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足图片(糖尿病足的分型标准)
脚上有这些异常表现,多是糖尿病“早期标志”,别误以为是皮肤病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糖尿病为一种代谢性疾病,不少人觉得其最典型的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然而体重却减少。
但其实,在糖尿病早期,很多症状并没有那么明显,甚至一些表现根本不会让人想到是血糖的问题,特别是出现在脚上的变化,往往最容易被忽视。
很多人看到脚上出现了一些异常,比如干燥、发痒、脱皮、麻木,第一反应可能是皮肤病或者鞋子不合适导致的摩擦,却没想到这可能是血糖异常的信号。
血糖水平如果长期偏高,血管和神经都会受到影响,而脚部正是最容易出现病变的地方。
人体的下肢血液循环相对较慢,血管本身就比较细,加上脚部远离心脏,一旦血糖控制不好,血管壁会受到损伤,导致供血不足,时间久了就会出现一系列异常表现。
有研究显示,在糖尿病确诊前,近30%的人已经出现了下肢的微循环障碍,但由于症状不明显,很容易被忽略,等到发现问题,血糖可能已经高了很长时间。
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变化就是皮肤的干燥和脱屑。正常情况下,皮肤有一定的水分和油脂保护,但血糖过高会影响皮肤的屏障功能,使皮肤失去水分,变得干燥、粗糙,甚至出现龟裂。
这种情况和普通的皮肤干燥不同,一般涂抹保湿霜或者护肤品效果并不明显,皮肤还是很容易起皮,尤其是在脚后跟、脚掌部位表现得最明显。
研究发现,糖尿病早期的患者,皮肤屏障功能下降的概率比正常人高出20%以上,这种变化可能是高血糖导致神经系统异常,影响了皮脂腺的分泌。
另一个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皮肤病的表现,就是脚部的反复感染。
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统比正常人更脆弱,皮肤的自我修复能力也较差,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更容易侵入,导致各种感染问题。
比如,脚趾间容易出现红肿、脱皮,甚至长出小水泡,看起来很像脚气,但治疗脚气的药用了很久都不见好,甚至反复发作。
这是由于糖尿病患者体内的高血糖状态为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和真菌)创造了有利的繁殖环境,导致感染更难以控制。
研究数据表明,糖尿病人群中,足部感染的发生率比普通人高出2-3倍,尤其是指甲周围、趾缝这些地方,最容易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
除了感染,脚部的神经变化也是糖尿病早期的一个重要信号。高血糖会损害神经,尤其是控制感觉的周围神经。
这会使脚部产生麻木、刺痛、灼热感,甚至有人夜间睡觉时,脚部仿若火烤,又似被无数针扎。
这种症状被称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表明,大约50%的糖尿病患者会在病程早期出现神经损伤,而这种损伤一旦发生,很难完全恢复。
很多人刚开始只是偶尔感觉脚发麻,以为是长时间坐着或者压到了神经,但如果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且不管怎么调整坐姿、站立都无法缓解,那就要考虑是否和血糖问题有关。
血液循环的改变也会让脚的颜色发生变化。糖尿病影响小血管的功能,使得脚部供血不足,导致皮肤颜色变深,尤其是脚趾、脚背的地方,可能会出现暗红或者紫红色的变化。
有些人甚至会发现,脚部的小伤口愈合得很慢,一旦破皮或者擦伤,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甚至伤口容易溃烂。
这是因为高血糖状态下,血管壁容易增厚,血流速度减慢,氧气和营养物质无法及时输送到受损部位,导致愈合能力下降。
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比正常人平均要长2-3倍,尤其是足部血液循环不良的人,感染的风险更高,严重时可能导致糖尿病足,甚至需要截肢。
除了这些变化,脚部的温度异常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信号。
正常情况下,双脚的温度应该是相对均匀的,但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循环异常,可能会导致脚的一部分温度明显低于其他部位,特别是脚趾和脚背,摸上去总是冰凉的。
这种情况说明末梢循环已经受到了影响,血液无法顺利输送到远端组织,时间久了,神经也会受到损伤,进一步加重病情。
研究发现,在糖尿病早期,超过60%的患者会出现轻微的末梢循环异常,但很多人并没有察觉,直到问题严重了才开始重视。
很多人可能会有疑问,既然脚上的这些变化和糖尿病有关,那如何判断这些症状是不是由高血糖引起的,而不是普通的皮肤问题?
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检查血糖水平,特别是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当空腹血糖水平高于6.1mmol/L,抑或糖化血红蛋白值超6.5%时,便意味着血糖调节功能失常,即刻采取干预举措。
另外,可以观察这些症状的持续时间,如果长时间存在,而且没有明显的外部刺激因素,比如没有穿不合适的鞋子、没有接触过敏物质,那就更应该警惕血糖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脚上的变化可能是糖尿病的早期信号,那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在出现这些症状之前,就降低糖尿病的风险?
比如,调整饮食、增加运动、改善作息,这些方法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延缓或者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如果已经出现了一些轻微的症状,还有没有机会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逆转血糖异常的状态?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1]蔡春娇,谢翠华,刘荣珍,等.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循证护理,2025,11(04):670-676.
糖尿病患者双脚出现这些表现,暗示糖尿病足要来了,得赶紧治疗!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你有没有注意过自己的脚?
或许你只是觉得最近鞋子穿得有点紧,或者脚底偶尔有点麻木,甚至觉得脚趾间有点发热、刺痛,但你并不在意。
但你知道吗?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变化,可能是“糖尿病足”悄悄到来的信号!
糖尿病足,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名字,实际上是糖尿病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一旦发展到严重阶段,可能会导致感染、坏死,甚至截肢。
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溃疡发生率接近19%,而其中约14%最终需要截肢!
你还敢忽视脚上的这些信号吗?
我们把时间往回拨几年。
一个50多岁的糖尿病患者,刚开始只是觉得脚底有点麻,尤其是晚上睡觉时,脚趾像被针扎一样疼。
但他觉得这可能是走路太多造成的,没有放在心上。
几个月后,他发现脚底的皮肤变得干燥、脱皮,甚至有点裂口,每次洗脚的时候都会隐隐作痛。
他开始有些担心,但又觉得这只是皮肤干燥,涂点润肤霜就好了。
再过了一年,他的脚趾开始变色,变得有些发黑,指甲也变厚了。
直到有一天,他的脚趾上出现了一个小伤口,本以为会很快愈合,没想到伤口却越来越深,甚至开始流脓、发臭。
这时候,他才慌了,赶紧去医院。
医生告诉他:这是糖尿病足的严重阶段,必须立即住院治疗,否则可能面临截肢!
这个案例并不是个例,而是许多糖尿病患者的真实写照。
糖尿病足,并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一个缓慢恶化的过程,从麻木到溃烂,最后甚至发展到截肢,整个过程可能长达几年,但一旦恶化,就难以逆转。
如果你的脚出现了这些异常信号,一定要尽早警惕!
医学研究表明,糖尿病足的出现往往有一些早期表现,如果能够尽早发现并干预,就可以有效避免病情恶化。
哪些表现需要特别注意呢?
1.感觉异常:脚底麻木、刺痛、烧灼感,尤其是晚上加重。
对冷热感觉迟钝,比如洗脚的时候,水温很高但自己却感觉不到烫。
轻微的伤口或摩擦感觉不到疼痛,甚至走路时被小石子硌到也没什么感觉。
脚底干燥、皲裂,即使抹了很多护肤品也不见改善。
脚趾或脚背皮肤变色,发红、发紫甚至变黑。
指甲变厚、变形,甚至长霉菌(灰指甲)。
3.血液循环异常:脚经常冰冷,即使在温暖的房间里,脚还是凉凉的。
走路时小腿或脚部容易疼痛,休息一会儿才会缓解。
脚上的伤口长时间不愈合,甚至出现溃烂。
如果你或你的家人有糖尿病,并且出现了以上任何一种症状,请务必提高警惕,尽早去医院检查!
糖尿病足的形成,主要和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有关。
神经损伤导致“感觉迟钝”
高血糖会损伤神经,导致脚部的感觉逐渐消失。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脚如果被扎伤,会立刻感到疼痛并采取措施。
但糖尿病患者的神经受损后,即使脚被划破、烫伤,甚至感染,也可能毫无知觉,直到病情加重才发现。
血管堵塞导致“供血不足”
糖尿病还会损害血管,使血液循环变差,特别是脚部这种距离心脏最远的部位,更容易缺血。
一旦血流不畅,伤口就很难愈合,甚至会逐渐坏死。
免疫力下降,感染风险增加
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统较弱,一旦脚部有伤口,细菌更容易繁殖,导致感染。
如果不及时控制,感染可能会扩散到骨头,最终只能截肢。
这就是为什么,糖尿病患者的脚特别“脆弱”,一旦受伤就难以痊愈。
五、如何保护双脚,避免糖尿病足?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请把脚部护理当成每天的必修课!
无论有没有不适,都要每天检查一次双脚,尤其是脚底、脚趾缝、小伤口。
如果视力不好,可以请家人帮忙检查。
2.选择合适的鞋袜穿宽松、透气、舒适的鞋子,避免鞋子过紧或摩擦。
避免赤脚走路,防止意外划伤。
选择棉质袜子,避免穿太紧的袜子,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3.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合理饮食,少吃高糖、高油、高盐的食物。
坚持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如散步、游泳等低强度运动。
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糖,避免血糖波动过大。
如果发现脚部有伤口、溃疡、变色等异常,务必第一时间去医院,早发现、早治疗,避免严重后果!
六、结语:别等到“失去”才后悔!糖尿病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悄无声息地发展,而你却毫不在意。
很多患者在截肢后才追悔莫及:“如果当初早点重视就好了……”
但你还有机会!
从今天起,关注你的双脚,做好糖尿病足的预防,让双脚陪伴你更久,走得更远!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2020.
《糖尿病足的临床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2021.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糖友,看好你的脚!提醒:若有这3大异常,可能是糖尿病足现身了
在健康的世界里,糖尿病如同一位“隐形的幽灵”,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患者的健康。张大爷的故事,就是众多糖尿病患者的一个缩影。他的经历提醒着我们,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的忽视。
张大爷今年60岁,两年前确诊糖尿病。当时,他全身无力,口渴难耐,频繁上厕所,这些症状让家人忧心忡忡,急忙带他去医院检查。结果,空腹血糖高达11.2 mmol/L,餐后血糖更是飙升到17.8 mmol/L。为了控制血糖,张大爷不得不住院治疗了一段时间。
确诊后,全家人都陷入了紧张之中,唯独张大爷仿佛置身事外。他依旧按照自己的饮食习惯生活,毫无节制地吃着高糖食物,完全不顾医生的叮嘱。每当老伴劝他注意饮食,两人总是以争吵告终。时间久了,老伴也心灰意冷,不再多言。张大爷更是“随心所欲”,只有在身体不适时才吃几片降糖药,稍有好转便立刻停药。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段时间,直到有一天早晨,张大爷起床时突然觉得双腿麻木,差点摔倒。他以为只是睡久了腿麻,没太在意。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双腿的麻木感越来越强,还伴有疼痛,皮肤也瘙痒难忍,挠破了好几处。张大爷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急忙前往医院。
医生询问了病史后,立刻指出张大爷可能患上了糖尿病足。检查结果显示,张大爷的足部动脉搏动减弱,下肢血管出现病变,确诊为糖尿病足。张大爷一脸疑惑:“什么是糖尿病足?我不是只有糖尿病吗?”医生耐心解释:“大爷,您的血糖长期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这才引发了糖尿病足。”
张大爷的儿女得知后也赶到了医院,他坐在一旁,不敢抬头面对家人。这一幕,让我们不得不深思:糖尿病足,这个严重的并发症,其实完全可以预防,但许多患者却因为忽视血糖管理而陷入困境。
一、什么是糖尿病足?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攀升。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11.2%,而糖尿病足是其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据统计,糖尿病患病10年以上的人群中,有15%~20%会出现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简单来说,是糖尿病患者从踝关节以下出现的血管和神经病变,导致足部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引发感染、溃烂等症状。根据缺血情况,糖尿病足可以分为缺血型、神经型和神经缺血型。大多数患者属于神经缺血型,兼具两种类型的症状。
引发糖尿病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周围神经病变意味着神经功能受损,患者下肢感觉异常,对重力、压力和温度的感知能力下降。例如,以前无法承受40℃的物体,病变后却能承受50℃,感知减弱容易导致烫伤等外伤。
糖尿病血管病变
糖尿病患者若发生大血管病变,容易引发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导致冠心病、心梗等心脑血管疾病;微血管病变则主要影响肾脏、皮肤等部位,出现糖尿病肾病、皮肤淤血紫绀甚至溃疡。下肢动脉病变是大血管病变的一种,血液循环受阻,足部供血不足或缺氧,逐渐出现感觉异常、疼痛、行走困难、溃烂等症状。
此外,年龄增长、糖尿病病程延长、男性性别、高血压、高血脂和心脑血管疾病等因素也会增加糖尿病足的发生风险。
糖尿病足的治疗,首先需要控制血糖,因为其发生意味着血糖未得到有效控制。控制血糖首选胰岛素,效果显著,能快速降低血糖。随后可使用对症药物,如硫辛酸缓解下肢感觉异常,脂微球前列腺素E1缓解肢体麻木,依帕司他和甲钴胺改善周围神经病变。部分患者需通过介入手术或血管旁路治疗,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糖尿病足难以完全治愈,需长期控制血糖才能稳定病情。
二、医生提醒:下肢出现3大异常,小心糖尿病足来临
1. 双腿麻木
糖尿病患者早期常出现双腿麻木,这是血糖未有效控制的信号。张大爷就是因未控制血糖而出现双腿麻木。这种症状是因为下肢血液循环受阻,供血不足,周围神经受损。部分患者还可能因脊柱退行性病变压迫脊神经,导致双腿麻木。
2. 双腿皮肤瘙痒
双腿麻木后,患者皮肤可能出现瘙痒。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汗腺排汗异常,皮肤干燥,加上周围神经病变导致感觉异常,患者会异常感到双腿发痒,需要不停挠抓。
3. 双腿伤口难以愈合
皮肤瘙痒时,患者容易挠破皮肤,引发感染和溃烂。正常人伤口可在短时间内愈合,但糖尿病足患者伤口难以愈合,甚至继续感染、溃烂。这是因为血糖持续升高,皮肤自愈能力减弱,局部血液循环受阻,神经受损,导致伤口愈合困难。
当双腿出现这3大异常时,糖尿病患者需高度重视,警惕糖尿病足的发生。未有效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并发糖尿病足。
三、防止糖尿病足发生的措施
控制血糖
控制血糖是预防糖尿病足的关键。糖尿病患者需按时服用降糖药,饮食上以清淡为主,少吃高脂、高糖食物。控制血糖就像给身体的“健康大厦”加固地基,只有地基稳固,才能抵御糖尿病足的侵袭。
每日检查双足
糖尿病患者每天检查一次双足,观察皮肤和感觉情况。定期用温水泡脚,可改善血液循环,减少供血不足和缺氧情况。泡脚如同给双脚做一次“温暖的按摩”,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
选择合适的鞋袜
选择合适的鞋子和袜子,避免挤压足部,引发感染和溃烂。尽量选择宽松、保暖的鞋子。合适的鞋袜如同双脚的“保护罩”,防止外部伤害,保持足部舒适。
通过张大爷的故事,我们深刻认识到,糖尿病患者若不控制血糖,极易引发糖尿病足。我们借此学习了糖尿病足的成因、治疗方法及预警信号。糖尿病患者需重视血糖管理,日常多观察双腿变化,及时发现糖尿病足的迹象。糖尿病足后果严重,可能导致行走困难甚至截肢,失去双下肢,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积极预防。
#糖尿病足 #血糖管理 #健康生活
朋友们,你们身边有没有类似张大爷这样的糖尿病患者?他们是如何管理血糖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