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血常规能测糖尿病吗(血常规能不能验出糖尿病)

内分泌糖大夫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入院检查那么多,都在查些啥?

我们知道,对糖尿病的管理不仅仅是理想的血糖控制,更是要预防、延缓并发症的出现,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入院后我们不仅仅会关注血糖的高低,也会进行相关的检查,来明确糖尿病的分型、判断是否存在糖尿病的急性或慢性并发症、明确有无合并疾病等,以便更全面地评估病情。

那么,糖尿病患者入院会做哪些检查,这些检查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糖代谢指标

1.血糖

血糖既是糖尿病诊断的金标准,也是评估病情的重要指标。入院后查静脉血糖、监测指尖血糖可了解当下病情,更是为评估及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糖化血红蛋白(HbA1c)

HbA1c 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产物,能够反映近2 ~ 3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且影响因素较少,是反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的主要指标。

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合并贫血的患者,随着血红蛋白的下降,糖化血红蛋白也会下降,因此不能真实反映患者的血糖情况,这时可选择检查糖化白蛋白或糖化血清蛋白来评估。

3.胰岛功能

胰岛功能的主要是通过测定空腹胰岛素和(或)C肽,或测定多个时间点的胰岛素和(或)C肽来评估。对于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评估胰岛功能,这既能了解患者胰岛功能的衰竭程度,协助判断糖尿病的分型诊断,也能对后续的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和支持。

4.糖尿病自身抗体

主要包括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等等。糖尿病自身抗体的检查意义在于辅助糖尿病的临床分型,因为1型糖尿病往往抗体呈阳性,而2型糖尿病则是阴性。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问:“我已经诊断了2型糖尿病,还有必要查这些抗体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在临床中发现,部分特殊的1型糖尿病(如LADA),在早期可能会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所以在随访评估中,抗体的检测仍是必要的。

二、合并疾病相关筛查

1.其他代谢指标

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尿酸、肥胖等,使得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和进展速度显著增加。因此,对糖尿病的管理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血糖、血脂、血压、体重等的控制——即其他代谢指标的检查也不能忽视,包括血压、血脂、尿酸、BMI等。以下是《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推荐的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

2.肿瘤标志物

近年研究发现,糖尿病与肿瘤关系十分密切,糖尿病人群肝癌、胰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肿瘤的发生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肿瘤标志物的常规筛查,可尽早发现异常。

3.心电图、心脏彩超

心电图反映心脏兴奋的电活动过程,可以分析与鉴别各种心律失常、反映心肌受损的程度等。心脏彩超可以发现心脏结构和心功能的异常。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通过这些检查,可以尽早的发现患者的心血管疾病。

4.肾功能、尿液检查

查尿常规,关注有无尿蛋白、管型尿、血尿等,有助于发现肾脏疾病。查血肌酐,计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可评估患者的肾功能,排查慢性肾脏病;同时能指导临床选药,因为有些口服降糖药在肾功能不全时需要减量或禁用。

#家庭医生超能团##糖尿病检查##关注糖尿病#

这8项抽血检查,直接决定肾病患者如何用药及疗效,必须搞清楚

周逊 肾内科主任医师

怀疑自己患有肾病,或者已经确定患有肾病,在制定具体治疗方案前,都需要到肾内科作全面化验及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是哪一种肾病并指导进一步治疗。首先必须做尿液相关检查,如尿常规、尿蛋白分析、24小时尿蛋白定量等,其次还需要做肾脏彩超或CT等检查。做尿液检查,主要是为了看尿中为哪一种蛋白(大分子或小分子?)及24小时尿蛋白总量到底有多少(少量、中等量或大量蛋白尿?);做肾脏彩超与CT检查,主要是为了看肾脏大小与结构及肾脏功能情况。

除了如上尿液、彩超与CT检查之外,还有其它重要的化验,这就是今天笔者将要谈到的重点,即抽血检查。肾病患者抽血后的化验检查结果,不仅能帮助最终明确诊断,还将直接决定后续如何用药及治疗效果。

下面这八项抽血检查,肾科大夫及肾病患者必须搞清楚。

1.肾功能

抽血化验检查项目中第一重要的是肾功能,包括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及胱抑素(Cysc)等,其中最能反映肾功能是血肌酐(SCr),并可根据血肌酐值,结合患者的身高与体重、24小时尿量及尿肌酐,算出患者的内生肌酐清除率(CCr),从而更准确地判断肾功能损害程度。

根据如上检测结果,结合患者病史、肾脏彩超及CT情况,可作出肾功能完全正常、肾衰竭、急性肾损伤、慢性肾衰竭及慢性肾脏病分期的诊断,为制定治疗方案与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2.血浆白蛋白

肾病患者可能会出现低血浆白蛋白:肾病综合征(包括膜性肾病及微小病变肾病等)会出现低血浆白蛋白、慢性肾脏病合并营养不良会出现低血浆白蛋白、肾病合并肝硬化也会出现低血浆白蛋白等等。如若血浆白蛋白低至30g/L以下,同时伴有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3.5克,就可以作出肾病综合征的诊断。确定为肾病综合征之后,一般来说其治疗会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

另外,如果是血浆白蛋白低于20g/L的肾病综合征,需同时加用低分子肝素以抗凝治疗;确诊为膜性肾病的肾病综合征,血浆白蛋白低于25g/L就应该加用如上抗凝药物。而慢性肾衰竭患者如若合并有低血浆白蛋白,多提示预后不良。即血浆白蛋白这一检测结果,不仅是诊断所需,也是治疗的重要参考,同时也是判断预后的一项化验指标。

3.血脂水平

抽血检测血脂水平,其项目包括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与高密度脂蛋白等。不管是何种肾病,都可能合并有血脂异常,尤其见于肾病综合征、肥胖相关肾小球病及糖尿病肾病等。

其中诊断肾病综合征所说的“三高一低”就包括高脂血症,主要指的总胆固醇升高。虽说肾病综合征患者通常合并有高脂血症,但是高脂血症并非肾病综合征诊断必备条件。而血脂水平异常主要为治疗提供依据,选择他汀类降脂药,不仅可以降血脂,它还能降低尿蛋白及保护肾功能。

4.血C3值

抽血检查血C3是肾病患者必做的一项化验,绝大多数肾病患者的血C3值都应该是正常的。一旦发现肾病患者的血C3低于正常,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信号。

这是因为,出现血C3低下的肾脏疾病并不多,主要见于这三种肾病:一是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即急性肾炎,99%可完全治愈);二是狼疮性肾炎(且多处于“狼疮”活动期,及时治疗效果好);三是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一种非常难治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预后差)。

当见到血C3低下时,需结果其它情况及相关检查,明确是如上三种疾病的哪一种,然后就可以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5.IgA/C3比值

肾病患者都会抽血查免疫球蛋白,包括IgG、IgA、IgM及IgE等,其中血IgA值与IgA肾病及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密切相关。既往认为血清IgA>350mg/dL是IgA肾病的诊断标志,后来研究发现IgA/C3值比单纯血清IgA对诊断IgA肾病更有帮助。

如果将IgA/C3截点定在≥2.1,其诊断灵敏度约为77%,特异性约为67%;如果将IgA/C3截点定在≥3.2,其诊断灵敏度下降,但是其特异性升高。IgA/C3这一比值还可以作为IgA肾病之病情转归的预测因子。

然而,确诊IgA肾病仍然以肾穿刺活检为金标准。IgA/C3这一检测结果可作为重要参考,并指导治疗与判断预后。

6.抗M型磷酯酶A2受体抗体

现如今绝大多数医院的检验科都能做抗M型磷酯酶A2受体抗体(PLA2R抗体)检测,这可作为特发性膜性肾病的诊断指标,因为在已知的特发性膜性肾病中,PLA2R抗体阳性率约为70-80%。在对膜性肾病的用药治疗时,血清PLA2R抗体水平下降常先于尿蛋白减少。

因此,PLA2R抗体这一检测项目,不仅为膜性肾病的诊断提供帮助,而且为判断疗效提供参考。但是,PLA2R抗体这一检测仍然不能完全替代肾穿刺活检。

7.乙肝两对半

发现患有肾病,一般来说,医生都会抽血做“乙肝两对半”检测,其目的:一方面为排除继发性肾脏病提供疑似或排除依据,比如慢性乙型肝炎会引起乙肝病毒相关肾炎;另一方面可以为治疗用药防止肝脏受损提供帮助。

8.抗核抗体谱

抽血检测ANA抗体谱是肾病患者必做一检查项目,在排除继发性肾脏病中的结缔组织病方面是不可或缺的检查项目之一。ENA检测中的Sm抗体阳性对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可引起狼疮性肾炎)特异性非常高,如若再结合抗dsDNA抗体及血C3水平,则更有利于确诊狼疮性肾炎,且可确定病情是否处于活动期,以进一步指导治疗。

其它抗核抗体谱检测,分别有其各自不同的临床意义。如抗U1-nRNP抗体是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的标志;抗SS-A与抗SS-B抗体最常见于干燥综合征、也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抗Scl-70抗体可见于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抗Jo-1抗体见于多肌炎;重叠综合征患者中可检出抗PM-Scl抗体;等等,这些结缔组织病都可以引起肾脏损害,也应该抽血检测。

文章与《肾为先》微信公众号同步推送,为作者周逊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中国专家学者最新研究:血液检测可早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防止致盲

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刊登了中国学者医工交叉最新研究成果,并被选为该期杂志的卷首文章。论文截屏

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刊登了中国学者医工交叉最新研究成果,并被选为该期杂志的卷首文章。论文截屏

中新网上海8月6日电 (记者 陈静)记者6日获悉,中国的专家学者率先构建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血浆代谢指纹图谱。这意味着,未来,糖尿病患者只要进行血液检测,就可快速发现视网膜病变并知晓病变程度,最大限度防止因病致盲,改善生活质量。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当日透露,该院内分泌科麻静教授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钱昆教授团队联手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先进功能材料》上发表了医工交叉最新研究成果,并被选为该期杂志的卷首文章。

在中国,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据仁济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刘伟介绍,糖尿病会引起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是中老年人视力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早诊早治是防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致盲的唯一途径。

中国专家学者的研究最终实现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精准体外诊断,其灵敏度高达94%。仁济医院供图

目前,该疾病的筛查和诊断仍主要依赖于眼底显像,不利于大规模筛查的开展。刘伟指出,探索一种快速、高效、简便的体外诊断技术对早期发现和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重要价值。

据了解,临床研究团队打造了临床信息数据库,并通过血浆质谱检测构建代谢指纹图谱,再进一步构建分类模型,最终实现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精准体外诊断,其灵敏度高达94%。

据透露,中国学者的这项新研究成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液检测提供可靠、高效、便捷的新策略。相关方法在疾病的分级中也表现出明显优势。(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