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二型糖尿病实验报告(二型糖尿病检测)

兰州市中医医院 0
文章目录:

中医精准辨证治疗2型糖尿病病例分享

近年来,2型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中医学称之为“消渴病”。 历代医家对本病的治疗原则及方药,有着广泛深入的研究。兰州市中医医院糖尿病科本着继承发展的理念,形成“中医辨证,西医辨病,内调外治,中药为主,中西结合”诊疗模式,精准辨证分型治疗2型糖尿病,取得良好的效果。

患者孙某某,男性,45岁。发现血糖升高1月,于2018年8月10日就诊。患者于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多饮、多尿,并有伴神疲乏力等症状,当时未重视,上症逐渐加重。该患者曾于外院就诊,建议其应用胰岛素降糖治疗,患者对于应用胰岛素心存顾虑,希望中医治疗,遂于我院糖尿病科就诊。症见:口干而不欲多饮水,伴乏力纳差,小便频数,夜尿5-7次,大便时溏,睡眠尚可。查尿常规示:尿糖,2 ,空腹血糖11.0mmol/L,初步诊断为“2型糖尿病”。接诊该患者时发现该患形体较胖,舌质淡,苔微黄而厚腻,脉象滑数,中医辨证为脾运失调,痰湿阻滞。进一步检查患者胰岛功能发现,该患者胰岛分泌功能尚可,以胰岛素抵抗为主,符合 “2型糖尿病”特点。根据患者病情特点,拟定治疗方案,中药处方以健脾运津,清化痰湿为主,方选六君子汤加减,药用山药,白术,茯苓,陈皮,半夏,黄连,女贞子,墨旱莲,葫芦巴,总以健脾化湿而不伤阴,养阴清热而不滋腻碍脾为原则。同时,根据患者的体质情况,指导患者合理控制饮食,为其制定体育运动计划。经综合治疗1月,患者口干、多尿,乏力等症状明显缓解,精神、体力明显改善,饮食可,二便正常。血糖逐步下降,全天血糖波动在6.1-11.9mmol/L,空腹血糖:6.0-7.5mmol/L。后长期门诊调治,至今血糖控制良好。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精髓,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四诊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辨明疾病的病变性质、病变部位以及邪正双方盛衰状况。然而在疾病的某些阶段,仅凭四诊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宏观辨证往往证据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就应结合现代医学实验室检查,谨查疾病的微观指标,从而为治疗疾病提供客观依据。该患者的诊疗过程,正体现了“中医辨证,西医辨病”整体思想,中医辨证为脾运失调,痰湿阻滞,西医辨病提示患者处于糖尿病早期,以胰岛素抵抗为主。此时正是中医药治疗介入的最佳时期,因而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在治疗上以“中药为主”,观察病情以“中西结合”模式,在患者各临床症状缓解的同时,监测血糖指标,既有宏观症状的好转,亦有微观血糖指标的改善,为中医药治疗此类疾病积累了经验,并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人工胰腺试验成功,2型糖尿患者或可得到更好的治疗

科幻网1月12日讯(徐名扬) 一项研究发表在近期的《自然-医学》杂志上,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科学家表示,他们已经成功试验了一种能供2型糖尿病人使用的人工胰腺。与目前的标准解决方案相比,该设备使用者在葡萄糖目标范围内的时间增加了一倍,将经历高血糖水平的时间减半。

2型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另外,还可能出现发力、记忆力下降、心悸、焦虑、失眠等症状。如果血糖长期无法控制,可能引起失明、肾衰竭、神经损伤等问题。有数据显示,全球约有4.2亿人患有2型糖尿病,2013我国糖尿病率达到了10.4%。

2型糖尿病是因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导致的血糖水平升高。胰岛素是由胰腺中的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外源性胰岛素主要用来治疗糖尿病。

科学家试验的这款人工胰腺将葡萄糖检测仪、胰岛素泵与其团队开发的一个应用程序相结合,这个应用程序可以预测将葡萄糖维持在健康水平所需的胰岛素量,而且这款人工胰腺是完全自动化的。

科学家将26名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患者首先使用人工胰腺8周,然后改为标准方案即每日多次注射胰岛素。另一组患者则在进行标准方案8周后,改为使用人工胰腺。结果显示对照组有67%的时间在高血糖水平上,而先使用人工胰腺的患者有33%的时间在高血糖水平上。

科学家表示,相比注射胰岛素,人工胰腺更加安全有效,而且使用方便。

中药制剂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张德蕴

内容提要:本研究报告应用917愈糖散胶囊治疗II型糖尿病97例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结果表明:917愈糖散胶囊对糖尿病患者及实验性糖尿病动物均有明显的降糖效果,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显著下降。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提示该药不仅能很好地控制血糖,还可消除临床症状。

关键词:917愈糖散\三焦火盛\血糖\糖尿病

糖尿病属于祖国医学的"消渴""消瘅"范畴。其病中医认识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其理论渊源于《内经》,辩证出于《金匮》症候分类起源于《诸病源候论》,在宋代形成体系[1]。笔者认为其病在肺胃肾,是由于阴虚燥热、热灼阴亏,最终导致三焦火盛。目前虽然对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认识有了很大的进步,然而,在治疗方面尚无突破。近几年来,我们采用中药制剂"917愈糖散胶囊"进行深入的研究,用于治疗Ⅱ型糖尿病收到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观察

1·1 Ⅱ型糖尿病的对象选择:

1·1·1 按着美国糖尿病学会天推荐的糖尿病的诊断标[2]。结合我院中医糖尿病的辨证分型标准。

1·1·2 我科收治的Ⅱ型糖尿病97例男性49例;女性:48例1:1.2。年龄:30岁以下3例;31~40岁的10例;41~50岁的15例;51~60岁的40例;61~70岁的24例;70岁以上5例。本组以50~60岁者为多;61~70 岁者次之。职业:干部38例;工人37例;家务11例;农民10例。病程:一年以内24例;1.5~3年23例;3.5~5年16例;5.5~7年14例;7.5~10年12例;10.5年以上的8例。

2·1 方法

2·1·1 药物和制法"917愈糖散"是由天花粉、知母、生地黄、葛根、泽泻、石膏、黄柏、地骨皮、五味子等10余种中草药组成。在传统炮制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工艺提取其部分中药的有效成分。经过多次实验改进了操作工艺,并制定了质量标准[3]。将其药物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粉末细度约120目,灭菌,以乙醇制成颗粒, 干燥备用,然后装入绿色1号胶囊,每粒胶囊含生药0.3 ±0.025克。

2·1·2 剂量及用法"917愈糖散"根据血糖浓度来调整药物剂量,空腹血糖≤8.33mmol/L每次3粒,每日两次,白开水送服;血糖8.33~13.0mmol/L者,每次5粒,一日2次;血糖在13.0mmol/L~14.0mmol/L浓度者,每次6粒,每日两次口服,血糖超过 14.0mmol/L以上者,每日6粒,每日3次口服。一般服用一个月左右,可根据尿糖、血糖来调整剂量,若空腹血糖降至8.30mmol/L以下,维持一周后,开始将原来药的日服量每周减1/3按日服用量药,减量期间,需密切观察尿糖、血糖变化,如回升可补回当次所减量,恒定后继续进行,直至减完原药物,还需要服用此药,2~3个月, 稳定尿糖、血糖后,应用维持量即可。

2·1·3 治疗方法 要求患者控制饮食在用药前至少一周内停用一切中药。维持原来降糖西药的用法用量。治疗前由门诊医师填写观察病例表,并按表中规定做血糖、尿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客观指标的观察。每月复查一次上述指标,一个月为一个疗程。三个月结束,开始的检查结果和最后的检查结果相对比进行疗效判定。

2·1·4 疗效评定方法及疗效控制标准

2·1·4·1 临床控制:临床症状消失,空腹血糖下降至≤7.2mmol/L;餐后2 小时血糖≤8.3mmol/L;或血糖下降50%。

2·1·4·2 显著疗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糖下降到正常或比治疗前下降30%,尿糖降至+~++。

2·1·4·3 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空腹血糖比治疗前下降15%;尿糖有所改善。

2·1·4·4 无效:临床症状和血糖尿糖均无改善。

3·结果:

3·1 本组Ⅱ型糖尿病97例。临床控制32例,占32.99%;显著疗效23例,占23.71%;有效36例,占37.11%;无效6例,占6.19%;总有效率为93.81%。临床控制及显著疗效为56.7%。

3·2 本品对尿糖的影响:首先记录每个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尿糖定性,统计时将每个尿糖加号定为5分、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统计结果如下:治疗前尿糖为11.98±6.53;治疗后尿糖为5.00±6.99 经统计学处理P<0.001。

3·3 本品对血糖的影响:血糖测定为葡萄糖氧化酶测定法(正常值为3.8 ~5.55mmol/L)治疗前和治疗后统计如下,治疗前11.984±4.088;治疗后为6.78± 2.612;经统计学处理P<0.001。

3·4 对糖化血红蛋白(HbA1)的影响:HbA1采用断柱层析法测定,用国产724 型(101×4)60~80目弱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正常值为<6%。治疗前和治疗后统计如下,治疗前为11.19±9.92;治疗后为5.57±2.61。经统计学处理P<0.001。

3·5 对甘油三脂的影响:治疗前为2.84±3.27;治疗后为1.33±1.198 经统计学处理P<0.001。

3·6 对胆固醇的影响:治疗前为5.457±2.129;治疗后为4.33±1.392。经统计学处理P<0.001。见表1

4·实验研究

4·1 "917愈糖散"实验所用药物为黄褐色粉末,味苦。所用药物均为生理盐水配制的混悬剂,未加任何其他促溶或增悬药物。因此空白对照的方法,本实验均采用断尾取血,氧化酶法测定血糖含量。

4·1·1 急性毒性理实验:取昆明种小白鼠40只,21±3g,严格♂各半,按性别随机分为"917愈糖散"组。在不禁食的情况下,上午8:00~8:30,室温17℃灌胃给15%的"917愈糖散"生理盐水混悬液,每隔一小时灌药一次,共四次每笼10只喂养,观察1周内死亡情况。结果:灌胃"917愈糖散"5.2g/kg后,1周内未见动物发生死亡。

4·2 多次给药对正常大鼠血糖作用

4·2·1 取Wistar大鼠40只,225±7.8g,♂♀各半,随机分为917、甲苯磺丁脲和盐水组,实验前测血糖为对照,每天2次连续灌胃给药20天,分别在给药后第5、10、15、20天断尾取血测血糖,结果如表2所示。

4·3·1 取Wistar大鼠100只,♂♀各半,198±26.1g,用四氧嘧啶制备实验性糖尿病模型。将1周后血糖超过11.1mmol/L大鼠取出,随机分为"917愈糖散""甲苯磺丁脲"和"盐水"组,给药方法和测定血糖时间同,实验结果如表3所示。

5·讨 论

5·1 本组资料表明"中药917愈糖散"对决大多数Ⅱ型糖尿病患者均在2~4 周内获得明显疗效,使糖尿病患者症状减轻或消失,血糖、尿糖恢复正常。 用药以后多半数以上患者口渴多饮、善饥、乏力、大便干燥症状明显改善,体力增强。我们认为"917愈糖散"可独立做为Ⅱ型糖尿病的常规用药。本组97例中, 单纯应用本品的84例获得满意效果;其余13例服用"优降糖"效果不显著,西药剂量不变加用"917愈糖散"后血糖明显改善,有效后停服西药,中药继续有效,实际上也证实了本品具有独立的降糖作用。即使与西药合用,至少减少了西药的用量,避免单纯用西药而引起的毒副作用和低血糖的发生。

5·2 对严重合并症的糖尿病患者、肥胖糖尿病患者、肝肾功能不全者应用磺脲类、双胍类均不利之处,所以使用本品比较安全理想。

5·3 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引起本病的原因关键是肺燥、胃热、肾虚。而导致肺燥、胃热、肾虚的关键是肺胃之火偏盛,导致肾阴虚损,形成阴虚火旺。笔者认为就目前糖尿病的发生与三焦火盛有关,因此提出"三焦火盛"的理论,采用清上、中、下三焦之热治疗本病。研制的"917愈糖散"倾向于清上中下三焦之热,用于三焦火盛的患者,这类患者发病初期占80%,中晚期占20%。

5·4 "917愈糖散"方中黄连、石膏清上焦之热,川黄柏清下焦之热;做为本病的主药,起到清热解渴除烦作用;五味子、葛根益气生津,配以地骨皮增加清热之功效;花粉、知母增加清热养阴之功能,使清热不易太过, 有不损伤阴液;泽泻健脾利湿,可抑制滋阴药太过,生湿之可能。今诸药相配共凑清热滋阴,解渴除烦之功效,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5·5 本方中黄连、黄柏,它们的主要成分为小薜碱。以往国外学者多把含有小薜碱的视为清热解毒、抗菌消炎药物。进年来研究它有中枢镇静、降血压、抗溃疡、胃分泌等作用[4]。及降血脂和抗肾上腺激素样作用[5]。倪艳霞等观察,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到黄连素的降血糖机理,除具有抗升糖激素外,还与促进胰岛β细胞再生与功能恢复有关[6]。笔者通过动物观察也有这一作用。

5·6 经过实验研究,本品毒性较低,将对实验性糖尿病有效剂量扩大6倍以上,不能引起1例小鼠死亡。

5·7 连续给药20天对正常大鼠血糖作用, 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糖局有显著降糖作用,并呈现良好的剂量相关性,有效作用时间在6小时以上。而对正常大鼠无此作用。

参考资料

⑴张德蕴.等,糖尿病的综合治疗及康复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1版1996;10

⑵王文娟.等,糖尿病及常见并发症.新医学.2004:35(1):8

⑶张德蕴:917愈糖散的质量标准研究。 917愈糖散鉴定材料之一。内部资料

  (4)洪根,等译,黄连的成分.药理.生物化学研究概况.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2:6(11):38.

  (5)黄伟民,等.黄连素抗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中华心血管杂志 1989(5):30

  (6)倪艳霞,等.黄连素治疗型糖尿病60例疗效观察及实验研究.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1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