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的疾病是什么症状(糖尿病是哪方面疾病)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的8个征兆,吃饭时间很重要,这点要记牢!

糖尿病是现代人常见的疾病。身体的一些表现可能是糖尿病的信号,我们要学会识别,及时发现,而且,在生活中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对糖尿病进行预防,这样大多数患者其实都能得到较好的控制。

可能是糖尿病的8个征兆

1

体重骤降

要是短时间内没特别原因体重就突然减了4.5公斤以上,那么就有可能是糖尿病找上门了。

2

视线模糊

视线模煳其实是2型糖尿病的早期警讯,因为当血液中血糖高,就会改变晶状体与眼睛。在发现自己视线扭曲怪异时,不要觉得一切都没事,就一定要重视起来,赶紧去医院看医生!

3

胃口变大

无来由、又不断变大的胃口也是另一个怪异却常见的糖尿病症状。因为胰岛素在肌肉、脂肪与其他组织中会运作不太顺畅时,胰脏就会释放更多胰岛素,而高量胰岛素水平会刺激头脑,让你感到饥饿。所以当你的饥饿感很重,吃得很多时就要小心了。

4

伤口难愈合

糖尿病会对身体产生影响,导致疮或伤口的愈合时间比较久。

5

疲劳感

如果你的身体分泌的胰岛素不足或甚至完全分泌不出胰岛素,身体就会没有能量,也会让你感觉比以往还要累。

6

脚步疼痛或麻痹

脚步疼痛或麻痹可能只是血液循环不良,但若不是这些原因,那就有可能是糖尿病的信号。因为糖尿病会造成的神经损伤,导致脚痛或麻痹的感觉,这种感觉就会往上扩散。

7

尿频

如果你一个晚上就要起3次,那就要引起注意了,这可能是糖尿病的信号!因为糖尿病会造成血糖升高,身体就会想要制造更多尿液把糖分排掉,所以你会比一般人还要频繁地跑厕所。

8

常常口渴

有了尿频症状,你也会越来越口渴,就会比较常跑厕所、尿得多。因此也会变得很容易口渴,喝得多。

糖尿病可防吗?

答案也是肯定的。

国际上中国著名的大庆研究明确显示:健康良好地生活方式完全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成年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不足1.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短短20-30年间,糖尿病在中华大地上如春笋般的滋生成长并迅猛扩散,具有泛滥成灾之势。上世纪80或90年代的糖尿病尚属于“富贵病”,然而到了2000年后,就明显平民化、大众化了。

现如今,我们亦不能回到从前了。美味佳肴能不享受吗?肯定不能!转行做体力劳动可行吗?肯定不行!

那么该如何防止糖尿病发生呢?需要做到以下十点:

1.适当调整适合自身的生活方式,避免久坐;

2.讲究“慧吃慧动”,防止体重超重与肥胖;

3.适当运动,依据自己喜好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

4.避免长期熬夜,保证充足睡眠时间;

5.定期释放生活工作压力,具体方式依据自己嗜好而定;

6.偶尔结伴外出旅行,放飞自己心情;

7.定期化验血糖:包括餐前、餐后与随机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8.定期检测血脂谱,避免脂毒性诱发糖尿病;

9.定期测血压,防止发生代谢综合征;

10.与医务人员成为好朋友,了解医学常识,交换意见与个人想法。

吃饭时间很重要

2023 年 6 月刊发在《国际流行病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与 8 点前吃早餐的人相比,9 点后吃早餐的人,患 2 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 59%。研究人员表示,因为不吃早餐会影响血糖和血脂控制,以及胰岛素水平。

研究分析了超 10 万名成年人,平均年龄为 43 岁。研究发现,早上 8 点之前吃第一顿饭、晚上 7 点之前吃最后一餐,可能有助于降低 2 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如果晚餐较晚才吃也会稍微增加 2 型糖尿病的风险。

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时时刻刻关注自身健康。

以上图文等内容源于网络整理,版权归原创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 约见名医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

按照致病机制,糖尿病可以分为1型和2型糖尿病。1型属于自身免疫疾病,通常在病毒感染后,诱发患者体内的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胰腺不能分泌胰岛素。2型糖尿病是一种在遗传和环境因素下,导致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损伤造成的疾病,更多与后天包括饮食和生活习惯相关。

1

隐匿的警报

糖尿病一开始的症状并不会很明显。

糖尿病前期是一种潜伏状态,此时血糖水平虽然高于正常范围,但还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6.1mmol/L≤空腹血糖<7.0mmol/L,7.8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11.1mmol/L)。

在这个阶段,合理干预之后完全有可能让血糖恢复正常,但不做好措施很可能发展成为全面的糖尿病。

在糖尿病前期,人们可能会体验到一些细微的变化,但这些往往容易被忽视。例如,轻微的视力模糊、经常感到疲倦、经常感到口渴和频繁小便等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建议进行血糖检测,及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通过早期的识别和适当的生活方式调整,完全有可能阻止糖尿病前期发展成为正式的糖尿病。

2

潜在的全身危机

糖尿病并发症的威胁远远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它们不只是简单地影响一个器官,而是可能波及全身,从眼睛到脚趾,没有任何部位能幸免。

由于糖尿病引起的血液循环不良,眼睛、心脏、肾脏甚至大脑都可能受到损害。

不仅如此,糖尿病患者还可能面临皮肤感染、神经损伤等问题。神经损伤可能导致脚部感觉减退,甚至发展成糖尿病足,这可能导致严重的感染,甚至需要截肢。

3

预防胜于治疗,养成健康习惯

首先,合理的饮食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以下是推荐的食物:

主食(碳水化合物):小麦、大麦、黑麦、荞麦、黑米、莜麦、燕麦、青稞、玉米、燕麦片粥、玉米饼

蔬菜:芦笋、菜花、西兰花、芹菜、黄瓜、茄子、莴笋、生菜、青椒、西红柿、菠菜、南瓜、豆类、蘑菇

水果:苹果、梨、桃、李子、橙子、橘子、葡萄

荤菜:鸡蛋、瘦肉、鱼肉

零食:坚果、纯巧克力、乳制品

其次,定期的体育锻炼也是至关重要的。运动不仅能帮助我们保持健康的体重,还能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无需剧烈的锻炼,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等中等强度的活动,如果能坚持每周进行至少三次,就足以产生积极的健康效果。

此外,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样重要。压力是导致糖尿病的一个常见因素,因此学会有效管理压力,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放松技巧,可以帮助我们维持稳定的血糖水平。

最后,定期的健康检查也不可忽视。通过定期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血糖水平的任何异常变化,从而在糖尿病发展成严重问题之前采取行动:

①无论年龄大小,体重指数>23,伴随有高血压、非典型胆固醇水平、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有多囊卵巢综合征或心脏病病史以及有近亲患糖尿病。应接受初步血糖筛查。如果结果正常,应以后每三年筛查一次。

②年龄>35岁者,应接受初步血糖筛查。如果结果正常,应以后每三年筛查一次。

③出现过妊娠期糖尿病的女性,建议每3年接受一次筛查。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应每年筛查。

2024年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运》

监制/志飞

身体出现4个症状,或说明糖尿病在恶化,别不当回事

得了糖尿病二十年,查出癌症,是巧合还是必然?

李大叔今年57岁,得了糖尿病二十多年了,上个月因为腰痛、血尿到医院检查,结果发现PSA明显升高,做了前列腺穿刺后确诊为前列腺癌。

李大叔想不明白自己怎么就患上了癌症,整天琢磨,联想到自己的糖尿病,总觉得癌症和糖尿病有关系,糖尿病碰上癌症,究竟是不是巧合呢?

一、研究:糖尿病或会增加多种癌症风险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利用上海相关数据库的信息,就2型糖尿病和患癌风险之间的关联展开了研究。研究人员选取了共超过41万人次的2型糖尿病受试者,这些受试者在2013年7月~2016年12年期间均无癌症病史。随后研究人员对受试者随访至2017年12月,共有8485名受试者新确诊癌症。

此次研究表明,和正常人相比较:

1、患有2型糖尿病的男性,患癌风险增加了34%,风险最高的为前列腺癌,增加了86%。总的来看,糖尿病会增加男性多达11种癌症风险。

2、患有2型糖尿病的女性,患癌风险增加了62%,风险最高危鼻咽癌,增加了2倍以上。总的来看,糖尿病会增加女性多达13种癌症风险。

近期,大庆研究,也发现糖尿病和癌症有着紧密的关联,糖尿病患者患癌的风险比正常人增加了2.34倍,患癌风险的增加在平时血糖波动大的患者身上更加明显。

糖尿病为什么会成为这么多种癌症发生的“帮凶”?究其原因,主要和两点相关。

二、糖尿病为何会成为癌症“元凶”?

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杜时雨表示,糖尿病会从多个机制增加癌症的发病风险,其中这两个非常典型。

1、高血糖的影响

长期高血糖会给体内正常器官带来慢性刺激,还会影响到身体的能量代谢,从微观上对DNA带来损伤,会很大程度的促进正常细胞癌变。

2、高胰岛素血症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是一类多功能细胞增殖调控因子,在细胞分化、增殖以及人体生长发育上都有重要促进作用。胰岛素水平异常升高,会抑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合成,导致体内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减少。其生物活性会因此而增加,继而起到促进肿瘤生长的作用。

此外,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异常升高均会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生成,从而促进肿瘤血管新生,增加肿瘤血液供应,让肿瘤在体内可以“茁壮生长”。
值得强调的是,糖尿病是癌症一个危险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我国有1.29亿糖尿病患者,也不是人人得癌症,也有很多癌症患者血糖正常。介绍这项研究只是在提醒大家做好血糖管理,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血糖管不好,病情持续恶化,肾病、心脏病、糖尿病足等多种并发症都可能找上门来。

罹患糖尿病的患者在日常要多关注自己的身体表现,出现这四个异常症状时,警惕是病情持续恶化发出的信号。

三、身体出现这些表现,要警惕是不是病情在恶化

1、血糖居高不下

服药治疗、改变生活习惯之后,血糖依旧无法达标的话,很可能是在警惕病情恶化,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经常感染

糖尿病会损伤患者的免疫系统,使患者日常发生感染的风险显著增加。如若在短时间内发现身体感染次数增加、需要较长时间恢复等,一定要警惕,较为常见的为尿路感染、酵母菌感染等。

3、手脚有刺痛麻木感

血糖长期控制不利会导致全身神经受到影响,特别是手脚会出现明显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肢体麻木、刺激感,也有一些患者会有神经痛症状出现,神经痛可能发生在身体的任意部位。

4、三多一少症状加剧

糖尿病最为典型的症状就是饭量、尿量、饮水量增多,体重减轻,在血糖控制稳定后这些症状也会逐渐稳定。近期如若发现这些症状持续性的出现,并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一定要警惕是病情恶化导致的酮症酸中毒、尿崩症等引起。

目前的医疗水平还无法治愈糖尿病,大部分患者需要终生服药控制血糖。而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在逐年上升,甚至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对于年轻人而言一定要及早进行糖尿病预防工作。

四、一半成年人正在迈向糖尿病,做好预防

据国家卫计委统计,有50.1%的成年人正处于糖尿病前期,每天新增的糖尿病患者超过1.6万人次,且患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无论是出于防癌还是控制疾病的角度,想要预防糖尿病发生,做好这五件事非常重要。
1、管住自己的嘴

生活中的一日三餐都要定时定量的吃,特别是早餐一定不能省略,食物的选择上要注意多吃全谷物、少吃主食、多吃豆制品以及多吃果蔬。同时还要注意减少摄入甜饮料,日常的饮品建议以水为主,也可以适当地喝一些绿茶,对于预防糖尿病发生很有好处。

2、迈开腿

体重超标会大大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风险,建议普通人日常每天至少锻炼30分钟,这样做可帮助保持健康体重,促进胰岛素敏感性。

3、控制体重

日常可关注自己的腰臀比,这个数值是预测肥胖的一项重要指标,比值越小说明越健康。一般情况下,女性的腰臀比应该保持在<0.85、男性<0.9,超过这个数值时则要及时减重。

4、戒烟

每天吸烟量20支以内,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88%,同时还会增加其他疾病的发病风险。为了健康着想,还是要尽早戒烟!

5、控制情绪

情绪会影响到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长期处于不良情绪下容易导致气机郁结。而糖尿病本身就是内分泌系统失调所致的代谢病,不良的情绪会促进代谢问题发生,也容易诱发糖尿病。
糖尿病是个常见的疾病,但是却会给健康带来非常大的威胁。预防它其实并不难,从生活上的一些细节去做出改变即可。看完文章的你,做好改变的准备了吗?

参考资料:

[1]《这不是开玩笑!中国有一半成人处于糖尿病前期!》.光明君.2018.4.11

[2]《糖尿病患者患癌风险也增加,尤其是这类癌症!管好这些危险因素,可有效预防!》.保健时报.2021.11.10

[3]《研究显示糖尿病可能致多种癌症风险升高》.光明网.2019.5.20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