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14人有1人糖尿病(十个人有几个糖尿病)

南北资讯 0
文章目录:

浙江大学发现,一周饿3顿对糖尿病治疗有效?专家:不适用所有人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正困扰着无数人的生活

近年来,关于糖尿病治疗的研究不断涌现,其中浙江大学的一项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该研究提出了一种看似奇特的治疗方法——“饿肚子”

糖尿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困扰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患者的日常生活被疾病所束缚,充满了艰辛

他们常常在夜间被腿部如针扎般的刺痛惊醒,白天又需要频繁地扎手指测血糖,那种刺痛时刻提醒着他们疾病的存在。在饮食方面,他们必须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对每一口食物都要精心计算。


药盒里的各种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和格列美脲,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尽管患者们每天按时吃药,严格控制饮食,想要恢复到健康自在的状态却异常艰难,这让他们常常感到迷茫和无助。糖尿病的危害更是不容小觑。它会对人体的血管造成损害,几乎所有的脏器都可能受到影响。

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者的视力会逐渐模糊,甚至有失明的风险。糖尿病足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病情严重时,患者可能不得不截肢以保住生命。


这些并发症不仅给患者的身体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在治疗糖尿病的道路上,常规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患者需要长期服用口服降糖药,如二甲双胍缓释片、阿卡波糖片,或者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

同时,他们还需要定期监测血糖,密切关注心脏、肾脏、眼底和神经系统的健康状况。这是一场漫长而艰难的战斗,患者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抗争。

浙江大学的研究为糖尿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研究团队在医学期刊上发布的结果显示,经过科学断食的患者在三个月内,每周进行三次断食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下降了0.8%,胰岛素敏感性提升了31%,这样的效果堪比一线降糖药

那么,“饿肚子”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当人体处于断食状态时,身体的代谢机制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断食可以关闭“糖模式”,开启“脂肪燃烧”模式

当断食超过14小时,代谢的“总开关”AMPK酶被激活,此时肌肉细胞会开始高效吸收血糖,从而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情况。此外,断食还能够启动“细胞大扫除”。


经过一定时间的断食,细胞自噬机制被激活,受损的胰岛β细胞得以清理,新细胞的再生能力也随之提升。从临床试验结果来看,断食的效果确实令人瞩目。断食组的糖化血红蛋白下降了0.8%,而药物组仅下降了0.6%;断食组的空腹血糖下降了1.5 mmol/L,药物组则下降了1.2 mmol/L。

在体重方面,断食组平均减轻了12.4斤,而药物组仅减轻了4.2斤。此外,断食还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附加红利”。


断食组的甘油三酯下降了18%,炎症标志物CRP降低了25%,而药物组在这些方面的变化则没有那么显著。研究结束时,断食组中有60%的患者减少了用药量,20%的患者实现了阶段性停药。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断食的具体方案。一种是“16:8间歇性断食”,即每周选择三天,在每天的8小时内进食(比如从早上8点到下午4点),其余16小时只允许饮用水或无糖茶

在这16小时的禁食时间里,肝脏中的糖原储备会逐渐耗尽,而到了16小时这个关键节点,身体会开始分解脂肪,产生“酮体”以替代葡萄糖供能,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效果在8小时的进食时间内,应优先选择高质量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瘦肉等,同时适量摄入水果和蔬菜,以增强饱腹感


另一种是“5 2断食法”,每周7天中有5天可以正常饮食,另外2天则需严格控制热量摄入在这两天的断食期间,早餐可以吃一袋牛奶和一个鸡蛋;午餐限制在200克水果;晚餐可选择50克到100克的主食,搭配一两份瘦肉和半斤蔬菜

此外,增加水的摄入、早睡觉以及适度控制饮食,都能有效减轻饥饿感,进而使血糖水平得到更好的控制

需要注意的是,断食并非适用于所有人。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断食可能引发酮症酸中毒,所以不建议进行断食。

近期有低血糖昏迷史的人也不适合断食此外,体重指数(BMI)低于18.5的消瘦人群,正常饮食即可,无需刻意断食


对于糖尿病患者,在尝试断食之前,务必咨询专业医生,每月监测肝肾功能若在断食期间出现心慌、手抖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断食科学断食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转部分代谢损伤与长期依赖药物治疗相比,科学的断食方法或许更具经济效益

通过合理的断食,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减少药物的使用,降低并发症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但糖尿病的管理需要综合考虑,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根据自身情况,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切勿盲目跟风。

1型糖尿病正呈现低龄化

截至2022年,全球约有875万1型糖尿病患者。2010年至2013年我国每年、每10万人中约出现1.01个新发1型糖尿病患者,且存在发病低年龄化倾向,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病人数居世界第4位。

关于1型糖尿病治疗现状相关研究发现,我国1型糖尿病患者诊断后有高达80%者未行正规治疗,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仅20.2%达到糖化血红蛋白<7%的目标。1型糖尿病的发生与以下危险因素相关。

遗传因素携带某些特定基因型的人群,如DR3/DR3、DR3/DR9和DR9/DR9,发生1型糖尿病风险更高。

年龄 10~14岁人群1型糖尿病发病风险更高,而后呈下降趋势。

季节和纬度1型糖尿病的发病与季节密切相关,可能与季节相关的呼吸道感染以及日照时间长短有关;高纬度地区1型糖尿病发病率显著高于低纬度地区,可能与环境及气候有关。

病毒感染 柯萨奇B病毒等肠道病毒感染与1型糖尿病发病率升高相关,新型冠状病毒与1型糖尿病的发病关系也值得关注。

饮食不同饮食习惯者肠道菌群会有明显差异,肠道菌群在1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药物 如某些抗肿瘤药物、靶向药物。

1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分为遗传易感、环境触发、免疫应答、胰岛损伤、糖代谢异常、胰岛功能衰竭6个阶段。根据患者自身免疫反映情况、胰岛功能、血糖水平等,1型糖尿病可分为3期,其中1期为胰岛自身免疫紊乱期,2期为血糖异常期,3期为临床症状期,部分患者存在临床缓解期,即“蜜月期”,短期内无需胰岛素治疗。

2021年我国首次提出“亚临床1型糖尿病”概念,亚临床1型糖尿病即上述的1期和2期阶段。亚临床期是1型糖尿病筛查和免疫治疗的关键时期。

1型糖尿病未来治疗方向包括:1.更好的胰岛素和胰岛素输送技术,如智能胰岛素注射笔、新型胰岛素泵。2.免疫靶向治疗,目前在研靶向药物,抗CD3类、细胞因子拮抗/激动剂、T细胞活化抑制剂、B细胞拮抗剂、检查点抑制剂等,某些免疫靶向药物可在延长1期、2期发展到3期、延长部分缓解期的时间长度上有潜在作用,可能延缓β细胞破坏的进程,延长自身胰岛素的产生,有助于延缓1型糖尿病的进展。3.细胞治疗,如异种(猪)胰岛、同种异体(人)胰岛和干细胞来源的胰岛细胞移植。4.抗病毒治疗,在1型糖尿病发病早期,抗病毒治疗效果可能更佳。

1型糖尿病未来治疗的新兴方向,包括胰岛素制剂和装置的创新、免疫治疗、细胞治疗、抗病毒治疗等,揭开了1型糖尿病治疗新篇章。相信在不久的将来,1型糖尿病良好管理和控制不再是梦。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作者 || 青海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蒋艳苹 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 青海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姚勇利

编辑 || 颜红波

10个人里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医生提醒,小心并发症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新版指南显示,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升至11.2%,糖尿病发病呈现逐步上升趋势,糖尿病知晓率仅为36.5%。糖尿病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之后第三位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同时,由于糖尿病症状较为隐匿,不易发现,市民对糖尿病的知晓率、控制率、达标率仍然偏低。对于老年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基础代谢率降低,机体对葡萄糖耐量逐渐降低,还有部分老年人饮食习惯不合理和缺乏运动从而导致肥胖,这些原因都容易导致高血糖。11月14日是世界防治糖尿病日,本期《健面吧,在龙岗》邀请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内科一病区负责人何皓主任医师,为大家分享如何预防以及控制糖尿病。

患糖尿病多年不按时服药,不小心烫伤伤口难愈合

75岁的林爷爷(化名),有糖尿病史数年,却是让何皓“头疼”的健康管理对象之一,林爷爷曾向他自豪地说自己平时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降糖药物想起来就吃,忘记了就不吃。

何皓介绍,林爷爷既没有按照医生的要求规范及规律测血糖,也没定期在社康及医院进行糖尿病并发症复查及评估。几天前,林爷爷因为下肢麻木,在诊所做了中医热灸理疗,未告知自己的糖尿病史,结果左小腿出现烫伤。烫伤后,小腿出现水泡、破溃,家人赶紧把他送到医院就诊。

医生检查发现,林爷爷左小腿可见大量水泡及软组织感染。家人疑惑问道,仅仅是烫伤,为什么情况会越来越严重呢?何皓介绍,林爷爷这是糖尿病导致的。因为林爷爷平时血糖控制不好,使林爷爷血管处于长期受损的状况。

“高血糖会导致血管神经病变,会干扰蛋白葡萄糖氧化反应产生氧自由基,这些活性氧类在体内不断蓄积无法被代谢,引发氧化应激作用使组织和细胞受损,从而导致微血管和神经发生病变,形成难以愈合的溃疡面。同时,高血糖导致血液循环受阻,血管发生病变后会出现狭窄、闭塞、损伤等情况,导致血液循环受阻,伤口修复所需的大量蛋白质等物质无法被运输到伤口部位,使得修复能力大大减弱,甚至恶化加剧。”何皓说。

另外,长期高血糖也会导致人的免疫力下降,林爷爷年纪大了,在高血糖的环境下,白细胞趋化性和吞噬功能降低,对病菌的杀伤力下降。“高血糖患者一旦受伤,伤口就像是细菌的培养皿。”何皓比喻道,林爷爷住院后经规范药物控制,林爷爷的血糖逐渐平稳,他的左小腿破溃、水肿也好转,不久后便平安出院了。

了解血糖,控制血糖,小心糖尿病并发症

像林爷爷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何皓介绍,高血糖最大的危害就是会侵害血管,一旦得了糖尿病,容易心梗、脑梗。但糖尿病是一个沉默的杀手,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体重下降),但还有不少患者平时没什么不舒服,等出问题了都已经很严重。

何皓提醒,糖尿病经常导致心、脑、肾、视网膜等多个重要组织器官功能与结构发生改变,而且糖尿病对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的损害是直接的、长期的、进行性的。所以,糖尿病治疗的根本目标就是降低心脑肾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的总危险。

“长期坚持用药,控制血糖平稳是关键。”何皓表示,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检查出来糖尿病也可以延缓发展,把血糖控制在一个平稳值,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很高。

一旦确诊糖尿病,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一个终生性疾病,需要患者的自我配合。“一定要注意饮食方面配合,饮食结构要发生改变,还有就是运动,运动对糖尿病防控非常重要,每天至少要运动三四十分钟,可以选择散步,打乒乓球,游泳等运动。”

科普小知识

长期没有体检,不知道自己的血糖值,或者是体检发现血糖升高,但认为少吃一点饭就可以了,不到医院进行正规检查评估,这些做法都很容易错过糖尿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治疗的好时机。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空腹血糖、随机血糖或糖负荷后是糖尿病诊断的主要依据,没有糖尿病典型临床症状时必须重复检测以确认诊断。何皓介绍,一般通过OGTT即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来确定血糖情况。

如果你有以下情况,即为糖尿病高危人群,需要去了解自己的血糖,预防并控制血糖。

1、年龄≥40岁;

2、超重与肥胖;

3、高血压;

4、血脂异常;

5、静坐生活方式;

6、糖尿病家族史;

7、妊娠糖尿病史;

8、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育史。

如果确诊糖尿病,应该定期做哪些检查?

糖尿病患者要采取措施降糖、降压、调整血脂和控制体重,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控油、减盐和增加体力活动,可明显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确诊糖尿病后,医生提醒,需定期检查血糖、血脂、血压。许多口服降糖药会导致一定程度的肝肾功能损伤,定期监测肝肾功能有利于及时调整用药方案。肾脏B超、尿常规和ACR检查有利于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检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所以眼科常规检查也是必要的。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较普通人大大增加,监测血管超声有利于及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

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应定期检查心电图和心脏彩超,以进行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糖尿病的发生可能与胰腺疾病有关,因此腹部彩超检查也应视为糖尿病常规检查项目之一。

采写:南都记者 李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