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胰岛素分泌过多(糖尿病胰岛素分泌多还是少)
体内胰岛素不减反增,为何这是糖尿病前兆?胰岛素抵抗如何应对?
一说起糖尿病,很多人会联想到打胰岛素。因此,在大部分人的印象当中,糖尿病就等同于自身胰岛素分泌的不足。
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体内都存在胰岛素分泌的不足。相反,在一些病程较短、疾病尚处于早期阶段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会“不减反增”!
在医学上,有一个词可以很好地解释这种现象,这就是“胰岛素抵抗”。
这篇文章,就专门给大家说一说胰岛素抵抗是怎么一回事,一般怎么看自己有没有胰岛素抵抗以及应该如何治疗。
胰岛素抵抗 怎么一回事?胰岛素是由我们人体胰腺当中的胰岛β细胞所分泌的一种激素,它最为大家所熟知的作用就是降低血糖。
一般,我们在进食以后,血糖会有一个快速上升的趋势。而这时候,胰岛β细胞就会主动分泌胰岛素来控制血糖。
胰岛素对于血糖的调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促进肌肉和脂肪组织摄取血液中的葡萄糖;二是抑制肝脏里肝糖原的分解以及葡萄糖的生成(糖异生)。
大家需要理解一点,这就是胰岛素是通过作用于肌肉、脂肪以及肝脏等组织来发挥降血糖作用的。
而一旦这些组织开始“抵抗”胰岛素的作用或者对胰岛素“不再敏感”,那么,就会出现所谓“胰岛素抵抗”,也叫“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在刚出现胰岛素抵抗的阶段,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仍然存在。在这一阶段可以靠分泌比以前更多的胰岛素,来把血糖给维持在正常范围以内。所以,往往在这个阶段血糖水平不见得会显著升高,但自身胰岛素的分泌却会明显超标。
自身胰岛素分泌的超标,也叫“高胰岛素血症”,这会给人体带来两个问题:
第一,胰岛素分泌过多,有时候会引起低血糖。这种低血糖多发生于用餐后数小时,是由于胰岛素抵抗的存在“迫使”餐后胰岛素分泌过多,最终引起了低血糖。所以,有低血糖症状并不意味着就没有糖尿病,相反,这有时候提示可能存在糖尿病。
第二,机体长期需要分泌“过量”的胰岛素才能够维持血糖,久而久之这会“累坏”胰岛β细胞,让细胞功能逐渐减退。也就是说,如果胰岛素抵抗这个问题持续无法改善,那么,自身胰岛素的分泌就会逐渐由“过量”发展为“不足”,最终引发糖尿病。
研究认为,胰岛素抵抗除了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病因以外,它同时也是高血压、血脂异常、脂肪肝以及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多种代谢相关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更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研究显示,在血糖升高的数年以前,机体内就可能存在胰岛素抵抗了。因此,胰岛素抵抗往往非常隐匿,很难通过症状、体征或一般的检查去发现。
目前,直接测定机体胰岛素敏感性的检测技术是有的,但几乎不太用于临床,很多方法患者无法耐受或成本太高。
在临床上,医生多是在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的同时检测不同时间点上的胰岛素与C肽分泌水平,以此来判断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
具体的检查流程是在空腹状态下先抽一次血,随后饮入含有75g无水葡萄糖的糖水,在喝下糖水以后的30分钟、1小时、2小时以及3小时分别抽取静脉血,最后测定每个时间点上的静脉血糖、胰岛素以及C肽水平。
检测各个时间点上的胰岛素与C肽水平可以反映体内胰岛素的分泌能力。
在正常人体内,在喝下糖水以后的30分钟到1小时,胰岛素-C肽达到分泌的高峰,为空腹基础值的5-10倍。
根据《胰岛素抵抗评估方法和应用的专家指导意见》,如果胰岛素-C肽水平在空腹以及喝糖水以后都明显升高,这往往就提示存在胰岛素抵抗,哪怕各个时间点的血糖值都尚处于正常范围。
也就是说,大家如果想搞清楚自己到底有没有胰岛素抵抗,最好是在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的同时检测血液当中的胰岛素-C肽水平。要看看在各个时间点上,胰岛素、C肽是不是有明显增高。
胰岛素抵抗 如何治疗?对于血糖水平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但存在胰岛素抵抗的人群而言,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是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主要治疗方法。
对于肥胖或超重患者来说,减重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研究发现,体重减轻以后,胰岛素抵抗可以得到明显缓解。
在饮食上,需要减少高升糖指数食物的摄入,减少这些食物对胰岛素分泌的刺激;此外,还要控制饱和脂肪、反式脂肪以及含糖饮品或糖加工食品的摄取。
而除了饮食以外,加强运动锻炼也很重要,研究证明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对于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当然了,除了生活方式的干预以外,也有降糖药物是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的。
第一个要说的药物是二甲双胍,二甲双胍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用药,也可以用于糖尿病前期人群。
根据《2型糖尿病基层合理用药指南》当中的指导:
在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里,就提到了它能够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来降低血糖。
因此,二甲双胍是改善胰岛素抵抗最常使用的药物之一。
第二类药物叫做“噻唑烷二酮类”,代表药物有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这类药物的主要降糖机制是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也是适合用于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传统降糖药物。
除了上面这两种药物以外,有研究指出一些新型降糖药也对改善胰岛素抵抗有所帮助。
比如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也叫“鲁肽类”药物,代表药物有利拉鲁肽、度拉糖肽以及司美格鲁肽等。这类药物被认为有非常好的心肾保护效应,在临床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还有DPP-4抑制剂这种新型降糖药,也被认为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代表药物有维格列汀、西格列汀、利格列汀等。
好的,关于胰岛素抵抗是怎么一回事、应该如何诊断与治疗,我们就先说到这里。
7大“致胖因素”你占了几个
来源:北京青年报
“夏天夏天悄悄到来胖的只有你,你闺蜜、你闺蜜瘦得像林黛玉……”听到这首歌,宅家少动却没少吃的你扎心了没?再告诉你个更扎心的消息,除了带来“三高”、慢病外,国外有研究者提出,肥胖甚至是新冠肺炎病情加重的危险因素之一。别人不胖就你胖是怎么回事?今天北京市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治所和健康教育所的专家,就来帮你找找原因。
肥胖可能让新冠肺炎病情加重
北京市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治所专家介绍,肥胖常常和血脂异常、脂肪肝、高血压、冠心病、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等疾病同时发生,还可伴随或并发睡眠中阻塞性呼吸暂停、胆囊疾病、高尿酸血症和痛风、骨关节病、静脉血栓、生育功能受损以及某些癌症等疾病。肥胖可能是这些健康问题的诱因和危险因素,也可能与这些疾病有共同的发病基础。
而国外有研究者提出,肥胖甚至是新冠肺炎病情加重的危险因素之一,特别在年轻患者中更是如此。美国和法国的数据显示,在新冠肺炎患者中,肥胖与更高的入院和重症可能性有关。
别人不胖就你胖?原因在这里
北京市健康教育所的专家介绍,其实人类的肥胖有70%要归结于遗传因素,不过只有在精神、饮食、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促进下,肥胖才会悄然发生。为啥别人不胖就你胖?看看下面7个“致胖因素”,你占了几个。
遗传因素
父母双方如果体重正常的话,子女发生肥胖的概率只是8%~10%;双亲中一方肥胖,子女肥胖的概率是50%;而双亲都肥胖的话,子女发生肥胖的概率就到了80%。
精神因素
人体下丘脑内有两个分别管饥饿和饱食的中枢。研究发现,过度的精神刺激或是神经兴奋、疾病等因素,都可以让这两个中枢的功能紊乱,导致肥胖的发生。
内分泌因素
很多因素会促进胰岛素的作用不足或分泌过多,导致脂肪合成增加,导致肥胖。
饮食因素
首先,过食性肥胖是肥胖的主要类型,摄入的能量超过需求后就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从而导致肥胖;第二是喜欢吃甜食。研究人员发现,随着食糖量的增加,体重超标的人的比例和糖尿病患者的比例会逐步上升;第三是进餐次数。研究发现,吃两次饭比吃三次饭的人发生肥胖、糖代谢异常、脂代谢异常、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明显增加。适当地限制主食,将水果放到加餐里,这样会有利于能量的平衡,有利于胰岛素起效和代谢的进行。
运动不足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车代步,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活动少。比如,宅在家里,坐在椅子上,没有参加有效的户外运动,这无疑使能量消耗减少,促进了胰岛素抵抗、受体抵抗的形成,导致能量代谢障碍。
缺觉和生物钟紊乱
研究发现,睡眠不足7小时的孩子肥胖率会明显增加。此外,昼夜节律也会影响人体的能量代谢和糖代谢。
不良生活习惯
尽管吸烟对体重的影响不大,但是吸烟会导致严重的胰岛素抵抗,促使如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而饮酒,特别是在饮酒的同时吃大量的高脂类食物,也会导致肥胖。
别求快 每周甩肉一斤为宜
慢性病防治所专家介绍,肥胖开始于脂肪积聚,而脂肪积聚的原因是摄入的能量超过了消耗的能量。这也给了我们对抗肥胖的两个途径:减少热量摄入和增加热量消耗。简单说,就是“少吃多动”。
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甩肉”建议是:限制来自脂肪和糖的能量摄入;增加水果、蔬菜以及豆类、全谷物及坚果的食用量;定期进行身体活动(儿童每天60分钟,成人每周150分钟)。
此外,减重,不可急于求成。减重的速度不宜过快,减重目标不宜定得过高。在低能量膳食和适量增加运动的情况下,每周减重0.5公斤是健康减重的理想速度,一年之内比原有体重减少5%~10%会对健康有益。而且,要避免为追求“骨感美”而“减肥”,应将体重指数维持在正常水平(18.5~23.9kg/m2)。
早餐前 晨起空腹测体重比较好
吃完饭过秤、喝杯水过秤,甚至上完厕所也要马上称下自己“瘦”几两,说的是不是你?其实,测量体重并非越频繁越好,每周测量一次体重是比较理想的。慢性病防治所的专家介绍,体重在一周内有所波动,这属于正常现象。适当将测量体重的频率维持在每周一次,综合评估一个小周期的减重成果是相对准确的。
此外,测量体重应选择固定的时段。每次测量体重应选择在同一时段,身着相同的衣服,在相同的环境,并且身体健康状况没有很大差异时进行。如清晨起床后,早餐前空腹时是一个比较好的测量时段,这时受进食的影响较小,并且身体经过一夜的休整状况相对稳定。
文/本报记者 李洁
糖尿病人动不动就饿?医生提醒:做到4点,远离饥饿,血糖平稳
有些患了糖尿病的人经常喊饿,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糖尿病人动不动就饿和血糖的控制有关,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饮食方面入手。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些医生的看法,希望糖友朋友们重视起来。医生提醒:做到4点,远离饥饿,血糖平稳。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过程中,由于要限制饮食摄入,不能像得病之前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总会感到饿,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血糖控制不好会导致饥饿
糖尿病患者都知道,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就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不好,会出现饥饿症状,原因是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液中的葡萄糖无法进入组织细胞供应能量需求,人体缺乏能量供应,大脑就会发出饥饿信号,从而就会产生饥饿感。可是进食并不能改善饥饿感,再次摄食获取的葡萄糖由于胰岛素无法有效发挥作用,饥饿感并不能得到改善。
糖尿病患者要应对高血糖导致的饥饿,需要控制血糖,如通过药物、运动、合理饮食等多种方法来控制血糖,病情得到改善,饥饿感也会随之减轻。
糖尿病患者要限制能量摄入
得了糖尿病,需要限制每日能量摄入,因为能量摄入超标会导致血糖升高,加重病情。一些糖友由于以前吃得过多,现在需要限制能量摄入,从而会感到饥饿,但糖友需要明白,限制饮食是为了将病情控制好,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而且糖友慢慢的能够适应这种饮食改变。但能量限制并不是越低越好,每位糖友要根据自身情况计算出自己每日所需的能量。每个人每日所需总热量是不同的,要根据个人的劳动强度和体型肥胖来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每日每千克标准体重所需热量(千卡/千克)*标准体重(千克)。
采取具体饮食措施
1、选择低能量高容积的食物
糖尿病患者需要限制的是能量摄入,那么可以在总的能量限制下,多选择能量密度低的食物,那么就可以增加可以吃的食物数量,从而缓解饥饿。如能量较低的蔬菜有西红柿、黄瓜、白菜、豆芽等。
2、少食多餐
糖尿病患者通过少食多餐,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如减少血糖波动,预防低血糖,减少饥饿感。当糖尿病患者感到饥饿,或者血糖较低的时候,通过适当进食,可以缓解饥饿,并能有效预防低血糖。少食多餐是将正餐匀出一定量作为加餐,这样正餐的能量摄入会减少,便可以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更好地控制餐后血糖。按照膳食平衡原则,一日三餐的能量分配为:早餐占1/5,午餐占2/5,晚餐占2/5;或者早中晚三餐各占1/3。如果要分餐的话,可以每日吃5~6顿,从三餐中分出25~50克主食,放在上午10点、下午3点左右以及睡前作为加餐。
3、粗细粮混吃
粗粮比细粮更抗饿,是因为粗粮富含膳食纤维,高膳食纤维食物具有能量密度低、胃排空慢的特点,容易产生饱腹感。
4、细嚼慢咽
有研究发现,吃饭细嚼慢咽可以帮助改善饥饿感,而且饱腹感出现的时间更长,不容易饥饿。细嚼慢咽会减少一餐中的能量摄入,有利于控制餐后血糖,建议每口饭咀嚼30次。
以上给朋友们讲了糖尿病人动不动就饿的原因,原来是血糖控制不好导致的结果,因此糖友们限制能量摄入是很关键的。而且具体的措施有“少食多餐、选择低能量高容积的食物、粗细糖混吃、细嚼慢咽”,医生提醒那些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只有做到这4点,才会让您远离饥饿,血糖平稳就容易做到了。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