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甜食爱好者得了糖尿病(甜食成瘾怎么办)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深刻教训!29岁突发糖尿病,危及生命!平日常喝奶茶、甜饮料

权威健康资讯,因专业而信赖!

年纪轻轻29岁,就被诊断为暴发型糖尿病,住进ICU!怎么回事?

据广东电视台2021年8月报道,广州29岁的林女士没想到,平时没有慢性疾病、身体状况不错的自己,突然呕吐、腹痛、发热、头晕……短时间内出现多器官、多系统衰竭,最终被诊断为暴发性1型糖尿病,合并休克、胰腺炎、心肌炎等,生命危殆。①

林女士告诉医生,自己这几天也没吃什么特别的食物,喝过糖水和功能饮料,没有糖尿病病史。医生称,林女士入院前几天曾喝十几支甜饮料,平日常喝奶茶。

医护人员为林女士查房。图据广州日报

当林女士的化验报告出来时,值班医生们都“惊呆了”:

血糖值高达38.86mmol/L,远远高于正常值(非空腹时≤11.1mmol/L)。她的血淀粉酶高达396U/L,正常值的范围是30-110U/L。

此外,林女士的血酮、血白细胞、pH值、剩余碱、乳酸、肌钙蛋白等指标均有严重异常,随时可能危及生命!

同时,林女士的腹部CT显示,有可能出现了胰腺炎。

综合考虑林女士患上了暴发性1型糖尿病、合并休克、胰腺炎、心肌炎、多器官功能不全。经过近72小时积极治疗后,林女士的病情终于稳定。②

爱喝甜饮料

真的会引发糖尿病吗?

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洪靖2013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喝下饮料之后,饮料中的糖分留在了体内,它们有些被吸收进入了血液增高了血糖,有些进入了肝脏被储存起来。饮料里面的糖分等进入人体后还会产生热量。比如,两瓶600毫升左右的饮料约等于2.5两主食提供的热量。③

如果下午4点饮用了含糖饮料,晚餐正常进食,留在体内的热量就多了。热量超标,肥胖、糖尿病自然接踵而来。可以说,直接导致糖尿病的是热量超标,糖和甜饮料是催化剂。

糖摄入超标的危害,

可不止是糖尿病!

1. 龋齿

北京口腔医院医师刘瑶、武超2014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不是只有糖块才有可能导致龋病。零食、软饮料等,特别是水果味的含糖饮料也同样可能致龋。④

2. 肥胖

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主管临床营养师王钦先2019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过量吃糖,易引起身体代谢紊乱,这增加了患肥胖、心血管等慢性疾病的风险。⑤

3. 皮肤变差、长痘痘

王钦先表示,吃太多甜食,需要消耗更多的水和B族维生素参与代谢,易出现嗓子发干发涩,嘴巴破皮溃疡,甚至流鼻血等所谓的“上火”症状。另外,血糖容易“噌”地飚高,影响激素分泌,极可能加重痤疮,开始长痘。⑤

4. 增加癌症风险

河南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一病区主任高启龙2018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吃糖太多会增加患乳腺癌可能性。因为过量的甜食造成脂肪堆积,过多的脂肪会刺激雌性激素分泌,并且增加乳腺组织对雌激素的敏感性。雌激素水平的升高提高了激素依赖性乳腺癌的发病率。⑥

5. 易患尿路结石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葛旻垚2019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有的泌尿系结石病人究其原因,就是喜欢高糖饮食。如果已患上肾结石,吃糖过多不但有碍治疗,且促进肾结石进一步形成。患有肾、输尿管和膀胱结石的病人也不宜多吃糖。⑦

6. 营养不良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临床营养科夏朋滨2019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糖只能供给热量,而无其他营养素价值。每天吃糖多时,吃其他营养素势必减少,导致体内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均缺乏,极易造成营养不均衡。⑧

7. 影响长个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潘慧2013年在健康时报介绍,要想让孩子长个,就要让他少吃甜食。过量的糖分摄入会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抑制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孩子缺乏生长激素,自然长不高。⑨

8. 脾气暴躁

江苏省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营养科原主任张晓燕2019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甜食吃多了,容易脾气暴。吃糖太多,会在体内积储太多乳酸,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产生精神烦躁等情况。而且,吃糖太多使体内的热能代谢,蛋白质、脂肪、碳水化物代谢以及脑与组织中能量转化受到负面影响,从而出现情绪易于波动、脾气变得暴燥等症状。⑩

减糖,记住这几点!

四川省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营养科余婉婷2019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饮食中的糖无处不在,总有一些办法让我们尽量少吃。⑪

1. 少喝甜味饮料,包括可乐、蜂蜜水、奶茶。

2. 少吃配料表中白砂糖、果葡糖浆排在前三位的包装食品。无糖产品并非不含糖,只是没有白砂糖而已,能量并不低。

3. 直接吃水果,而不是喝果汁。

4. 女性月经期可多喝热水,而不是多喝红糖水。

5. 做菜少勾芡、少油炸,减少淀粉类的不经意摄入。当你明显能从一道菜里吃出甜味时,就说明糖放多了。

6. 煲银耳汤、炖梨时最好别加冰糖、红糖。

本文综合自:

①2021-08-11广州日报《血糖比正常值高3倍!29岁女子突发多器官衰竭》

②2021-08-11广东健康头条南方号《危险危险危险!29岁女子突发多器官衰竭,元凶竟是这个病》

③2013-06-03健康时报《甜饮料真能喝出糖尿病》

④2014-03-06健康时报《不吃糖也可能会有龋齿》

⑤2019-09-03健康时报《三个时刻少吃糖》

⑥2018-02-23健康时报《癌细胞偏爱甜食吗?》

⑦2019-05-07健康时报《爱吃糖当心尿结石》

⑧2019-08-23健康时报《吃糖多易营养不良》

⑨2013-12-12健康时报《孩子长个少吃甜食》

⑩2019-07-23健康时报《糖吃多了脾气暴躁》

⑪2019-07-02健康时报《总有办法少吃糖》

来源: 健康时报

90后姑娘突患暴发型糖尿病,进ICU抢救!医生:她的爱好很多人都有

你还在执着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吗?

最近,关于奶茶、甜饮料的“反面教材”上了微博热搜!

近日,广州29岁的林小姐出现口干、腹痛、头晕等症状,多脏器出现衰竭,确诊暴发型糖尿病送入ICU。医生称,她入院前几天曾喝十几支甜饮料,平日常喝奶茶。

平时身体健康突患暴发型糖尿病危及生命

不久前,林女士出现口干、多饮、腹痛、头晕、乏力等症状,还呕吐了10多次。7月25日,她被收治入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内分泌科。

林女士告诉医生,自己这几天也没吃什么特别的食物,喝过糖水和功能饮料,没有糖尿病病史。但当林女士的化验报告出来时,值班医生们都“惊呆了”:

林女士的血糖值高达38.86mmol/L,远远高于正常值(非空腹时≤11.1mmol/L)。她的血淀粉酶高达396U/L,正常值的范围是30-110U/L。此外,林女士的血酮、血白细胞、pH值、剩余碱、乳酸、肌钙蛋白等指标均有严重异常,随时可能危及生命!同时,林女士的腹部CT显示,她的胰尾部局部膨隆,周围脂肪间隙模糊,有可能出现了胰腺炎。但是,林女士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6.2%,处于正常范围内。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可以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这个值的正常意味着林女士三个月前血糖稳定。最终,林女士被诊断为暴发性1型糖尿病,合并休克、胰腺炎、心肌炎等,生命危殆。医护人员立即给予其输液、降血糖等处理。但林女士病情没有好转,反而继续加重,并且逐渐出现意识改变、血压下降,在场医护人员当机立断,将林女士转重症监护室(ICU)继续抢救。

专家提醒,暴发性1型糖尿病起病隐匿,发病急,进展迅速,容易合并严重代谢紊乱以及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因此24小时内的有效治疗十分重要。该事件一时之间引发热议。不少网友感叹糖尿病真的来得太猝不及防了,而有部分网友则表示质疑,认为甜食和糖尿病没太大关系。糖尿病和吃糖吃甜食到底有没有关系?每日一杯奶茶会增加得糖尿病的风险吗?爆发性糖尿病到底有多可怕?对此,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陈玉华表示,糖尿病分为很多种,包括1型、2型、妊娠期糖尿病以及各种特殊类型糖尿病,各种糖尿病病因有所不同,由于长期饮食不合理尤其是超量导致肥胖引起的糖尿病多为2型糖尿病。然而,林小姐所患的爆发性糖尿病是指1型糖尿病,之所以短时间内出现爆发性糖尿病,并不单纯是因为喝奶茶喝饮料,而是以往就存在1型糖尿病却不自知。

警惕暴发型糖尿病!常在年轻时就发病,死亡率高!

暴发性1型糖尿病有以下临床特点:

1.发病急骤。患者从出现“三多一少”症状到出现酮症酸中毒的时间很短,多在1周以内,有前驱感染病史。

2.病情危重。90%以上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以酮症酸中毒起病,伴有意识障碍,高血糖、酸中毒、电解质严重紊乱,可伴有胰酶、肌酶、转氨酶升高,而且病情容易进展至横纹肌溶解和急性肾衰竭,死亡率高。

3.胰岛功能衰竭。胰岛功能几乎完全丧失,在空腹、餐后2小时或经胰高血糖素刺激后的血C肽值均处于极低水平。经常出现年龄很小却完全依赖胰岛素的病例。

4.70%患者在起病前可有流感症状以及胃肠症状;可发生在妊娠期间以及分娩后的短时期内,易被误诊。

暴发性1型糖尿病一般起病年龄在18-35岁,发病急骤,进展迅速,容易合并严重代谢紊乱以及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故24小时内的有效治疗十分重要。

我国糖尿病人过亿关于糖尿病你得知道这些

研究表明,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14亿,防治糖尿病,最关键的是提高全社会对糖尿病的认知。

什么人容易得糖尿病?糖尿病有哪些征兆?怎么做才能远离糖尿病?

来源:深圳晚报(ID:szwb826)

综合澎湃视频、南方都市报、人民日报

得了糖尿病,一吃甜食血糖就升?营养师:4种甜食吃了没事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糖尿病患者不能吃甜的!” 这句话是不是听得耳朵都要起茧了?但真的是这样吗?其实未必。今天这篇文章,或许会颠覆你对糖尿病和甜食的理解!

如果你是个甜食爱好者,但又被糖尿病困扰;如果你每次看到蛋糕、冰激凌只能咽口水,不敢碰;如果你甚至怀疑,自己这辈子还能不能和甜味“再续前缘”——别急,今天就告诉你,有些甜食,其实糖尿病人也能吃,而且还吃得心安理得!
那么,哪些甜食吃了没事?为什么没事?别急,我们一起来看看。

糖尿病≠甜食绝缘体

先聊聊糖尿病和甜食的关系吧。很多人一听到“糖尿病”,就觉得是因为吃了太多糖导致的,仿佛“糖”是罪魁祸首。其实,这是个常见的误解。糖尿病的本质,是身体的胰岛素功能出了问题——要么胰岛素分泌不足,要么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了。

胰岛素是帮助血糖进入细胞的“钥匙”。当这把钥匙不好用了,血糖就会堆积在血液里,导致血糖升高。但问题来了,甜食真的就是“罪魁祸首”吗?其实不然!血糖升高的速度,取决于食物的升糖指数(GI值),而不是食物本身是否甜。

举个例子,一个白米饭的GI值高达80-90,比很多甜食还高!而某些甜食,比如黑巧克力的GI值却只有20-30。所以,糖尿病患者并非只能和甜食“绝缘”,而是要学会选择“对的甜食”。

第一种甜食:黑巧克力——低GI值,控糖小能手

你知道吗?黑巧克力不仅不是糖尿病人的“敌人”,反而是“朋友”。

黑巧克力的GI值只有20-30,比很多主食都低。而且,它富含多酚,这是一种能帮助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物质。研究表明,吃适量的黑巧克力(注意是70%以上可可含量的那种哦!),不仅不会让血糖飙升,还能帮助稳定血糖。

当然,记住“适量”两个字。每天吃个20-30克(大约一两小块),既解了嘴馋,又不至于让热量超标。

第二种甜食:无糖酸奶——甜味来自“自然发酵”

“酸奶不是也甜吗?糖尿病人能吃?”

答案是:可以,但要选对!

这里说的酸奶,是无添加糖的原味酸奶。它的甜味,来自乳糖的自然发酵,而不是额外加的糖。这种酸奶的GI值仅为30左右,而且富含益生菌,对肠道健康有帮助。

更妙的是,酸奶中的蛋白质和脂肪还能减缓糖的吸收速度,避免血糖急剧上升。想要更好吃一点?可以加点低GI的水果,比如蓝莓、草莓,既补充了维生素,又不担心血糖飙升。

第三种甜食:坚果“甜点”——天然的香甜零食

坚果,是糖尿病患者的“宝藏零食”。它们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甜食,但很多坚果带有天然的甜味,比如腰果、杏仁、核桃,甚至烤过的榛子。

坚果的GI值一般都低于20,而且富含健康脂肪、膳食纤维和蛋白质,对血糖的影响非常小。更重要的是,它们还能延缓餐后血糖的上升速度,让血糖波动更平稳。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坚果虽然健康,但热量很高,所以每天一小把(大约20克)就够了。

第四种甜食:低GI水果——健康又美味

很多糖尿病患者一听到“水果”,就吓得不敢碰,觉得水果里的果糖会让血糖飙升。但事实是,并不是所有水果都会让血糖升得快

比如,草莓、蓝莓、猕猴桃、柚子这些水果,GI值都低于50,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适量食用。而且,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物质,对提高免疫力和改善代谢都有好处。

吃水果时,可以搭配一些蛋白质或脂肪,比如和无糖酸奶一起吃,或者加点坚果,这样能进一步减缓血糖的上升速度。

甜食虽美味,别忘了这几点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松口气:“原来糖尿病也能吃甜食!”但别急,有几个重要的原则,还是要记住:

  1. 控制总量:即使是可以吃的甜食,也不能放开吃。每次都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比如黑巧克力20-30克,坚果20克,水果100-150克。
  2. 搭配合理:甜食最好和富含蛋白质或脂肪的食物一起吃,比如酸奶、坚果、鸡蛋等,这样能减缓血糖的波动。
  3. 选对时间:甜食最好安排在两顿主餐之间,避免空腹或餐后马上吃,这样可以让血糖更平稳。
  4. 关注个人情况:每个人对甜食的反应不同,吃甜食前可以先监测血糖,看看是否会引起血糖大幅波动。
健康饮食是关键,甜食也可以有“仪式感”

糖尿病并不意味着生活失去了甜味。相反,只要学会选择,你完全可以在控糖的同时,享受甜食带来的幸福感。

黑巧克力的浓郁、酸奶的顺滑、坚果的香甜、低GI水果的清新……这些健康的甜食,不仅满足味蕾,还能让你更安心地管理血糖。

最后,给所有糖尿病朋友的一句话: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是“禁止”什么,而是学会“选择”什么。甜食也好,其他食物也好,关键在于平衡和适量。别让糖尿病限制了你的生活,而是通过科学的管理,让糖尿病成为你健康生活的新起点。

参考文献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Diabetes Fact Sheets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DA): Glycemic Index and Diabetes

《柳叶刀》:糖尿病与营养管理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饮食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