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真糖尿病切胃手术(杨天真切胃后糖尿病好了吗)
杨天真“切胃手术”惹争议 专家:够胖才能做,术后需要专业指导
#杨天真要做切胃手术#这一话题近日登上微博热搜榜。尽管杨天真在微博上表示进行切胃手术是为了降血糖,控制糖尿病,并非为了减肥,但仍有不少网友对该手术提出质疑,并纷纷对杨天真进行“劝说”。
“切胃手术是从减肥来的,因此一定要够胖才能做切胃手术。瘦人即便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疾病,也是不能通过切胃手术进行治疗的。”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胃肠肿瘤外科主任医师张能维介绍,“切胃手术”可被统称为代谢减重手术,是一种治疗肥胖和代谢疾病的手术方式,手术通过改变消化道的容积和消化道的路径,进而改变患者的食物摄入量和食物吸收方式,以达到减重和调节内分泌的目的。“最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和腹腔镜胃旁路术。”
只有胖人才能做的手术
“切胃手术”备受推崇的主要原因是该手术可通过改变胃肠形状、结构,从而改变身体中内分泌的变化,可以对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带来彻底的改观,而不再是通过药物进行控制。在张能维看来,该手术主要适合两类人,一类是已经患有因肥胖引发的代谢性疾病的人群,另一类是按体重标准算得上肥胖却没有出现肥胖引起的疾病,但根据肥胖程度推测以后很可能面临疾病困扰的人群,可视为预防代谢病进行手术。
张能维指出,切胃手术不是人人能做的,想要进行切胃手术需符合以下指标: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痛风、多囊卵巢、重度脂肪肝等疾病之一,且BMI达到27.5,即可进行手术;如果不存在代谢疾病,仅为了预防疾病进行手术,BMI则需达到32。“我们不会为体重偏胖人群进行手术的,一是风险较大,二是这些人的体重并不影响健康,完全可以通过行为治疗和饮食治疗来达到自己控制体重的预期目标。”张能维解释道。
术后需专业管理师指导
张能维表示,尽管手术本身存在风险,但由于手术医生的专业性与重视度,手术实际发生的风险并不高,且该手术创伤较小,手术引起的麻醉风险、死亡风险等甚至比普通的胆囊切除还低。
“患者进行切胃手术后,通常会引起营养的改观,当蛋白质、脂肪下降时,可能会出现脱发等问题,因此手术后需接受专业人士的指导,及时补充蛋白质、钙、磷、铁等营养素。”张能维指出,只要在规范的医院进行手术,且术后经过严格监控,及时补充缺少的营养素,待患者体重稳定后,身体也会慢慢回归正常。
“手术后,患者会有一些生活的‘不便利’,但也正是因为这些‘不便利’,才会带来减重的效果,如吃东西时必须细嚼慢咽,饮水时必须缓慢,切勿‘牛饮’等。”关于术后随访的问题,张能维提醒,理论上,患者在术后要终生随访,但在实际临床中,通常随访1-2年,患者的身体就可以逐渐适应并回归正常了。
新京报记者 张兆慧
图片来源 微博截图
校对 柳宝庆
杨天真这次是认真的,要做切胃手术!号称“一次能瘦100斤”的手术真那么神奇?
近日,娱乐圈金牌经纪人杨天真在社交媒体晒出一则视频,她表示为了治疗糖尿病过几天会去做切胃手术。
尽管身边朋友得知此事后,纷纷劝她放弃,希望她能通过保持运动、改善饮食习惯等控制血糖。但杨天真表示,坚持跑步、控制饮食对她来说不是很容易的事,自己确实做不到。她甚至开玩笑地说,“人的自律是有额度的,我已经把额度全部用在工作上了,在我的身体上我是‘零信用’。”
杨天真所说的切胃手术,便是目前开展较为成熟的减重手术。目前,全球每年大概开展50万例左右的减重代谢手术,我国代谢手术每年开展则不到2万例。一场手术,便能让一个胖子成为瘦子,其立竿见影的效果也让越来越多胖友将目光瞄向了它。
这种方式到底靠不靠谱?
在专家看来,将其视作减肥方式中的最后一张“王牌”更为贴切,换言之,这是治疗肥胖及相关并发症的一种手段,而非减肥的捷径。
“越减越肥”的胖友被逼上手术台
很多人不知道,曾自信满满说着“体重,无法阻止我爱自己”的杨天真患上糖尿病六年了,每天都要给自己打胰岛素。
此前的一档节目中,医生告诉她,若不能满足慢性病治疗所需的作息规律,又想根治糖尿病,可能要面临切胃手术。
肥胖不止关乎美丑,更关系着人体健康。
在医生看来,肥胖可能导致16种以上的并发症,“三高”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最为常见,还有多囊卵巢综合症、不孕不育、黑棘皮病、关节痛等,最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我不想年纪轻轻就吃一辈子的药。”五年前,尝试多种减肥方式均告失败后,还在念大二的小仪决定做减重手术,主刀的正是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周东雷。
当时的小仪体重达110公斤,BMI(身体质量指数)达39,属于严重肥胖。小仪说,自己体积比较大,平时走在路上都要考虑是不是会挡了人家的路。术后效果明显,她的体重直降至50公斤。
很多胖友都和小仪有相似的困扰,不断尝试各种健康减肥,管住嘴、迈开腿,却始终减不下来,最终只能借助外科手术的力量。
在周东雷看来,人的体重如同温度计都有一个调定点。体重调定点控制着机体的能量平衡。“调定点”设定后,当人体摄入量增加时,基础代谢会增高、增加消耗;当体重下降时,基础代谢会降低、减少消耗,从而使体重一直维持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
打个比方,当一位100公斤的胖友通过健康减肥方式瘦了20公斤,此时他的基础代谢也会同样降低,当他摄入同样量的食物时,会更多转化为自身体内的能量与脂肪。
因此,制定减肥计划,必须终身坚持,否则便会“越减越肥”,“减肥没有所谓的成功,而在于你能坚持多久、你的效果能维持多久。”周东雷说。
动不动刀,标准之外更要考量手术收益
一场减重手术,很多人只看到了其立竿见影的效果,殊不知,这并非人人适合。
根据2019年《中国肥胖及Ⅱ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单纯性肥胖患者BMI达到32.5,推荐手术治疗;BMI达到37.5建议积极手术治疗。对于肥胖合并Ⅱ型糖尿病及其他代谢紊乱疾病的患者,当BMI达到27.5时推荐手术治疗,当BMI达到32.5则建议积极手术治疗。
目前,国内外有三种常见的减重手术,袖状胃切除术、胃旁路术、可调节胃束带术,原理都是通过胃减容,减少吸收,从而达到控制摄入的目的。
尽管深知减重手术越来越成熟,自主减肥也绝非易事,但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冯波仍不会轻易推荐一位肥胖患者尝试减重手术,尤其是初诊患者。
“一般在饮食调整、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均告失败的情况才会考虑推荐患者做减重手术。”冯波说,身为一名医生,最重要的还是为患者综合考量,最终的手术受益是否大于风险。
比如他门诊上的一位年轻女孩,因肥胖问题已引起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多种代谢疾病。“几个月前来看我的门诊100多公斤,现在还是100多公斤,饮食量下来了,运动量也跟上去了,但体重还是‘稳如泰山’。”综合考量下,冯波还是推荐她进行减重手术。
手术并非一劳永逸,坚持健康生活更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减重手术绝非一劳永逸。如果患者持续术前的生活方式,暴饮暴食,那么肥胖仍会复发。
一位网友的留言便颇具代表性:同事做过的(减重手术),瘦了半个人,但一年后又胖回来了。
很多医生希望,减重手术扭转的不仅是患者的体重,更是生活方式。
为了巩固手术成果,五年来小仪始终坚持锻炼,目前体重维持在65公斤。而在冯波看来,患者做好减重手术后,要坚持长期随访。长期有多长?他的答案是,一辈子。
更多儿科医生认为,好的生活习惯要从儿童时期培养,否则便追悔莫及。
“很多长辈喜欢给孩子塞食物,吃得越多越好,事实上小孩子的胃一旦撑大了就缩不回来了。”上海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嫔说,长此以往,小朋友饭量越来越大,摄入远超自身所需的营养,便会越长越胖,由此恶性循环,最终只能依靠减重手术。
她提醒,幼儿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注意均衡饮食和适度运动,最好每天累计至少60分钟中等强度以上的身体活动,每周至少3次高强度的身体活动,如长跑、游泳、打篮球等。“有规律的身体活动、充足的睡眠与减少静坐时间可促进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预防超重肥胖的发生,并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医疗技术的发展,让更多胖友成为受益者,但手术之后更讲究毅力与坚持。正如冯波所说的,让自己保持健康,这是一辈子的事。
切了!杨天真胃部手术成功报平安 感谢大家的关怀
1905电影网讯8月12日,杨天真通过微博发文报平安,称:“手术顺利结束,报个平安,麻药劲儿过去了。来工作一下,感谢大家对我的关怀和建议,对于我这样只思考人生目标和解决方案的人来说,唯有前进和求索,理性有时候近乎对冷酷,对自己尤其如此”。
近日,杨天真晒出一则视频宣布要去做切胃手术,引发热议。
8月11日,她通过微博发文回应此事称,做手术主要是为了治病。据悉,杨天真患糖尿病已有6年,并伴有并发症和其他一些问题,慢性病治疗需要作息规律,她繁忙的工作日程无法满足,接受切胃手术是为了快速降低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