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没高血压糖尿病会发脑(没高血压糖尿病怎么会脑出血呢)

学意医生 0
文章目录:

为什么糖尿病和脑血管病关系那么密切?如何防治?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糖升高,而脑血管病包括中风、脑梗塞等,通常与血管问题有关。

那为什么两者会有关联呢?

其机制包括高血糖对血管的损害。长期高血糖可能导致血管内皮受损,引发动脉硬化,这样脑血管就容易出问题。另外,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这些都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还有,糖尿病可能引起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导致脑梗塞。

再有,胰岛素抵抗可能在糖尿病中起作用,而胰岛素抵抗可能影响血管功能,促进炎症反应,这些都可能增加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微血管病变也是一个方面,糖尿病会影响小血管,可能影响到脑部的小血管,导致腔隙性梗死等情况。

可能还有其他因素,比如糖尿病患者的自主神经性病变可能导致血压波动,间接影响脑血管。还有,糖尿病患者可能有更高的氧化应激和炎症状态,这些都会加速血管老化。

一:糖尿病与脑血管病的关系:

1. 高血糖对血管的直接损害,也即血管的“糖腐蚀”效应

- 内皮细胞损伤:长期高血糖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容易使脑血管狭窄或闭塞。

- 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高血糖促使AGEs积累,加速血管硬化、炎症反应,进一步损害脑部血管。

2. 代谢综合症的共同作用

糖尿病常伴随多种代谢异常,形成“代谢综合征”:

-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中约70%合并高血压,增加脑血管压力,诱发脑出血或梗死。

- 血脂异常:高甘油三酯、低HDL胆固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增加脑梗风险。

- 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管舒张功能下降,炎症反应增强,加速血管病变。

3. 血液高凝状态

- 血小板活性增强:高血糖使血小板更易聚集,形成血栓。

- 凝血-纤溶失衡:糖尿病患者的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升高,而抗凝功能(如蛋白C)下降,易形成脑血栓。

4. 微血管病变,患者表现为反复头晕、步态不稳甚至痴呆。

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不仅影响视网膜、肾脏,也会累及脑部小血管:

- 腔隙性脑梗死:小血管闭塞导致脑深部微小梗死,可能引发认知障碍或运动障碍。

- 血脑屏障破坏:高血糖损伤微血管结构,增加脑水肿和出血风险。

5. 炎症与氧化应激

- 慢性炎症:糖尿病患者的炎症因子(如IL-6、TNF-α)水平持续升高,加剧动脉粥样硬化,诱发脑梗死。

-氧化应激:高血糖导致活性氧(ROS)过量,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脑缺血。

6. 低血糖的间接风险

糖尿病患者治疗中可能发生过度降糖引发低血糖,可以导致:

- 脑血流调节异常:反复低血糖损伤脑细胞,加重脑血管功能紊乱。

- 交感神经激活:引发血压骤升,增加脑血管破裂风险。

二:防治关键:构筑四道防线,筑起“护脑墙”

第一道防线:精准控糖

  • 目标:大多数成人HbA1c<7%,老年人可放宽至7.5~8.5%(防低血糖);避免血糖剧烈波动(日内波动<3.9-10 mmol/L)。
  • 药物选择:优先使用 SGLT2抑制剂(如恩格列净)、GLP-1受体激动剂(如利拉鲁肽),已被证实可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合并动脉粥样硬化者,避免使用可能增加心衰风险的药物(如罗格列酮)。

第二道防线:降脂降压“双管齐下”

  • 血压管理:目标<130/80 mmHg,首选 ACEI/ARB类(如培哚普利、缬沙坦),兼具护肾作用。
  • 血脂调控:LDL-C需<1.8 mmol/L(高危患者),他汀类药物为基础,必要时联用 依折麦布PCSK9抑制剂

第三道防线:做好抗栓治疗,做到“精准预防“

  • 适用人群:已有动脉粥样硬化或10年心血管风险>10%者。
  • 方案:低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g/日)或 氯吡格雷(出血风险高者慎用);近期脑梗患者可短期联用双抗(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第四道防线:改变生活方式,做到“根基性逆转”

  1. 饮食:低升糖指数(GI)饮食:全谷物代替精米面,每日蔬菜>500g;限盐(<5g/日),减少加工肉摄入(降低脑出血风险),增加蛋白质饮食。
  2. 运动:每周≥15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配合抗阻训练(每周2次)。
  3. 监测:每年检查颈动脉超声、头颅MRI(筛查无症状性脑梗),把控好血管损伤。
  4. 戒烟限酒:吸烟者脑血管病风险翻倍,戒酒可降低脑出血风险。

三、特殊人群需要加强关切
  1. 糖尿病 房颤患者:脑栓塞风险极高,需抗凝治疗(如利伐沙班)。
  2. 反复低血糖者:夜间无症状低血糖可诱发脑缺血,需调整降糖方案。

总之,糖尿病与脑血管病是“一根藤上的两个毒瓜”,防治的核心在于 早期干预代谢异常 靶向保护血管。通过 个性化控糖、强化降压调脂、科学抗栓、生活方式重塑,可降低40%~60%的脑血管事件风险。建议糖尿病患者每3~6个月进行 多学科联合评估(内分泌科 神经内科 营养科),实现全方位防控。

脑供血不足的人,一般会有7个症状!不想痴呆和脑梗,做好5件事

在生活的寻常日子里,王阿姨最近总觉得有点不对劲。原本硬朗的身体,开始时不时 “闹别扭”。她常常感到头晕,脑袋像是被一层雾霭笼罩,昏昏沉沉的,时不时还会有阵阵隐痛袭来。走路的时候,脚步也变得虚浮,摇摇晃晃,仿佛踩在棉花上。起初,王阿姨只当是日常操劳,累着了,便没放在心上,想着休息休息就好。

可一天清晨,变故突生。王阿姨像往常一样起床,准备开启新的一天。谁料,刚迈出几步,一阵强烈的眩晕感如汹涌潮水般袭来,眼前的世界瞬间天旋地转,她只觉一阵发黑,身体不受控制地向前栽去,好在及时扶住了旁边的桌子,才没重重摔倒在地。这突如其来的状况,可把王阿姨吓坏了,家人见状,也不敢耽搁,赶忙陪着她前往医院检查。

一番详细检查后,医生给出了诊断结果 —— 脑供血不足。原来,王阿姨患有高血压,平日里饮食又偏咸,重口味的饮食习惯让她摄入了过多的盐分。再加上她平时缺乏运动,身体就像一台长期不保养的机器,渐渐出了问题。血管在这些不良因素的 “侵蚀” 下,变得狭窄、堵塞,血液流动不再顺畅,大脑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各种不适症状便接踵而至。

脑供血不足:潜藏在身体里的 “隐形炸弹”

脑供血不足,绝非一个简单的健康小问题,它就像一颗潜藏在身体里的 “隐形炸弹”,一旦 “引爆”,后果不堪设想。要是没能及时察觉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它极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发展成脑梗、痴呆等严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简单来说,脑供血不足,就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导致脑部的血液和氧气供应出现短缺,进而引发脑功能障碍。大脑,作为人体的 “总指挥中心”,对血液和氧气的需求极为严苛。一旦大脑的血流量减少,就如同发动机没了燃料,很快就会陷入缺氧、缺乏营养的困境,正常运作自然也就无法保证了。脑供血不足并非是某一种特定疾病的名称,它更像是一个统称,涵盖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症状。

脑供血不足这一状况,可不会 “挑人”,无论是活力满满的年轻人,还是步入中老年的人群,都有可能被它盯上。对于年轻人而言,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压力如大山般沉重,是引发脑供血不足的常见原因。另外,先天性的血管畸形或血管狭窄,也可能让他们早早遭受这一问题的困扰。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因素 —— 长期吸烟。香烟中的有害物质,就像一个个 “小恶魔”,不断侵蚀着血管壁,使得血管管腔变窄,管壁变硬,血液流通受阻,脑供血不足也就随之而来。

而中老年人,更多是因为动脉粥样硬化,被脑供血不足缠上。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在 80 岁以上的老年人中,足足有 80% 的人患有脑供血不足;60 岁以上的人群里,也有 70% 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脑供血不足症状。对于那些已经退休,且有脑供血不足问题的人来说,他们患上 “血管性痴呆” 和 “脑梗” 的风险大大增加。医学研究还发现,不少老年痴呆症和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前期,都曾长期饱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折磨。大脑长时间处于缺氧缺血的恶劣环境中,心脑血管疾病自然就更容易找上门来。

脑供血不足的 7 大预警信号

脑供血不足并非毫无征兆,身体会通过一些明显的症状,向我们发出预警。

眩晕来袭,天旋地转

突然之间,眩晕感毫无预兆地袭来,仿佛置身于一个疯狂旋转的大转盘上,周围的一切都在疯狂转动,人也站立不稳,严重时甚至会直接晕倒在地。这种眩晕可不是普通的头晕,它会让人感到极度不适,生活也会受到极大影响。

睡眠紊乱,难以安睡

睡眠质量大打折扣,常常失眠,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好不容易睡着了,又容易惊醒,睡眠变得断断续续。还有些人,会频繁做梦,梦境一个接一个,醒来后感觉比没睡还累。原本应该是让人放松、恢复精力的睡眠,如今却成了一种折磨。

听力减退,耳鸣相伴

听力莫名其妙地减退,与人交流时,常常听不清对方在说什么。同时,耳朵里还时不时响起嗡嗡声,像有一只小蜜蜂在耳边飞,或者感觉耳塞堵塞,十分难受。这些耳部的异常症状,很可能是脑供血不足在作祟。

记忆力衰退,丢三落四

记忆力就像沙子一样,从指缝间悄然溜走。刚刚发生的事情,转瞬就忘得一干二净,丢三落四成了常态。原本熟悉的路线,突然就记不起来;原本常用的物品,也常常找不到。记忆力的减退,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也让人开始担忧自己的身体状况。

性格突变,判若两人

性格发生明显改变,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原本沉默寡言、不爱说话的人,突然变得唠唠叨叨,话匣子一旦打开就收不住;而原本开朗健谈的人,却变得孤僻起来,不愿与人交流,整天闷闷不乐。这种性格上的巨大变化,往往是身体发出的重要信号。

走路不稳,拿物不稳

走路的时候,脚步虚浮,东倒西歪,像喝醉了酒一样,无法保持平衡。就连拿东西,手也变得不听使唤,常常拿不稳,东西容易掉落。这是因为脑供血不足影响了身体的平衡感和协调性,让日常活动变得困难重重。

言语不清,表达不畅

说话突然变得不流利,含糊不清,甚至会出现一过性的说话不清楚,想说的话到了嘴边,却怎么也说不出来。与人交流时,对方常常听得一头雾水,自己也急得不行。这也是脑供血不足可能引发的症状之一。

远离脑供血不足,做好这 5 件事

面对脑供血不足带来的种种威胁,我们并非束手无策,做好以下 5 件事,就能为大脑的健康保驾护航。

精心管理饮食

合理饮食是保持健康的基础。要努力做到膳食均衡,减少油、盐、糖的过量摄入。像那些油炸食品、腌制食物、高糖饮料,都得尽量少吃。多吃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牛奶、瘦肉、大豆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它们能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同时,粗粮、蔬菜和水果也不能少。粗粮富含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蔬菜和水果则富含纤维和维生素,有助于消化和排毒。海鱼富含 Ω-3 脂肪酸,它能像个勤劳的 “清洁工”,减少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生成,降低血液黏稠度。还有羊肉、花生、瘦肉、草鱼、无花果以及全麦制品等食物,富含维生素 B3,具有降低胆固醇的功效,日常饮食中不妨多安排一些。

严格管控 “三高”

“三高”,也就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堪称脑血管疾病的主要 “帮凶”。通过合理的饮食调整,减少高盐、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再搭配适量的运动,像每天坚持散步、慢跑等,就能有效地控制这些指标。只有将 “三高” 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从根源上预防脑供血不足等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科学管理体重

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大诱因。想要控制体重,有氧运动是个好帮手,快走、慢跑、游泳、打球等运动都很适合。每周保证运动时间不少于 150 分钟,让身体动起来,燃烧多余的脂肪。如果能再结合抗阻运动,比如跳弹力绳、练瑜伽等,不仅能更好地塑造身材,还能提高身体素质,让身体更加强壮。

用心管理情绪

情绪对健康的影响不容小觑。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遇到事情,不要过于焦虑、生气,要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就像古人说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让自己的情绪处于一个稳定、积极的状态,这样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机能,对预防脑供血不足也有很大帮助。

细心呵护颈椎

颈椎与大脑的血液供应密切相关。改善睡姿和坐姿至关重要,睡觉时可以仰卧与侧卧交替进行,选择一个贴合颈部曲线的枕头,给颈椎提供良好的支撑。平时要避免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电脑,或者保持头前伸的不良坐姿。还要注意颈部保暖,寒冷会让血管收缩,影响血液流通。可以通过牵拉、理疗及按摩等方式,缓解颈椎的不适感,让颈椎时刻保持健康,为大脑的血液供应创造良好条件。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身体出现十一种表现,是脑中风的先兆

春季天气乍冷乍热,易发生中风。中风有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两种。据中医专家统计,出血性中风在立春、雨水、春分、清明这4个节气较多。中风以突然昏扑、半身不遂、语言謇涩、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起病急、变化快。但多数中风病人发病前有先兆。一旦发现先兆,应该引起警惕。

图片来源:摄图网

1.舌痛 老年人出现无明显原因的舌痛、麻木、活动不便时,多是微血管的炎症反应,也可能与血黏度升高有关。

2.鼻出血 是中老年高血压病人即将发生中风的警报。鼻出血不少是血压波动引起的,不加防止会增加中风的机会,因而不能大意。

3.眩晕 忽然自觉头晕目眩,几秒钟后恢复正常,可能是短暂性脑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应及时去医院请医生诊治。

4.单眼忽然发黑 一只眼睛忽然发黑,看不见东西,几秒钟或几十秒钟后便恢复如初,医学上称单眼一过性黑蒙。是脑缺血引起视网膜缺血所致,是中风的一个信号。

5.哈欠不断 哈欠连天可能是由于脑动脉硬化日趋严重,血管内径越来越小,引起脑组织慢性缺血、缺氧。

6.呛咳 少数中风患者早期可能出现喝水或进食时偶尔呛咳。研究表明,这种情况可能是中风前兆。

7.手指麻木 手指麻木不一定是中风,但对年龄在40岁以上,又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或脑动脉硬化等病史的中年人,应该多加注意,警惕中风。

8.说话吐字不清 脑供血不足、神经功能受损,可能出现说话不灵或吐字不清。持续时间较短,应引起重视。

9.缘由不明的跌跤 脑血管硬化引起脑缺血、活动神经失灵,易发生跌倒。应及时就诊。

10.嗜睡 据统计,大约有75.2%的人在中风前有嗜睡的症状。这是出现最早的中风前兆,更有预防意义。

11.精神状况发生改变 性格一反常态,或沉默寡言,或多语急躁,或出现短暂的智商减退。这些均与脑缺血有关,可能是中风前兆。

文/教授 姜允申 南京医科大学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关注公众号《家庭医学》,了解更多健康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