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得糖尿病前症状是什么(患糖尿病之前有哪些症状)

蒙哥浅谈健康 0
文章目录:

医生强调:糖尿病早期不是尿频,而是身体出现4个迹象,一定注意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很多人一说起糖尿病,第一反应就是尿多、口渴、爱吃东西,尤其是尿频,几乎被当成了糖尿病的“标志”。

但其实,这些症状往往是血糖已经高得比较明显以后才出现的。

真正的早期阶段,身体发出的信号往往非常细微,不疼不痒,不容易察觉,也最容易被忽视,错过了最好的干预时机。

那糖尿病早期,身体到底会出现哪几种被大家忽略的迹象?

皮肤突然变得粗糙暗沉

很多人一开始根本不会把皮肤问题和血糖联系到一起,脸上变黄、脖子后面发黑、皮肤干燥、容易起皮,通常都以为是天冷、洗澡水太烫、没擦润肤乳。

但其实,这种“无缘无故”的皮肤状态变化,尤其是出现在脖子、腋窝、肘窝这种褶皱部位的暗沉和发黑,很有可能是胰岛素抵抗在身体表层的信号。

研究发现,当身体开始对胰岛素“反应迟钝”时,胰岛素水平会被迫提高以应对高血糖,而高胰岛素状态会刺激皮肤角质细胞异常增殖、色素沉积,最终导致皮肤变厚、变粗、变暗。

这种变化不痛不痒,也不会立刻让人感觉不适,但它确实是糖代谢失衡在皮肤上的“提前预警”。

有位从事教育工作的患者,起初只是觉得后脖子总是洗不干净,搓不掉的黑印越来越多,直到查血才发现空腹血糖偏高,已经是糖尿病前期。

皮肤问题说起来不起眼,但它就像是身体给你写的“提醒信”,不大张旗鼓,但非常有分量。

如果你平时饮食没怎么变、护肤也没偷懒,却突然发现皮肤开始变得粗糙暗沉,而且常出现在对称部位、关节附近,那就该提高警惕,别只想着涂乳液了,可能是血糖在悄悄作怪。

清晨手脚麻木

很多人一醒来觉得手脚麻、像是“没血”,甩一甩又好了,常常以为是睡觉姿势不对压着了。

其实早期糖尿病的一个信号,就是在你还没尿频、没口渴、没觉得累之前,身体的末梢神经先发出轻微的“报警”。

血糖一旦长期偏高,哪怕不明显,也会让血液中的糖分和脂类附着在小血管壁上,让末梢神经慢慢处于缺血、缺氧状态。

时间久了就会出现麻木、刺痛、感觉变钝,尤其是在早上起床、坐久后、晚上临睡前这些时候最明显。

这种麻和那种压到神经的麻不一样,它不是瞬间剧烈,而是“钝钝的麻”,像皮肤表层有点木。

那位患者早上经常手指发麻,以为是睡觉压的,后来发现越睡越麻,检查结果是空腹血糖已达糖尿病标准。

研究已经指出,糖尿病引起的神经损伤往往在病程前期就已悄然出现,而患者往往要等到痛得厉害才会意识到问题。

其实,只要一出现“持续性、反复性”的末梢麻木感,就该想到是否血糖已经开始影响神经传导了。

这类损伤一旦形成是不可逆的,早点警觉、早点查血糖,远比事后治疗省事得多。

晚上睡眠变浅

很多人年纪一上来,睡眠就变浅、变短,早上四五点就醒了,还以为是“自然老化”,但其实早期血糖异常也会悄悄破坏睡眠节律。

特别是凌晨早醒、夜间多梦、入睡难、醒后无法再睡这些症状,可能并不是心理压力大或者睡前喝茶喝咖啡,而是血糖波动已经干扰了身体的激素分泌。

研究发现,胰岛素和血糖的波动直接影响松果体褪黑素的分泌,而这个褪黑素正是掌管人类生物钟的关键因子。

如果血糖控制不好、胰岛素分泌混乱,就会打破人体原本的昼夜节律,让你“该醒时睡不醒,该睡时醒得早”,而且这种睡眠质量差通常还伴随着白天精神不好、注意力不集中、情绪烦躁。

那位教书的患者原来是个睡眠很好的人,后来自从总是早上五点醒来就睡不着,就开始怀疑是不是年纪到了,结果一查发现血糖已经超过正常范围。

睡眠问题不是糖尿病患者独有的,但糖尿病前期出现这种“莫名的失眠和早醒”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

身体在夜间调节血糖的能力其实很强,但一旦失衡,最先受影响的就是大脑对“休息节奏”的判断。

长期早醒可不是正常老化,尤其在40岁以后,要格外当回事。

眼睛模糊反复

视力突然变模糊,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眼睛疲劳、手机看多了、老花眼。

可问题是,有些人早上眼花、下午又好点,过几天又模糊一次,这种反复的视觉模糊,很有可能是血糖短期内波动太大造成的。

研究早就证实,血糖升高会改变眼球晶状体内的渗透压状态,使晶状体暂时性吸水膨胀,导致屈光状态变化,也就是说眼睛对焦能力被打乱了。

这个过程是可逆的,但非常容易被忽视,因为它不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那样造成永久性损伤,而是“今天模糊,明天清楚”,很多人就误以为是正常现象。

那位教职患者一段时间老觉得眼镜度数不合适,换了两副眼镜都觉得眼花,结果体检查出血糖已经超过空腹标准。

眼睛是身体的一个窗口,它对内部代谢异常反应非常快。

别以为只有血糖很高才影响视力,其实很多糖尿病前期的人,早就有眼花、看不清、光线适应变慢的症状,只是没和血糖联系起来。

如果你有这种“忽然眼花又突然好转”的情况,别急着配眼镜,先去测个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才是关键。

很多人总觉得糖尿病早期没症状,其实不是身体不说话,而是你听不懂。

尿频、口渴、爱吃这些症状,都是血糖已经失控时的“喧哗警报”,真正早期的信号,反而是那些“安静”的变化:皮肤暗了、手麻了、觉浅了、眼花了。

这些信号都像身体在偷偷敲门,只是你没开门去听。

早点知道,就有机会逆转;越晚发现,身体付出的代价越大。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糖尿病的症状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糖尿病的症状有哪些 邵新宇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24-11-15

皮肤出现这4种异常,可能是糖尿病前期信号!早发现也许能逆转!

李女士是27岁的网红探店博主,喜欢做美食攻略,也格外偏爱甜品和各种饮料。注重外表的她,近两个月颈后皮肤发黑粗糙、手部皮肤瘙痒等。于是她前往皮肤科就诊,了解她的习惯后,医生建议她去内分泌科。

经检查,她的空腹血糖达到了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3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属于糖尿病前期,不进行运动饮食的干预,下一步可能就是糖尿病!

医生建议:仅部分糖尿病患者以典型的“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少)为症状,很多因饮食习惯而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症状先出现在皮肤,如果留心观察、及时确诊,有机会调整行为并逆转高血糖。

血糖超标,注意4种皮肤警报

1.皮肤似天鹅绒

警报信号:颈部/腋窝出现灰褐色增厚斑块,触感如天鹅绒,表面可观察到细密沟纹。

背后危机:这属于黑棘皮病,血糖升高导致胰岛素抵抗,表皮细胞异常增殖,高雄激素血症加速黑色素沉积。

2.皮肤干燥瘙痒

警报信号:皮肤瘙痒难忍,夜间加重、热水冲洗后加剧、四肢内侧更明显。

形成原理:高血糖会导致体内多余的葡萄糖刺激皮肤内的神经末梢,引发患者早期出现皮肤病变,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周身瘙痒。有研究称,约35%的糖尿病早期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瘙痒。

分辨方法:普通的皮肤瘙痒可能与皮肤疾病或蚊虫叮咬有关,瘙痒通常来自皮肤表面的皮疹;而糖尿病患的皮肤更容易出现“皮里肉外”瘙痒,患者无法指出特定的发痒位置。

3.皮肤伤口难愈合

警报信号:手足部的微小伤口难以愈合。

背后危机:血糖偏高时,皮肤组织细胞的含水量减少,免疫能力降低,容易被各种病菌(细菌、真菌等)感染,伤口不易愈合。

4.身上出现色素斑

警报信号:小腿前侧、前臂、大腿等位置容易出现0.5-1cm大的圆形或卵圆形暗红色丘疹,随后变成不痛不痒、形状不一的褐色斑,男性比女性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产生原因:高血糖会引起微血管病变,部分人群出现皮肤色素累积,引起色素斑。

从发现到自救,抓住逆转时机

01 精准检测

发现身体的异常,需要尽快检查,并且由医生判断是否有问题: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健康群体空腹血糖<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

胰岛素释放试验(IRT):和OGTT一同进行,由医生结合血糖变化,判断胰岛素水平变化是否正常。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正常情况应位于4.0%-6.0%

02 食住行药定向干预

1.饮食:让食物帮助控糖

用“餐盘法”进食:假设每餐的食物都要装在盘子里,那么非淀粉类蔬菜占1/2(深色叶菜为主);蛋白质占1/4(豆腐/鱼肉/鸡蛋);主食占1/4(最好包含杂粮饭/荞麦面等粗粮)。

把控进食节奏:执行“先吃菜-再吃肉-最后吃主食”的进餐顺序。

选择低GI食物:每种食物都有其血糖生成指数(GI),GI<55时,食物的升血糖速度较低

避免“隐形糖”:低脂酸奶(注意查看配料表,通常含糖)、沙拉酱(糖分占比较高)、即食麦片(糊化淀粉升糖快)

巧用烹饪技巧:可以优先选择炖、煮、清炒的烹饪方式,代替炸、烤、煎,煮熟的米饭冷藏12小时后再加热食用,抗性淀粉增加,升糖更慢。

2.运动:让身体对糖更敏感

有氧运动: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如一周5天,每天30分钟),快步走、游泳、骑自行车、慢跑等都比较适合。

抗阻训练:每周2次,可以选择弹力带深蹲、哑铃推举等项目。

注意:运动后应防低血糖,可以随身携带糖果和巧克力。

3.作息:重建身体生物钟

睡眠有助于帮助胰岛素修复,提高人体消耗血糖的效率。需要养成定时入睡的习惯,如每晚22:00-23:00之间保证入睡,逐渐也会定时起床。

4.药物:守住最后防线

如果通过生活的调整仍无法控制血糖,需要由医生指导用药,如口服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注射胰岛素等

医生提醒:一旦患上糖尿病,身体往往会有这4种异常,一定要重视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有些病来得急,让人一下子就察觉到了,比如感冒、胃疼,甚至是骨折。

但糖尿病并不是这样,它更像是一个隐形的“杀手”,刚开始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明显的不适,很多人甚至几年、十几年都没有发现自己已经“入坑”。

那么,要怎么判断自己有没有糖尿病呢?是不是等到医院检查出血糖高了才算数?其实,糖尿病在身体里“扎根”之前,往往已经留下了很多线索,只是大部分人都没在意。

比如,有的人觉得最近老是口渴,喝多少水都觉得不够;有的人发现体重突然下降,明明没在减肥,肉却一斤斤地掉;还有些人发现自己比以前更容易累,哪怕只是走几步路就喘不过气。

这些小小的变化,很多人会归结于天气干燥、年龄增长、压力大,但实际上,它们可能是糖尿病早期的信号。

如果等到血糖完全失控,可能就不仅仅是糖尿病了,还会伴随着一系列并发症。所以,别等到病情发展到不可收拾的时候才开始后悔,学会留意身体的异常变化,才是远离糖尿病的关键。

口渴得厉害

有些人会发现,自己最近总是口渴,喝了很多水也止不住,甚至半夜都会渴醒。

这时候,很多人会归咎于天气太干燥,或者是自己吃了太多重口味的食物,结果过了几个月,发现口渴的情况还是没有改善,这就值得警惕了。

一个建筑工人,总觉得自己白天流汗多,口渴是正常的。后来,他发现即便是在不太热的天气里,还是整天觉得口干,水喝得比以前多了两三倍,甚至晚上都要起夜喝水。

他没太在意,直到某天例行体检,发现血糖已经严重超标,确诊糖尿病。

糖尿病导致口渴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单纯的“缺水”,而是血糖太高,身体不得不动用大量的水分来帮助代谢多余的葡萄糖。

高血糖会让细胞内的水分被“抽”出来,导致细胞缺水,大脑就会误以为身体缺水,于是不断发出“喝水”的信号。

而且,肾脏在处理高血糖时,需要大量的水来冲刷尿液,把多余的葡萄糖带出体外,所以人会频繁感到口渴。但不管喝多少水,只要血糖没有降下来,这种渴的感觉就不会消失。

体重下降

很多人一听说自己瘦了,第一反应是高兴,觉得自己变轻了,身体可能变好了。

但如果体重下降得太快,尤其是在没有刻意节食或运动的情况下,那就要当心了,可能是糖尿病在悄悄影响你的身体。

一个办公室职员,平时工作压力大,吃饭也不太规律,最近发现自己裤子变松了,体重短短几个月掉了十几斤。

他觉得是自己饮食减少的缘故,并没有多想。直到某天单位体检,发现血糖高得吓人,医生告诉他,他的体重下降并不是因为变健康了,而是糖尿病已经在破坏他的身体。

糖尿病导致体重下降的原因,是因为血糖过高,细胞无法正常利用葡萄糖作为能量来源。人体为了获取能量,只能消耗脂肪和肌肉组织。

简单来说,就是糖分明明已经进入了血液里,却不能被身体利用,反而随着尿液排出体外,细胞长期处于“饥饿”状态。

于是,身体只能通过分解自身的蛋白质和脂肪来提供能量,体重就会迅速下降。这种瘦,并不是正常的健康瘦,而是因为身体的代谢已经失衡,处于“自我消耗”的状态。

如果体重在短时间内下降超过5%且没有明显的生活习惯改变,就应该尽快去医院查查血糖了。

多尿

一般情况下,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排尿6-8次,夜里基本不会被尿憋醒。

但如果发现自己最近夜里起夜的次数越来越多,而且白天上厕所的频率也变得比以前更高,那就要小心了,这可能是血糖升高导致的。

有个出租车司机,每天坐在车里时间长,喝水也不多,可最近却发现自己总是想上厕所,尤其是晚上,几乎每隔两三个小时就要起来一次。

他一开始以为是自己年纪大了,膀胱功能下降,后来去医院一查,血糖已经高得离谱,医生告诉他,尿频是高血糖导致的肾脏过度排糖现象。

多尿的原因,是因为血糖过高,身体需要通过尿液排出多余的糖分。而糖分的代谢需要水分,所以肾脏会不断把水分排出去,尿液的量就会增加。

很多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大量葡萄糖,这就是为什么糖尿病在过去又被叫做“消渴症”,因为患者不仅口渴,尿量也特别多。

如果发现自己尿量增加,而且尿液颜色比以前更淡,同时伴有口渴,就应该警惕血糖问题。

乏力

有些人发现,自己明明没干什么重活,还是觉得特别累,早上起床就像没睡够一样,走几步路就喘气,甚至连以前习惯的运动都觉得吃力。

种长期的乏力,不是单纯的“累”,而是身体的代谢系统出现了问题,可能是糖尿病在作怪。

有个超市收银员,以前每天站几个小时都没问题,最近却发现站一会儿腿就发软,整个人提不起精神。

她以为是年纪大了,身体虚了,后来在公司体检时发现血糖已经升到了糖尿病的范围,医生告诉她,乏力和她的高血糖密切相关。

糖尿病患者的乏力,主要是因为身体无法有效利用血糖来提供能量。正常情况下,食物中的糖分进入血液后,会被胰岛素运送到细胞中供能。

但在糖尿病患者身上,由于胰岛素功能异常,血糖不能顺利进入细胞,细胞得不到能量支持,就会让人感觉到持续的疲惫。

这种乏力不仅是生理上的,更会影响到日常的生活质量,让人觉得做什么事情都没有精力。

如果长期出现莫名的疲劳,尤其是伴随口渴、尿多等症状,最好去医院检查一下血糖情况。

糖尿病不会突然找上门,往往在正式被确诊之前,身体已经给出了很多信号。

口渴、体重下降、多尿、乏力这些症状,可能看起来很普通,甚至会被误认为是压力大、天气干燥、年纪增长的正常现象,但其实,它们可能是血糖失控的警报。

如果忽视这些症状,等到糖尿病真正确诊的时候,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控制时间。

研究表明,早期发现并积极控制血糖的人,比起等到症状严重才治疗的人,患并发症的概率会大大降低。

很多糖尿病患者后期会面临肾病、眼病、心血管疾病的困扰,而这些问题往往是由于长期忽视血糖控制导致的。

如果你或身边的人出现了类似的症状,千万不要拖,去医院做一个血糖检查,早发现、早干预,才是保护自己最好的办法。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糖尿病的症状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1]张慧,张玉福,任秋月,等.基于“少阳主枢”理论探讨2型糖尿病防治[J].新中医,2025,5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