的是通过日常饮食多摄入水分。一些人因为嫌弃清水寡淡,选择喝汤或者喝饮料补充水分,这种情况下虽然能增加水分的摄入,但需要警惕液体中其它物质过量。例如汤中的钠盐、油脂等,饮料中的添加糖、咖啡因以及其它食品添加剂等,摄入过多都可能增加健康风险。

特殊人群遵医嘱

如果患有限制饮水的疾病(如某些心血管疾病、某些肾病、膀胱过度活动症、尿失禁、妊娠剧吐等),需要遵医嘱根据具体情况规划水分的摄入,不能盲目增加饮水量。

来源: 人民网科普

糖尿病患者应该多喝水还是少喝水?一文说清,教糖友如何科学喝水

在健康养生的道路上,喝水似乎是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话题。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喝水却成了一件需要“精打细算”的事情。许多糖友因为多饮多尿的症状,陷入了“喝水纠结症”:到底是多喝水好,还是少喝水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糖尿病患者喝水的正确姿势。

糖尿病患者的喝水“误区”

喝水,对于普通人来说,就像是给身体“加满油”,每天1600~2000毫升的水分就能满足身体的日常需求。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喝水却像是在走“钢丝”。许多糖友因为多饮多尿的症状,觉得喝水越多,上厕所的次数就越多,于是开始限制自己的饮水量。他们认为,只要少喝水,就能减少多尿的困扰。然而,这种想法却是一个巨大的误区。

事实上,糖尿病患者出现多饮多尿的症状,并不是因为喝水过多,而是因为血糖过高导致的渗透性利尿。当血糖升高时,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增加,就像在血液中加入了一把“盐”,使得血液的渗透压升高。肾脏在代谢这些葡萄糖时,会因为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升高而减少对水和电解质的重吸收,从而导致多尿。而多尿又会进一步导致身体缺水,引发口渴,形成恶性循环。

如果糖友们因为害怕多尿而减少喝水,就会使血液黏稠度增高,就像血液在血管中变得“浓稠”,流动更加困难。这不仅会导致血糖进一步升高,加重糖尿病病情,还可能引发其他严重的并发症,如高渗性脱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据有关资料分析,因饮水不当而诱发糖尿病病情加重的患者达10%~20%。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科学喝水至关重要。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需要多喝水?

多喝水,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就像是给身体的“河流”注入源源不断的清水,让血液保持“稀释”状态,降低血糖浓度,促进新陈代谢。当血糖升高时,身体会通过渗透性利尿来排出多余的葡萄糖。而多喝水能够帮助身体更好地完成这一过程,减少血液中的葡萄糖积累,降低血糖水平。

此外,多喝水还能帮助身体排出代谢废物。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不足,身体无法充分利用葡萄糖来获取能量,于是开始分解脂肪和蛋白质。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代谢废物——酮体。如果酮体在血液中积累过多,就会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而多喝水能够帮助身体通过尿液排出多余的酮体,降低酮体浓度,预防酮症酸中毒的发生。

同时,多喝水还能缓解皮肤干燥的症状。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过高,皮肤容易变得干燥、皲裂。而充足的水分能够保持皮肤的湿润度,减少皮肤问题的发生。此外,多喝水还能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液过于黏稠,降低糖尿病足等并发症的风险。

糖尿病患者如何科学喝水?

喝水,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既是一门“必修课”,也是一门“技术活”。那么,糖友们应该如何科学喝水呢?

保证足够的饮水量

糖尿病患者的饮水量应该达到甚至超过正常人的水平,每天至少需要饮用1600~2000毫升的水。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对水分的吸收和排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需要更多的水分来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就像给干旱的土地浇灌更多的水,让身体的“土壤”保持湿润。

选择合适的饮品

糖尿病患者在选择饮品时,需要像挑选“健康食材”一样谨慎。应避免饮用含糖饮料,因为这些饮料会直接导致血糖升高。相反,可以选择白开水、矿泉水、淡茶水、牛奶、豆浆等无糖饮品。牛奶和豆浆不仅能够补充水分,还能提供丰富的优质蛋白质,有助于维持身体的营养平衡。

采用“少量多饮”的方式

糖尿病患者喝水时,应该像“细水长流”一样,采用“少量多饮”的方式。每次饮用少量的水,但要频繁地喝水,这样能够保持身体水分的平衡,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导致的“水中毒”。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身体水分流失较快,更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

慢慢喝水,避免猛喝

喝水的速度也非常重要。糖尿病患者应该慢慢喝水,避免猛喝。如果在短时间内大量饮水,血液会被稀释,部分水分会迅速转化为汗液排出,导致体内盐分流失过多,从而引发“水中毒”。就像给汽车加油时,不能一下子加得太满,否则会溢出来。因此,糖友们应该慢慢地、均匀地补充水分,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吸收。

糖尿病患者喝水的“小贴士”

喝水,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不仅是一种生理需求,更是一种健康策略。除了上述的科学喝水方法外,糖友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喝水计划。例如,可以在餐前30分钟饮用一杯水,这样能够帮助控制食欲,减少进食量;可以在运动前后适量补充水分,以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可以在睡前适量饮水,但不要过量,以免影响睡眠质量。

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应该注意观察自己的身体反应。如果在喝水过程中出现不适症状,如头晕、恶心、呕吐等,应该及时就医。同时,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监测血糖,可以了解喝水对血糖的影响,从而调整喝水的量和频率。

结语

喝水,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科学喝水能够帮助糖友们更好地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因此,糖友们应该摒弃“少喝水”的错误观念,积极采用科学的喝水方法,让喝水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