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型糖尿病会发烧吗(一型糖尿病会发生胰岛素抵抗吗)
1岁孩子低烧拉肚子,竟确诊糖尿病……“糖宝”妈妈: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
作为母亲,晓珂的梦想很具体,她希望能尽量不让柏如有并发症,同时希望有更多人关注“糖宝”群体,早日有新的治疗方式,让柏如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
面对自己5岁的女儿柏如(化名),母亲晓珂坦言:“我愿意陪柏如一辈子,但也特别希望她能有属于自己的完整的人生。”
晓珂是一名1型糖尿病儿童的妈妈,4年前,女儿柏如确诊后,晓珂的人生似乎踏上了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
柏如刚出院在家,胳膊上扎着针。
一切就像一场梦
2018年7月的一天,刚过完一岁生日的柏如发了一场低烧,伴随着些许拉肚子,不过对这个年纪的小孩儿来说,这不是什么很不寻常的现象,医生也说没什么大问题。到了晚上,晓珂发现柏如退烧后,仍然太嗜睡、呼吸过重,觉得有些不对劲儿,坚持再次带着女儿来到了北京的一家儿童医院。
但这一回,急诊室医生看完柏如的血液检测报告后,直接告诉晓珂,需要马上打120送孩子到儿科的权威医院儿研所抢救,他们这里没有办法治疗。
“在救护车上,护士让我搓搓女儿的手心脚心,我一摸,已经几乎冰凉了。”晓珂回忆道,“午夜十二点多跟救护车到了儿研所,直接开始抢救。孩子的爸爸回家拿住院的日用品,我不停地奔走在各个科室,血一管一管地抽,到最后已经抽不出来了,期间让我签了两次病危通知书。”
“医生后来说幸亏送来的及时,哪怕再晚一个小时就可能没有希望了。”晓珂说道,在抢救之后的住院期间,每当柏如睡着,自己都觉得这一切像做梦一样,直到柏如确诊1型糖尿病。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1型糖尿病病因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自身免疫、遗传、病毒感染等原因都可能导致胰岛β细胞破坏,诱发1型糖尿病,目前无法治愈,需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
如果血糖疏于控制,随着时间推移,长期血糖增高会带来大血管、微血管受损并可危及心、脑、肾、周围神经、眼睛、足等器官,发生各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
“我到现在也难以相信,一岁的孩子,低烧拉肚子怎么就造成了这样的结果,真的想象不到。”说到这里,晓珂近乎哽咽。
出院3个月后,晓柯一家去补拍了柏如的周岁全家福,妈妈有意用手挡住了柏如胳膊上的针。
被糖“捆绑”的生活
“柏如小时候每天要采指尖血10~15次,注射胰岛素3~4次。”晓珂计算着数量,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经常被称做“糖宝”,看似可爱的称谓背后是难以诉说的艰辛。
晓珂向记者介绍,小孩子处在成长发育中,各项指标都不如成年人稳定,血糖控制起来格外复杂,哪怕碳水部分选择吃同样的面包,但一旦饮食顺序不同,甚至是心情有所起伏,孩子的血糖都会有很大的差距。
而这每一个数字,都不是一天两天的工夫,而意味着一辈子的重复。
“柏如的手指被扎的全是老茧,每次都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扎破指尖采血,真的不忍心。”晓珂强忍着泪水说道。
“因为一日三餐每次饭前都要给柏如打胰岛素,还要时时刻刻监测血糖、严格控制饮食,家里不得不有一个人全职照顾她。”权衡之下,作为母亲的晓珂选择放弃了自己的工作。
晓珂从初中就开始学习美术了,2011年来到北京,在一家著名的互联网公司从事设计工作,曾经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设计总监。
离开了互联网公司的设计岗位后,晓珂的第一份“工作”是跟女儿一起上幼儿园。
“只要能跟在身边给孩子打针,我做什么都行。”跑了几家幼儿园,终于有一家幼儿园的园长同意晓珂和女儿一起“入学”。晓珂就在幼儿园里做起了行政工作。
“‘糖宝’一个月光耗材和药品就得要两三千元,之前安装的胰岛素泵花了七万多元,还有各种器械的费用,再加上我又没什么收入,北京物价又高,柏如以后还得上小学,处处都需要用钱。”晓珂一家慎重考虑了很久,最终在去年11月正式从北京搬家到了太原。
“走的时候多多少少有些不甘心吧,我和柏如爸爸都是北漂,我在北京待了11年了,他待了14年。”晓珂细数着在北京的日子,“不过带着柏如回来,全家在一起也挺幸福的。”
柏如一家去冰雪世界玩。
不应被忽视的少数群体
“我以前经常是天天啥事都不做,光盯着柏如的血糖了,但就算很用心,她的血糖还是经常像坐过山车一样起伏不定。那时候的生活真的是黯淡的,一眼望不到边儿。后来,我结识了许多同样患糖尿病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给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其中我获得了一些成就感,就像帮了以前的自己一样,特别幸福。”柏如确诊后,晓珂选择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短视频分享治疗经验,通过短视频平台,晓珂结识了很多家长,在他们的呼吁下,晓珂还建立了一个名叫“开心童年”的微信群,供大家一起讨论“控糖”心得,互帮互助。
“有时候,一天有不下十名家长私信我,说孩子刚确诊了糖尿病,我才知道,原来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孩子患糖尿病,有这么多家长正在遭受着与我们家一样的磨难。”晓珂向记者感慨道。
事实上,虽然患病率相对较低,但“糖宝”群体的绝对数量也不容小觑。据《东南早报》报道,统计数据表明,我国近年1型糖尿病发病率为十万分之二到十万分之五,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年平均增速达5%到34%,发病呈低龄化趋势,10岁时发病率达最高峰。
“那些家长跟我们一样,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孩子还那么小,却要一辈子离不开胰岛素,每天都要扎那么多针。”晓珂难过地说。
孩子确诊糖尿病后,很多迫切的难题摆在面前。比如,购买最常规也最重要的胰岛素也并不那么容易。
据晓珂介绍,虽然儿童和成人使用的胰岛素并没有区别,但在北京她只找到了儿研所和儿童医院能开胰岛素,而许多大型综合医院因没有设立专门的儿童内分泌科,而经常碰到常规内分泌科和儿科医生无法开出胰岛素的情况。即便是在专门的儿童医院,医生一次开药的数量也有限制。
“我们之前住得远,跑一趟医院开胰岛素来回要4个小时,平时家里也无法囤货,就很没有安全感。”晓珂说道。
同时,还有一些糖尿病患者常用的医疗器械都是为成年人设计的,孩子几乎无法使用。例如,柏如现在使用的动态监测血糖仪,在理论上就只提供给18岁以上的成年人使用,但如果没有这个仪器,孩子就只能不停地扎手指采血。
2021年12月,柏如因感染水痘住院治疗,在病房里和妈妈一起玩手工串珠子。
懂事的孩子们等待着被治愈
对孩子而言,更直接的压力在于感受到“我和别人不一样”。
“有一天晚上临睡前柏如跟我说,‘妈妈,我要谢谢老天爷让我得糖尿病,让我生活得很健康’,我当时听到觉得特别受不了,因为得糖尿病,她的饮食控制的很严格,很多高糖的东西都不能吃,小孩子自己说出来没什么,但是大人听到,心里真的不是滋味。”讲到这里,晓珂再次哽咽了。
由于担心孩子因患病而感到自卑,晓珂总是教柏如保持乐观的心态,告诉她,她跟其他孩子没什么不一样,就像有人近视一样,虽然避免不了,但戴个眼镜就能解决问题。
“柏如之前比较内向,我就鼓励她主动跟同龄的小伙伴们玩耍,后来她变得开朗了许多,现在遇到不理解的玩伴,甚至是成年人,柏如还会主动跟他们介绍糖尿病。”
这是柏如5岁生日时候的照片,她邀请了好朋友参加。
在晓珂发起的“开心童年”微信群里,家长们之间还流传着两个常用文件,《幼儿园入学承诺书》和《“糖宝”家长给老师的一封信》,一个向幼儿园保证因孩子患病所产生的一切不良后果由家长承担,一个向学校和老师详细介绍了糖尿病孩子在学校里需要哪些特殊照顾。
“‘糖宝’家长们都希望学校和社会能够多关注我们这个群体,对我们的孩子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异样的眼光。孩子们真的很乖,只要跟他们说‘你血糖高了’,这些小孩都会立刻去运动。每个孩子都特别懂事和聪明,除了有糖尿病,和其他孩子没什么不一样。”
谈及梦想和未来,五岁的柏如说自己将来想当一名医生,研究糖尿病的治疗方法,帮助更多像她一样的孩子。
而对母亲晓珂来说,梦想就更为具体,她希望能尽量不让柏如有并发症,同时希望能有更多人关注这个疾病,早日有新的治疗方式,让柏如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作为母亲,我愿意陪她一辈子,但是也特别希望她能有属于自己的完整的人生。”
作者/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蔡冷玥
图片/受访者供图
来源: 中国妇女报
不明原因发烧?这是怎么回事……
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但在这新冠疫情期间发热就变得尤其敏感。张先生(化名)是一名慢性前列腺炎合并附睾炎的患者,病情一直控制平稳。可近日夜晚总是无故突发高热,还伴有尿频、尿急及气喘,他连着几晚到医院急诊科及发热门诊就诊,首先排除了新冠肺炎,虽然经对症治疗后发热现象偶尔能稍微缓解,但是每到晚上仍然发烧到38.5~39℃之间。
于是张先生来到中山七院男科就诊,经玄绪军主任及男科团队全面的评估,认为单纯前列腺炎合并附睾炎呈波浪状发热在临床非常少见。因此前已排除其他可引起发热的疾病,故在邀请相关科室进行多学科会诊后,终于在几天的时间内查清了张先生发热的原因,并最终解决了张先生的难题,张先生特送来锦旗致谢。所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来简单科普介绍一下~
张先生赠予中山七院男科锦旗
什么是发烧?
发烧医学上称发热,通常定义为腋下温度大于37℃或口腔温度大于37.3℃。值得注意的是,发热不是一种疾病,发热表示人体机体出现问题了,它只是疾病表现出来的症状。通常来说,疾病是因,发热是果。
为什么会发热?
当人体产热大于散热,便会出现发热。能引起发热的物质称为致热原,按来源可分体内和体外。体外最常见的致热原是病原体及其生成的物质(如毒素);而体内形成的致热原通常由白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当病原体感染人体时,可通过刺激机体释放内生致热原或直接刺激控制温度的大脑区域(下丘脑)引起发热,然后触发血管运动中枢引起血管收缩,以减少体表血量并降低热量丢失,可诱发寒战、增加产热。
如果把人体看作恒温箱,发热就是由于各种原因使人体这一恒温箱上调到了一个新的平衡温度。一般来说,感染是发热最常见的原因,当然其他的致病因素也可以上调人体的温度,从而造成人体发热。
常见发热病因
1. 感染,包括细菌、病毒等,如新冠病毒;
2. 过敏;
3. 疫苗;
4. 药物;
5. 恶性肿瘤;
6. 自身免疫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
7. 内分泌系统疾病等。
对于男科患者来说,导致发热最常见的疾病是急性附睾炎和急性前列腺炎。张先生在入院前就已排除了新冠肺炎感染,也曾多次接受抗感染治疗,但效果不佳。来到我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确诊为附睾炎及前列腺炎,但对症治疗后张先生依然出现夜间发热,所以这并不能完全解释患者反复发热的根本原因。
经医院多学科会诊和男科科内讨论后,逐一排查张先生发热的原因,最终查明张先生发热不仅有前列腺炎及附睾炎因素,更主要由亚急性甲状腺炎引起。甲状腺是位于人体颈前的内分泌器官,主要分泌的是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发生炎症会使其过量释放甲状腺激素,导致发热——严格来说是过热,因为亚急性甲状腺炎并未使下丘脑调定点升高,而是甲状腺素促进机体代谢,产热大于散热。由于张先生症状是不典型的,无颈部疼痛及甲状腺肿大,加上伴有附睾炎及前列腺炎,因此给临床诊断带来了困难。
发热有什么危害,真的会烧坏脑吗?
发热不太可能造成脑部损伤,不会对身体造成永久性损害。发热其实是人体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人体发热时,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增强免疫力。但这效果不是体温越高越好,普遍认为当体温超过40℃时弊大于利,且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
发热会增大代谢率,会对一些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造成不利。而且由于升温影响体内一些酶的活性,会导致一些生理不适,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发热时能做些什么来改善症状?
发热时因注意休息,充分饮水,普通感冒造成的发热可以使用冰袋等进行物理降温或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进行退热。但如果伴有头痛、皮疹、头晕或昏厥等不适,或高热、多日不退热等情况,就需尽早前往医院发热门诊就诊,明确病因后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烧药物,尤其在这新冠疫情期间,也需警惕新冠病毒感染。发热其实并不可怕,及时发现病因对症处理效果才最佳。
指导专家
玄绪军
中山七院男科主任
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
-广东省康复医学会性功能障碍康复委员会名誉会长
-广东省保健协会男性健康保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辅助生殖与优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届中国“男科十佳品牌科室”学科带头人
-中国性学会珠三角男科联盟 副主席
-深圳市医学会男科专业委员会
从事临床男科泌尿生殖医疗工作近三十年,擅长男科及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诊治。对男性不育、男性性功能障碍、男科少见病和疑难病有较高的诊治能力;熟练掌握经尿道射精管梗阻及前列腺囊肿去顶减压电切术、显微吻合术治疗阻塞性无精子症及显微取精术。在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诊疗方面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对ED 的分度诊断与治疗;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包括严重骨盆骨折,尿道断裂,脊髓损伤后复杂的阴茎假体植入术;熟练处置男子生殖系先天性畸形矫正术,前列腺疾病(包括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症、前列腺肿瘤),排尿功能障碍及下尿路疾病,生殖系损伤与肿瘤及勃起功能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带领团队完成国内首例国产三件套可膨胀性阴茎假体对截瘫病人的性功能障碍康复治疗,首次提出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对 ED 的分度诊断与治疗,早泄结合 SSEP 的分度诊断与治疗、精子自发顶体反应率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预测及增强型体外反搏对糖尿病所致勃起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带领协作团队共获国家自然基金、省部级、博士后基金及横向基金 12 项,主持/ 参与的多项科研课题分别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及三等奖;发表医学专业核心杂志及SCI论著30余篇,其中SCI收录第一及通讯作者10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注重产学研及医学成果的转化,完成医学相关专利 6 项,并获临床推广。荣获2012 年度广东省九三学社“建功立业奖”;2013年度广东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2017年度广东省康复医学会 “突出贡献奖”;中国博士后基金评审专家;深圳市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专家。
文:翟嘉文
图:部分来源于网络
编辑:温志鑫
初审:玄绪军
审核:刘畅
审核发布:陈起坤、游展高
END
如何知道孩子是否患上1型糖尿病?
青少年糖尿病,更广为人知的是1型糖尿病(T1DM)或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一种胰腺停止产生胰岛素的疾病。胰岛素很重要,因为它是调节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的一种激素,并帮助将葡萄糖转移到细胞中以提供能量。如果机体不能产生胰岛素,意味着葡萄糖会停留在血液中,使血糖水平明显升高。T1DM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通常发生于30岁以下,是最常见的儿童型糖尿病。青少年糖尿病通常起病迅速,尽早诊断很重要,因为其会随时间推移而恶化,并可能导致严重健康问题,如肾功能衰竭、昏迷、甚至死亡。
一、发现早期症状或表现
01记录孩子的口渴情况
T1DM的所有症状都是体内葡萄糖水平过高所致,而机体在努力使之平衡。烦渴是最常见症状之一。极度口渴是机体试图将血液中葡萄糖全部排出的结果,因为它不能发挥作用(没有胰岛素将其送入细胞)。孩子可能会一直感到口渴,或者可能会喝大量水,远远超过其正常的日常液体摄入量。
- 根据标准指南,儿童每天应该喝5~8杯液体,幼儿(5~8岁)喝的少一些(大约5杯),大一些的儿童喝的多一些(8杯)。
- 然而,这些都是理想指南,只有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每天实际摄入多少液体。因此,对口渴加重的评估是相对于孩子日常的摄入量。如果他们通常晚餐时只喝3杯水和1杯牛奶,但现在经常要水和其他饮料,且比平时每天3~4杯喝得多,可能就要担心了。
- 孩子可能会感到口渴,即使喝了很多水也不能解渴,甚至还可能出现脱水表现。
02注意孩子是否比正常情况下小便更频繁
排尿频率增加,也称为多尿,是机体试图通过排尿过滤掉葡萄糖。当然,这也是口渴加重的结果。当孩子喝更多水,机体会产生更多尿液,导致排尿频率明显增加。
- 在夜间要特别警惕,检查孩子在半夜排尿是否比平时多。
- 没有儿童每天排尿的平均次数,这取决于其食物和水的摄入量。所以,某种排尿次数对一个孩子来说正常,对另一个孩子可能不正常。但是,可以比较孩子目前排尿频率相对于过去频率是否有变化。一般情况下,如果一天上7次厕所,但现在一天上12次,这是值得关注的。这也是为什么夜间是观察和留意排尿情况的好时机。如果孩子以往从未在半夜上厕所,但现在每晚要起来2次、3次或4次,应带其去看医生。
- 还要观察孩子因排尿过多而脱水的表现,可能出现眼窝凹陷、嘴唇干燥、皮肤失去弹性(试着把手背皮肤向上提起,形成一个帐篷形状,松手后如果没有立即恢复,则为脱水迹象)。
- 如果孩子又开始尿床,也应该密切关注。如果孩子已经接受过如厕训练,并且很长时间没有尿过床,这一点尤其重要。
03注意任何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
青少年糖尿病通常会导致体重下降,因为代谢紊乱与血糖水平升高有关。通常体重下降很快,尽管有时也会逐渐下降。
- 由于青少年糖尿病,孩子可能体重正在下降,甚至可能显得瘦弱或骨瘦如柴。值得注意的是,T1DM导致的体重下降也常伴随肌肉减少。
- 一般来说,非刻意体重下降总是需要咨询医疗专业人士。
04注意孩子是否突然感到饥饿
由T1DM引起的肌肉和脂肪的分解以及热量的丢失,会进一步导致能量丢失,进而增加饥饿感。因此,这里出现一个矛盾现象——虽然孩子表现出明显的食欲增加,但其体重可能正在下降。
- 当机体试图从血液中获取细胞所需的葡萄糖时,就会出现多食或极度饥饿。孩子的机体需要更多食物来获取葡萄糖作为能量,但这行不通,因为没有胰岛素,不论吃什么,食物中的葡萄糖都会留在血液中而不会进入细胞。
- 没有医学或科学基准来评估孩子的饥饿程度。有些孩子天生就比其他孩子吃得多。而且,当孩子经历快速生长时,往往也更容易饥饿。最好的办法是用孩子之前的表现来衡量现在的表现,以评估其是否看起来比平时更容易饥饿。例如,如果孩子通常一日三餐,但几周以来吃了盘中所有东西,甚至要求吃更多,这可能是一个警告信号。如果还伴随口渴和上厕所增多,这就不太可能只是快速生长的表现。
05注意孩子是否突然总是显得疲乏
产生能量所需的葡萄糖以及热量的丢失,以及脂肪和肌肉的分解,通常会导致孩子疲乏以及对平时喜爱的游戏和活动不感兴趣。
- 有时孩子也会因为疲乏而变得易怒和情绪不稳定。
- 与其他症状一样,需要根据孩子的正常睡眠模式来评估现在的睡眠模式。如果平时每晚睡7个小时,但现在睡10个小时,睡一整晚后仍抱怨疲乏或表现出困倦、迟钝、昏睡的迹象,就应该注意了。这可能是一种信号,表明他们不只是在经历快速生长或一段时间的疲乏,而可能是糖尿病在作祟。
06注意孩子是否抱怨视力模糊
高血糖会改变晶状体的含水量,使晶状体膨胀,导致视力模糊。如果孩子抱怨视力模糊,但反复在眼科就诊也没效果,请咨询医生,以便排除T1DM。
- 视力模糊通常会随着血糖水平稳定而消失。
二、留意晚期或伴随症状
01注意反复真菌感染
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和阴道分泌物中的葡萄糖含量较高,这是酵母细胞大量生长的理想环境,通常会导致真菌感染。因此,孩子可能会发生反复皮肤真菌感染。
- 注意孩子的生殖器部位是否发痒。女孩可能会有反复的阴道酵母菌感染,表现为生殖器瘙痒和不适,有轻微的白色到黄色恶臭的分泌物。
- 另一种真菌感染可能是由青少年糖尿病免疫缺陷特征引起的,即足癣,它会导致足趾和足底的皮肤白斑和脱皮。
- 男孩,尤其是未割包皮者,也可能在阴茎尖端附近出现真菌/酵母菌感染。
02留意任何复发的皮肤感染
由于糖尿病会导致免疫功能障碍,故正常情况下机体对抗感染的防御会受到糖尿病的影响。血液中葡萄糖增加还会导致细菌生长,可能导致频繁皮肤细菌感染,如疖或脓肿、红肿和溃疡。
- 复发性皮肤感染的另一表现是伤口愈合缓慢。即使是很小的割伤、划伤或小创伤也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才能愈合。所以,请留意任何不如往常一样自愈的伤口。
03小心白癜风
白癜风是一种自身免疫紊乱,导致皮肤中的色素——黑色素水平下降。黑色素是赋予人类头发、皮肤和眼睛颜色的色素。随着T1DM发生,机体会产生破坏黑色素的自身抗体,导致皮肤出现白斑。
- 虽然它发生在T1DM后期且并不常见,但如果孩子出现这种白斑,最好排除糖尿病。
04注意呕吐或呼吸急促
这些症状可以伴随糖尿病的进展而发生。如果发现孩子呕吐或过度深呼吸,这是一个危险信号,应立即带其去医院治疗。
- 这些症状可能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表现,可能导致潜在的致死性昏迷。症状出现得很快,有时在24小时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致命。
三、就医
01知道何时咨询医生
许多情况下,T1DM于儿童因糖尿病昏迷或DKA入院时在急诊室被首次诊断。虽然可以通过输液和胰岛素治疗,但如果怀疑孩子可能患有糖尿病,最好立即咨询医生,避免这一切发生,并带孩子去做检查。
- 需要立即就医的症状包括:食欲不振、恶心或呕吐、高烧、胃痛、呼吸有水果味(可能你能闻到,但孩子自己闻不到)。
02去看医生做检查
如果你怀疑孩子可能患有T1DM,请立即进行评估。为了诊断糖尿病,医生会要求做一次血液检测,以评估孩子血液中有多少葡萄糖。有两种可能的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随机或空腹血糖。
- HbA1c检测:通过检测葡萄糖在血液中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百分比来提供孩子在过去2~3个月的血糖水平信息。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携带氧的蛋白质。孩子的血糖水平越高,黏附在血红蛋白上的葡萄糖就越多。两次不同检测HbA1c水平均≥6.5%表明患有糖尿病。该检测是糖尿病评估、管理和研究的标准检测方法。
- 血糖检测:这项检测会随机抽取血液样本。不管孩子是否刚吃过东西,随机血糖水平≥200 mg/dl都可能表明患有糖尿病,尤其是在伴有其他症状的情况下。医生也可能会考虑在要求孩子通宵禁食后进行血液检测。在这项检测中,血糖水平100~125 mg/dl表明有糖尿病前期,两次独立检测中血糖水平≥126 mg/dl则表明患有糖尿病。
- 医生也可能要求做尿检以确诊T1DM。体内脂肪分解产生的酮体存在于尿液中是T1DM的征兆,尿液中有葡萄糖也表明有糖尿病。
03接受诊疗方案
一旦完成检查,医生将结合检测结果来诊断糖尿病。诊断后,孩子将需要接受密切随访,直到血糖稳定下来。医生需要为孩子确定合适的胰岛素类型和适当的剂量。
- 一旦为孩子的T1DM制定了胰岛素治疗计划,家长需每隔几个月为孩子安排检查,重复上述检测,以确保孩子的血糖水平令人满意。
- 孩子还需定期进行足部和眼睛检查,这些通常是糖尿病管理不佳时症状最先出现的部位。
- 虽然没有治愈糖尿病的方法,但技术和治疗手段已经发展到大多数T1DM儿童一旦知道如何管理糖尿病,就能实现过上幸福和健康生活的愿望。
小贴士
- 请记住,T1DM或青少年糖尿病不是由不良饮食或超重引起的。
- 如果有直系亲属(如姐妹、兄弟、父母)患有糖尿病,从5~10岁起,每年至少应带孩子去看一次医生,以确定其是否患有糖尿病。
- 由于T1DM的许多症状(嗜睡、口渴、饥饿)与孩子有关,所以很容易被忽略。如果你怀疑孩子表现出任何一种或多种症状,立即带其去看医生。
- T1DM的早期诊断、治疗和管理是绝对必要的,以减少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包括心脏病、神经损伤、失明、肾脏损伤和死亡。
来源:Medically reviewed by Janice Litza, MD. How to Know if Your Child Has Juvenile Diabetes. WikiHow. Last Updated: May 6,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