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有血栓吃什么药(糖尿病加血栓)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中医优势病种)的中西药治疗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概念
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包括糖尿病眼底病、糖尿病周围血管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血管病,是中医的优势病种。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亦属于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
治疗原则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的临床表现叫正、疽、白、干,多半的病人都会表现出冷、酸、胀、麻的,皮肤肢体的异样感觉,比方感觉到像蚂蚁一样的爬,像火烧火燎的疼痛或者是凉,甚至到了严重的阶段,肢体的感觉就会异常,会很难得感觉一些细小的刺激或对温度的变化,甚至感到皮肤出现溃破、溃烂等情况。一般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和糖尿病神经病变相互支配、相互影响,常同时并发,故应综合治疗,其具体治疗如下:
1.首先控制血糖,有助于减少或延缓并发症;2、外周血管循环差,需扩血管、抗凝(改善循环);3、发生动脉硬化时,应使用降脂药;4、神经支配血管较差时,需应用营养神经药物。5、要适当地控制感染。
药物治疗
西药:临床上常见的口服扩血管药物:
(1)酚妥拉明,它能够直接扩张小动脉和毛细血管,主要用于肢端动脉痉挛性疾病,血栓性脉管炎等。
(2)苯丙酚氨,它对骨骼肌的血管扩张作用较好,皮肤血管的扩张作用最强,因此在治疗末梢动脉硬化、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等具有很好的疗效。
(3)前列腺素类药物,临床上最常用的就是前列腺素类药物,代表药物是西洛他唑、贝前列素钠等,有强烈的扩血管作用,是临床和医疗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外周动脉、静脉疾病的口服扩血管药物。在扩张血管药物作用之外,同时也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因此这类药物的应用比较广泛。
中成药:临床上常见的口服活血化瘀药物
(1)木丹颗粒:主要是具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床上着是四肢末梢以及屈干部麻木、疼痛、感觉异常。
(2)血府逐瘀胶囊:主要用于治疗,由于身体淤血内阻,气滞等因素导致的胸闷、头痛、失眠、多梦、心悸怔忡、冠心病、心绞痛血管疾病以及外伤等因素导致的头部疼痛等症状。另外,对于身体出现的气滞血瘀,心肌供血不良以及皮下血液循环不良,都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3)筋骨痛消丸:用于血瘀寒凝、膝关节骨质增生引起的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
另外,三七片、丹参片也有效。
当糖尿病遭遇深静脉血栓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更佳
不久前,46岁的郑先生做了下肢深静脉血栓手术治疗。未承想,术后皮肤肿胀不消,皮色紫暗,手术刀口开裂,久不愈合。这时,郑先生感觉情况不妙,立即来到大连神谷中医院就诊。宋医凤主任进行了详细的询问和检查后发现,原来郑先生有二十余年糖尿病史,且病情十分严重,血糖控制极差,一度超过血糖仪上限。宋医凤主任在安抚病人的同时立即予以降糖基础治疗,同时结合中汤药清热解毒,活血通络。在病人的积极配合下,经过三周治疗,郑先生身上的肿胀消除,皮色恢复正常,伤口逐渐愈合。
经验丰富的宋医凤主任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随父学习中医经典方剂、方药、脉学等,并随父出诊,继承了父亲的传统医学精华。自辽宁中医学院医疗专业毕业后,她便进入了大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从事内科临床工作。在从医的三十多年里,她专攻内分泌、代谢类疾病约有二十余年,发表论文20多篇,编著了《临床疑难杂症》《妇科常见病概论》等著作。其自拟方“冠心一号”、“冠心二号”、糖尿病浴足方等临床疗效非常好。在中汤剂内服、外用联合西医治疗糖尿病皮肤病变、糖尿病足方面疗效显著,使患者短期痊愈康复。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宋医凤主任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达到珠联璧合之效,远胜中医或西医单方面治疗或常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目前,宋医凤主任在神谷中医院坐诊。
宋医凤主任介绍说,在深静脉血栓中,下肢静脉血栓最常见,在所有血栓类型中占80%~90%,而糖尿病继发深静脉血栓在临床上对患者生命造成很大威胁,因此,除了在疾病发生时及时就医外,还应在日常治疗和预防上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积极控制糖尿病。严格控制高血糖(包括合理化分配饮食和降糖药物及胰岛素的应用)同时控制高血脂和各种导致早期动脉硬化的因素。
2.从思想上引起足够重视。将足部护理视为生活的组成部分防患于未然。
3.养成良好的足部卫生习惯避免足部外伤。(1)每日用温水和柔和的香皂洗足保持足部清洁。(2)洗脚前用手试测水温,决不能热水泡足造成烫伤避免皮肤破损。(3)足洗净后应用干毛巾轻轻擦干包括趾缝切勿用粗布用力摩擦造成皮肤擦伤。(4)保护皮肤柔软不发生破裂可涂护肤油、膏、霜,但不要涂于趾缝间。(5)足汗多时不宜用爽身粉吸水以防毛孔堵塞感染,不宜穿不透风的尼龙棉纶袜,宜穿棉线袜或羊毛袜。(6)每天检查足跟、足底、趾缝有无溃破、裂口、擦伤和水疱等,如果发现足部神经蹭应及时就医妥善处理,切不可轻视延误治疗时机。(7)鸡眼、胼胝不能自行剪除也不能用化学药腐蚀,应由医生处理。(8)鞋袜要合适、宽松,每天换袜子,最好有两双鞋子更换以保持鞋内干燥,穿鞋前要检查鞋内有无砂石粒钉子等杂物以免脚底出现破溃。(9)不宜穿尖头鞋、高跟鞋、暴露足趾和足跟的鞋,切忌赤足走路或穿拖鞋外出。(10)寒冷时忌用热水袋、暖水壶或电热毯保温以免足部烫伤。(11)足部皲裂不贴胶布,足部真菌感染要及时治疗。(12)忌烟酒对防治血管和神经蹭有益。(13)选择适当的体育锻炼项目将损伤的危险因素降到最小限度。
4.加强劳动保护。
5.注意足部保暖避免感染和受凉。
6.养成良好的行走、站立姿势,避免站立过久或负重过多,疲劳和慢性劳损等对足部造成损伤。
糖尿病遇到血栓,阿司匹林VS替格瑞洛!谁更靠谱?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人老了,血管就像水管,容易堵。”这句话听得耳朵都起茧了,可是真等到心口发闷、胸口像压了块大石头,才知道血管一旦堵住,可不是修修补补那么简单。
就在不久前,一项全球心血管研究的数据让人揪心冠心病患者中,近四成合并糖尿病,这意味着他们的血管问题更棘手,血栓风险更高。更可怕的是,这部分患者的死亡率,比单纯冠心病患者高了近一倍。于是许多医生在开抗血栓药时,都会纠结:替格瑞洛,真的比阿司匹林更好吗?
很多人对这两种药的了解,可能仅限于医生的一句话:“吃这个防血栓。”可实际上,不同的药,作用机制不同,副作用也不同。有些人吃了阿司匹林,胃像被刀割一样疼,有些人用了替格瑞洛,会气短、喘不过气来。到底该怎么选?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事儿。
“万金油”阿司匹林,真的谁都适合?
阿司匹林,简直是医学界的老前辈,一百多年前就被用来“抗血栓”,可以说是许多心血管病人的“救命药”。它的作用简单粗暴让血小板别乱聚集,防止血栓形成。
但阿司匹林并非“完美无缺”。它的最大问题,是可能伤害胃黏膜,引发消化道出血。长期服用的人,胃可能会变得脆弱,甚至出现胃溃疡。而且,阿司匹林对某些高危患者,比如糖尿病伴随冠心病的人,可能不够给力,因为他们的血小板活性更高,阿司匹林单枪匹马,可能压不住这股“血栓风暴”。
替格瑞洛,真的是更好的选择?
替格瑞洛是近些年才流行起来的“新秀”,它的作用比阿司匹林更强,直接让血小板“安分守己”,不让它们在血管里胡乱堵路。2019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对于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替格瑞洛比单独使用阿司匹林,能更有效地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它的优势显而易见:起效快,作用强,且不像阿司匹林那样伤胃。但它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视,最常见的就是气短,有些人吃了会感觉“喘不上气”,甚至影响日常生活。此外,它的出血风险也比阿司匹林高,对于本身有出血倾向的患者,需要谨慎使用。
那到底该选哪种?
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关键在于“对谁更合适”。
如果你是单纯的冠心病患者,风险较低,阿司匹林可能就够了,毕竟它便宜、稳定,副作用相对可控。
但如果你既有冠心病,又有糖尿病,血管状况更糟,替格瑞洛可能是更优的选择,尤其是近期有心梗、支架手术史的人。不过,服用替格瑞洛时,一定要注意监测出血情况,比如牙龈出血、皮下淤血等,出现异常,务必及时就医。
血栓不是一天形成的,预防才是关键
无论吃哪种药,光靠吃药是不够的。很多人觉得,吃了抗血栓药,就能“高枕无忧”了,该抽烟抽烟,该熬夜熬夜,结果血管还是越来越糟。血栓的形成,是“生活方式 基因 疾病”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不改变生活习惯,吃再好的药,也救不了坏掉的血管。
1. 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的血管,比普通人更容易损伤,血糖波动大,血管内皮会变脆,血栓风险自然更高。合理控制血糖,是防止血栓的第一步。
2. 远离烟草:尼古丁会让血管收缩,增加血栓风险。研究显示,吸烟者的心血管病风险比不吸烟者高2-4倍,而且即使吃了抗血栓药,吸烟依然会削弱药效。
3. 适量运动:久坐不动,血液循环变差,血小板更容易黏在一起。哪怕每天快走30分钟,都能显著降低血栓风险。
4. 合理饮食:少吃高脂肪、高糖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燕麦、蔬菜、水果,对血管健康大有益处。
5. 规律作息,减少压力:长期熬夜、精神紧张,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增加血栓风险。保证充足睡眠,学会放松,对血管健康至关重要。
写在最后
“药是辅助,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治疗。”无论是阿司匹林还是替格瑞洛,都只是工具,而不是万能解药。如果不去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光靠吃药,是无法真正降低心血管风险的。
心血管疾病,最怕的是“拖”,很多人都是等到真正发病,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那个时候,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的预防机会。所以,如果你或者家人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一定要重视,从现在开始,好好爱护自己的血管。
参考文献
1. 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3》.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 CAPRIE 研究组. "抗血小板治疗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 The Lancet, 2019.
3. PLATO 研究. "替格瑞洛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的疗效". NEJM, 2018.
4. WHO. "全球心血管疾病流行情况报告". 世界卫生组织, 2022.
5. 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