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引起坐骨神经(糖尿病引起坐骨神经痛怎么办)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0
文章目录:

惊呆!糖尿病竟然成了坐骨神经痛的真凶!

事情是这样子的......

55岁的老王(化名)3个多月前开始腰痛,自己贴膏药后疼痛有所缓解,可接下来的事情就出乎他的想象,原本平静的生活也被彻底打乱。1周后老王先后出现右下肢和左下肢典型的坐骨神经痛,表现为双下肢放射痛,起自臀后,经大腿后方、小腿外侧,止于脚踝外侧,疼痛呈阵发性,持续数秒至数小时不等,间歇期没有疼痛。

这下可让老王慌了神,别人椎间盘突出都是一边坐骨神经痛,我咋还两边都痛呢?赶紧到医院做了一个腰椎核磁共振,结果显示“腰椎退行性改变:椎体及小关节骨质增生;腰4/5、腰5/骶1椎间盘轻度变性伴突出”,门诊医生觉得老王的疼痛症状和椎间盘突出无关,建议口服止痛药物对症治疗。

▲椎间盘集体表示:我们只是突出一丢丢,这个坐骨神经痛的锅我们可不背!

老王可是能想到的治疗都试了,止痛药、针灸、推拿、理疗、中草药,可坐骨神经痛的症状仍然没有缓解。这段时间可折磨坏了老王,剧烈的疼痛经常将他从半夜里痛醒,每天睡眠时间只有两个小时。可更糟糕的是,1周之后老王先后又出现双侧大腿前方皮肤持续性麻痛、蚂蚁咬样疼痛,轻轻触碰皮肤都可以诱发剧烈疼痛。真可谓是“一痛未平,又添新痛”。老王觉得生活好像被拉上了厚厚的遮阳帘,一点光都透不进来。

老王听说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功能神经科蔡晓东主任与世界知名的麦吉尔大学、牛津大学合作,对难治性的神经痛有着丰富的诊治经验。于是,老王来到功能神经科就诊,主治医师对老王双下肢的疼痛情况分析结果为:1、双侧坐骨神经痛:阵发性放射闪电样,持续数秒至数小时,间歇期无痛,夜间痛醒,右侧重于左侧。右侧NRS评6-8分;左侧NRS评3-5分;2、双侧大腿前方疼痛:持续性麻痛、蚂蚁咬样痛;触诱发痛明显,右侧重于左侧。右侧NRS评5-6分;左侧NRS评2-3分。入院查体:双侧大腿前方皮肤触诱发痛明显 ,双侧小腿内侧、足背内侧痛温觉、触觉、两点辨别觉减退;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 ),双侧坐骨神经走行区压痛明显。右下肢肌力5-级,双侧膝跳反射、跟腱反射均消失。双侧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存在,可见双侧胫前色素斑 。入院考虑诊断:双下肢神经病理性疼痛、2型糖尿病

▲NRS疼痛数字评分法

经过普瑞巴林、文拉法新等止痛药物对症治疗后,老王的疼痛减轻约30%,但仍然会夜间痛醒,还是严重影响睡眠和情绪。入院后一系列检查结果回报:空腹血糖8.64mmol/L、餐后1小时血糖11.38mmol/L、糖化血红蛋白10.1%、尿糖4 ;甲功五项、叶酸、维生素B12、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均正常。双下肢动静脉超声提示:双侧下肢动脉硬化并多发斑块形成;下肢静脉未见明显异常。双下肢神经电生理检查提示:1、双下肢周围神经损害电生理表现,运动、感觉纤维均累及;2、右下肢轻度神经源性损害肌电改变,累及腰2-腰5支配肌为主,考虑根性损害可能性大。随着检查的不断深入,真相渐渐浮出了水面。

蔡晓东主任团队给出了最后的答案:痛性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定位:双侧腰2-5神经根;定性: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炎)。谜底解开了,原来让老王最近三个月生不如死的疼痛竟然是自己20多年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蔡晓东主任介绍到: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是以疼痛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是典型的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除了双下肢神经痛是糖尿病导致,老王双下肢发冷、无汗、胫前色素斑、毳毛脱落等症状也是糖尿病引起的下肢缺血表现。

▲老王双下肢已有很多胫前色素斑,如果双下肢缺血进一步发展,将会发生足部溃疡甚至坏疽(糖尿病足),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

老王就纳闷了,我这20多年来血糖控制得很好啊,吃着二甲双胍和格列齐特,之前平时在家测空腹血糖都没有超过6mmol/L,怎么我还会出现这么严重的并发症呢?

专家解析

内分泌专家、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阎德文教授介绍到:经常患者口中所说的控制得“好”不是真的好,本例患者的血糖、尿糖指标均提示血糖控制差。糖尿病有一些并发症和血糖密切相关,血糖控制得好,并发症就会少;而另外一些并发症是跟血糖关系不是很密切的,比方说是大血管并发症等,除了血糖以外还有其他因素,即便血糖控制得好,并发症也会发生,所以从狭义上讲这些不应该算是糖尿病的并发症。

阎德文主任经常告诫初诊患者:“我急的时候你不急,等你急时我却急不了”。糖尿病是伴随一生的疾病,当你只是血糖高的时候,可能因为没任何不适而不慌不忙,但医生看到的是你十年、二十年后血糖高带来的甚至威胁到你生命的风险,这时候医生很急,希望你尽早控制好血糖。血糖控制不好等到并发症真的出现了,人体器官已经受到损害,这时候你开始着急了,医生有时候却束手无策,所以糖尿病治疗一定要尽早,且持久的控制血糖达标以拥有更好的生命质量。

目前全球范围内预估有4.63亿糖尿病患者,中国有超过1亿糖尿病患者,位居全球第一。近一半患者伴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10%-15%甚至高达26%表现为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疼痛给糖尿病患者带来长期生活负担,包括影响日常生活功能、社会功能,降低患者整体生活质量。

在今年5月29日,阎德文教授领衔发布《2型糖尿病分级诊疗与治疗管理专家共识》,旨在全面提升基层全科医生“医防融合、全程同质”管理糖尿病的能力,有效开展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筛查与诊断,基层全科医生糖尿病管理能力培训,将进一步优化基层慢病管理服务水平。

患者提问

这种难治性痛性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

有没有办法治?

怎么治?

专家解读

蔡晓东主任团队给出了答案!

有方法!

用治疗神经痛的“法宝”—脊髓电刺激。

既止痛又改善下肢血供,一举两得!

脊髓电刺激术(俗称:镇痛起搏器、血管起搏器),是在影像设备引导下将一根很细的电极放置于椎管的硬膜外腔,通过电极发送微弱电脉冲。一方面,电流刺激在脊髓水平关闭 “疼痛闸门”,以一种可以忍受的酥麻感将外周的痛觉替代,阻断痛觉上传到大脑中枢,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另一方面,电流刺激支配缺血肢体的脊髓区域,可以抑制交感神经的传出冲动,扩张缺血区域的小动脉和微动脉,促进缺血区域毛细血管的再生和侧枝循环的建立,从而有效改善供血,促进组织愈合,避免或延迟截肢。

▲脊髓电刺激术示意图

​有关脊髓电刺激作用机制尚没有完全阐明,目前公认的理论为“闸门控制理论”。1965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罗纳德·梅尔扎克(Ronald Melzack)教授和美国帕特里克·沃尔(Patrick Wall)教授在《科学》杂志上提出著名的疼痛闸门控制理论,为周围神经电刺激、脊髓电刺激、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的问世奠定了理论基础。梅尔扎克教授也被誉为“疼痛理论之父”;他在70年代推出“麦吉尔疼痛问卷”,目前全世界范围广泛应用。

▲“疼痛理论之父”Ronald Melzack教授(1929-2019)

在深圳市政府医疗卫生“三名工程”支持下,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功能神经科正是与梅尔扎克教授生前所在的麦吉尔大学合作,全国唯一参照中国神经外科的发源地、世界现代神经科学中心之一的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蒙特利尔神经病学研究所/医院(MNI/H)的以疾病为中心、多学科整合、临床与科研紧密结合的模式建立的新型亚专业临床科室。在2016年蔡晓东主任、张豆豆副主任医师在麦吉尔大学蒙特利尔神经病学研究所/医院研修三个月。

脊髓电刺激的手术方式通常是分两期进行。一期手术多采用经皮穿刺方法将穿刺电极送入硬膜外腔,通过体外的临时刺激器,观察刺激覆盖的范围以及疼痛改善的程度,并根据测试的情况调整刺激的触点及刺激参数,以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经过1周左右的试验治疗,评估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如果疼痛缓解超过50%,可二期手术植入性脉冲发生器(电池),达到长期镇痛效果。

5月12日护士节的那天,老王在局麻清醒下接受脊髓电刺激1期测试手术,他在整个测试过程中得到了医护人员全方位的关怀,术中测试时电流产生的酥麻感能够完全覆盖双下肢疼痛区域。如预期的效果,老王在接下来6天的测试中双下肢疼痛完全消失,自己也感觉双下肢皮温升高,开始有出汗的感觉。在5月18日,蔡晓东主任团队将全世界最先进的可充电脉冲发生器(电池)植入到老王体内。手术之后,脊髓电刺激持续的镇痛效果让老王宛如新生,曾经令他绝望的疼痛消失了。 老王说是高科技改变了他的生活,是蔡晓东主任、张豆豆医生这样高明的大夫带他重回了光明的道路。

▲1期手术:术中在DSA引导下穿刺以及安放电极

▲2期手术:术中植入脉冲发生器(可充电电池)

蔡晓东主任医师介绍到:脊髓电刺激主要应用神经病理性疼痛(神经痛)的治疗,相对于常见的带状疱疹后疼痛以及神经损伤后疼痛而言,糖尿病以及其他代谢性、免疫性病因导致的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很隐匿,也很容易误诊,需要详细询问病史、查体,以及全面的检查才能诊断清楚。就目前而言,老百姓对预防慢性疼痛意识不强,一般总想着在急性期忍忍算了,没有想到忍忍就变成了慢性顽固性疼痛。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摒弃这样错误的观点,疼痛不光要积极治疗,还需要更积极预防。

作为当今医学领域发展最迅速的技术之一,神经调控已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神经调控手术具有可逆、可调、微创等优势,加之在疼痛治疗中分期手术策略,这都将为广大疼痛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治疗实惠。此外,我们和全球知名的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的疼痛专家保持着密切的合作,会将北美、欧洲先进的疼痛诊疗理念和技术带回深圳,造福广大疼痛患者。

1、什么是神经调控?

世界神经调控学会将神经调控定义为:利用植入性或非植入性技术,采用电刺激或药物手段改变中枢神经、外周神经或自主神经系统活性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命质量的生物医学工程技术。

2、神经调控的优势在哪里?

相较于传统的药物治疗和神经损毁手术以及切除性手术,神经调控手术具有可逆、可调、微创等优势,为广大疼痛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3、目前在疼痛治疗中应用最广泛的神经调控技术有哪些?

①脊髓电刺激

脊髓电刺激主要用于各种顽固性疼痛,包括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复杂区域疼痛综合症、痛性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周围神经损伤后疼痛、腰椎术后疼痛综合征、周围血管性疾病所致的肢体缺血性疼痛、心绞痛等。目前全球每年有5万以上病例接受脊髓电刺激治疗,总有效率约80%。

②鞘内药物输注系统(吗啡泵)植入术

鞘内吗啡泵主要用于难治性顽固性癌痛和各种慢性顽固性疼痛的治疗。自1982年第一代临床植入式镇痛泵问世,鞘内镇痛在全世界范围得到了广泛认可,全球超过20多万疼痛患者因植入式镇痛泵受益。鞘内吗啡泵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疗效显著、患者耐受性好等优点,减少了口服药物相关的副作用。

③周围神经刺激术

▲全国首例短时程周围神经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性下颌神经痛

▲深圳首例国产骶神经电刺激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合并会阴痛

周围神经电刺激术就是将一根很纤细的电极植入周围神经支配区域的皮下,通过微电流刺激周围神经感觉神经元,发挥镇痛效果;同时也可以促进受损神经自身的修复。主要包括三叉神经周围支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性、外伤性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电刺激治疗顽固性颈源性头痛、慢性顽固性头痛、后枕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骶神经刺激治疗慢性会阴区疼痛等。

④运动皮层电刺激术

▲深圳市神经外科首例运动皮层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

运动皮层电刺激具有可逆、可调节等优点,目前主要用来治疗顽固性中枢性疼痛,包括脑卒中后疼痛、顽固性三叉神经痛、幻肢痛等,相对于各种破坏性止痛手术而言,具有一定优势。

⑤脑深部电刺激术(脑起搏器手术)

脑深部电刺激术主要通过对脑深部核团的慢性电刺激,用于治疗多种传统止痛方法无效的难治性疼痛,各种范围较大的顽固性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包括脑卒中后疼痛、幻肢痛、顽固性三叉神经痛、脊髓损伤后疼痛等。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功能神经科与世界排名第一的牛津大学附属John Radcliffe医院、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三方合作开展深圳市科创委国际合作项目,近期将开展国内首个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研究。

▲牛津大学Tipu Aziz教授

牛津大学功能神经外科主任Tipu Aziz教授是世界知名的功能神经外科专家、神经调控专家,有着超过30年的疼痛外科以及运动障碍疾病治疗经验,对于各种难治性疼痛的诊断和治疗有着极为丰富的经验。

Tipu Aziz教授既是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的合作方,也是市二院功能神经科疼痛专业组的国际顾问,蔡晓东主任团队与其保持着畅通的学术交流以及远程会诊渠道。对于一些疑难的难治性疼痛,蔡晓东主任团队可以让广大疼痛患者不出深圳,便能得到国际顶尖疼痛专家的诊治意见。同时,对于能够在深圳二院协助开展难治性疼痛的外科手术治疗,Tipu Aziz教授也有浓厚的兴趣,表示有机会一定来深圳二院和蔡晓东主任团队一起开展顶尖的高难度的疼痛外科手术。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功能神经科简介

功能神经科是2014年为承担与国际一流的麦吉尔大学蒙特利尔神经病学研究所/医院(MNI/H)合作的市政府 “医疗卫生三名工程”,以多学科整合、临床和科研紧密结合、O2O(“互联网”线上线下协调发展)的国际先进模式成立的,华南第一家主要收治运动障碍性疾病、癫痫、疼痛等功能性脑疾病、脊髓脊柱疾病及其他需要定向微创技术治疗的脑神经疾病的神经外科亚专业科室。是华南唯一的“国家神经调控协同创新联盟”理事单位中国神经调控联盟常务理事所在单位;科室将在五年内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麦吉尔大学蒙特利尔神经病学研究所/医院—深圳 功能性脑疾病中心”,为广大病友提供一流医疗服务。

作为深圳市疼痛质控中心副主任所在单位,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功能神经科可以开展以下的治疗,包括: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等;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三叉神经痛;脊髓脊柱微创手术治疗颈肩痛、腰腿痛;运动皮层电刺激(MCS)治疗丘脑痛等中枢性疼痛;脊髓背根入髓区切开术(DREZ)治疗臂丛神经损伤后疼痛、脊髓损伤后疼痛及幻肢痛等;脊髓电刺激(SCS)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痛性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外周缺血性疼痛、糖尿病足、残肢痛等;鞘内吗啡泵治疗难治性癌痛;枕神经电刺激(PNS)治疗颈源性头痛;周围神经电刺激(PNS)、背根神经节电刺激术(DRGS)、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疼痛等。

疼痛专家团队简介

蔡晓东

功能神经科主任、神经外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8年开始从事神经外科至今。2002-2004留学日本师从世界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主席大江千广教授。2016年留学加拿大MNI/H。在深圳,首先系统开展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工作,首先开展脑深部电刺激术(DBS脑起搏器术)治疗帕金森病及其他疾病,首先开展精神外科工作。完成了全球首例DBS治疗“音乐家手”和核磁兼容DBS治疗难治性抑郁症。DBS手术数量和治疗病种为华南第一。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多学科整合的功能神经科。承担市第一批“三名工程”A类项目,与世界著名的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蒙特利尔神经病学研究所/医院(MNI/H)合作共建“MNI/H-深圳功能性脑疾病中心”。

荣获2017年、2018年度"胡润·平安中国好医生"

现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微侵袭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医院协会临床科主任管理分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深圳医师分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深圳帕金森病及相关疾病治疗中心主任

中华医学会深圳分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及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学组组长

深圳市疼痛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

张豆豆

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

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2016年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蒙特利尔神经病学研究所/医院(MNI/H)学习三个月。现任中国神经调控联盟理事、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帕金森病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广东省认知学会会员、深圳市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秘书、国际帕金森和运动障碍病学会会员。

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多年,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现专业从事功能神经外科工作。擅长领域:ROSA机器人辅助下脑深部电刺激术(脑起搏器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等运动障碍性疾病;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采用脊髓电刺激、周围神经电刺激、骶神经电刺激、运动皮层电刺激、脑深部电刺激以及植入式鞘内药物输注系统(吗啡泵)等先进神经调控技术治疗全身慢性顽固性疼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癌性疼痛、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脊髓或臂丛损伤后疼痛、幻/残肢痛、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下肢缺血性疼痛、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腰背部术后疼痛综合症、会阴痛、丛集性头痛等)。

联系我们

【疼痛咨询热线】

13530996620、15920003060

(您可发送咨询短信至以上手机号码,科室人员将尽快在统一时间电话联系您)

【神经疼痛专科门诊】

张豆豆副主任医师:周三下午、周六上午

蔡晓东主任医师:周三上午

门诊地址: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楼220诊室

(挂号:功能神经科、神经疼痛专科)

【特诊科门诊】

蔡晓东主任医师:周二全天、周三下午

门诊地址: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银华大厦四楼特诊科407诊室

(挂号:特诊科)

【功能神经科病房】

深圳市福田区笋岗西路3002号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科楼7层

科室电话:0755-83366388转8078

供稿: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功能神经科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健康宣教科

被忽视的经典药材,或能改善糖尿病神经痛

声明: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
《中国药典》《糖尿病神经病变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年版)》《中药药理与临床》《中国神经再生研究杂志》《现代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糖尿病治疗研究进展》


它不是“神药”,却被科学证实有效

在铺天盖地的“糖尿病神药”广告中,我们很容易被误导,把希望寄托在某种所谓的“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上。然而,真正值得关注的,往往是那些被低估的传统药材

今天我们要谈的,是一味常被忽视的中药材——黄芪。它并不神秘,却有着被多项实验证实的潜力,尤其是在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变方面。


行为经济学视角:为什么我们常忽视它?

行为经济学中有个经典概念叫“可得性偏差”,也就是说,人们更容易相信那些被频繁提及的信息。而黄芪这样“普通”“便宜”“老生常谈”的中药材,反倒容易被忽略。

但医学不是营销,疗效不是由曝光率决定的。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这味“被低估的经典药材”。


黄芪,到底能做什么?

黄芪,性微温,味甘,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生肌养血等功效。《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被誉为补气第一药。现代研究显示,它具有以下作用:

  • 改善末梢神经传导速度
  • 增强神经组织抗氧化能力
  • 促进神经再生
  • 改善血糖波动对神经的损伤

一项发表在《中国神经再生研究杂志》的实验研究显示,使用黄芪多糖干预糖尿病大鼠模型,能显著提高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感觉神经功能。


糖尿病神经病变,远比你想的常见

糖尿病并不是“血糖高”这么简单。超过50%的糖尿病患者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神经病变,最常见的是“感觉异常”:

  • 灼痛、刺痛、麻木
  • 晚上疼得睡不着觉
  • 手脚冰凉或感觉迟钝

这些症状不仅影响生活质量,严重时还会导致“糖尿病足”,甚至截肢。


临床经验分享:一位出租车司机的转变

在门诊中,我曾接诊过一位50多岁的出租车司机,因“脚底烧灼感”就诊。他的血糖控制并不差,但夜间疼痛让他痛不欲生。我们在调整基础用药的同时,加入了中药黄芪注射液联合治疗

3个月后,他的症状明显减轻,夜间能睡安稳觉,脚底的“火烧感”也缓解了许多。

这不是个例,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中药,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黄芪在糖尿病神经病变中的作用。


黄芪的有效成分:科学也在“站台”

黄芪多糖、黄芪皂苷、黄酮类物质是其主要活性成分。

  • 黄芪多糖: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强免疫力
  • 黄芪皂苷:抗炎、抗氧化、保护神经细胞
  • 黄酮:调节血管舒缩,改善微循环

三甲医院的实验室研究证实:黄芪提取物对糖尿病大鼠神经组织的氧化应激有明显抑制作用,神经再生标志物表达升高。


常见误区:别把它当“保健品”乱吃

很多人听说黄芪好,就开始泡水喝,甚至天天当保健品喝。但黄芪虽好,也需“对证使用”,否则反而适得其反。

  • 不是所有糖尿病人都适合黄芪
  • 高热、感染期间慎用
  • 自体免疫疾病患者需谨慎

在临床中,我们一般会将黄芪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如配伍当归、桂枝、地龙等,才能更有效地改善症状。


场景化分析:办公室人群是高危人群

现代白领人群久坐、压力大,饮食不规律,是糖尿病高发人群。而他们往往忽视早期的神经病变信号,比如“脚底发麻”“手指刺痛”。

在办公室的你是否曾有以下感受?

  • 长时间坐着后脚底发麻
  • 手指发凉但查不出毛病
  • 半夜被脚痛醒

这些可能都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早期信号。及时干预、科学用药,比等严重再治疗要好上太多。


从文学到医学:黄芪的“正名之路”

《红楼梦》中曾提到“黄芪炖鸡汤以补气养身”,古人早就认识到它的滋补作用。而在今天,黄芪不再只是“补气”的象征,它正在走向神经病变治疗的舞台中心。

就像中医药从“边缘视角”逐步进入现代循证医学体系一样,黄芪也在慢慢完成它的现代化转型。


未来趋势:中西结合是大势所趋

从国家政策到临床实践,我们都能看到一个清晰的趋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并发症,逐渐成为主流。

未来,黄芪可能不再只是“泡水的老中药”,而是以更标准化、精准化的剂型出现在更多患者的方案中。

随着更多高质量、国际水平的临床研究不断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传统药材的价值会被重新审视。


给身体一个机会,也给传统一个机会

现代医学讲证据,中医讲辨证。黄芪的价值,正是两者交汇的体现。

对于糖尿病神经病变这类顽固“慢杀手”,我们不能寄希望于“速效药”,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而系统的方法,让疼痛减少、生活改善、未来更有希望。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手上总是长倒刺除了太干燥外,还和这5点有关系!

手上长倒刺是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这种翘起的小片表皮不仅影响美观,还会带来疼痛和不适。倒刺的出现常常困扰着我们,让人不禁想知道其背后的原因,本文将探讨手上总是长倒刺的几个主要原因。

手上总是长倒刺原因

1.干燥气候与缺水

干燥的气候是导致手上长倒刺的常见原因之一。在干燥的环境中,皮肤容易失去水分和油脂的滋润,使得角质层变厚并出现裂纹,形成倒刺。频繁洗手和使用不含保湿成分的清洁产品也会加剧手部皮肤的干燥。因此,保持手部湿润是关键,建议使用含有天然保湿成分的手霜或护手霜,并避免过度洗手。

2.长时间接触化学物品

长时间接触洗涤剂、清洁剂、染发剂等化学物品,会破坏皮肤的保护层,导致手指甲周围的皮肤坏死、翘起,进而形成倒刺。这些化学物质不仅带走皮肤的水分,还会损伤皮肤的屏障功能。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建议在接触这些物质时佩戴手套,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3.缺乏微量元素与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特别是缺乏铁元素、钙元素、锌元素、维生素A、维生素E等营养物质,会导致皮肤的代谢受到影响,使皮肤的弹性减弱,出现干燥、干裂和角质增厚现象。饮食不均衡,挑食或偏食都可能导致这些营养物质的缺乏。因此,多样化饮食,多吃富含这些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猕猴桃、橙子、柚子、苹果、胡萝卜、白菜等,对预防倒刺的形成至关重要。

4.不良生活习惯与物理刺激

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经常吃手、挖手指,也会导致手上出现倒刺。此外,从事球类活动或体力劳动时,手指频繁摩擦,也会促使倒刺的形成。这些物理刺激会导致角质层受损,从而引发倒刺。建议避免这些不良习惯,并注意手部的护理,减少摩擦和刺激。

5.神经系统疾病与慢性湿疹

神经系统疾病,如糖尿病、坐骨神经痛等,可能影响手部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导致皮肤缺氧、营养不良,进而诱发倒刺。慢性湿疹则可能因为慢性炎症刺激,使皮肤出现干燥和脱皮的症状,从而增加倒刺的形成。对于这些情况,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保持手部清洁,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相应的药膏进行治疗。

手上频繁出现的倒刺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带来疼痛和不便。营养不良,特别是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缺乏,可能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增加倒刺的形成风险。那么,手上总是长倒刺,吃什么好呢?

手上总是长倒刺这些食物或能助你改善

1.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

维生素A是维持皮肤健康的重要营养素,有助于保持皮肤细胞的完整性和功能。缺乏维生素A可能导致皮肤干燥、角质化,增加倒刺的形成。因此,增加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摄入,如胡萝卜、菠菜、甜薯、南瓜、芒果和鱼肝油等,有助于改善皮肤状态,减少倒刺。

2.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

维生素E是一种强效的抗氧化剂,能够保护皮肤免受自由基的损害,维持皮肤弹性和水分,减少干燥和角质化。坚果(如杏仁、核桃、榛子)、种子(如葵花籽、亚麻籽)、植物油(如橄榄油、小麦胚芽油)以及深绿色蔬菜(如菠菜、羽衣甘蓝)都是富含维生素E的好选择。

3.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维生素C对于胶原蛋白的合成至关重要,而胶原蛋白是皮肤弹性和结构的主要成分。缺乏维生素C可能导致皮肤松弛、干燥和易受损伤。柑橘类水果(如橙子、柚子、柠檬)、草莓、猕猴桃、红椒和西兰花都是富含维生素C的优质食物。

4.富含锌的食物

锌是维持皮肤健康所必需的矿物质之一,它参与皮肤细胞的再生和修复过程,有助于减少皮肤炎症和干燥。富含锌的食物包括牡蛎、红肉、家禽、豆类(如鹰嘴豆、扁豆)、坚果(如腰果、巴西坚果)和全谷物。

5.富含生物素(维生素B7)的食物

生物素对于维持皮肤、头发和指甲的健康至关重要。缺乏生物素可能导致皮肤干燥、脆弱和易受损。富含生物素的食物包括鸡蛋、牛奶、肝脏、酵母、坚果(如花生、杏仁)、香蕉和绿叶蔬菜。

6.保持水分摄入

虽然水分不是直接的营养素,但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对于维持皮肤健康至关重要。水分有助于保持皮肤细胞的湿润和弹性,减少干燥和角质化。建议每天至少喝8杯水,并根据个人活动量和环境温度调整饮水量。

手上长倒刺虽然是一个小问题,但如果不加以重视,可能会影响生活质量。通过了解其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预防倒刺的形成,保持手部的健康和美观。总之,手上总是长倒刺可能与饮食中的营养素缺乏有关。通过增加富含维生素A、E、C、锌和生物素的食物摄入,以及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改善皮肤状态,减少倒刺的形成。当然,除了饮食调整外,还应注意手部保湿、避免过度清洁和化学物品接触等,以综合改善手部皮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