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不是没有症状(糖尿病是不是没办法根治)
糖尿病有7个无痛症状,比测血糖还准!了解后赶紧检查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糖尿病正如同隐匿的 “健康杀手”,悄然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它已然成为世界上最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可其致病因素至今如同迷雾,难以捉摸,且目前仍无法被彻底治愈。因此,前期预防对于糖尿病而言,无疑是重中之重。很多人在糖尿病前期其实已出现一些不易察觉的症状,然而,这些症状常常被忽视,毕竟在它们出现时,鲜有人会第一时间将其与糖尿病联系起来,这也情有可原。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细细盘点糖尿病早期那些不明显的症状,要是发现自己同时出现好几种,那可得赶紧考虑去测测血糖啦。
大家都知道,“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是糖尿病最为典型的症状。但接下来要讲的这些症状,要么不常见,要么即便出现了,也没引起大家的注意,赶紧来了解一下。
餐后低血糖:糖尿病属于代谢紊乱类疾病,一旦患病,胰腺功能往往会遭受一定程度的损伤。
当人们吃完饭后,血糖会迅速蹿升,此时就需要身体分泌胰岛素来调节血糖。可许多糖尿病患者在血糖达到峰值时,无法及时分泌足够的胰岛素。等到胰岛素分泌高峰期来临,餐后血糖的高峰却早已过去,如此一来,便容易引发低血糖。想象一下,你吃完饭一段时间后,突然感觉心慌意乱,像有只小兔子在胸口乱撞,头晕乎乎的,仿佛置身于云雾之中,额头还直冒冷汗,这种情况下,就得警惕是否是血糖波动在作祟了。
顽固瘙痒:瘙痒症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之一,可令人惋惜的是,很少有人会把皮肤瘙痒这种看似不起眼的小毛病与糖尿病联想到一块儿。据不完全统计,大多数血糖波动较大的人,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瘙痒症状。尤其是女性,阴部瘙痒更是糖尿病常见的症状表现。要是你发现自己皮肤莫名瘙痒,用了各种止痒药膏都不见效,且这种瘙痒还总是反复出现,那可别掉以轻心,说不定它就是糖尿病发出的信号。
耳部瘙痒:耳朵瘙痒也是糖尿病不太为人知的信号之一。糖尿病人血糖值通常较高,血液中丰富的葡萄糖会直接刺激耳部耵聍腺,使其产生耳屎的频率增加,所以经常会感觉耳朵痒痒的。而且,糖尿病人的耳屎由于含有大量葡萄糖,味道也会与众不同。要是你频繁感觉耳朵瘙痒,凑近闻闻耳屎还有股特殊气味,那不妨考虑去检查一下血糖。
四肢麻木、刺痛:血糖过高会引发神经组织病变,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手脚麻木、刺痛。想象一下,你久坐起身,或者一觉醒来,突然感觉手脚像被无数小针轻轻扎刺,又麻又痛,活动活动后才慢慢缓解,可过不了多久又再次出现。这种情况,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经历过。要是你也频繁出现这种症状,千万别单纯以为是久坐或者睡姿不对,很可能是血糖在捣乱。
黑棘皮症:不少年纪较小的糖尿病患者,早期脖子和腋下部位会出现发黑的情况。可别以为是洗澡没洗干净,这其实与身体代谢出问题有着直接关联。医学专家指出,黑棘皮症的出现和糖尿病密切相关。要是你发现自己脖子、腋下这些褶皱处皮肤颜色逐渐变深,摸上去还有点粗糙,就该重视起来了。
视力障碍:视力障碍很常见,可真正知道它与糖尿病有关的,往往只有那些已经确诊糖尿病的患者,在疾病前期,很少有人会对此加以重视,这实在可惜。因为血糖浓度过高,首先就会影响视网膜,引发一系列视力障碍症状,甚至还可能导致近视。比如,你发现自己最近看东西总是模糊不清,原本清晰的事物变得像隔着一层薄纱,看远处的东西费劲,看近处的也不真切,而且这种情况还在逐渐加重,那就要警惕是不是糖尿病引起的了。
脱发严重:脱发严重其实也和糖尿病脱不了干系。一方面,糖尿病患者代谢存在障碍,长期下来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头发得不到充足的营养滋养,自然就容易脱落。另一方面,血糖浓度过高容易引发感染,要是头部清洁护理不到位,就可能遭受细菌侵袭,进而导致脱发。如果你发现自己近期脱发量明显增多,一把把地掉头发,原本茂密的头发变得稀疏,那就需要考虑是否是糖尿病在背后搞鬼了。
糖尿病早期症状不止这些,只是其他一些症状大家较为熟知,这里就不再赘述。一旦发现自己出现上述症状,赶紧前往医院做一次血糖检测,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医生:糖尿病没有这5症状,并发症就不会到来,及时控制很重要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李明是一名物流司机,常年奔波在道路上的他,总觉得自己的身体就像一台老旧的卡车,虽然还能跑,但总是有点吃力。最近几个月,他经常觉得口干舌燥,喝水像是止不住地渴,夜里睡觉也要频繁起床上厕所。他以为是工作太累,天气干燥所致,直到有一天,他在送货途中突然感到双腿无力,差点失控撞上路边的护栏。
被送到医院后,医生的一句话让他彻底懵了:“你的血糖已经高得吓人,再不控制,恐怕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李明不明白,自己不过是觉得渴、累,这怎么就成了大问题?难道糖尿病就是这么“悄无声息”地到来?
这件事让李明始料未及,同时也让很多人意识到一个隐藏的事实:糖尿病并不会总是以剧烈的症状出现,它的早期信号可能非常微妙,甚至容易被忽略。而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没有以下这5种特殊的症状,可能意味着并发症还未到来,你还有机会控制住它的进展。今天,我们就通过李明的故事,来聊聊糖尿病的那些隐藏危机,以及如何抓住关键时机,避免更大的健康威胁。
回想起最初的症状,李明说自己并没有特别在意。他只是觉得自己“渴得厉害”,一天能喝下五六升水,但仍觉得不够解渴。工作时稍微搬点重物,就会感到疲劳不堪,常常需要坐下来休息一会儿。他以为这只是因为工作强度大,或者是天气炎热的缘故。然而,这恰恰是糖尿病最典型的表现之一。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过高,身体会通过尿液排出葡萄糖,从而导致频繁排尿,而过多的排尿又会加剧体内的脱水,进一步引发极度口渴。疲劳则是因为糖分无法进入细胞提供能量,导致身体像是“断电”一样,运转十分吃力。
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约有1.298亿人,其中许多人因为忽视这些早期症状,而错过了最佳的干预时机。像李明这样不以为然的例子并不少见,然而,正是这些“小信号”,往往隐藏着更大的危机。
李明在住院期间,医生问他:“最近有没有发现体重有变化?”他回想了一下,觉得自己的裤腰确实松了不少,但因为平常吃得比较随意,他以为只是瘦了一点,并没当回事。其实,这种不明原因的体重变化正是糖尿病的另一个潜在信号。
有些患者因为血糖过高,身体无法正常利用葡萄糖作为能量来源,只能分解脂肪和肌肉来补充能量,这就导致了体重的快速下降。而另一部分人则可能出现体重增加,尤其是腹部脂肪的堆积,形成了所谓的“苹果型身材”,这是胰岛素抵抗的常见表现。
一项发表于《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的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的体重变化与心血管并发症风险密切相关。体重减轻可能意味着病情恶化,而体重增加则可能预示着胰岛素抵抗的加重。因此,体重的异常波动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
住院期间,李明还注意到一个细节:他膝盖上的一个小擦伤,已经拖了一个多月都没好,反而有些化脓。医生告诉他,这也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之一。糖尿病会损害血管和神经,导致血液循环变差,免疫功能下降,因此伤口的愈合变得非常缓慢。
更严重的是,这种情况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可能发展成糖尿病足,甚至需要进行截肢处理。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足的风险是普通人的15倍,而伤口愈合困难就是一个重要的预警信号。
李明听后大吃一惊,他从未想过一个小小的擦伤,竟然可能引发如此严重的后果。这也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状况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李明在住院的第二周,发现自己的视力变得模糊了,看东西像是隔着一层雾。他以为是长时间驾驶导致的眼疲劳,但检查后才知道,这是糖尿病引发的视网膜病变。
高血糖会导致视网膜中的毛细血管受损,引发出血、渗漏,甚至视网膜脱离,最终可能导致失明。据《中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约有30%的糖尿病患者会发展为视网膜病变,而其中一半以上的人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出现了眼部病变。
医生告诉李明,如果他的血糖能够尽早控制住,视力模糊的状况是可以逆转的,但如果拖延过久,损害可能就会变得不可逆。视力的变化,不仅是健康的“晴雨表”,更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一个重要信号。
除了视力模糊,李明还提到另一个问题:他的脚时常感到麻木,有时像针刺一样疼痛,尤其是夜里最为明显。这种现象被医生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会导致神经纤维的损伤,尤其是在四肢末端,表现为麻木、刺痛、烧灼感等症状。这种损害一旦发生,很难完全恢复,但如果能在早期及时干预,可以延缓其发展,甚至避免更严重的并发症。
《中华糖尿病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患病率高达50%以上,但绝大多数患者在早期并未意识到这些症状的严重性。李明的经历再次提醒我们,神经系统的异常信号不容忽视。
李明的故事让我们看到,糖尿病的症状虽然看似平常,却隐藏着极大的健康风险。然而,他的经历也告诉我们,只要能够抓住早期信号,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和医学治疗,糖尿病完全可以被控制。
医生为李明制定了一套详细的管理方案,包括低糖低脂饮食、规律的运动,以及严格的血糖监测。在三个月的随访中,他的血糖水平逐渐趋于稳定,体重也恢复到了健康范围,曾经的疲劳和口渴问题完全消失了。
糖尿病虽然无法完全治愈,但它并非不可控。通过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定期的体检,以及遵医嘱服用药物,我们可以有效地延缓糖尿病的进展,甚至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李明最终成功地掌控了自己的健康,而他的故事也为许多像他一样忙碌而忽视健康的人敲响了警钟。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的无知和忽视。如果你发现自己有上述的某些症状,一定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及时就医、科学管理,才能让健康的生活重新回到正轨。健康的掌控权,始终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文中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身体不适应及时寻求医师帮助)
空腹血糖不高,可能也有糖尿病?医生告诉你→
在中国,糖尿病已经成为
继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之后的
第三大威胁人们生命安全的疾病
对于糖尿病的指标问题
有网友询问:
到底血糖多少,才算确诊糖尿病?
对于这一问题,有请
上海中医药大学金牌健康讲师
来自针灸推拿学院的刘又宁
进行详细解答
刘又宁介绍,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目前我国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占10.4%,若长期存在高血糖,将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以及功能障碍。
普通人的空腹血糖应小于6.1mmol/L,糖负荷后两个小时的血糖应小于7.8mmol/L。目前国际通用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和分类是WHO (1999年) 标准[1]。即如果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包括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加上一次的空腹血糖大于7.0mmol/L,或者糖负荷后两个小时的血糖大于11.1mmol/L,或者随机血糖大于11.1mmol/L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如果没有典型症状,则需要患者改日复查血糖以确认。
那如果空腹血糖
在6.1~7.0mmol/L之间
算什么情况呢?
对于这个问题,刘又宁解释,要提到糖尿病的前期——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异常。
空腹血糖受损是指患者查空腹静脉血糖值为≥6.1mmol/L且<7.0mmol/L,而服糖后2小时血糖正常<7.8mmol/L。
而糖耐量异常又称为糖耐量减低,是指空腹静脉血糖值<7.0mmol/L,而服糖后2小时血糖值为≥7.8mmol/L且<11.1mmol/L。
如果确定为以上两种情况,则可以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如控制每天饮食的总热量,保持低脂肪、低糖、高纤维素的饮食。同时进行规律、适当的运动,避免精神压力、保持心情愉快。
如果确诊了糖尿病,则需要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谨遵医嘱,积极治疗,以控制糖尿病症状、预防急慢性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8,38(04):292-344.
本文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刘又宁
本文审核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医医院 张毅
(均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金牌健康讲师团)
科普内容 仅供参考
如有不适建议及时就医
来源: 名医话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