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卡糖二型糖尿病(什么叫做零卡糖)
0糖0卡0脂肪更健康还是骗智商
盛夏已至,又到了饮料消费的旺季,走进超市饮料区域,总能看到不少饮料的包装上打着0糖0卡路里0脂肪的宣传语,这些“归零”饮料价格比普通饮料要贵,但并不影响希望保持苗条身材的人们选购。一时间,以“0”为卖点的食品被推向了风口浪尖,但一些食品生产商,恶意“搭车”“蹭热度”,故意混淆无糖和无蔗糖的概念,吸引不明就里的消费者掏腰包购买。但消费者为“0”买单后,真的能得到健康吗?这一串“0”背后的那些事,您真的懂吗?
探访
大型超市饮料专柜 众多饮料号称“0”
近日,记者探访南开区一家大型超市,饮料货架上摆放着120余种饮料,有碳酸饮料、果汁饮料、奶茶等。在这些饮料中,多个品牌饮料外包装显著位置标有“0糖0脂肪”“0蔗糖”“无糖”等字样,相对价格也比普通饮料略贵一些。其中一款“0糖”饮料营养成分表里,糖和脂肪两个项目标注为0克,可在配料表中,有赤藓糖醇、三氯蔗糖。
这些所谓的“0糖”饮料外包装基本都很清新,以白、粉、绿、黄等色调为主。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多家超市,发现“0糖”饮料很受年轻消费者的喜爱,不少超市将该品类的饮料放在显眼的位置,将同品牌的高糖饮料放在角落里。一家超市的店员告诉记者,相对于传统的高糖饮料,目前这些“0糖”的健康型饮料更受年轻人欢迎。“卖得快,补货的频率也高,不仅是饮料,就连酸奶、零食都是低糖和‘零糖’卖得最好。”采访中,消费者杨女士说:“现在推崇‘抗糖’生活,尤其是爱美的女士,希望少吃糖,保持苗条的身材,可时间长了又总想吃点甜的,选择‘零糖’饮料可以两全其美。”可当被问起喝“零糖”饮料是否真的不长胖时,杨女士却表示自己其实也不太清楚,只是听商家的宣传说的。
在网购平台上,零糖食品就更多了。在一家电商平台上搜索零糖饮料,销量第一位的是一款“0糖”椰奶饮料,月销量超过9万元。页面详情写着“减糖不减甜,好喝无‘腹’担”,可在饮料配料表中,赤藓糖醇、三氯蔗糖却赫然在列。
调查
不甜不等于无糖 无糖不等于健康
不甜不等于无糖
无糖不等于不升血糖
“一个饮品有没有糖,必须要看配料表,哪怕饮料不甜,但不代表没有糖。同时,无糖饮品也不代表不升血糖。”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专业教授刘会平说,甜度可以通过化学手段来改变,哪怕你喝的饮品没有一点甜味,但只要配料表上有蔗糖、葡萄糖、果糖等字样,都是有糖的饮品。无糖食品是指不含蔗糖、葡萄糖、果糖等,按照数值每100克含糖量不高于0.5克就可以称为无糖食品。
“近些年,一些减肥人士和怕血糖升高的消费者,虽然拒绝高糖食品,但却无法拒绝甜味带来的愉悦,无糖饮品受到推崇,一些企业看到商机,于是开始生产添加甜味剂的低糖、零糖饮品。但这类零糖饮品并不意味着不会令血糖升高。”刘会平解释说,比如吃一块无糖的白馒头,血糖也会升高。不能仅仅通过加没加糖来判断食物是否适合食用。
认清天然甜味剂和人工甜味剂
记者在多款零糖食品配料表中看到,虽然没有蔗糖,但却有不少甜味剂,可以给食品带来甜甜的味道。其中出现次数比较多的为赤藓糖醇、三氯蔗糖、麦芽糖醇、安赛蜜、阿斯巴甜、木糖醇。
刘会平教授表示,现在市场中的甜味剂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甜味剂。一类是像麦芽糖醇、木糖醇这样的天然甜味剂,从植物中通过化学手段提取而来,比较健康,但成本相对较高,是较早应用于低热量甜味剂的糖醇。另一类像安赛蜜、阿斯巴甜等人工合成甜味剂,现在也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中,但像阿斯巴甜这种甜味剂长期过量食用也存在风险,会导致免疫力低下等安全隐患问题。三氯蔗糖俗称蔗糖素,是一种人造甜味剂,甜度可达蔗糖百倍以上。天然甜味剂价格较高,人工甜味剂则价格低廉,但甜度比较高。
健康的概念和成分表里的“猫腻”
记者调查发现,许多饮料为了体现健康理念,往往都标榜“0糖0卡路里0脂肪”,但这并不代表饮料中不含这些成分,只是含量低于相关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28050-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中明确规定,如果每百毫升饮料中能量不高于17千焦,就可以在产品标签中注明“0卡路里”,如果每百毫升饮料中脂肪不高于0.5克,也可以在产品标签中注明“0脂肪”。碳水化合物是单糖、双糖、寡糖和多糖的总称,如果每百毫升饮料中碳水化合物不高于0.5克,可以在产品标签中注明“0碳水化合物”或者“0糖”。
不过,有些“0糖”饮料产品的标签却让人看不懂。某品牌出品的一款名为夏黑葡萄味苏打气泡水,产品包装上“0糖0脂0卡”的文字非常醒目,也是该款饮料的主要卖点,受到年轻人的青睐。但是仔细阅读产品标签,营养成分表中明确每100毫升饮料含有3.9克碳水化合物,却标榜是无糖饮料,让人一头雾水。
另外一款维生素饮料产品标签上,“0糖、0脂”的广告词很醒目,产品配料表有赤藓糖醇,这种甜味剂属于碳水化合物,但是该产品的营养成分表中,碳水化合物的成分含量却是0,产品标签前后矛盾。
一款名为苏打气泡水的饮料,产品标签上重点突出“0糖0脂肪0卡,添加低聚木糖”,产品背面的营养成分表中能量一栏为0,但是低聚木糖属于膳食纤维,根据国家标准GB/Z 21922《食品营养成分基本术语》中的规定,膳食纤维也属于在人体代谢中产生能量的成分,能量一栏为0,与添加低聚木糖的情况前后不一。
辟谣
解读“0”的误区 专家:别谈糖色变
误区一 喝无糖饮料能减肥
专家:纯属欺骗大脑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谭桂军介绍,无糖饮料中的糖指的是游离糖,包括单糖(如葡萄糖、果糖 )和双糖(如蔗糖)。但很多无糖饮料不仅甜,而且比很多有糖饮料还甜,这是因为添加了非糖类的甜味剂,也就是 “代糖”。甜味剂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甜味剂,像人们常见的各类糖醇、甜菊糖等都属于天然甜味剂,阿斯巴甜、纽甜、糖精、甜蜜素等都属于人工甜味剂。除了糖醇类的甜味剂,一般甜味剂通常甜度很高,通常是蔗糖的200至500倍,有的高达2000倍,用量很少就能够达到与糖一样的甜度。而且其在肠道中被吸收的速度要比单双糖缓慢,所以引起人体代谢的变化不是特别大。甜味剂参与人体代谢产生的热量微乎其微,因此也可以视为零热量。
正是因为零热量,很多人觉得把含糖饮料换成无糖饮料,有利于控制热量从而实现减肥目的。那这种“0糖、0脂、0卡路里”的饮料真的可以减肥吗?在该院的减重门诊针对减脂减重的人群给出的治疗方案里,建议喝白开水、矿泉水、纯净水。所有甜味剂的原理都是在欺骗大脑,大脑接收到甜味信号后,却发现血糖没有上升,反而会增加对真糖的渴望,这样可能不利于减重。
“把无糖饮料当水喝,还存在很多其他问题,比如无糖碳酸饮料,长期喝会使人体处于酸性环境容易引起矿物质的流失,对牙齿也有损伤;一些功能饮料中也会添加咖啡因,长期饮用会对人的神经系统和心脏产生不良影响;对儿童来说,喝多了饮料会影响食欲进而影响身体成长发育……”谭桂军强调,无糖饮料偶尔喝喝,对于减少糖摄入有所帮助,但经常喝,并不提倡。
误区二 无糖饮料可以让皮肤更健康
专家:这个真没有
“糖是加速衰老、损害皮肤的罪魁祸首”的说法受到不少人的追捧,大家开始主动戒糖,并试图以此永葆青春。这种说法的原理是,过量摄入糖类,会加速身体的糖基化作用。当糖基化反应过量的时候,就会导致蛋白质纤维畸形和僵硬。谭桂军表示,糖基化反应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在体内时时刻刻发生着,它产生的糖蛋白对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有着重要作用。皮肤衰老是身体各项因素综合的结果,对于新陈代谢旺盛的中青年女性,糖化终产物会被代谢掉,根本无需特意去抗糖。
“其实从营养学角度来说,不提倡戒糖和断糖。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卫健委也一直强调的是减糖和限糖。糖是人体所需热量的主要来源,除非患有特殊疾病,必须禁忌以外,是否食用和食用的量都要根据身体情况来决定。”谭桂军说,无糖饮料中除了甜味剂,可能还有其他添加剂,长期大量饮用,再加上肥胖、饮食长期不均衡等因素,反而会造成肠道菌群的失调,对皮肤产生不利影响。
误区三 无糖饮料可以预防糖尿病
专家:吃糖不会导致糖尿病
有人认为,无糖饮料完全不含糖,不会造成血糖升高,可以用来预防糖尿病。谭桂军表示,甜味剂是否会造成血糖升高,目前从临床医学上看并没有直接的证据。因为几乎不参与人体代谢,甜味剂饮料不会使血糖升高,所以Ⅱ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偶尔通过饮用这种代糖饮料来解馋或改换口味。不过,喝无糖饮料能预防糖尿病,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因为并不是吃糖或者喝糖水导致患上糖尿病。
“很多研究发现,Ⅱ型糖尿病的发生和肥胖有关。肥胖者摄入能量过多,造成机体的肥胖,肥胖会影响胰岛的功能,发生‘胰岛素抵抗’。此时为满足代谢的要求,胰腺必须分泌比正常量高出5至10倍的胰岛素。久而久之,过度刺激胰腺分泌,胰脏发生疲劳,最终不能充分生成胰岛素,进而导致患上Ⅱ型糖尿病。”谭桂军说,如果单纯地喝无糖饮料,而对其他碳水化合物不加以节制,长期摄入的能量大于消耗的能量,糖尿病等相关慢性疾病的风险依然很高。因此,喝无糖饮料不会有预防糖尿病的作用。
误区四 人工甜味剂会致癌
专家:尚无直接证据表明这点
谭桂军表示,很多无糖饮料或者食品如果不增加甜味剂,口感会很差。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必须要添加一些甜味剂。但很多人一提到人工甜味剂,就觉得这种人工合成的物质会有致癌风险。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研究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人工甜味剂会导致癌症的发生。
■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韩爱青 刘连松 黄萱 赵煜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吴迪
作者:韩爱青 刘连松 黄萱 赵煜
来源: 天津日报
号称“0卡”的糖,真的不产生热量吗?对糖尿病患者友好吗?
根据科学研究证明,糖类是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适当摄入糖分,可保证有足够的能量可供身体消耗。但糖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糖最常见的是存在于各种加工食品和饮料中,譬如冰淇淋、饼干、蛋糕等,不少人深知过度摄入糖分的危害,却依旧对“糖”又爱又恨,但要想彻底“戒糖”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删)
于是,在”戒糖“浪潮的推动下,各商家相继推出了以“0糖0卡0脂”为宣传重点的饮料或零食,那么号称“0卡”的糖,真的不会产生热量、不会导致发胖吗?糖尿病患者可以食用吗?关于这些问题,就让我来一一为你解答。
什么是“零卡糖”?在我们印象中,其实大部分食物中的甜味,来自蔗糖。
家里做菜用的白糖、红糖、冰糖都属于蔗糖。蔗糖吃下去后会被身体分解、吸收,一部分进入血液,血糖就上升了。
零卡糖即代糖,因不参与人体新陈代谢,不会产生热量,不会导致体内糖分过量,所以被称为“零卡糖”。市面上比较常见的代糖有赤藓糖醇、甜菊糖苷和罗汉果苷等。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删)
代糖的特点1. 在使用方法上与白砂糖无区别,基本可以等量使用;
2. 0能量、0脂肪、0碳水、0钠;
3. 不易引发龋齿、不易导致肥胖、不易升高血糖;
4. 身体可正常代谢掉,不增加血糖代谢的负担。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删)
糖尿病患者可以食用代糖吗?无论是健康人还是糖尿病患者其实都可以安全食用代糖。
因为任何一种代糖在批准使用前都经过严格的安全评估。
目前,美国食品药监局已经认定了包括阿斯巴甜、蔗糖素、三氯蔗糖在内的 6 种人工合成代糖,以及赤藓糖醇、甜菊糖苷等天然代糖。我们国家也批准了十多种代糖可用于食品。
根据代糖是否能提供热量,可将代糖分为营养性(产生热量)和非营养性(无热量)两大类。非营养性代糖又包括天然代糖和人工合成代糖。
代糖在提供甜味的时候,只产生微乎其微的热量。摄入后也不引起血糖的变化,所以糖尿病患者适当地摄入代糖并无大碍。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删)
用代糖代替蔗糖的好处1.多数代糖的甜度比较高,并且本身热量较低,所以和白砂糖相比较,不需要摄入过多热量就能享受同样的甜味;
2. 对于一些糖尿病人来说,个别代糖不会对血糖产生影响,可适当食用。
食用代糖的风险1. 虽然现在没有研究能够证明代糖对身体有害,却也没有研究能证明代糖对身体是完全安全的;
2. 个别代糖会对血糖、牙齿等产生和白糖一样的负面影响。所以过度依赖代糖,也还是存在糖上瘾的问题;
3.有研究认为代糖也会让你对甜味有更高的渴望,虽然舌头尝到了甜味,但是大脑没有;
4.绝大多数代糖的味道和白糖有差距,甚至会有“化学味道”,不过现在有一些成熟的代糖产品,会混合几种不同的代糖,为了达到和白糖最相近的味道。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删)
虽然目前已有多方面研究证实阿斯巴甜、蛋白糖等这类甜味剂,对普通人和糖尿病患者都是安全的,其热量与蔗糖相同,甜度较高,按正常使用量时产生的热量可以忽略不计,这是一种事实上无热量的甜味剂。
但是在这里还是奉劝大家一句,对于有控糖要求的人群,无论是蔗糖还是代糖,还是要适当食用,只有运动和均衡饮食,才是保持健康和保持身材较好的方法。
资料参考来源:
[1].徐晨明.糖尿病人甜味剂的选择[J].糖尿病新世界,2000,15(04).
真相!“0糖”背后藏着文字游戏
“肥宅快乐水”还是“0糖苏打水”?当你的手在两者之间徘徊不定时,想到马上又到夏天身材的季节,便只好取走标注着“0糖”的那一瓶。
国内知名品牌元气森林其主打的乳茶一直宣称“0糖0卡0脂”,深受年轻人士和减肥群体的喜爱。可就在4月10日,元气森林发布致歉声明,称:在乳茶产品的产品标示和宣传中,没有说明“0蔗糖”与“0糖”的区别,容易引发误解。本以为鱼与熊掌可以轻松兼得的年轻人,竟被“0糖”绊了一脚,心里真是隐隐作痛。
“0糖”背后藏着秘密
“喝不胖的气泡水”“甜蜜好生活,自然0卡0糖”……“0糖”已经成为很多商家售卖产品的“一招鲜”。甚至有些“网红饮品”的产生,也多亏了这个“招牌词汇”。而对于有着减肥、少糖需求的消费者来说,管它“0糖”真假,听着挺健康,看着很洋气,那就尝尝吧。
那么,0蔗糖真的就等于0糖吗?所谓“0糖”,字面意思就是无糖。食品包装上,经常能看到印有“无糖”或者“不含糖”的字样。根据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的规定,无糖一般是指这个包装里每100克或100毫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
这里说的“糖”,一般是指葡萄糖、半乳糖、果糖这样的单糖以及蔗糖、乳糖、麦芽糖、海藻糖等双糖。而国际通用的无糖概念中,“糖”还包括玉米糖浆、葡萄糖浆、果葡糖浆等淀粉水解物糖。现实中,商家说的“无糖”,并不是完全没有糖。
如果你曾经留意过,会发现有些产品上狡黠地写着“不额外添加糖”,或者“无蔗糖”。就像网友说的,“文字游戏一时爽”,不加推敲的消费者看不出“无蔗糖”和“0糖”的差别,但最后“总是要还的”。还有很多食物原料里本身就含有糖,例如水果、蜂蜜、乳制品等,“不额外添加”就已经含糖了。
因此,在“无知”的状态下长期过多地摄入糖,不仅会增加超重或肥胖的风险,而且也会诱发出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我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推荐,每天糖的摄入量不要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内。
这种甜不一定快乐
说了是“0糖”,可为啥味道还是甜甜的?原因在于添加了甜味剂。
目前食物中常见的甜味剂按来源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与糖相比,甜味剂一般不含热量或热量较低,不会引起血糖升高,不易引发龋齿,只要按照国家食品添加剂的规定剂量添加,也是可以保证安全的。
那么问题来了:在追求口感和保持身材之间,“0糖”饮品真是完美支点吗?不!它们多多少少有些缺点。例如,木糖醇一直受到糖尿病患者的青睐,但其实它仍含有一定的热量:每克2.4大卡,比蔗糖少40%热量。大量食用后还可能造成轻度腹泻的情况,建议单次食用量不超过50克。
不光是木糖醇,大部分糖醇类甜味剂都可在大肠内发酵分解,过量食用可能会导致肠鸣和腹泻。每种人工合成甜味剂也都有最大耐受量,并不是可以大量食用的。
另外,人工甜味剂甜度较高(甜度从蔗糖的几十倍到上千倍),但有些甜味不够纯正,带有苦味或金属异味,口感也与糖和天然甜味剂有一些差别。
曾经还有一项涉及66000多人、长达14年的前瞻性调查研究,结果发现长期摄入含人工甜味剂的饮料和Ⅱ型糖尿病风险的增加存在着相关性。
所以,这样的快乐水真不一定能让你快乐起来。
不想肥却走向更肥
那该怎么识别饮料或食品有没有含糖呢?一般可以查询下外包装上的配料表,看看有没有上面提到的各种糖。
还有一个办法:一般“0糖”食品包装上还会有营养成分表,里面会在“碳水化合物”一栏中“糖”的部分写上“0g”的字样。这也表明该产品不含糖。
如果你仅仅想靠“0糖”食品和饮料就轻松减肥,很有可能会发现,体重没降低,食欲反而更好了。比如,在奶茶店选择添加甜菊糖代替普通糖浆的奶茶,确实可以降低一部分热量,但奶茶特别是添加了奶盖的奶茶,热量仍然很高。还有,你选甜品非“0糖”不吃,糖是没怎么添加,但使用面粉、黄油、坚果等制作的甜品,含有的热量本身就不低了。
更重要的是,单纯跟含糖饮料比,“0卡0糖”确实对保持身材、防治肥胖有帮助;但如果跟单纯的水相比,由于甜味剂在大脑中会产生兴奋的作用,可能会引导你摄入更多的高热量食物,从这个意义上就是得不偿失了。
噱头而已不是人人适用
爆红的零糖产品,售卖的噱头再响亮,也不是人人适用哦!
就算是糖尿病患者,尽管“0糖”食品中的甜味剂确有不升血糖的特点,但这种食品是否对血糖有影响,还要看食品中的其他成分。
婴幼儿也不建议食用“0糖”食品和饮料。因为婴幼儿胃肠道功能比较脆弱,而大部分“0糖”食品或多或少添加了甜味剂、香精、色素等食品添加剂,长期或者大量食用都有可能造成胃肠道问题或其他健康问题。
对儿童青少年,建议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不食用高糖食品。但是,“0糖”食品并不是让孩子戒掉“有糖”食品的最好选择。天然的、营养丰富的食品才是,例如牛奶、奶酪、水果、坚果等,都比含色素、香精的“0糖”食品要好。
如此看来,“0糖”即便做到了真无糖,也并不是万能的。真正让我们生活甜起来的,是合理均衡的饮食、持之以恒的运动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
明星众推的抗糖化,靠谱吗?
爱美人群,最为担心的一个问题:皮肤中的胶原蛋白发生糖基化(俗称糖化),故为了皮肤Q弹、延缓衰老,她们热衷于“抗糖化“。
事实上,大可不必。
在人体的细胞内,每天都在发生着糖基化等生化反应,有些对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糖基化都有害。
还有一点,不摄入糖≠抗糖化。
这是因为我们的身体还可以利用其他营养素(如蛋白质)转化后继续完成糖基化。最重要的是,糖类等碳水化合物有抗生酮的作用,即防止我们身体利用脂肪产能而无法彻底氧化,从而产生酮体,而过多的酮体可引起酮血症,造成酸中毒。所以,不要为了所谓的“抗糖化”完全不摄入糖类。
综上所述,不要热衷于无糖食品,对于减肥人士,过量食用无糖食品还可能会带来其他健康隐患。
综合健康中国、科普中国报道
来源: 武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