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型糖尿病与多囊(二型糖尿病与多肽的关系)
多囊对女性的危害,可能贯穿一生……
多囊不仅会月经不调、痤疮,还会……
“月经不调怎么总是治不好?”
“吃得不多,肚子为什么总是越来越大?”
“脸上痤疮、长痘,身上汗毛重,应该怎么治?”
“备孕查出多囊卵巢综合征,还能怀上孩子吗?”
想必这样的烦恼在广大女性朋友中并不少见。
那么什么是多囊卵巢综合征呢?
提到多囊卵巢综合征,想必大家并不陌生。
多囊的临床特征可以表现为月经失调、多毛、痤疮、肥胖等等……
实际上,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的“种子”在儿童期或胎儿发育的过程中就已经开始了。
到了青春期,机体处于生理性的高雄激素与高胰岛素血症时期。
如果肥胖、精神紧张等不利因素持续存在,高雄激素的“种子”在高胰岛素“土壤”中生根发芽,进一步导致患者“高雄低雌”状态,呈现长期无排卵现象,易引起多囊卵巢综合征。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因目前仍不清楚。大量研究认为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
多囊卵巢综合征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大量的调查研究显示,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女性,其母亲和姐妹的患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目前的流行病学研究认为,这种遗传模式可能是性染色体或多基因遗传模式。
▎环境
国内的调查显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与使用一次性塑料用具、厨房油烟及房屋装潢等环境因素有关。
食品安全问题,比如食用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物、食用催熟剂的蔬菜、瓜果,食用含有激素类的肉、蛋、奶等。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中油脂过多,同时缺乏锻炼、久坐,能量消耗少,增加了肥胖的概率。
此外,作息不规律、熬夜晚睡、长期紧张压力都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因素。
多囊卵巢综合征还影响血糖?
前段时间,有个网红在微博上说自己患多囊,结果胰岛素抵抗了……
图片来源 微博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确会增加2型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的风险。
TIPS:
何为胰岛素抵抗呢?
众所周知,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的降低血糖的激素。
胰岛素抵抗是指葡萄糖对生理水平的胰岛素的反应性降低,为了维持相对正常的血糖水平,机体会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从而形成高胰岛素血症。
也就是说,胰岛素“搬运”葡萄糖的工作能力下降,需要增加更多的胰岛素才能完成相同的工作量。
有研究显示,肥胖和非肥胖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都会产生胰岛素抵抗,只是肥胖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症状更为明显。
此外,高胰岛素血症可引起高雄激素,高雄激素也可刺激胰岛素分泌,从而引起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恶性循环。
▎那么,是肥胖导致了高胰岛素血症吗?
其实在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者中,胰岛素抵抗并不完全是肥胖引起的,但在某种程度上肥胖加重了胰岛素抵抗的现象。
大约有50%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肥胖,多为向心型肥胖,脂肪堆积在腹壁及大网膜,这种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子。
此外,胰岛素抵抗也导致了血脂紊乱。因此控制体重显得尤为重要。
▎患多囊,心血管风险竟然增高了?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者远期发生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概率远远高于健康人群。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意外明显增加。
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通过影响血管收缩功能,增加血管阻力,导致高血压。
胰岛素抵抗也可导致血栓形成。
由此可看出,胰岛素抵抗是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血栓形成的共同因素,而这些疾病又是形成心脑血管病变的始作俑者。
有调查研究显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女性,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升高,发病风险是正常妇女的3倍,甚至高达10倍。其中肥胖和糖尿病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多囊卵巢综合征所导致的代谢异常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密不可分。
另外,有研究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绝经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是正常妇女的3-4倍。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增加乳腺癌的发生。
这样想想,得了多囊卵巢综合征,如果不及时治疗,也是后患无穷呢,那么,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呢?
1.调整生活方式,多运动,少吃高热量的食物,日常进食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多吃蔬菜水果;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暴怒及精神紧张,长期焦虑。
2.药物治疗
可以通过周期性孕激素治疗或低剂量短效口服避孕药调整月经周期。口服糖皮质类固醇、螺内酯等降低高雄激素血症。
对于肥胖或有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可用胰岛素增敏剂,例如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等。
促排卵治疗包括口服枸橼酸氯米芬、来曲唑的等。若药物治疗无效者,则可采用腹腔镜下卵巢打孔术、卵巢楔形切除术等。
小小的多囊卵巢综合征,危害多多,还是需要我们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面对。
参考资料:
[1]张美微,侯丽辉,李妍,孙淼,王颖.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并发症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29(2):214-219.
[2]袁怡清.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贵州医药,2020,44(7):1041-1043.
[3]谢幸,孔北华,段涛.第9版妇产科学,348-351.
[4]陈子江,生殖内分泌治疗学,192-210.
#关于多囊,你还有什么疑惑?#
评论区告诉我们吧~
别走!点个在看、点赞、分享一条龙呗~
本文首发: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本文作者:刘文新
本文责编:唐颖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什么是多囊卵巢综合征?
据统计,5%~8%女性患有此病,近些年发病率有不断增高趋势。
多囊卵巢综合征(简称PCOS)是一种内分泌及代谢异常所致的疾病,被认为是女性中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是以生殖障碍、内分泌异常、代谢紊乱和精神问题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正常情况下,从青春期开始,一个卵巢中,每月有3~10个小卵泡开始发育,在生长过程中,卵泡会产生激素,经过“优胜劣汰”,只有一颗卵子发育成熟,随后释放出一个卵细胞,这称为“排卵”。
PCOS患者的卵巢会产生10多个小卵泡,都不能发育成熟,患者的激素水平失去平衡,不会如期每月排卵。
睾酮虽然被称为“男性激素”,但在女性体内也存在。正常情况下,卵巢只产生及少量的睾酮。而PCOS女性的卵巢不能正常工作,睾酮产生过多。
主要症状表现有哪些?
PCOS多起病于青春期,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月经失调、雄激素过量和肥胖。
①月经失调为主要症状,多表现为月经稀发(周期35日~6个月)或闭经,闭经前常有经量过少或月经稀发,也可表现为不规则子宫出血,月经周期或行经期或经量无规律性。
②PCOS导致的排卵障碍通常会导致不孕。
③雄激素过多,可能引发多毛、痤疮、脱发等临床体征和/或血清雄激素浓度升高。
④黑棘皮症:阴唇、颈背部、腋下、乳房下和腹股沟等处皮肤皱褶部位出现灰褐色色素沉着,呈对称性,皮肤增厚,质地柔软。
⑤肥胖:50%以上PCOS患者肥胖(体重指数≥25),且常呈腹部肥胖型(腰围/臀围≥0.8);肥胖与胰岛素抵抗、雄激素过多、游离睾酮比例增加及与瘦素抵抗有关。
⑥阴道超声检查可见典型的卵巢多囊样改变。
为什么会得多囊卵巢综合征?
目前研究认为,可能是由于某些遗传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涉及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复杂调控网络;除遗传因素外,后天环境影响很大,尤其是饮食因素;现代研究认为,饮食、肥胖、运动减少等不良生活方式均可引起胰岛素抵抗,从而导致PCOS。
多囊卵巢综合征如何治疗?
PCOS不仅影响女性的月经及排卵,也可增加其他健康问题的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PCOS患者出现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病、子宫内膜癌、代谢综合征等风险也会增加。
无论肥胖或非肥胖PCOS患者,生活方式干预都是基础治疗方案,包括饮食、运动和行为干预等。在此基础上,可以应用药物或手术治疗。
●
生活方式:
控制饮食、增加运动以降低体重和缩小腰围,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睾酮水平,从而恢复排卵及生育功能。具体如下:
饮食干预:总能量的控制及膳食结构的合理化是关键,推荐碳水化合物占45%~60%,并选择低生糖指数(GI)食物,脂肪占20%~30%,其中以单不饱和脂肪酸为主,饱和及多不饱和脂肪酸均应小于10%,蛋白质占15%~20%,以植物蛋白、乳清蛋白为主,同时要摄入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及膳食纤维。
运动干预:对于肥胖或超重的患者,运动的主要目标是改善身体脂肪分布及减重,研究表明,体重下降5%~10%可使患者的生殖和代谢异常得到明显改善。建议每周累计进行至少150min中等强度(达到最大心率50%~70%)的运动效果,以有氧运动为主,每次20~60min,视运动强度而定。
●
药物治疗:
1
对于没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来说,推荐应用短效避孕药,这是高雄激素和调整月经周期的一线用药;
2
对于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患者,还需要针对血糖、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等情况,同时使用降脂药物联合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3
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在通过前期的激素调整后,配合促排卵药物的使用,达到排卵和生育的目的。
●
手术治疗:
腹腔镜卵巢打孔术可能对部分PCOS有效,具体治疗方案需专业医生制定。
多囊卵巢综合征日常如何预防?
如果患者超重或肥胖,减重能改善许多症状。研究表明,体重下降5%~10%可使患者的生殖和代谢异常得到明显改善。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影响女性一生健康的复杂的妇科内分泌疾病,由于PCOS病因不明,目前无有效的治愈方案,临床上以对症治疗为主,兼顾长期的健康管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有效降低本病的发病率。
就诊科室
妇科就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症状和个体情况来决定应该接受哪些检查。常见检查包括:
1
内分泌检查:检测性激素水平、甲状腺功能、血糖、胰岛素和胆固醇水平; 2体格检查:血压、身高、体重,外观评估有无高雄变现; 3盆腔超声:了解卵巢是否存在多囊样改变。作者 | 北京华信医院 张康
来源: 北京114预约挂号
胰岛素抵抗才是2型糖尿病的元凶?改善其实不难,只需从3方面做起
在糖尿病控制与管理的过程中,“胰岛素抵抗”是个经常被提到的重要概念,然而很多糖友对其感到一头雾水:胰岛素抵抗到底是什么?它对健康有利还是有害呢?
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人体内唯一可以降血糖的激素。它的降糖原理不是溶化或分解血糖,而是命令细胞“吃”掉血液中的葡萄糖。只有这样,细胞才能获取能量存活下去。
而胰岛素抵抗就是指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机体对胰岛素的反应不敏感,胰岛素分泌得再多也达不到好的降糖效果。
换句话说,胰岛素就像是一把钥匙,它能够打开细胞的大门,让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细胞提供能量。而胰岛素抵抗就像是给细胞的“门锁”加了密,需要非常多的钥匙才能开一扇门,这就导致胰岛素的工作效率明显下降,很多葡萄糖没办法进入细胞,只能留存在血液里从而造成血糖升高。
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原因很复杂,目前能确定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遗传,另一个是不良生活方式。
1,遗传因素
胰岛素基因或胰岛素受体基因的突然改变会使胰岛素活性降低甚至失活,胰岛素与受体间信息传导出现障碍,从而造成胰岛素抵抗。
2,不良生活方式
过多地食用高碳水、高脂肪食物,膳食纤维摄入较少时也很容易导致胰岛素抵抗。
长期吸烟也会增加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有实验证明,当一个吸烟的成年人戒烟8周后,其体内胰岛素的敏感性可以提高11%。
此外,肌肉长期缺乏运动、用药不当、心理状态不佳等因素也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
机体出现胰岛素抵抗后,身体会不断促使胰腺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稳定,而这会大大增加胰腺负担,长此以往就会导致2型糖尿病。
目前的研究认为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主要诱因之一,约90%的2型糖尿病人存在胰岛素抵抗。而且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胰岛素抵抗问题,还会影响血糖的控制效果。
除了引起高血糖之外,胰岛素抵抗对人体的影响还有很多。
1,肥胖
肥胖与胰岛素抵抗这两种病总是相伴相生,脂肪过多会加剧胰岛素抵抗,而胰岛素抵抗也会加重代谢异常,促使脂肪细胞更快地堆积。
2,高血压
胰岛素抵抗引起的高胰岛素血症可以影响交感神经活动,促使心率加快、小动脉增生,增强小动脉对升压物质的敏感性,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高血压。
另有研究显示,胰岛素抵抗还会加快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和发展,加大冠心病的发生风险。
3,脂肪肝
胰岛素抵抗引起人体内脂质代谢紊乱,肝脏中的脂肪大量积聚从而形成脂肪肝。
4,多囊卵巢综合症
发生胰岛素抵抗时,胰腺会持续大量分泌胰岛素,而胰岛素可以直接刺激卵巢分泌雄激素,并可导致卵泡发育阻滞、卵泡无功能。所以在多囊卵巢综合症的发病机制中,胰岛素抵抗起核心作用。
5,老年痴呆
日本九州大学通过一项长达10年的追踪调查发现,血糖水平较高、有胰岛素抵抗的人群,发生阿尔茨海默病的概率相对更高。
糖友如果想知道自己有没有胰岛素抵抗,可以去医院做一个胰岛素释放试验。
胰岛素释放试验就是通过口服葡糖糖(非糖尿病人)或用馒头餐(糖尿病患者)来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并分别测定空腹及服糖或馒头后30分钟、1小时、2小时、3小时这5个时段的血清胰岛素水平,从而了解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
另外,临床上还经常通过测量BMI、腰围、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甘油三酯、尿酸水平等数据,大致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
饮食上
首先要做的就是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取。建议糖友们将每天主食的1/3替换为粗粮。像玉米、燕麦、糙米、小麦等全谷类食物,它们就属于复合碳水化合物,有助于降低胰岛素抵抗。
然后要尽量减少饱和脂肪、反式脂肪的摄入。在市场购买食物时记得查看营养成分表,像红肉、奶油、酥皮面包、蛋糕、炸鸡等食物一定要少吃。
膳食纤维、单不饱和脂肪、钙等营养素对降低胰岛素抵抗也很有利,像蔬菜水果、橄榄油、菜籽油、茶油、坚果、水产品、牛奶、蛋类等食物糖友可以适当多吃。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与胰岛素抵抗关系也很密切,适当干预肠道菌群的组成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所以,有胰岛素抵抗问题的糖友平时还可以适当吃些无糖酸奶、泡菜或是益生菌补充剂,这样更有助于血糖的稳定。
运动上
运动可以增加胰岛素的受体,提高肌肉、脂肪等组织对于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降低胰岛素抵抗。
建议糖友在三餐后1小时左右开始运动,运动方式以有氧运动为主,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八段锦、太极拳等,运动时间控制在30分钟~1小时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运动的同时仍需要控制饮食,如果只运动而不改变饮食结构,那仍无法彻底改善胰岛素抵抗。
药物上
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的一线药物,其降糖机制之一就是作用于外周组织,改善胰岛素抵抗。再加上二甲双胍有一定的减重功效,作用效果更好。
吡格列酮所属的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很强,因此也曾被直接称为胰岛素增敏剂。
此外,一些中药材如黄芪、葛根、麦冬、生地等对胰岛素抵抗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不过糖友如果想通过药物来改善胰岛素抵抗,一定要咨询专业医师的意见,根据医嘱正确用药,切勿自行配药服用。
健康说
压力过大时,人体内的皮质醇激素、类固醇硫酸酯酶等分泌也会增加,从而会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所以对糖友来说,平时要注意缓解、平衡压力,空闲时间多出去走走,或参加一些轻松愉悦的活动,这对改善胰岛素抵抗、稳定血糖也有较大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