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实验设计(2型糖尿病实验结果)
中药制剂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张德蕴
内容提要:本研究报告应用917愈糖散胶囊治疗II型糖尿病97例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结果表明:917愈糖散胶囊对糖尿病患者及实验性糖尿病动物均有明显的降糖效果,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显著下降。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提示该药不仅能很好地控制血糖,还可消除临床症状。
关键词:917愈糖散\三焦火盛\血糖\糖尿病
糖尿病属于祖国医学的"消渴""消瘅"范畴。其病中医认识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其理论渊源于《内经》,辩证出于《金匮》症候分类起源于《诸病源候论》,在宋代形成体系[1]。笔者认为其病在肺胃肾,是由于阴虚燥热、热灼阴亏,最终导致三焦火盛。目前虽然对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认识有了很大的进步,然而,在治疗方面尚无突破。近几年来,我们采用中药制剂"917愈糖散胶囊"进行深入的研究,用于治疗Ⅱ型糖尿病收到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观察
1·1 Ⅱ型糖尿病的对象选择:
1·1·1 按着美国糖尿病学会天推荐的糖尿病的诊断标[2]。结合我院中医糖尿病的辨证分型标准。
1·1·2 我科收治的Ⅱ型糖尿病97例男性49例;女性:48例1:1.2。年龄:30岁以下3例;31~40岁的10例;41~50岁的15例;51~60岁的40例;61~70岁的24例;70岁以上5例。本组以50~60岁者为多;61~70 岁者次之。职业:干部38例;工人37例;家务11例;农民10例。病程:一年以内24例;1.5~3年23例;3.5~5年16例;5.5~7年14例;7.5~10年12例;10.5年以上的8例。
2·1 方法
2·1·1 药物和制法"917愈糖散"是由天花粉、知母、生地黄、葛根、泽泻、石膏、黄柏、地骨皮、五味子等10余种中草药组成。在传统炮制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工艺提取其部分中药的有效成分。经过多次实验改进了操作工艺,并制定了质量标准[3]。将其药物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粉末细度约120目,灭菌,以乙醇制成颗粒, 干燥备用,然后装入绿色1号胶囊,每粒胶囊含生药0.3 ±0.025克。
2·1·2 剂量及用法"917愈糖散"根据血糖浓度来调整药物剂量,空腹血糖≤8.33mmol/L每次3粒,每日两次,白开水送服;血糖8.33~13.0mmol/L者,每次5粒,一日2次;血糖在13.0mmol/L~14.0mmol/L浓度者,每次6粒,每日两次口服,血糖超过 14.0mmol/L以上者,每日6粒,每日3次口服。一般服用一个月左右,可根据尿糖、血糖来调整剂量,若空腹血糖降至8.30mmol/L以下,维持一周后,开始将原来药的日服量每周减1/3按日服用量药,减量期间,需密切观察尿糖、血糖变化,如回升可补回当次所减量,恒定后继续进行,直至减完原药物,还需要服用此药,2~3个月, 稳定尿糖、血糖后,应用维持量即可。
2·1·3 治疗方法 要求患者控制饮食在用药前至少一周内停用一切中药。维持原来降糖西药的用法用量。治疗前由门诊医师填写观察病例表,并按表中规定做血糖、尿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客观指标的观察。每月复查一次上述指标,一个月为一个疗程。三个月结束,开始的检查结果和最后的检查结果相对比进行疗效判定。
2·1·4 疗效评定方法及疗效控制标准
2·1·4·1 临床控制:临床症状消失,空腹血糖下降至≤7.2mmol/L;餐后2 小时血糖≤8.3mmol/L;或血糖下降50%。
2·1·4·2 显著疗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糖下降到正常或比治疗前下降30%,尿糖降至+~++。
2·1·4·3 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空腹血糖比治疗前下降15%;尿糖有所改善。
2·1·4·4 无效:临床症状和血糖尿糖均无改善。
3·结果:
3·1 本组Ⅱ型糖尿病97例。临床控制32例,占32.99%;显著疗效23例,占23.71%;有效36例,占37.11%;无效6例,占6.19%;总有效率为93.81%。临床控制及显著疗效为56.7%。
3·2 本品对尿糖的影响:首先记录每个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尿糖定性,统计时将每个尿糖加号定为5分、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统计结果如下:治疗前尿糖为11.98±6.53;治疗后尿糖为5.00±6.99 经统计学处理P<0.001。
3·3 本品对血糖的影响:血糖测定为葡萄糖氧化酶测定法(正常值为3.8 ~5.55mmol/L)治疗前和治疗后统计如下,治疗前11.984±4.088;治疗后为6.78± 2.612;经统计学处理P<0.001。
3·4 对糖化血红蛋白(HbA1)的影响:HbA1采用断柱层析法测定,用国产724 型(101×4)60~80目弱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正常值为<6%。治疗前和治疗后统计如下,治疗前为11.19±9.92;治疗后为5.57±2.61。经统计学处理P<0.001。
3·5 对甘油三脂的影响:治疗前为2.84±3.27;治疗后为1.33±1.198 经统计学处理P<0.001。
3·6 对胆固醇的影响:治疗前为5.457±2.129;治疗后为4.33±1.392。经统计学处理P<0.001。见表1
4·实验研究
4·1 "917愈糖散"实验所用药物为黄褐色粉末,味苦。所用药物均为生理盐水配制的混悬剂,未加任何其他促溶或增悬药物。因此空白对照的方法,本实验均采用断尾取血,氧化酶法测定血糖含量。
4·1·1 急性毒性理实验:取昆明种小白鼠40只,21±3g,严格♂各半,按性别随机分为"917愈糖散"组。在不禁食的情况下,上午8:00~8:30,室温17℃灌胃给15%的"917愈糖散"生理盐水混悬液,每隔一小时灌药一次,共四次每笼10只喂养,观察1周内死亡情况。结果:灌胃"917愈糖散"5.2g/kg后,1周内未见动物发生死亡。
4·2 多次给药对正常大鼠血糖作用
4·2·1 取Wistar大鼠40只,225±7.8g,♂♀各半,随机分为917、甲苯磺丁脲和盐水组,实验前测血糖为对照,每天2次连续灌胃给药20天,分别在给药后第5、10、15、20天断尾取血测血糖,结果如表2所示。
4·3·1 取Wistar大鼠100只,♂♀各半,198±26.1g,用四氧嘧啶制备实验性糖尿病模型。将1周后血糖超过11.1mmol/L大鼠取出,随机分为"917愈糖散""甲苯磺丁脲"和"盐水"组,给药方法和测定血糖时间同,实验结果如表3所示。
5·讨 论
5·1 本组资料表明"中药917愈糖散"对决大多数Ⅱ型糖尿病患者均在2~4 周内获得明显疗效,使糖尿病患者症状减轻或消失,血糖、尿糖恢复正常。 用药以后多半数以上患者口渴多饮、善饥、乏力、大便干燥症状明显改善,体力增强。我们认为"917愈糖散"可独立做为Ⅱ型糖尿病的常规用药。本组97例中, 单纯应用本品的84例获得满意效果;其余13例服用"优降糖"效果不显著,西药剂量不变加用"917愈糖散"后血糖明显改善,有效后停服西药,中药继续有效,实际上也证实了本品具有独立的降糖作用。即使与西药合用,至少减少了西药的用量,避免单纯用西药而引起的毒副作用和低血糖的发生。
5·2 对严重合并症的糖尿病患者、肥胖糖尿病患者、肝肾功能不全者应用磺脲类、双胍类均不利之处,所以使用本品比较安全理想。
5·3 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引起本病的原因关键是肺燥、胃热、肾虚。而导致肺燥、胃热、肾虚的关键是肺胃之火偏盛,导致肾阴虚损,形成阴虚火旺。笔者认为就目前糖尿病的发生与三焦火盛有关,因此提出"三焦火盛"的理论,采用清上、中、下三焦之热治疗本病。研制的"917愈糖散"倾向于清上中下三焦之热,用于三焦火盛的患者,这类患者发病初期占80%,中晚期占20%。
5·4 "917愈糖散"方中黄连、石膏清上焦之热,川黄柏清下焦之热;做为本病的主药,起到清热解渴除烦作用;五味子、葛根益气生津,配以地骨皮增加清热之功效;花粉、知母增加清热养阴之功能,使清热不易太过, 有不损伤阴液;泽泻健脾利湿,可抑制滋阴药太过,生湿之可能。今诸药相配共凑清热滋阴,解渴除烦之功效,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5·5 本方中黄连、黄柏,它们的主要成分为小薜碱。以往国外学者多把含有小薜碱的视为清热解毒、抗菌消炎药物。进年来研究它有中枢镇静、降血压、抗溃疡、胃分泌等作用[4]。及降血脂和抗肾上腺激素样作用[5]。倪艳霞等观察,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到黄连素的降血糖机理,除具有抗升糖激素外,还与促进胰岛β细胞再生与功能恢复有关[6]。笔者通过动物观察也有这一作用。
5·6 经过实验研究,本品毒性较低,将对实验性糖尿病有效剂量扩大6倍以上,不能引起1例小鼠死亡。
5·7 连续给药20天对正常大鼠血糖作用, 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糖局有显著降糖作用,并呈现良好的剂量相关性,有效作用时间在6小时以上。而对正常大鼠无此作用。
参考资料
⑴张德蕴.等,糖尿病的综合治疗及康复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1版1996;10
⑵王文娟.等,糖尿病及常见并发症.新医学.2004:35(1):8
⑶张德蕴:917愈糖散的质量标准研究。 917愈糖散鉴定材料之一。内部资料
(4)洪根,等译,黄连的成分.药理.生物化学研究概况.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2:6(11):38.
(5)黄伟民,等.黄连素抗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中华心血管杂志 1989(5):30
(6)倪艳霞,等.黄连素治疗型糖尿病60例疗效观察及实验研究.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12):711
人工胰腺试验成功,2型糖尿患者或可得到更好的治疗
科幻网1月12日讯(徐名扬) 一项研究发表在近期的《自然-医学》杂志上,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科学家表示,他们已经成功试验了一种能供2型糖尿病人使用的人工胰腺。与目前的标准解决方案相比,该设备使用者在葡萄糖目标范围内的时间增加了一倍,将经历高血糖水平的时间减半。
2型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另外,还可能出现发力、记忆力下降、心悸、焦虑、失眠等症状。如果血糖长期无法控制,可能引起失明、肾衰竭、神经损伤等问题。有数据显示,全球约有4.2亿人患有2型糖尿病,2013我国糖尿病率达到了10.4%。
2型糖尿病是因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导致的血糖水平升高。胰岛素是由胰腺中的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外源性胰岛素主要用来治疗糖尿病。
科学家试验的这款人工胰腺将葡萄糖检测仪、胰岛素泵与其团队开发的一个应用程序相结合,这个应用程序可以预测将葡萄糖维持在健康水平所需的胰岛素量,而且这款人工胰腺是完全自动化的。
科学家将26名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患者首先使用人工胰腺8周,然后改为标准方案即每日多次注射胰岛素。另一组患者则在进行标准方案8周后,改为使用人工胰腺。结果显示对照组有67%的时间在高血糖水平上,而先使用人工胰腺的患者有33%的时间在高血糖水平上。
科学家表示,相比注射胰岛素,人工胰腺更加安全有效,而且使用方便。
糖尿病治疗新思路?益生菌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的成功案例
作者:周雪 天津市海河医院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导读: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可行么?
近日,Clinical Case Reports期刊刊发的两则病例(常规治疗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益生菌干预后病情明显改善),为临床拓展糖尿病治疗方案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分享其中一例)。证据表明,益生菌辅助治疗糖尿病并非天方夜谭,但对益生菌品种的正确选择是关键。
病例描述
患者,女,71岁,确诊为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118 mg/dL(正常值100 mg/dL),胰岛素水平14.4 IU/mL(正常值7 IU/mL),于2018年12月入院接受治疗。体重90.3kg(BMI:32 kg/m^2),体脂42.7%。患者有甲状腺功能减退和高血压病史,药物治疗控制稳定。
75g葡萄糖耐量检测结果显示,患者明显处于高血糖(图1A,三角形)和高胰岛素状态(图1B,三角形)。采用稳态模型评估(In HOMA-IR)计算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计算值为8.2(正常值为2.3)。糖化血红蛋白(HbA1c)值为6.3%(正常值为5.7%)(表1。
给予二甲双胍850 mg/天和低血糖指数、低脂、低热量饮食治疗干预。治疗期间,患者肝、肾功能正常[AST:25(10-40)IU/mL,肌酐:0.71(0.45-0.82)mg/dL]。未观察到糖尿病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皮肤病变或神经病变),持续服用甲减和高血压治疗药物,治疗为期8个月。
患者的糖尿病现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图1A-B,圆圈),血糖和胰岛素水平仍然很高,HOMA-IR值为7.9,HbA1c仍处于高水平。此时患者的体重为91.5 kg,体脂为43.1%。治疗宣布失败,遂添加益生菌作为糖尿病辅助治疗方案。
品种选择纳豆枯草杆菌(B subtilis natto)DG101,每天服用2毫升(约40滴),浓度为每毫升1×10^8 CFU,其他治疗方案不变。经过4个月的治疗,患者血糖和胰岛素水平明显下降,直至接近正常值(分别为95mg/dL和6.5IU/mL;图1A-B),HOMA-IR指数降至3.32,HbA1c水平也下降至接近正常水平(表1)。患者治疗结束时体重为89.5kg,体脂为41.1%。治疗期间,患者肝肾功能正常,无不良事件发生。
图1给予纳豆枯草杆菌B DG101辅助治疗之后患者胰岛素和血糖的变化
注:该图显示了在患者治疗前(三角形)、饮食加850毫克/天二甲双胍治疗8个月(圆形)以及饮食加二甲双胍850毫克/天加每日益生菌治疗4个月(方形)后口服75克葡萄糖的葡萄糖(A)和胰岛素(B)的血清浓度。在A中,健康患者的预期血糖水平应低于140毫克/分升。同时还显示了健康患者胰岛素水平的预期变化(B,钻石)。数值表示为平均值±SEM
表1 给予纳豆枯草杆菌B DG101辅助治疗后两名患者的HbA1c水平变化
注:HbA1c的血药浓度以三种情况的百分比表示:未经治疗,治疗1(改良饮食 二甲双胍)后,病例1和病例2分别治疗8个月和12个月;治疗2(改良饮食 二甲双胍 益生菌)后,病例1和2均治疗4个月。百分比值以平均值±SEM表示
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选择最常见的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可以么?
恐怕不行。
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进展受多因素影响,肠道微生物群在人体从摄入食物中提取能量的效率、食物在肠道停留的时间、粘膜免疫、肠道通透性和全身炎症等多个方面发挥作用,这些因素恰恰都与2型糖尿病有关。
有大量体外研究支持肠道菌群和益生菌具有预防/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减轻代谢性疾病严重程度的潜在作用。不过,近年来的临床试验得到的结果并不一致。进一步分析,这些临床研究大多存在设计缺陷——摄入时没有考虑到益生菌的生存能力问题,若到达肠道时益生菌浓度不足,效力自然难以把控。例如,有研究中用到的益生菌——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统称乳酸菌,LAB,属于厌氧菌,对氧气极其敏感),由于氧气对其的致命影响可能会使活性益生菌的数量大幅减少。
但另外一种类型的益生菌——芽孢杆菌属(即枯草芽孢杆菌、克劳斯芽孢杆菌和凝结芽孢杆菌)受氧气的影响不大,性质较为稳定,能够安全穿过胃部到达肠道,在肠道达到有效浓度的益生菌水平。此外,枯草芽孢杆菌能够在肠道环境中形成稳定和持久的生物膜(大多数LAB缺失),这种生理特性是其对真核宿主产生有益影响的关键。在本文的两则病例中,医生均选择了纳豆枯草杆菌(B subtilis natto)DG101作为辅助治疗手段,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益生菌辅助治疗糖尿病,背后的机制是?
一种解释是益生菌孢子在人类肠道内萌发并形成生物膜,其产生的信号分子到达血液,有助于刺激葡萄糖消耗或促使葡萄糖运输到细胞内,以降低血糖水平。此外,研究团队猜测枯草芽孢杆菌相关的CSF21(或其他QS分子)可能参与了益生菌的抗糖尿病作用,但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文小结
鉴于疾病的复杂性,益生菌对2型糖尿病的确切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但至少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纳豆枯草杆菌(B subtilis natto)DG101与适当的药物联合,在治疗2型糖尿病方面显示出了协同增效的潜力,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