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糖化高怎么办(糖尿病人糖化高是什么意思)

糖尿病之友 0
文章目录:

如果你的糖化血红蛋白超过7%,用这4个方法可以降下来

如果你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不达标,已经提示之前2-3个月血糖控制不佳,延误时间越长,并发症风险越大

本文推荐4个可以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的方法。

1.通过饮食控制餐后血糖

  • 防止摄入碳水化合物数量过多或热量过高。
  • 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如烹调用油、肥肉、奶油和坚果等。因为脂肪是产生热量最高的物质。

但是,由于脂肪吸收慢,升血糖慢,所以,吃了以后不会马上显现出来,餐后2小时血糖可能并不会明显升高。其实,其后劲更大,可能表现为餐后3小时、4小时,甚至更长一些时间血糖更高。

例如,晚餐吃了较多的五花肉,晚餐后2小时血糖可能并不高,但是次日早晨的空腹血糖会有所升高,这就是脂肪的作用。

所以,想要降低糖化血红蛋白,也不能只关注餐后血糖,空腹血糖也不可忽视。

2.通过运动控制血糖

  • 餐后1小时开始运动,持续30-40分钟,对于降低餐后血糖至关重要。
  • 晚餐后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等,不仅能够降低餐后血糖,也有利于降低次日的空腹血糖。

所以,当患者发现自己的“糖化血红蛋白”过高时,首先从饮食和运动上下功夫,使饮食和运动的作用发挥最大化

3.合理用药控制空腹和餐后血糖

经过积极的饮食和运动治疗,“糖化”控制也不理想,不要放任不管。

要积极寻求医生的帮助,接受合理的治疗方案。

因为,每个人的病情、病程、目前的治疗等有所不同,治疗方案也各不相同,切不可看着别人吃什么药就买什么药吃。而要严格遵照医嘱,使用最适合自己的药物。

  • 如果空腹血糖升高,医生会使用降低空腹血糖的药物,如双胍类药物。
  • 如果空腹血糖正常,只有餐后血糖高,医生会使用降低餐后血糖的药物,如阿卡波糖、DPP-4类药物等。
  • 如果患者既存在空腹血糖升高,也存在餐后血糖升高,医生会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联合治疗。
  • 当糖化血红蛋白≥9.0%(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医生还会建议你使用胰岛素治疗。

此时,及时接受规范的治疗,是糖尿病患者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的智慧选择。

4.每3个月检查1次

一般每3个月检测一次,如果长时间不监测,就不能及时发现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

两种情况下,糖化血红会不准确:

  • 发生低血糖以后,血糖波动过大,可能导致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实际情况不符。
  • 对患有贫血和血红蛋白异常疾病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并不可靠,需要检测糖化血清白蛋白、糖化血清蛋白以及血糖等来综合分析。

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到多少合适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建议:

  • 大多数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理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是<7.0%;
  • 如果患者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在无低血糖或其他不良反应的前提下,血糖控制目标应更为严格,建议糖化血红蛋白<6.5%;
  • 如果患者有严重低血糖史、预期寿命较短、有显著的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血糖控制目标则相对宽松,建议糖化血红蛋白<8.0%。

总之,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都不是了解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的唯一的或者可靠的因素,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提供最准确的依据;也只有两者均控制达标,才能防止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您的糖化血红蛋白达标了吗?

作者: 胡新林,青大附院内分泌代谢疾病科副主任护师,糖尿病教育专家,临床工作三十余年,获得国家级糖尿病教育者证书,主编《糖尿病居家调养全典》《医疗专家+护理专家教您战胜糖尿病》《痛风居家调养全典》等著作。

如果你的糖化血红蛋白大于7%,你需要做这4件事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可以帮助你检验2型糖尿病治疗方案的效果。糖化血红蛋白是一种血液检测,能够反映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大多数2型糖尿病成年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目标值是7%以下,这样可以预防糖尿病并发生的发生。对于不同的个体而言,糖化血红蛋白目标值需要因人而异。

糖化血红蛋白值高对任何人来说都不健康,对老年人和患有心脏病等并发症的人来说尤其危险。如果你的糖化血红蛋白值高于7%,一定要重视,需要做以下4件事。

1.减轻压力

压力会使糖化血红蛋白值难以控制。

在糖尿病的发展过程中,压力会影响身体正常利用胰岛素的能力,导致胰岛素抵抗。压力还会增加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的分泌,导致糖化血红蛋白值升高。另外,许多人压力大时会进食更多高热量的食物。

虽然不可能“测试压力”,但要注意一些警告信号:睡眠质量差、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尤其是当你找工作、搬家、结婚或离婚,或者经历其他人生大事的时候。

糖尿病患者要学会调节压力的方法,包括锻炼、瑜伽、正念冥想或认知行为疗法。

2.健康的食物也要控制食用量

控制食物摄入量对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值至关重要。控制进食量不仅有助于保持健康的体重,还能有效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碳水化合物对血糖的影响最大),保持健康的血糖水平。

建议采取措施来控制食物摄入量,比如把零食分成几份,而不是直接从袋子或盒子里拿出来吃;如果你在外面用餐,让服务员把一半食物打包,留着以后再吃。

总之,无论吃什么食物,都不要吃得太饱。

3.每周做2-3次力量锻炼

力量训练或抗阻力训练,包括自由负重器械、机械负重器械、体重或弹性阻力带等训练,能帮助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肌肉储存葡萄糖的能力,有助于控制血糖,还可以帮助你保持健康的体重,减少体脂,控制血压,增强力量。

建议患有2型糖尿病的成年人每周进行2-3次抗阻力训练。

4.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同样的治疗方案,为什么糖化血红蛋白会升高?

2型糖尿病病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你的治疗方案可能不再像以前那样有效。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血糖会损害你的心脏、血管、神经、眼睛和肾脏。事实上,糖化血红蛋白值升高的迹象,表明你可能患上了并发症。一些处方药,比如阿片类止痛药,会使糖化血红蛋白值升高。如果你正在服用治疗其他疾病的处方药,这些药物可能会影响2型糖尿病的疗效,请你与医生讨论调整治疗方案,采取更积极的方案来抵消其他药物对血糖的影响。

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如果不达标,一定要找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作者:金文欣 吴莎 翻译并整理

糖化血红蛋白高,不是戒糖就能降下来的!平时务必做好这4件事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糖化血红蛋白,听起来像是个复杂的医学名词,实则它跟你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关系密切

糖尿病患者在体内的血糖水平过高时,血糖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一种叫做“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物质。

这东西,不仅是糖尿病控制的“指针”,还是了解身体血糖波动的重要窗口。

如果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偏高,那就意味着糖尿病的控制可能出了点问题,或者说,你的身体正在忍受不必要的血糖负担。

但是,这个时候很多人就犯了一个“常见错误”——认为只要戒糖,糖化血红蛋白就能恢复正常。

其实,糖化血红蛋白并不是戒糖这么简单就能降下来的,它的变化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如果想真正让糖化血红蛋白回归正常水平,平时的生活中得做好以下几件事!

许多人认为,只要糖化血红蛋白升高,就要通过减肥或跑步来控制血糖。

的确,减肥有助于改善身体的代谢状况,从而降低血糖水平,但这仅是应对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的一个方面。

运动与糖化血红蛋白的关系远远不止于消耗卡路里那么简单。科学研究表明,运动不仅能帮助身体消耗过多的血糖,还能显著改善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胰岛素敏感性提高意味着身体能够更高效地利用胰岛素,使得细胞能够更聪明地吸收血液中的糖分,从而减少糖分对血管和内脏器官的负担,降低其对身体的损害。

事实上,运动的好处不仅限于通过减少脂肪来间接控制血糖水平。即使体重变化不大,持续的运动仍然能够对糖化血红蛋白产生积极影响。

这是因为运动增强了肌肉对葡萄糖的吸收,且能刺激肝脏等器官更加高效地调节血糖水平。

研究表明,长期坚持适量运动的个体,在控制糖化血红蛋白方面,能够获得显著的改善。

因此,无论是否减肥,保持规律运动都是控制血糖、预防糖尿病并减少糖化血红蛋白积累的重要手段。

具体来说,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或骑车,能有效帮助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更进一步,力量训练——也就是举重或者使用阻力带的运动——能增加肌肉量,而肌肉是身体最“吃糖”的地方。

增加肌肉量,身体自然而然会更有效地利用血糖。数据显示,力量训练能够帮助糖尿病患者在6个月内将糖化血红蛋白降低1%至2%,这可是一个显著的数字。

不管你戒糖戒得多么彻底,如果你的饮食结构不合理,糖化血红蛋白依然会像“死结”一样无法松动。

许多人在谈论控制血糖时,最先想到的就是“少吃糖”,但事实上,糖化血红蛋白并不仅仅和糖分摄入量有关,它与血糖波动的频繁程度息息相关。

想要控制糖化血红蛋白,关键在于调节血糖波动的幅度,换句话说,吃什么比吃多少更重要。这时候,低GI(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就成了控制血糖的“好伙伴”。

GI值越低,食物对血糖的升高影响越小。因此,避免高GI食物(如白米、白面包、糖果、甜饮料等)非常重要,应该多吃低GI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绿叶蔬菜、燕麦等。

它们能缓慢释放糖分,避免血糖的剧烈波动,从而减轻胰岛的负担。

另外,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也是一个有效的措施。高纤维食物有助于延缓糖的吸收,减少餐后血糖的急剧升高。

每天摄入25克以上的膳食纤维,能够有效帮助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像蔬菜、豆类、全谷类等食物,都是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

一项针对糖尿病患者的研究表明,在6个月的时间里,每天增加20克膳食纤维的摄入量,糖化血红蛋白的平均下降幅度可达到0.5%至0.7%。

这个变化虽然看起来不大,但却是有效的,尤其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微小的变化长期积累,往往能带来显著的健康改善。

在说到糖化血红蛋白时,很多人会忽略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精神压力。压力太大,除了让你难以入睡,增加焦虑感,还可能直接影响到你的血糖水平。

这是因为压力激素——特别是皮质醇——会促进肝脏产生糖分,导致血糖升高。

这点可能并不为大众所知。皮质醇的分泌与应激反应有很大关系,当你感到焦虑、烦躁或者精神紧张时,体内的皮质醇就会大量释放,刺激肝脏将糖分释放到血液中,以应对“紧急情况”。

而这种过程,虽然是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但长时间的压力会让血糖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导致糖化血红蛋白不断升高。

美国的一项心理学研究发现,持续的精神压力会导致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压力较小的人群高出1.2%。

这意味着,减少心理压力,保持愉悦的心情,不仅能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还能有效帮助控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说到控制糖化血红蛋白,大家最常关注的可能是饮食和运动,但实际上,睡眠对血糖的影响也非常关键。

睡眠质量不好,尤其是长期睡眠不足,会严重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进而导致血糖水平的波动。

据《美国糖尿病学会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显示,睡眠不足的糖尿病患者,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睡眠充足的人高出约0.5%至1%。

原因在于,长期的睡眠不足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刺激体内的激素水平,增加血糖的分泌,并且影响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

因此,要控制糖化血红蛋白,保证每晚7到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至关重要。尤其是要避免夜间频繁醒来或者熬夜,保证睡眠的连续性和深度,才能有效支持血糖水平的稳定。

如前所述,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从饮食到运动,从压力管理到睡眠质量,每一项都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

[1]欧光忠,陈锦辉,伍莹,等.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现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24,40(12):1102-1106 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