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需要少食多餐(糖尿病要少吃饭吗)
得了糖尿病,主食吃粥还是吃米饭?糖尿病膳食,“2宜2忌”不能忘
“医生,以后主食是不是还吃米饭,能不能喝粥了?”
相信很多分泌代谢科的坐诊医生,面对各种各样的糖尿病患者时,都会被询问这样一个问题。因为得了糖尿病的患者大多数是老人,因为肠胃不好,所以大多养成了喝粥的习惯。
但是得了糖尿病以后,情况可不能同日而语了,不少糖友都发愁:喝粥,害怕喝粥容易升血糖,让自己糖尿病加重;吃米饭,又害怕自己肠胃不好,长时间下去容易得胃病。因此,糖友们在得知自己的病情以后,总是一直询问医生这个问题。
得了糖尿病,到底是吃粥还是吃米饭?今天给您一个正确答案
这个答案就是——吃米饭。
尤其是对于刚刚得了糖尿病,开始调理血糖的糖友而言,吃米饭更是最为正确的选择。
可能有朋友会觉得,米饭和粥的原材料都是一样的,凭啥说吃米饭才是最合适的?
其实不然,它们两者的区别其实很大,且因为米饭和粥都是主食,甚至能直接左右糖友的控糖状态。
首先,是两者烹饪方法的不同:
米饭的烹饪方法主要是靠“蒸”,而蒸出来的米饭,用水量自然也会比米粥要少很多,所以其中淀粉含量的糊化程度也会更低。
所谓糊化,简单来说,就是米饭析出淀粉和糖份的程度,糊化程度越高,则析出的淀粉和糖份越多。
因此,蒸出来的米饭,糊化程度低,能够被身体直接吸收的糖分少,自然对血糖的影响也更低,更利于糖友在日常生活中调整控制,稳定病情。
相反,煮粥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在煮制的时候,米粒大面积糊化,糖分和淀粉都融入了粥里,特别容易被肠胃吸收,最后形成血糖,自然也不利于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控制。
其次,是两者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之所以推荐糖尿病患者吃米饭,和米饭相对较低的血糖转化率是分不开的,除了烹饪方式以外,米饭的颗粒大多较为完整,因此其中纤维素以及其他维生素等保留齐全,能够更进一步促进肠胃消化,降低血糖的吸收效率。
而米粥恰恰相反,因为大多呈现出“糊化”的状态,纤维结构被破坏,更容易被吸收形成血糖,自然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也更危险。这也是为什么选择米饭,而不选择米粥的原因之一。
不仅如此,例如一些糖友所钟爱的米浆,米粉等,相比于米饭同样有着更高的血糖转化率,所以同样不推荐,糖友的主食,仍然是安安稳稳地选择米饭,才最为实际,才更有利于身体健康和控制病情。
不过话说回来,糖友们也先别急着匆忙选择米饭,米饭的确是最合适的主食选择,但是在米饭的食用方式上,仍然需要针对糖尿病这一病症情况做出针对性的改进。
糖友在吃米饭时,还应该注意这2点
1)注意“粗细结合”
虽然允许糖友吃米饭,但是米饭仍然是高碳水,高糖分的代表性食物,长期食用大量米饭,仍然会对血糖控制不利。因此糖友们在吃米饭的时候,最好在其中掺入一些粗粮,比如豆类,玉米,红薯等,大概将米饭的1/3替换成粗粮即可,既能提高饱腹度,还能降低总体的碳水摄入,对于控制血糖,稳定病情而言,是极好的选择。
2)尝试“少食多餐”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米饭的食用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大多数糖友,都推荐实行“少食多餐”的饮食方式,即控制每天吃饭的总量不变,将一天三顿饭改成一天四顿,甚至一天五顿。
单位时间内碳水摄入降低,不仅能够有利于更好地控制血糖,还能降低肠胃的消化负担,也打消了不少抗拒米饭的糖友的顾虑,可是说是非常合理的选择。
另外,不仅仅是米饭,在糖尿病的其他膳食方面,也不能懈怠。
糖尿病膳食有讲究,“2宜2忌”要牢记
2宜,分别是“宜按时”和“宜蔬菜”
人的身体里是有生物钟的,定时且规律的饮食,可以让肠胃也协同形成工作高峰期,运作得更有规律,继而提高肠胃消化效率,有助于身体控制血糖。
而蔬菜也是如此,相比于粗粮,蔬菜的营养更全面,纤维素摄入更充分,也更有利于肠胃蠕动,加速血糖的代谢吸收,起到调控血糖和促进饮食营养摄入全面的作用。
2忌,分别是“忌夜宵”和“忌高糖”
这两者自然不必多说,前者不仅会导致肠胃的消化吸收负担加重,引起糖尿病消化系统并发症,还容易增加血糖的摄入,对控糖不利。
而后者更是重中之重,是糖尿病患者整个控糖计划的根基,例如白糖,蜂蜜,红糖,麦芽糖等,都是潜在的高糖隐患,还请在日常饮食中一定要合理规划,减少摄入量。
综上所述,糖尿病膳食中,虽然主食占据很大的一部分,米饭的确更优于米粥,但在食用米饭的同时,一些注意事项和糖尿病饮食方法,同样是需要糖友们牢记的部分,了解的越多,履行的越多,才能让自己的控糖生活更完善,才能更好的促进糖尿病的改善和恢复。
参考资料:
[1]:《多吃白米饭更易得糖尿病?》,人民政协网,2017-5-22
[2]:《“糖友”不能喝粥?此粥非彼粥!-》,健康管理,2013年04期
“少食多餐”未必健康 专家支招糖尿病防治
新华社武汉11月14日电(记者邓楠)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了解风险,了解应对”。专家提醒,随着近年来糖尿病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正确认识糖尿病带来的并发症风险有利于及早预防,通过身体症状和体检报告的血糖指标,能帮助糖尿病患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此外,许多常见的饮食习惯如“少食多餐”,并不一定有利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需要尽早改善。
27岁的潘女士近期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不久前,她在孕前检查中被发现血糖过高,并确诊为“2型糖尿病”,需要注射胰岛素治疗。“去年体检就发现了血糖高的问题,医生开了药,但我没重视也没服用,这下再也不敢胡吃海喝了。”潘女士说。
11月13日,徐子辉给糖尿病患者分析动态血糖。新华社记者 邓楠 摄
武汉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徐子辉是潘女士的主治医生,他介绍,临床中发现越来越多年轻的糖尿病患者,这与他们的生活习惯有关。具体表现在长期进食高热量、高糖食物,运动量偏少,睡眠不足,精神压力大。“许多年轻糖尿病患者在问诊时自述,平时喜欢喝碳酸饮料、奶茶,喜欢吃甜食,这些都会导致血糖升高。”
专家表示,糖尿病作为慢性病,往往难以治愈,需要在发病初期尽早干预,及早控制,而一旦发展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治疗难度和治疗花费会明显增加。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包含因血糖升高诱发的中风、心梗、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后期还可能会引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
11月13日,患者在武汉市中心医院查验血糖。新华社记者 杨慕茜 摄
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关注糖尿病患者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和定期体检来判定自身是否患有糖尿病。武汉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王中京说,“三多一少”症状指身体因血糖明显升高导致的容易饥饿和口干,从而出现吃得多、喝水多、小便多、体重减少的情况。王中京提醒,查看体检报告时可关注血糖、尿糖等指标,鉴于体检时多检查空腹血糖,如有必要可追加检查餐后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
针对糖尿病患者及潜在患者的饮食,专家建议需关注食物的升糖指数、摄入量和营养成分,以低盐、低糖、低脂为原则。“少食多餐”并不利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这种饮食习惯会持续刺激胰岛素的释放,使人体长期维持高胰岛素高血糖状态,反而不好。”徐子辉说,单一食用水果或节食控制血糖的方式也不可取。单一摄入水果不利于整体健康和营养均衡;节食虽然能降低血糖,却会增加胃肠道疾病风险。
来源: 新华社
“少食多餐”未必健康 专家支招糖尿病防治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了解风险,了解应对”。专家提醒,随着近年来糖尿病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正确认识糖尿病带来的并发症风险有利于及早预防,通过身体症状和体检报告的血糖指标,能帮助糖尿病患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此外,许多常见的饮食习惯如“少食多餐”,并不一定有利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需要尽早改善。
27岁的潘女士近期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不久前,她在孕前检查中被发现血糖过高,并确诊为“2型糖尿病”,需要注射胰岛素治疗。“去年体检就发现了血糖高的问题,医生开了药,但我没重视也没服用,这下再也不敢胡吃海喝了。”潘女士说。
武汉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徐子辉是潘女士的主治医生,他介绍,临床中发现越来越多年轻的糖尿病患者,这与他们的生活习惯有关。具体表现在长期进食高热量、高糖食物,运动量偏少,睡眠不足,精神压力大。“许多年轻糖尿病患者在问诊时自述,平时喜欢喝碳酸饮料、奶茶,喜欢吃甜食,这些都会导致血糖升高。”
专家表示,糖尿病作为慢性病,往往难以治愈,需要在发病初期尽早干预,及早控制,而一旦发展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治疗难度和治疗花费会明显增加。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包含因血糖升高诱发的中风、心梗、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后期还可能会引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
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关注糖尿病患者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和定期体检来判定自身是否患有糖尿病。武汉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王中京说,“三多一少”症状指身体因血糖明显升高导致的容易饥饿和口干,从而出现吃得多、喝水多、小便多、体重减少的情况。王中京提醒,查看体检报告时可关注血糖、尿糖等指标,鉴于体检时多检查空腹血糖,如有必要可追加检查餐后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
针对糖尿病患者及潜在患者的饮食,专家建议需关注食物的升糖指数、摄入量和营养成分,以低盐、低糖、低脂为原则。“少食多餐”并不利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这种饮食习惯会持续刺激胰岛素的释放,使人体长期维持高胰岛素高血糖状态,反而不好。”徐子辉说,单一食用水果或节食控制血糖的方式也不可取。单一摄入水果不利于整体健康和营养均衡;节食虽然能降低血糖,却会增加胃肠道疾病风险。(记者邓楠)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