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甜的爱得糖尿病吗(爱吃糖的甜甜)
4岁女童竟查出糖尿病并发症?“特别喜欢吃甜食 近日多饮多尿”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糖尿病属于“老年病”。然而,这两天,浙江一家医院接诊的一位糖尿病患者,却是个只有4岁的孩子,而且还出现了糖尿病并发症。到底是怎么回事?一起来看看医生的诊断。
女童高糖饮食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浙江杭州余杭区第二人民医院最近接诊了一位年仅4岁的小女孩,就诊时小患者无精打采,面色淡漠。家长表示,孩子平时不仅活泼好动,而且特别喜欢吃甜食,胃口也很好。
杭州余杭区第二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傅克勇:她家属告诉我们她最近一个月来就是多饮、多尿,我们怀疑有糖尿病可能。当时测的血糖是31.68mmol/L(毫摩尔每升),正常的随机血糖不能超过11.1mmol/L(毫摩尔每升)。
医生通过进一步检查后发现,这名儿童不仅患有糖尿病,而且还合并有酮症酸中毒。经过初步对症处理后,患儿随即被转诊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进行救治。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 郝晓强:我们及时给予了她扩容,还有液体的补充。把胰岛素用上之后,这个小朋友整体的症状就得到了快速缓解。
医生告诉记者,患儿父母之前并未察觉孩子患有糖尿病,直到近期突然饮食饮水增多,尿量增多,特别是吃了大量甜品、奶茶等高糖食物后,症状明显加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 郝晓强:2到3年前,她可能已经有隐匿的糖尿病产生。患者属于糖尿病的前期,她的胰岛功能还没有完全丧失,或者说没有达到临界值。她还能够勉强地控制血糖,但是当她有这种一次性的感染打击,或者是一次性的高能量食品摄入、高糖食物摄入,她的胰岛素已经不足以代偿。酮症酸中毒时,小朋友就会有这种深大的呼吸、乏力、没力气、精神差等等一些症状,严重的甚至会产生昏迷。这个时候就是比较严重的酮症酸中毒了,往往会危及生命。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怎么形成的?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之一,如果处理不及时,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那么,什么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王琛:我们一般叫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因为大多数发生于糖尿病患者。酮体是脂肪分解产生的,但是正常人身体里有胰岛素发挥降糖作用,这样直接应用葡萄糖作为能源。当胰岛素绝对不足的时候,身体需要调动脂肪来作为供能,这样的话脂肪分解产生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这些物质称为酮体,酮体是个酸性物质,但是积累过多之后,身体的酸碱平衡变成酸性,这个时候就叫酮症酸中毒。
也就是说,胰岛功能正常的健康人群来说,偶尔的高糖饮食不会直接导致糖尿病,乃至酮症酸中毒,但对于糖尿病患者,奶茶、蛋糕等高糖饮食会成为致病的诱因。由于胰岛素严重缺乏,导致体内葡萄糖无法有效利用,身体不得不分解脂肪供能,而脂肪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酮体,当酮体积聚过多,便会引发酸中毒。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王琛: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出现的时候,大多数糖尿病病人的症状会加重,病人会多尿,多尿之后会觉得口渴,会多饮。如果酮症酸中毒进一步加重,会影响病人的神智,最常见的感觉就是疲乏无力,不爱说话,再严重一些,比如说有些人嘴里会有烂苹果的味儿,是丙酮的味儿。有一些人因为酸性物质堆积,会出现一些胃肠道症状,包括肚子疼、恶心、吐,心血管系统、脑神经系统都会受到影响,最严重的后果就是致死。
医生表示,儿童Ⅰ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主要和遗传因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等相关,起病往往比较急,临床中常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超半数患儿合并酮症酸中毒。目前,儿童Ⅰ型糖尿病还没有办法根治,但可以通过自身抗体检测等方式提早筛查提前干预,可以延缓糖尿病的发生。
合理饮食 密切关注儿童糖尿病发生发展
近年来,我国儿童糖尿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家长们该如何预防?有哪些信号需要家长警惕呢?
医生建议,即便是健康的儿童,也不应过多摄入高糖食物,长期大量摄入高糖食物,会导致患儿肥胖,胰岛素抵抗,甚至血糖代谢异常。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王琛: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来说,一天的添加糖建议不超过50克,最好少于25克,但常常一杯奶茶里就加了超过25克的糖。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院长 主任医师 傅君芬:我们一天吃三顿饭,胰腺工作三次,分泌三次胰岛素。如果一天吃六顿,那胰腺就得工作六次。如果总是让胰腺这么累,而且吃的还都是高糖、大量的食物,长此以往对胰岛的负担肯定加重。两三年后,胰腺就会累垮,甚至彻底罢工。这时候,可能就会患上另一种Ⅱ型糖尿病。
医生提示,目前,糖尿病的主要治疗方法还是以饮食治疗、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和糖尿病的自我监测为主。糖尿病高发家庭的儿童需要提高警惕,要密切关注身体发出的信号,如果出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院长 主任医师 傅君芬:糖尿病主要表现的是多尿,动不动就口渴,生长有点迟滞等等。这些肯定都是一种疾病状态,可能需要到内分泌科去看看。
(总台央视记者 张芸 信任 沈思维)
责任编辑:康心怡
吃甜食不是患糖尿病的根源,患上糖尿病主要和下面三个因素有关
吃甜食不是糖尿病的元凶!看看这三大因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吃太多甜食会导致糖尿病。其实,这种观点并不完全准确。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糖尿病到底是由什么因素造成的,以及甜食在其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
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个事实:糖尿病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过程,绝不仅仅是因为你爱吃糖。研究显示,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与遗传、生活方式和身体状况密切相关。接下来,我们就来深入探讨这三个关键因素。
一、遗传因素
如果你家里有糖尿病患者,那么你患上糖尿病的风险相对较高。遗传确实在糖尿病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科学研究表明,家庭中如果有直系亲属患糖尿病,你的风险会显著增加。这并不是说你一定会得糖尿病,而是说你需要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采取预防措施。
不过,很多人可能会想:“我能做些什么呢?”其实,虽然遗传因素不可改变,但我们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降低糖尿病的风险。定期体检,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适量运动,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二、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对糖尿病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让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便利饮食,比如快餐和外卖。这些食品通常富含糖分和饱和脂肪,但营养成分却非常有限。长此以往,你可能会面临超重或肥胖的问题,而这恰恰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除了饮食,缺乏运动也是导致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今,许多人工作忙碌,坐在电脑前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长,运动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不活动的生活方式让身体的代谢率下降,从而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最终导致血糖水平的升高。
所以,想要远离糖尿病,改善生活方式是至关重要的!你可以从每天步行30分钟开始,逐渐增加锻炼强度,选择健康的饮食,减少高糖、高脂肪的食品摄入。
三、身体状况
身体状况的变化也会影响你患糖尿病的风险。例如,长期的压力、睡眠不足、荷尔蒙失衡等,都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功能。心理健康同样重要,精神压力过大可能导致暴饮暴食,无形中又增加了患糖尿病的风险。
此外,年龄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代谢功能逐渐减弱,胰岛素的分泌也可能受到影响。因此,中老年人群体更容易罹患糖尿病。
如果你发现自己处于高风险人群中,不妨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早发现潜在问题,并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干预。同时,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同样重要。
甜食与糖尿病的关系
那么,甜食真的就没有关系了吗?当然不是。虽然吃甜食并不是糖尿病的根源,但过量摄入糖分会加重肥胖,从而间接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适量享用甜食是没问题的,但一定要注意控制摄入量,保持均衡的饮食结构。
此外,选择低糖或者天然甜味剂替代糖分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健康的零食和甜品,包含低糖或无糖的选项,可以满足你的味蕾,又不会给身体带来负担。
最后的总结
总之,糖尿病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绝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遗传、生活方式和身体状况共同作用,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吃甜食并不可怕,关键在于适量和均衡。
希望每个人都能在了解这些知识后,采取积极的措施来维护自己的健康。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所帮助,请分享给身边的朋友,让更多的人了解糖尿病的真相,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吃甜食不是患糖尿病的根源,患上糖尿病主要和下面五个因素有关系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李光伟, 纪立农. 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9, 35(1): 5-10.
杨文英, 刘彦君. 生活方式干预对2型糖尿病预防的研究进展.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22, 30(3): 228-231.
王卫庆, 贾伟平. 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在糖尿病发病中的相互作用.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2): 89-93.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1, 55(5): 535-545.
很多人认为糖尿病就是吃糖吃出来的疾病,甚至有人极度恐惧甜食,担心一旦摄入过多会直接引发糖尿病。这种认知其实存在很大误区。糖尿病的发生绝非简单地与吃甜食画等号,它是一种复杂的代谢性疾病,受多种因素影响。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讨糖尿病背后真正的元凶,揭开那些被忽视的危险因素。看过一组令人深思的数据:全球约有4.63亿糖尿病患者,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超过1.33亿,占全球总数近三分之一。
这些数字背后,不仅仅是健康问题,还涉及生活质量、经济负担等多重压力。糖尿病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发展,当出现明显症状时,疾病可能已经相当严重。
糖尿病究竟是怎么产生的?简单来说,它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导致的血糖代谢异常。胰岛素就像人体内的"钥匙",帮助葡萄糖进入细胞,转化为能量。当这把"钥匙"出现问题,葡萄糖就无法正常进入细胞,导致血糖升高。那么,真正引发糖尿病的关键因素有哪些呢?
第一个核心因素是遗传基因。研究表明,具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明显增加。如果父母一方患有2型糖尿病,子女患病风险会增加40%。
如果双亲都患有糖尿病,子女患病风险将提高到60%。这种遗传倾向并非命中注定会发展为糖尿病,而是意味着这部分人群需要更加警惕其他危险因素。
肥胖被认为是第二个关键因素。体重超标特别是腹部肥胖会导致脂肪细胞释放多种物质干扰胰岛素正常工作,产生胰岛素抵抗。研究发现,约80%的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超重或肥胖问题。
每增加1个BMI单位(约增重2.7千克),2型糖尿病风险会增加12%。腹部脂肪尤其危险,它不仅占据空间,还会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干扰胰岛素发挥正常功效。
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是第三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身体活动不足会降低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加重胰岛素抵抗。每天静坐时间超过8小时的人群,糖尿病风险比活动充分者高出91%。运动缺乏导致肌肉组织减少,而肌肉是人体最大的葡萄糖"消费者",肌肉量减少直接影响糖代谢。
饮食结构不合理构成第四大风险因素。长期高热量、高脂肪、高精制碳水化合物饮食会增加胰岛负担,导致胰岛素分泌功能逐渐衰竭。值得强调的是,并非单纯摄入甜食会直接导致糖尿病,而是整体能量摄入过剩、饮食结构失衡才是问题所在。
研究显示,经常食用全谷物、蔬菜水果、适量优质蛋白的人群,即使偶尔适量享用甜食,糖尿病风险也显著低于饮食结构失衡者。
压力过大与睡眠不足是第五个重要因素。长期精神压力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促使肾上腺素、皮质醇等应激激素分泌增加,这些激素会提高血糖水平。睡眠不足则会扰乱多种代谢调节激素的分泌,研究表明,长期每晚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群,糖尿病风险增加约28%。
了解了糖尿病的真正元凶,我们该如何有效预防这种代谢性疾病呢?定期体检非常重要,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建议每年至少检查一次空腹血糖,40岁以上人群可考虑做糖耐量试验,这能帮助早期发现血糖代谢异常。
保持健康体重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步骤。通过平衡饮食和规律运动控制体重,特别注意减少腹部脂肪。研究证实,超重人群减重5%-10%可使糖尿病风险降低58%。
增加身体活动对预防糖尿病效果显著。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等,并辅以肌肉力量训练。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葡萄糖利用,减轻胰岛负担。
合理膳食是防糖基石。推荐地中海式饮食模式,增加全谷物、蔬菜水果摄入,适量食用鱼类、坚果、橄榄油等,减少红肉和精制食品消费。控制总能量摄入,保持饮食多样化,这种饮食方式已被证实可降低34%的糖尿病风险。
管理压力和保证充足睡眠对预防糖尿病同样重要。学习有效的减压技巧,如冥想、深呼吸、瑜伽等;保证每晚7-8小时的优质睡眠;培养规律作息习惯,这些都能帮助维持健康的激素平衡,降低糖尿病风险。
戒烟限酒也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措施。吸烟会损害胰岛细胞功能,增加胰岛素抵抗;过量饮酒则会干扰肝脏代谢葡萄糖的能力,两者都会增加糖尿病风险。
最后需要强调,偶尔适量享用甜食并不会直接导致糖尿病。关键在于整体生活方式的平衡。对于健康人群,在总能量控制合理的前提下,适量享用甜食是被允许的。无需对甜食产生过度恐惧,更重要的是关注整体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
当我们深入理解糖尿病的真正成因,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预防措施。希望大家能够远离糖尿病的威胁,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
你曾经有过哪些关于糖尿病的误解?是否已经开始采取措施预防糖尿病?健康之路需要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从现在开始,为自己的健康负责。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