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会死吗(糖尿病可以治愈吗)
糖尿病病人最后都是咋去世的?医生:身体早有2预兆,自己忽略了
声明:本文均是结合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
“糖尿病病人最后都是咋去世的,到底身体是怎么发出信号的,难道没有任何警告吗?”
郑大妈坐在医院的等候室里,低头看着手机上的新闻,屏幕上写着“糖尿病患者死亡率较高,医生提醒:这些征兆不可忽视。”
她琢磨着,自己每天控制饮食、按时服药,虽然偶尔糖尿病的症状让她觉得有些疲惫,但总体来说还算挺健康的,怎么会死得这么早呢?
一个大爷满脸忧虑地说道:“我那老伴儿,得糖尿病那么多年了,最近总感觉身体特别虚,走路都不稳,住院一回,医生说她的糖尿病已经引发了心脏问题,过了没多久就走了。”
另一个大妈听了,叹了口气:“是啊,我那个老头儿也是,开始没觉得什么,后来越吃越多药,结果病得越来越重。”
“医生说,糖尿病有两个特别明显的预兆,身体早就给出信号了,就是他们自己没在意,最后才惹得大祸。”
郑大妈听得有点愣住了,心想:“难道自己也有这种预兆?我平时控制得很好呀,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风险?”
她心里一紧,忽然觉得自己似乎漏掉了什么重要的事情。
正好,等到叫号了,郑大妈去见了李医生——她已经做了多年检查的老朋友了。
李医生见到郑大妈,笑着说道:“郑大妈,今天状态不错啊!看起来精神很好,没什么不舒服吧?”
郑大妈有些犹豫地说道:“我今天在等候室里听到别人说糖尿病患者的死亡前有些明显的预兆,是不是我也忽略了什么?”
李医生笑了笑,拍拍她的手:“糖尿病是个长期的慢性病,虽然控制不好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但如果定期检查,饮食、运动都做好,活得久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那不是听别人说‘糖尿病死亡前有两个预兆’,是不是身体早就给过信号?”郑大妈有点紧张地问道。
李医生点了点头,示意她坐下:“其实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在变差之前,通常会有两个比较明显的预兆,只是很多人都忽略了。”
“什么预兆?”郑大妈急切地问。
李医生笑了笑,像是见惯了这种问题:“第一个预兆就是,糖尿病患者会突然感到特别疲倦、虚弱,甚至连平时做的事儿都觉得很吃力。”
“比如,爬个楼梯、走个路,觉得特别喘,像是做了特别大的运动一样。”
他说,“这种疲劳感往往是血糖失控引发的,因为血糖水平长期偏高,身体的能量供应出现了问题,细胞无法正常利用糖分,结果就导致体力下降。”
“我好像有点明白了。你看,我有时候早晨起来,身体就有点沉,刚开始以为是睡得不好,结果白天走几步路就累了。”
李医生接着说:“这就是第一种信号,不要忽视,长期的血糖升高会影响到身体的各个器官,包括心脏、肾脏、眼睛,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体力下降,感觉自己像是没有力气一样。”
“到了后期,患者就很容易出现心血管问题,甚至突然昏倒。”
郑大妈听了,心里有点打鼓,她经常感到自己有时候力气不够,爬个楼梯都要休息好几次,尤其是天冷的时候,特别明显。
李医生见她皱着眉头,继续说道:“第二个预兆就是身体经常有小病小痛,特别容易感染,例如:皮肤溃疡、尿路感染,甚至嘴巴里总是觉得干燥,容易发炎。”
“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统易受干扰,抵抗力变弱。正因如此,一旦血糖不稳,各类难以痊愈的微恙小疾就极易发作。”
郑大妈一听,心里更加慌了,“前段时间,我总觉得皮肤上有几个小伤口,愈合得特别慢,嘴巴也总是干干的,喝水也不解渴,甚至连口腔都容易溃疡了。”
李医生点了点头:“就是这个原因,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状态会损害血管的微小血管,影响血液循环,造成局部供氧不足,这样就容易让伤口不容易愈合,感染也容易发生。”
“天呐,原来我这些年一直不在意的症状,居然都这么严重?”郑大妈有些愣住了,“那我是不是得赶紧改掉这些不好的习惯?不然怎么控制住这些病情?”
李医生微笑着拍了拍她的手:“你已经做得很好了,郑大妈,你看,你每天坚持按时服药,饮食也控制得不错,定期体检,这些都很重要。”
“只是,别忽略了这些小症状,尤其是冬天气温低,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力本来就比较低,容易出现并发症,多注意。”
郑大妈听了,心里稍微安定了一些,但还是有点担忧:“李医生,我是不是应该多做些检查?这些年我有点懒,体检也不是特别频繁。”
“这个建议很好,”李医生点点头,“糖尿病是慢性病,控制得不好,的确会导致很多并发症。”
“像你现在已经保持得很好,但也不能放松,要定期检查血糖、血脂、血压,及时发现问题,提前采取措施。”
郑大妈轻轻松了一口气,笑着说:“谢谢李医生,我以后一定更加注意。看来,糖尿病也不是说不管就行的,要一直对自己严格一点。”
“没错,郑大妈,你做得很好。”李医生笑着说,“保持乐观心态,健康生活,活得长久、活得好才是最重要的。”
关于预防糖尿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胡瑞萍.基于PPARγ对糖转运及代谢的影响探讨罗格列酮对糖尿病小鼠胰腺癌模型的作用机制,中国药理学通报,2024-06-21
世卫:非洲地区近五分之一新冠死亡病例是糖尿病患者
当地时间1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非洲区域办事处发布消息称,非洲地区18.3%的新冠肺炎死亡病例都是糖尿病患者。通过研究发现,感染新冠病毒的糖尿病患者面临更高的重病和致死风险,60岁及以上的人面临更大的风险。世卫组织非洲区域办事处主任莫提说:“患有这种慢性病的人如果同时感染了新冠病毒,就会遭受双重打击。”
据了解,在非洲大陆,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和口服降血糖药物供应有限,而卫生工作者在糖尿病诊断和病人护理方面的培训不足。(马培敏)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央视新闻
被流感袭中,6岁女童抢救无效后死亡……警惕4大夺命并发症
流感可能会迟到
但从来不会缺席!!!
随着气温的下降以及病毒的侵袭
儿科的急门诊量噌噌噌往上涨
因为错失流感治疗时机
他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女儿
12月21日,6岁的女儿小怡(化名)肚子不舒服,雷先生带她到广东清远当地浸潭医院看病。
检查身体后,医生给小怡打了针、吃了药,小怡却突然出现呕吐,四肢发黑发冻的情况。办理住院后,小怡的病情并无好转,整晚很痛苦。
隔天早上家属提出转院,转到上级医院治疗时,小怡突然休克,其他生命体征也消失了。不幸的是,经过四个多小时的全力抢救,小怡还是去世了。
(视频来源:广东公共DV现场)
经上级医院诊断,小怡为甲型流感引起诸多并发症。而据涉事医院,检查报告的诊断结果显示:小怡患的是支气管肺炎和急性胃炎。
针对这件事情,雷先生一家对浸潭医院提出质疑,院方存在医生不专业的情况令小怡错失治疗时机。目前,涉事医院已经将情况上报至清新区卫生局,第三方也介入调查。
一个幼小的生命就这样逝去
我们无比痛惜!
儿童是流感的易感人群
这时节到底应该怎么应对流感?
划重点
警惕这4个「夺命」并发症
小康妹儿此前采访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李和莅医生时,他提到:“感冒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致死率可以高达80%以上。”尤其要注意这4个并发症:
1
重症肺炎
感冒后,人体呼吸道粘膜抵抗力下降,可继发细菌、真菌、病毒感染,严重会导致重症肺炎。
高危症状:
感冒后,出现全身肌肉酸痛,高烧反复发作,呼吸频率加快、呼吸困难,且症状越来越严重。
2
心力衰竭、心肌炎
感冒后抵抗力低下,病毒短时间内侵袭心脏,让心肌功能受到影响,导致心肌坏死,出现心功能不全死亡。
高危症状:
感冒发烧,并伴随出现胸闷气紧,没法平躺。
(图片来源:123rf)
3
病毒性脑炎
同理,当病毒侵犯到中枢神经或者大脑,可导致病毒性脑炎。
高危症状:
高烧反复不退,并且出现意识障碍,头痛、呕吐。
4
肾功能衰竭
当病毒侵犯到肾脏,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
高危症状:
感冒后出现高烧反复不退,水肿,少尿。
李和莅医生介绍,1/3的严重并发症是普通感冒引起的,2/3由流感引起,所以感冒并无大小之分!
流感or普通感冒?
傻傻分不清楚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梁宗安教授此前在接受小康妹儿的采访中指出,流感与普通感冒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发热和全身症状明显,而后者则很少或者出现很轻微的全身症状,主要是鼻咽部和上呼吸道不适。
儿童等群体是流感高危人群
儿童
孕妇
65岁以上的老人
患有肾脏、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
长期接触流感临床的医护人员
推荐高危人群在每年的10月底,及时去各大医院或者是社区医院接种流感疫苗,能有效降低流感发生几率,同时可以减少流感并发症。
注意:由于每年的流感都是可能发生变异的,所以高危人群每年都需要接种一次流感疫苗。
家有儿童患了流感
应该怎样应对?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风湿免疫科 张伟医生此前在接受小康妹儿采访时介绍:
1、如果患的是轻型流感,建议还是在家里面合理的休息,多饮水,饮食清淡,这是非常重要的。
2、此外,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一些抗病毒的药物。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18版流行性感冒指南,儿童也可以服用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等抗病毒的西药,但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3、如果孩子出现一般的发热症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吃一些抗病毒同时解热的中成药,包括豉翘清热颗粒,儿童抗感颗粒等中成药。
4、如果孩子高热的话,就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对症吃一些抗高烧的药,包括布洛芬等。但是要注意,在儿童出现高热的情况下,应禁用阿司匹林,或者含有阿司匹林成分的药,不然会引发严重的瑞氏综合征。
5、除此之外,如果存在细菌感染的情况,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一些抗生素治疗。
注意:在这里要提醒广大的家长,如果孩子只是感冒和轻型流感,没有医生的指导,不要轻易服用抗生素。
流感高发季节
大家都要多注意
照顾好自己和家里小宝贝的身体!
新闻来源:广东公共DV现场(GDGGDVXC)
编辑:离离 图片:123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