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腿痛吃什么药(糖尿病患者腿疼应该吃什么药能缓解)

河南省人民医院 0
文章目录:

缓解糖尿病导致的下肢疼痛、发冷、麻木,神奇疗法“电一电”

12月10日

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五病区

“李医生,我的腿和脚变暖了!”

王老先生兴奋地告诉

正在查房的

副主任医师李海洋

1天前,王老先生刚因糖尿病足部疼痛、下肢发冷,接受了脊髓电刺激手术。现在,老人就能下床迈开久违的步伐,激动地说:“脚不疼了,我现在再也不怕走路了。”

这双不疼又温暖的“好腿脚”

王老先生盼了4年

王老先生的糖尿病已有30多年。4年前,他开始出现双腿、双脚疼痛、发凉、麻木和无力,但一直拖着没去看病。这一拖,拖出来一串问题。

先是双腿、双脚越来越疼,尤其是夜里以及走路都会加重疼痛,连服多种止疼药都不见效,导致越发抗拒走路

随后又变成了“越来越怕冷”,即便是在夏天,也要用多层被子紧紧盖住腿脚。

找到李海洋时

老人一忧一喜

忧的是,病情已经发展成糖尿病足痛性周围神经病变、缺血性周围神经病变、高血压三级、慢性肾功能不全。

喜的是,李海洋告诉王老先生,团队可以通过一种微创、可逆、可调节的神经调控技术来阻断疼痛信号向大脑传递,并改善下肢血供和微循环。

这样既可缓解下肢疼痛,又能改善下肢供血、让腿脚恢复温热延缓甚至避免由于下肢溃烂感染导致的截肢。

12月9日,在功能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梁庆华的指导下,李海洋团队顺利为王老先生实施了脊髓电刺激手术

李海洋解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疼痛、麻木、灼烧或刺痛等,疾病初期多以双脚出现症状,而后逐渐向小腿、手部发展,严重时甚至需要截肢。数据显示,在糖尿病神经病变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约占50%

传统的治疗手段包括控制血糖、营养神经、改善循环、止痛等药物治疗,溃疡伤口管理、生活方式调整等。对于严重下肢大血管狭窄患者,也可以通过血管腔内介入或外科手术等进行血管重建,改善下肢供血,缓解症状。

但仍有许多经过传统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选择脊髓电刺激手术。该技术利用在脊髓周围植入电极,通过微弱电刺激调节神经活动的方法,帮助患者解决难题,降低截肢率。

哪些患者适合脊髓电刺激疗法?

1.经规范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药物不良反应较大的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患者。

2.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经有经验的介入血管外科医生评估,下肢动脉闭塞血管条件不适合做血管腔内治疗的患者(如尿毒症透析下肢血管广泛钙化、介入治疗效果不好等)。

3.已经实施了下肢血管腔内治疗,并经规范内科药物治疗,但下肢疼痛症状仍改善不佳,下肢及足部血运仍无法达到创面愈合要求的患者。

糖尿病引起的手脚麻木、疼痛,依帕司他+甲钴胺治疗效果显著

  • 今天一大早,主任就带着一群实习医生和住院医生开始了例行的查房。气氛本来挺严肃的,可当一个年轻医生被主任突然“拷问”时,情况就变得有点不一样了。
  • “小张,你说说,我们最近用的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变,这药到底有啥用?”主任一脸严肃地问。
  • 小张医生一愣,但他迅速回过神来:“主任,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变。它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症状,还能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减轻炎症反应。”
  • 主任眉头一挑,“哦?那你说说看,它是怎么起作用的?”
  • 小张医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这两种药物配合使用,能够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变的多个方面进行治疗。甲钴胺能促进神经的修复和再生,而依帕司他则能改善神经传导功能,两者相辅相成。”
  • 主任点了点头:“不过,这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或者需要注意的地方?”
  • 小张医生想了想,说:“根据研究,这种联合治疗的副作用相对较小,但还是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反应,特别是过敏反应和消化系统的反应。另外,孕妇和哺乳期妇女要慎用。”
  • “好,很好!”主任拍了拍小张的肩膀,“年轻人就是要这样,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今天的查房就到这里,大家都要向小张学习,对患者的治疗要用心,对药物的了解要深入。”

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

在今天早上的查房大戏中,小张医生凭借对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变(DPN)的深入了解,赢得了主任的赞许。现在,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这两种药物以及DPN的相关知识。

一、认识糖尿病周围神经变(DPN)

糖尿病周围神经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它是由于长期高血糖状态对神经系统的损害,尤其是周围神经系统。患者常常会感到四肢麻木、疼痛、感觉异常,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若不及时治疗,还可能导致足部溃疡、感染甚至截肢等严重后果。

二、依帕司他与甲钴胺的作用机制

  1. :依帕司他是一种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在糖尿病状态下,高血糖会通过多元醇通路代谢为山梨醇和果糖,这些物质的积聚会导致细胞内渗透压增高,从而引起神经细胞肿胀和变性。依帕司他通过抑制醛糖还原酶的活性,减少山梨醇和果糖的生成,从而减轻神经细胞的损害。
  2. 甲钴胺:甲钴胺是维生素B12的一种活性形式,对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它能够促进神经髓鞘的合成,加速神经传导速度,从而改善DPN患者的神经症状。同时,甲钴胺还能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和成熟,提高机体的造血功能。

三、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的治疗优势

  1. 协同作用:依帕司他和甲钴胺在治疗DPN方面具有协同作用。依帕司他通过减少细胞内山梨醇和果糖的积聚,为神经细胞提供一个良好的内环境;而甲钴胺则能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两者共同作用,显著改善DPN患者的神经症状。
  2. 安全性:根据多项临床研究显示,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DPN的副作用相对较小。常见的副作用主要包括胃肠道反应和过敏反应,但通常较轻微且可逆。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在使用前应咨询医生意见。
  3. 疗效:临床研究表明,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DPN能改善患者的神经症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并减轻炎症反应。

四、患者日常注意事项

  1. 控制血糖:保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是预防和治疗DPN的关键。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并遵医嘱调整降糖药物剂量。
  2. 定期检查:DPN患者应定期进行神经系统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神经变的进展。
  3. 保护足部:由于DPN患者足部感觉减退,容易受到外伤而不知觉,因此应特别注意保护足部免受损伤。选择合适的鞋袜、避免赤脚行走等都是有效的保护措施。
  4. 合理饮食与运动:均衡饮食和适量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和血脂水平,降低DPN的进展风险。

五、总结

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作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变的有效方案之一,在临床上得到了应用。其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共同改善DPN患者的神经症状和传导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也应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和控制血糖水平的重要性。只有这样综合施治才能更有效地应对这一顽固性疾病带来的挑战。

糖尿病患者大腿疼痛的原因及应对之道

糖尿病患者大腿后侧隐约疼痛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主要包括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下肢血管病变以及其他可能的并发症或合并症。

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害神经系统,特别是末梢神经,导致神经病变。这种病变可能表现为大腿后侧的麻木、刺痛或隐痛,且可能呈对称性分布。治疗这种疼痛通常需要:

  1. 控制血糖:稳定血糖水平是预防和减轻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
  2. 营养神经治疗:使用如甲钴胺、维生素B12等营养神经的药物,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缓解疼痛。
  3. 止痛治疗:如果疼痛明显,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或阿片类药物(如吗啡,但需注意成瘾性)进行止痛治疗。
二、下肢血管病变

糖尿病还可能引起下肢血管病变,如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进而影响下肢的血液供应。这种病变可能表现为行走后大腿后侧的酸胀、胀痛感,休息后可缓解,即间歇性跛行。治疗这种疼痛通常需要:

  1. 改善血液循环:使用如贝前列腺素钠等药物,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血供的作用。
  2. 血管介入治疗:如果血管狭窄严重,可能需要进行血管成形术或支架置入等介入治疗,以恢复血管通畅。
三、其他可能原因
  1. 合并其他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等,也可能导致大腿后侧疼痛。这些疾病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MRI)进行确诊,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 感染: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感染。如果大腿后侧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可能是感染所致。此时需要积极控制感染,使用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四、日常护理与预防
  1. 控制血糖:保持血糖稳定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并根据医生建议调整治疗方案。
  2. 适量运动: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但应避免过度运动以免加重疼痛。
  3. 保暖与休息:注意腿部保暖,避免寒冷刺激。保证充足休息,减少腿部活动,以免劳累加重疼痛。
  4. 定期检查: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的并发症或合并症。

糖尿病患者大腿后侧隐约疼痛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患者应及时就医检查以明确病因,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同时加强日常护理和预防措施也有助于减轻疼痛并防止病情恶化。

#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奕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