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爷爷有糖尿病会遗传吗(爷爷有糖尿病,爸爸有,会遗传给孩子吗)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这4类人更容易患糖尿病,好好吃饭睡觉,就能有效预防……

最近又听到身边有人得糖尿病了,这个病这么普遍吗?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目前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上升至11.2%。

啊!没想到竟然这么常见,那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患糖尿病呢?有没有什么预防的方法?

有4类人更容易患糖尿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还为你附上了远离糖尿病的健康宝典哦。

01

睡眠少或睡太多的人

经常熬夜、睡眠较少的人或睡得太多的人更容易得糖尿病。

研究普遍认为,这与胰岛素敏感性有关,睡得太多或太少都会让生物钟紊乱,导致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

这样睡,远离糖尿病

成年人最好每晚10~11点入睡,睡够7~9小时后起床。

02

久坐不动的人

久坐和不运动的人更容易被糖尿病找上。

研究发现,每天静坐时间超过3小时,得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45%~89%。而长期不运动的人,身体胰岛素的敏感性会降低,人也更容易长胖。

双重作用下,得糖尿病的机会将大大增加。如果一整天就做,即使下班去健身、锻炼,得糖尿病的机会,也会比正常人高。

这样动,远离糖尿病

每周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累计150分钟以上。

中等强度是指:需要用力、但运动时仍然能轻松讲话的活动,比如快速步行、跳舞、休闲游泳、打网球、打高尔夫,擦窗户、拖地板、手洗大件衣服等。

坚持每天都要动动,每天活动总量至少相当于6000步。

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都要起来动一动。

03

乱吃饭的人

如果以下几点,你中招了,那就要小心了。

有事没事就出去撮一顿,尤其爱吃夜宵,吃完就睡。

无肉不欢,每餐都要有肉,油越多越好。

不爱吃蔬菜、水果。

偏爱重口的菜。

吃饭速度贼快。

主食从来不吃粗粮,每顿都是精白米面。

这样吃,远离糖尿病

最重要的,

就是要做到均衡饮食。

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

每天吃谷薯类食物250~400克,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克,薯类50~100克。

餐餐有蔬菜,保证每天摄入300~500克蔬菜,深色蔬菜应占1/2。

天天吃水果,保证每天摄入200~350克的新鲜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鲜果。

吃各种各样的奶制品,相当于每天液态奶300克。

04

家人患糖尿病的人

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家族聚集性。不仅仅爸爸、爷爷,如果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姨妈、舅舅、表兄弟姐妹中有得糖尿病的,尤其家里有好几个糖尿病患者的人,都容易的糖尿病。

这样的家庭,就要从孩子抓起了。做好前面的几条,提早预防糖尿病。

综合源自:健康中国、腾讯医典

来源: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关于糖尿病遗传,这6个说法都是错误的

我在临床上见到越来越多的家庭存在一家两代、三代甚至四代患糖尿病的现象,而且子代发病的年龄更年轻,甚至病情更严重的情况,这通常被归为糖尿病的遗传。

关于糖尿病的遗传,坊间众说纷纭,今天给大家澄清6个误区,为大家避免患糖尿病提供正确的方向。

误区一:糖尿病一定会遗传

目前糖尿病的发病原因还没有具体明确,但已经被公认的是:糖尿病除与后天的生活方式有关外,也与先天的遗传因素有关。大量的事实证明,糖尿病的确存在家庭遗传的情况。

这里的遗传是指:糖尿病患者的后代比非糖尿病患者的后代更容易罹患糖尿病,如果父母双方均患糖尿病,子代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更大。

并不等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后代一定就会患糖尿病。如果子代能够从小注意保护胰岛功能,避免暴饮暴食、高热量饮食等,也可以延缓或减少糖尿病的发生。

临床有一家姊妹九个均患糖尿病的家族,也有子代中均不患糖尿病的家族。这说明,遗传并不是导致糖尿病的唯一因素,后天的生活方式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误区二:老辈没有糖尿病,后辈不会遗传

每当医务人员建议糖尿病患者要防止下一代肥胖,预防糖尿病时,很多患者会说,我家老一辈没有糖尿病,或者我家没有糖尿病家族史,我这纯粹是自己吃出来的,也能遗传吗?

是的,不管之前是否有家人患有糖尿病,只要这一代患有糖尿病,对于下一代就是有家族史了。谁家的老祖宗诞生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不是带着糖尿病来的,都是从哪一辈开始的。

所以,家里老一辈没有糖尿病的,对于下一代,也有遗传倾向。

误区三:生孩子后得的糖尿病,不会遗传

不少人以为,只有在生育之前就患有糖尿病者,才有可能传给孩子。自己是生了孩子以后得的糖尿病,就不会遗传给孩子。

其实,不管是生孩子之前,还是四五十岁患病,甚至七八十岁患病,都有遗传的可能。

糖尿病的遗传与上一辈发病在生育前后无关,与遗传基因有关。尽管我们对基因的研究尚不透彻,但医学科学研究,越来越重视糖尿病相关的基因方面的研究,并逐渐深入。

误区四:糖尿病传男不传女

常有患者会说,幸亏我生的是女儿,我的糖尿病不会传给她,听说糖尿病传男不传女。人们总是存着侥幸的心理,感觉不好的事情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

临床无数的病例显示,糖尿病遗传与性别无关,主要与后天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不少有家族史的糖尿病后代,男女姊妹数个均患糖尿病,只是发病年龄不同。

误区五:糖尿病不会隔代遗传

有的青少年,父母双方均没有糖尿病,他却在年少的时候发现糖尿病,追问病史,多会发现,不是爷爷、奶奶,就是姥姥、姥爷某一方患有糖尿病。

也有的青少年糖尿病的患者,其父母在孩子发现糖尿病的几年后也发现了糖尿病。

可见,糖尿病也会隔代遗传。

误区六:糖尿病会传染

遗传与传染不是一个概念,糖尿病不传染。传染是家族中某一位成员,因感染某种细菌或病毒,患有某一种传染病,家人通过接触其血液、体液、分泌物等而获得疾病。

尽管也有一个家族中数人患病的现象,这主要与家庭共同的生活习惯有关,如喜食油炸、甜食等高热量食物有关,与传染无关。

总结

糖尿病的确存在遗传倾向,但是,家族史只是为下一代发生糖尿病提供了发病的基础,如果后天生活方式健康,你就可以避免发生糖尿病。

如果有家族史,且后天不注意饮食和运动,导致肥胖等疾病,就给糖尿病的发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那么,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就大。

请每一位读者记住这句话:对于是否发生糖尿病,遗传因素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唯一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可以帮你远离糖尿病的侵袭。

作者简介

胡新林,青大附院内分泌代谢疾病科副主任护师,糖尿病教育专家,临床工作三十余年,获得国家级糖尿病教育者证书,主编《糖尿病居家调养全典》《医疗专家+护理专家教您战胜糖尿病》《痛风居家调养全典》等著作。

糖尿病会遗传吗?4招做到“未病先防”,让糖尿病远离

奔五的李女士变得越来越焦虑,因为她的父母在50岁左右时,就患上了糖尿病。而且,一经发现就已经有非常多的并发症,眼睛、肝脏也都出了问题。眼看着自己越来越接近父母的发病年龄,李女士非常害怕。

在很多人的眼中,糖尿病虽然不是绝症,却十分折磨人。更何况,如今患病的人越来越多,有些家庭甚至好几代人都出现了糖尿病。糖尿病真的会遗传呢?李女士的担忧是对的吗?以下将为糖友答疑解惑!

哪些糖尿病会遗传?

糖尿病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

在特殊类型的糖尿病中,有一类单基因糖尿病,引起单基因糖尿病的基因大多与胰岛素合成、分泌、敏感性以及糖代谢功能等相关,任何一个与单基因糖尿病相关的基因突变都会导致单基因糖尿病。单基因糖尿病相对较少,但这些类型的糖尿病,有明确的致病基因,属于遗传病

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也会遗传?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都属于原发性糖尿病,发病均会涉及遗传的因素

1型糖尿病与遗传有密切关系。如果在直系的亲属中,如亲生父母、姐姐哥哥等中有患一型糖尿病的,那么该成员患上1型糖尿病的概率就会明显升高。但如果直系亲属中没有患1型糖尿病的人,那么,他患上1型糖尿病的概率就会比较低。

2型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比重最大,尤其在我国,90%以上的糖尿病是2型糖尿病。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更加明显。如果爸妈中任意一方患有糖尿病,那么,子女将来患上糖尿病的可能性会大很多。如果爸妈都有糖尿病,子女发病的风险会更高。

而且,2型糖尿病还可能产生“隔代遗传”的现象,也就是当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中有糖尿病患者,即便是父母辈的人中还没有出现糖尿病,那么后辈的成员也可能会有患上糖尿病的风险。

这样一看,糖尿病的“遗传属性”是不是特别强大呢?但这并非没有“破解”的方法,可以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避免糖尿病的发生,而且作用还比较明显。如,我国曾进行了一项试验——“大庆研究”,证实了生活方式干预对预防糖尿病有着长期的后效应。在6年积极干预结束后的14年期间,依然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43%。

糖尿病应该如何预防?

如果,我们规范自己的行为,转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为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么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成为糖尿病的“俘虏”。应该怎么做呢?

1、远离诱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脂代谢紊乱等。同时保持健康的体重,不超重或者肥胖

2、要特别注意饮食。日常饮食宜低脂肪、适量蛋白质、少油少盐,饮食清淡,提倡高纤维饮食,坚持少量多餐,定时定量定餐。

3、保持一定的运动量。平时多进行有氧运动,同时避免久坐、久躺等易导致糖尿病的因素。

4、如果家中有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可以将自己定义为高危人群,应尽早进行糖尿病检测及时筛查,不能放松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