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黄斑病变眼药水(糖尿病黄斑病变会失明吗)
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这个抗炎药可以医保报销了
作为一种全身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几乎可以累及所有器官和组织。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最受糖尿病患者关注的并发症。“研究显示,约1/3的糖尿病患者会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其中,又有约1/3的患者会患有威胁视力健康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包括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和增殖性视网膜病变(PDR)。”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医院常青教授提醒,DME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视力损害,甚至失明的最常见原因之一。推进DME防治科普,提升人民眼健康素养,有助于促进“健康中国”与推动“十四五”全国健康规划重要目标的早日实现。
揪出视力“沉默杀手”,“早发现”是重中之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又称‘糖网’,但它却并不‘甜蜜’,而是‘沉默的杀手’。视网膜病变可在没有明显症状情况下悄然发展,一旦患者察觉到视物模糊、复视、视力下降等症状,往往意味着病变越发严重。
常青教授将人类的眼球比作一架照相机,而视网膜就是相机底片,黄斑是“底片”上视觉最敏锐的部位。如果水肿时间过长,“底片”就会发生损伤,如果不及时干预,导致不可逆发展,最终可能无法“显影”(失明)。
《“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首次将眼底病列入未来五年的重点关注眼科疾病,提出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疾病的致盲率。常青教授表示,对于眼健康计划的要求,一方面需要眼科医生和患者都重视DME的治疗和管理,另一方面临床也亟需更新的治疗方式和手段。
DME治疗:眼内抗炎药物安全、长效
“在DME的治疗中,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治疗原发病,纠正全身代谢指标。在局部治疗中,通常可分为激光治疗、眼内药物注射治疗和手术治疗三类。”常青教授进一步解释道:目前激光和手术在临床一线使用率较低,眼内注射药物治疗是当前国内外指南推荐的首选方案,主要包括抗VEGF药物及糖皮质激素药物。抗VEGF药物可减轻黄斑水肿、提高视力,但有约30~40%的DME患者抗VEGF治疗效果不佳。此外,抗VEGF也需要频繁进行注射,治疗负担重,随访负担大,无法完全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
“各项研究显示,炎症因素在DME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抗炎治疗能降低患者的眼内的炎症因子的水平,进而减少黄斑水肿。”常青教授建议,玻璃体内注射抗炎药物对于高炎症性DME患者、有玻切手术史患者、抗VEGF疗效不佳的患者、人工晶体眼、不能使用或者不能耐受抗VEGF治疗的患者是首选的治疗手段。
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是一种缓释制剂,具有长效抗炎效果,一次眼内注射疗效可以维持4~6个月。常青教授介绍,对于广大DME患者,一大利好消息是,新版国家医保目录将与3月1日正式开始执行,该目录将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纳入治疗DME的医保报销范围,大大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对于患者经常担忧的眼内注射激素安全性问题,常青教授认为,大可不必过于紧张。与大众熟知的全身用激素不同,眼科专用激素剂量很低,几乎不会对全身起作用。“当然,任何一项治疗都不是100%安全,使用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后,需要对患者眼压进行随访,出现眼压升高的情况,可使用降眼压的眼药水进行有效控制。”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曾为妊娠期DME患者进行了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注射治疗,不仅很好地控制了病情的进展,也没有明显副作用。同时,一次注射,疗效维持可长达半年左右,免去了患者反复往来医院的奔波之苦,更加便利。”常青教授说。
对于需要在眼底注射中心多次注射的患者,常青教授认为,通过医院互联网门诊预约复诊、检查时间,可以使线上线下就医全流程实现无缝衔接。“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患者更安全、更便利。更是为‘健康中国’助力。”常青教授说。
羟苯磺酸钙是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常用药,科学服用注意这4点
50多岁的张阿姨是一名糖尿病患者,已经有近20年的糖尿病病史,平时是三餐前注射胰岛素,但是没有规律监测血糖,所以血糖控制的情况一直不清楚。最近张阿姨感觉自己的眼睛看东西有点模糊,眼睛前面总是有黑色的“蚊子”飞过,而且眼睛经常干涩,刚开始她以为是干眼症犯了,于是买了点眼药水滴眼剂,但是过了1个月左右,张阿姨感觉自己的视力下降的厉害,近在眼前的东西也看不清了,于是赶紧来到医院。
医生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后发现张阿姨其实是得了早期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而且视力减退、视物不清等都是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医生在给她调整了降糖方案后,同时开具了一种药物—羟苯磺酸钙,张阿姨很疑惑,反问医生她又不是缺钙,怎么开钙片呢?医生解释道羟苯磺酸钙并不是补钙用的,而是保护血管的药物,可以有效缓解和保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嘱咐张阿姨定期服用。张阿姨回家依据医嘱规律服药后,眼睛的症状明显缓解,视力也恢复了很多。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根据统计其在糖尿病患者重点发病率约在5%-13%左右,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会逐渐升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血糖控制不佳的信号,早期可能仅仅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模糊,但后期会随着病情加重而出现视力缺失,甚至完全失明,严重损害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临床上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原则是早发现、早干预,尽可能的延缓和阻止病变的发作,保留患者视力。
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视网膜是我们眼睛内层所附着的一层神经膜,其本质是由大量的视觉细胞组成,内后黄斑、色素上皮层等多个结构,主要的作用就是收集和传递光信号,同时产生视觉信息给大脑,从而将外界信息反应在大脑中形成画面,是人体视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视网膜主要依靠眼底的视网膜毛细血管提供血供和营养,如果多种原因造成视网膜毛细血管发生破裂或者阻塞,则会严重影响视网膜的营养供应,进而造成视力减退、视觉缺失等表现,糖尿病就是最常见的诱因之一。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本质是一种视网膜血管病,其根本的发病原因是由于视网膜毛细血管床血管改变,出现出血、渗漏或者闭塞,进而对视力造成损伤。
病理学研究发现,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由于视网膜毛细血管的病理性改变,导致眼底组织出现缺氧,进而引起微血管功能性改变,导致视网膜和球结膜血管扩张,白蛋白由毛细血管壁漏出,诱发视力减退、视物模糊等不适,但此时期的病变是可逆的,通过控制血糖、改善供血等对症处理,可以及时纠正。
但是如果没及时纠正,视网膜毛细血管的病变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出现类脂质渗出与小的视网膜内出血,甚至导致血管渗漏和闭塞,进而导致视力进一步下降,甚至直接导致突发性的失眠,或者局部视力缺失,而发展到这个程度往往是无法逆转的,保守治疗和药物治疗通常无效,需要通过手术干预才可以得到缓解。
综上所述,早发现、早治疗是临床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根本原则,除了对于血糖的控制外,及时纠正眼底的血液供应也很关键,而羟苯磺酸钙就是临床常用于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药物之一。
二、羟苯磺酸钙的作用机制是什么?羟苯磺酸钙,临床又称为2,5-二羟基苯磺酸钙水合物,是改善微循环的常用药物之一,临床常用于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以微循环障碍为主要特点的疾病,其可以快速改善微循环状态,减轻患者临床表现,对于提高和保护视力、改善肾功能、保护末梢神经等具有重要作用。
药理学研究表明羟苯磺酸钙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对毛细血管的功能和结构进行调节,及时改善微循环状态,从而有效治疗多种疾病。
1、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羟苯磺酸钙可以有效抑制组胺和5-羟色胺的释放,从而抑制其引起的毛细血管扩张,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脆性,同时‚增加血浆中血红蛋白的柔韧性‚,改善微循环状态,从而有效减轻毛细血管的外渗和出血。
2、降低血液粘滞度
羟苯磺酸钙可以对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具有影响,可以降低血小板的聚集率,有效抑制缓激肽、前列腺素、血小板激活因子等多种毛细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并且可以降低红细胞高聚性‚,激活纤维蛋白酶活性,从而降低血液的粘滞度,改善血液供应。
3、阻止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
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是导致毛细血管发生阻塞的发病机制,也是导致微循环障碍很难得到改善的根本原因。羟苯磺酸钙可以通过降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和球蛋白水平,从而阻止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并且减轻毛细血管的病理性改变,改善供血水平,降低血栓和血管阻塞的风险。
三、羟苯磺酸钙可以治疗哪些疾病?由于羟苯磺酸钙可以有效改善微循环,因此对于因微循环障碍而诱发的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临床上常用羟苯磺酸钙治疗以下几种疾病。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羟苯磺酸钙是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常用药物之一,临床研究表明在规范的降糖治疗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服用羟苯磺酸钙可以有效改善和稳定视网膜病变,改善毛细血管的微循环状态,减轻黄斑水肿,从而有效提高和提高患者视力,降低失眠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因此建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可以规律服用。
2、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也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其本质也属于慢性微血管病变,因此也可以通过羟苯磺酸钙来进行治疗。临床研究表明在规范降糖的基础上加用羟苯磺酸钙,可以有效减少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蛋白尿,改善其肌酐清除率,同时可以保护肾脏血管的完整性,从而有效减轻糖尿病对于肾脏的损害。
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常发生于四肢,患者表现为四肢出现感觉异常,严重时甚至产生剧烈的神经疼痛,而微循环障碍是诱发其发病的机制之一。临床研究表明羟苯磺酸钙可以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减轻神经痛,同时可以通过改善四肢末端的微循环状态,改善末梢神经缺血缺氧的状态,从而有效保护神经。
4、静脉曲张
静脉曲张是由于静脉瓣功能不全或者受损导致的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出现迂曲、凸显的静脉,严重时甚至发生皮肤坏死、破溃。临床研究表明羟苯磺酸钙可以有效减轻静脉曲张的程度,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轻瘀血,同时可以缓解下肢疼痛、皮肤破溃等多种症状。
四、科学服用羟苯磺酸钙注意4点羟苯磺酸钙作为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常用药,往往需要长期口服,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引起不良反应,因此科学服用羟苯磺酸钙应依照以下4点原则。
1、注意剂量和服用方法
临床上的羟苯磺酸钙多为胶囊,规格有250mg、500mg等2种,临床建议在治疗时可以先从每次250mg,每日3次用起,观察治疗效果的同时留意是否有不良反应,在使用1个月后,调整为每次250mg,每日2次或者每次500mg,每日1次,长期口服。其次,由于羟苯磺酸钙对于胃肠具有刺激性,因此建议在吃饭时吞服,与食物一起消化,从而减轻胃肠刺激反应。
2、注意不良反应
羟苯磺酸钙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刺激,临床表现为服药后出现胃痛、恶心、胃部烧灼感等,含有患者会出现食欲不振、不想吃饭等,如果出现上述反应则可以考虑减少用量,或者停药观察;其次,少数患者对于羟苯磺酸钙过敏,服药后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对于这些敏感人群不建议使用羟苯磺酸钙。
3、注意特殊人群用药
羟苯磺酸钙禁用于妊娠妇女、哺乳期妇女,容易引起不良反应;不建议儿童使用,因为缺乏相应的临床数据;老年人使用时一定要从小剂量开始使用,逐渐增加药物剂量,直至达到治疗效果;甲亢患者谨慎使用。
4、注意监测血钙、肝肾功能
长期口服羟苯磺酸钙的人群一定要定期检查血钙水平,防止发生高钙血症;其次,肝肾是羟苯磺酸钙的主要代谢场所,因此长期服用时一定要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发现异常则需要立刻调整药物剂量或者停药。
五、总结综上所述,羟苯磺酸钙作为改善微循环的常用药物,对于糖尿病的多种并发症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特别是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但一定要注意是在规范降糖的基础上配合使用,不能单独使用,同时要注意其对于胃肠道的刺激,监测血钙和肝肾功能,如果有异常及时向医生反应。
#心健康信科普#
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的作用
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是常见的治疗黄斑变性的有效药物。临床研讨表明,与用药前相比,眼痛、眼干、眼胀、眼痒、眼部充血、眼部有异物感、视物模糊重影、畏光流泪、头晕头痛和恶心呕吐等不适,用药后自觉症状消失或缓解占62%,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能有效缓解视疲劳的症状和体征,且安全方便。
在眼科疾病当中,黄斑变性是比较严重的,治疗斑变性用什么药呢?百济药师表示,治疗黄斑变性可选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是复方制剂,为德国施图伦大药厂生产,主要成分含天然植物成分洋地黄苷和七叶亭苷为血管活性成分,可直接作用于睫状肌,改善睫状肌的血液循环,增强睫状肌的调节功能,消除疲劳,是治疗黄斑变性的有效药物。
黄斑病变的主要症状表现为中心视力减退,有中心暗点,视物变形。玻璃体无炎性改变。眼底在黄斑部有黄灰色渗出性病灶及出血,圆形或椭圆形,边界不清,微隆起,大小约为1/4~3/2视盘直径(PD)。以1PD下面为多见。病灶边缘处有弧形或环形出血,偶有呈放射形排列的点状出血。病灶外周有一色素紊乱带。病变大多以中央凹为中心,半径为1PD的范围内。病程末期,黄斑区形成黄白色瘢痕。
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功能主治 老年性黄斑病变;黄斑区相关病变(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血压视网膜病变、视神经萎缩、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等);以及所有类型的眼疲劳,包括肌肉性的,适应性的或神经性的等。
据临床研讨表明,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暂未有不良反应报告,安全有效。需注意的是,佩戴隐形眼镜时,滴药前请摘除,滴后至少15分钟后戴回。而有新生血管膜的患者请咨询医师。针对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未有数据表明其安全性,应在医师指导下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