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妊娠糖尿病吃什么祛寒(妊娠糖尿病吃什么食物和水果)

上观新闻 0
文章目录:

叮咚~这里有一份暖心暖胃的红枣姜母茶教程

天气渐冷

一杯时令热饮

可以让身体暖融融

今天

小嘉带来一款简单易学的

红枣姜母茶

快来看看怎么做吧~

食材

老姜70克、红枣150克、枸杞50克、

红糖、生姜粉、麦芽糖适量

(根据个人口味添加)

步骤

1、红枣、枸杞洗净,红枣去核切片备用,将红枣片和枸杞倒入锅中,开小火煮5分钟左右。

2、待食材煮软,用漏勺取出,沥干水分剁成泥状。

3、将老姜去皮切片、剁碎,并用研磨器将其打成姜末。

4、将红枣枸杞泥、姜末倒入之前煮红枣片和枸杞的水中,加入适当红糖和生姜粉,加水没过食材即可;将食材搅拌均匀,开大火煮开再转小火慢煮,加入适量麦芽糖并不断搅拌,使其充分融化。

5、小火熬煮大约1小时,待锅中红枣姜母呈现粘稠的酱状,再盛出放入密闭罐子中储存。

6、姜母茶酱放入冰箱冷藏即可。喝时按个人口味用热水或温水冲泡,建议尽快食用哦。

注意

1、老姜母味辛辣,性微温,生姜皮性寒,制作姜母茶时一般需要去皮。

2、秋冬饮用姜母茶可暖身祛寒、预防感冒,但身体虚弱者不宜过多食用,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也需慎饮哦!

一杯一勺,红枣姜母

让身体暖起来!

你学会了吗?

通讯员:董红

编辑:卓明霞

科学控糖,这些食养建议请记下

要控制血糖,应该吃什么?怎么吃才科学?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该指南充分发挥现代营养学和传统食养的中西医各方优势,将食药物质融入合理膳食中,辅助预防和改善糖尿病。

糖尿病多与不合理膳食相关

“没想到我这个岁数,就得了糖尿病。”35岁的小张前不久体检时查出糖尿病。他告诉记者,由于平时工作忙且加班频繁,他的饮食非常不规律,加上喜食高油高糖、辛辣甜腻等重口味食物,他2年内胖了30斤。“我也知道自己的生活方式很不健康,但一直抱有侥幸心理。”小张说,这次的体检给他敲响了警钟,他痛下决心,一定要纠正不良生活方式,控制好血糖。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11.9%,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35.2%,其中2型糖尿病是主要类型,50岁以上成年人患病率更高。长期慢性的高血糖,可导致眼、神经、肾脏和心血管等组织和器官的损害而出现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为辅助预防和控制中国人群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编制了《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以下简称《指南》)。指南主要面向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及基层卫生工作者(包括营养指导人员),为糖尿病辅助预防与改善提供食养指导。指南强调,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多与不合理膳食相关,包括长期高糖、高脂肪、高能量膳食等。纠正不良生活方式,践行合理膳食和积极运动,一直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有效手段。

针对糖尿病患者的日常食养,指南提出8条原则和建议:食物多样,养成和建立合理膳食习惯;能量适宜,控制超重肥胖和预防消瘦;主食定量,优选全谷物和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积极运动,改善体质和胰岛素敏感性;清淡饮食,限制饮酒,预防和延缓并发症;食养有道,合理选择应用食药物质;规律进餐,合理加餐,促进餐后血糖稳定;自我管理,定期营养咨询,提高血糖控制能力。

低GI食物应占主食1/3以上

膳食管理和治疗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核心。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应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则,做到食物多样、主食定量、蔬果奶豆丰富、少油、少盐、少糖,在控制血糖的同时,保证每日能量适宜和营养素摄入充足。

如何做到食物多样?指南介绍,种类多样的膳食应由五大类食物组成:谷薯类(包括谷类、薯类与杂豆),蔬菜和水果,动物性食物(包括畜、禽、鱼、蛋、奶),大豆类和坚果,烹调油和盐。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的主食要定量,碳水化合物主要来源以全谷物、各种豆类、蔬菜等为好,水果要限量;餐餐都应有蔬菜,每天应达500克,其中深色蔬菜占一半以上;天天有奶类和大豆,常吃鱼、禽,适量吃蛋和畜肉,这些是蛋白质的良好来源;减少肥肉摄入,少吃烟熏、烘烤、腌制等加工肉类制品,控制盐、糖和油的使用量。

主食多富含碳水化合物,是影响餐后血糖水平的核心因素。指南介绍,血糖生成指数(GI)是衡量食物对血糖影响的相对指标,选择低GI食物有利于餐后血糖控制。低GI的食物在胃肠内停留时间长,吸收率低,葡萄糖释放缓慢,葡萄糖进入血液后的峰值低、下降速度也慢,引起的餐后血糖波动比较小,有助于血糖控制。

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的主食定量、不宜过多,多选全谷物和低GI食物,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等低GI食物应占主食的1/3以上。合并胃肠道疾病的糖尿病患者以及消化功能较差的老年患者可适当减少粗杂粮的比例;合并超重、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应减少能量的摄入,增加活动促进能量的消耗;合并肌肉衰减、消瘦或营养不良的患者,应增加膳食能量及蛋白质的供给,结合抗阻运动,增加体重。

膳食能量是体重管理也是血糖控制的核心。指南建议,推荐糖尿病患者膳食能量的宏量营养素占总能量比分别为:蛋白质15%—20%、碳水化合物45%—60%、脂肪20%—35%。此外,调整进餐顺序有利于控制血糖。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养成先吃菜、最后吃主食的习惯。同时,建议糖尿病患者培养清淡口味。每日烹调油使用量宜控制在25克以内,食盐用量每日不宜超过5克,注意限制酱油、鸡精、味精、咸菜、咸肉、酱菜等含盐量较高的调味品和食物的摄入,不推荐任何形式的饮酒。

辨证施膳,合理选择食物

除了日常膳食建议,指南还提到了以“辨证施膳”为核心的中医食养原则。针对不同体质糖尿病患者,选取不同特性的食物或食药物质食用,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

中医认为食物具有“四气”“五味”“归经”和“升降沉浮”等属性。“四气”是指食物具有寒、热、温、凉4种不同的性质,寒凉食物可以清热,但易伤阳;温热食物可以祛寒,但易伤阴,强调寒热温凉阴阳平衡。“五味”包括酸味、苦味、甘味、辛味、咸味,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在食养之时,要五味调和。

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的理论。指南介绍,按照中医辨证论治原则,阴虚热盛证采用具有养阴清热作用的食药物质,如桑叶、决明子、莲子等;气阴两虚证采用具有益气养阴作用的食药物质,如桑葚、枸杞子、葛根等;阴阳两虚证可选用山药、茯苓、肉桂等。成人糖尿病患者可把日常膳食和传统中医养生食谱相结合。此外,已知对某种食药物质过敏者、正在服用药物可能与食药物质有禁忌时,应在医师、执业药师及营养指导人员等专业人员指导下食用。

有效管理和控制血糖平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指南强调,糖尿病患者需要切实重视、学习糖尿病知识和自我管理技能,包括膳食调理、规律运动、监测血糖、遵医嘱用药、胰岛素注射技术以及低血糖预防和处理等。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选择适合的食物,规律进食也很重要。指南强调,进餐规律、定时定量是维持血糖平稳的基础。规律进餐指一日三餐及加餐的时间相对固定,定时定量进餐,可避免过度饥饿引起的饱食中枢反应迟钝而导致的进食过量。指南提醒,糖尿病患者勿暴饮暴食,不随意进食零食、饮料,不过多聚餐,减少餐次。不论在家或在外就餐,根据个人的生理条件和身体活动量,应该饮食有节、科学配置,进行标准化、定量的营养配餐,合理计划餐次和能量分配来安排全天膳食,吃饭宜细嚼慢咽,形成良好饮食习惯。

至于是否需要加餐、什么时间加餐以及选择何种零食,指南建议,应根据患者具体血糖波动的特点来决定。对于病程长、血糖控制不佳、注射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1型糖尿病患者,应进行血糖监测,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加餐,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对于消瘦的糖尿病患者以及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也可适当安排加餐或零食,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增加能量摄入,增加体重。(记者王美华)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糖友冬季饮食宜清淡,不妨多吃葱姜蒜

入冬之后,在膳食平衡、营养合理的前提下,糖友们应当减少或避免摄入高糖、高脂、高盐的食物。然而,很多平日里喜欢重口的朋友则感觉接受不了,不要担心,清淡饮食的好搭档们会帮大家解决这个问题,它们就是葱姜蒜。作为可以用来调味的蔬菜,姜葱蒜不仅可以用来去除腥味,还可以通过调味减少烹调过程中食盐的用量。另外,葱姜蒜除了作为配料参与饮食当中,其实它们自己本身也可以作为主角,出现在饮食、药膳、代茶饮当中,所以糖友冬季饮食,不妨多吃葱姜蒜。本期,我们就来仔细的介绍下它们。

大葱,又称葱、菜伯、鹿胎、和事草等。全国各地皆有栽培,为调味助食之佳品。大葱味辛性平,有解肌发汗,通阳利气,行淤止血,消肿解毒之功效。生用辛热,能通窍散寒;熟用甘温,能和中利气。其主要药用部分可分为葱白、葱叶、葱涕、葱衣、葱须、葱花、葱子。

葱白又名葱茎白、葱白头、葱茎。葱白味辛性温,入肺胃二经,有通阳发表,解毒通窍,除风温,散阴毒之功能。

葱叶又称青叶。葱叶味辛性温,有通阳利气,祛风发汗,解毒消肿,散寒除湿的功效。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中说。"青叶归目……安中补五脏,益目精……杀百药毒。”

葱涕又称葱汁、葱涎、葱油、葱苒。《本草纲目》中说:"葱汁即葱涕,功同葱白。古方多用葱涎丸药,亦取其通散上焦风气也。"葱涕味辛性温,无毒,有活血理伤,去痰消肿,解毒驱虫之功效。

葱衣系指葱白的外皮,味辛性平,有驱寒渗湿的功效。葱须又称葱根。味辛性平,有解肌发汗,散淤消肿,行气活血之功效《日华子本草》记载葱须能"杀一切鱼肉毒。”葱子又称葱实。味辛性温,有温肾明目之功。

推荐菜肴:烧大葱

烧大葱是山西小吃菜谱之一,以大葱为制作主料,烧大葱的烹饪技巧以烧菜为主,口味属于葱香味。烧大葱的特色:此菜色泽金黄诱人,汤鲜葱香,配上鲜荔枝,使口味咸鲜香中有甘甜微酸。

食材:大葱、荔枝、猪肉、虾米,姜、大蒜(白皮)适量,料酒、酱油、盐、白砂糖、植物油等少许。

做法:大葱取白切5厘米长的段,用开水氽一下捞出;葱白段入七成热油锅炸成金黄色,再用开水焯一下,捞出沥干水分备用;荔枝去皮、核,取肉;猪肉洗净,切丝;炒锅上大火加熟猪油烧热下姜、蒜丝、肉丝炒熟下入料酒、酱油、白糖、盐、清水适量,烧开去浮沫,倒在大葱碗内;把荔枝肉摆在大葱的周围,撒上虾米入笼蒸15分钟即可。

推荐药膳:葱白粥

葱白粥是粳米、葱白等材料制作的一道药膳。可解表散寒,和胃补中。适用于风寒感冒。

做法:将葱白摘去外皮,冲洗干净,切细。粳米淘洗干净,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捞出,沥干水分。锅中加入适量冷水,将粳米放入,先用大火烧沸,加入葱白、醋,再改用小火熬煮成粥,即可食用。

姜古称疆。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其气芳香而特殊,味辛而辣。主要入药部分为生姜、干姜、姜皮等。

生姜味辛辣性温,入脾、胃、肺经具有温中健胃,解肌散寒,止呕定痛,扶脾散淤,化痰下气之功效。《本草经疏》中说:"生姜所禀,与干姜性气无殊,第消痰、止呕、出汗、散风、祛寒、止泄、疏肝、导滞,则功优于干姜。"

干姜的加工炮制:于冬季茎叶枯萎时挖取,去净茎叶、须根、泥沙等杂质,用水浸泡3~6小时,捞出,然后闷润后切片或切成小方块,晒干即成,或微火烘干。干姜味辛性热,入脾、胃、肾、肺经,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通脉止血,消痰下气,止呕,发散诸经寒气的功效。

生姜汁又叫生姜液,是生姜挤榨出的液体。味辛辣性温,入肝、脾、肺经。有散寒温经,开痰下气之功效。李时珍《本草纲目》有论述:"姜,辛而不荤,去邪辟恶,生啖,熟食,醋、酱、糟、盐、蜜煎调和,无不宜之,可蔬可茹,可果可药……凡中风、中暑、中气、中毒、中恶、干霍乱、一切卒暴之病,用姜汁与童便服,立可解散。"

生姜皮又称姜皮、生姜衣。味辛性凉,入脾、肺经。有行水消肿之功。

推荐菜肴:蜂蜜姜茶

食材:生姜100克、菊花20克、蜂蜜适量。

做法:生姜洗净后去皮,切成大片放入汤锅中,加水没过姜片大约3厘米,用大火烧开后转成小火慢慢熬煮半小时;待姜片出香味,汤水变黄后,放入菊花继续用小火熬煮10分钟,直到煮出菊花的清香味。关火使汤水自然冷却;最后在锅中加入蜂蜜充分搅匀,凉后即成菊花姜蜜,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过滤锅中的残渣。

“二小二小,头上长草”,谜底就是我们所说的大蒜。大蒜具有强烈辛辣的蒜臭味,蒜头、蒜叶(青蒜或蒜苗)和花薹(蒜薹)均可作蔬菜食用,不仅可作调味料,而且可入药,是著名的食药两用植物。大蒜味辛性温,入脾、胃、肺经,具有杀菌驱虫,止咳祛痰,宣窍通闭,消肿解毒,行气消积,温胃散寒之功。

推荐菜肴:大蒜银花茶

食材:金银花30克、甘草3克、大蒜20克。

做法:将大蒜去皮,洗净捣烂。金银花、甘草分别洗净,与大蒜一起放入锅中,加水600毫升,用大火煮沸即可关火,滤去渣,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