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会不会掉牙齿(糖尿病会不会掉手指头)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0
文章目录:

糖友更易掉牙

想起自己的牙齿,56岁的高先生就发愁。半个月前,高先生的一颗牙齿有些松动,起初他也没多想,以为只是发炎上火,没想到前两天吃饭时,那颗松动的牙齿竟脱落了。不仅如此,旁边的牙齿也开始松动。“怎么好好的就掉牙了呢?”对此,高先生怎么也想不通,后来去医院检查,医生告诉他这可能与他多年的糖尿病有关。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多种并发症,其中,掉牙也是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口腔科副主任医师徐建红告诉记者,糖尿病患者的牙周炎发生风险较普通人更高且往往更严重,表现为牙龈反复肿胀、出血,多发性牙周脓肿,牙槽骨破坏,牙齿松动移位和脱落缺失。这主要是因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升高可使包括牙龈组织在内的全身中小血管的基膜增厚,唾液分泌量减少,从而引发病变。此外,胶原代谢紊乱和营养代谢障碍也是糖尿病患者易患牙周病的重要原因。再加上高血糖症可抑制牙周韧带中成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的活性,导致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增高,下颌骨密度降低。不仅如此,糖尿病患者的唾液量及成分也容易发生改变,进而增加牙周感染发生的几率。

徐建红说,当糖尿病患者因各种原因出现牙齿脱落的情况后,首先要进行血糖监测,观察血糖是否稳定,是否保持在较为正常的范围。然后,要检查相邻牙齿情况以及牙周是否健康。必要时去医院进行专业的牙体和牙周基础治疗,保证健康的牙周环境,维持口腔卫生。其实每个人都需要常规的牙周维护,每半年一次,特别是糖尿病患者。最后才是选择修复方法。一般常见的方法有三种:

1.“种植牙”是首选的修复方法。其优点是美观、舒适度高,咀嚼效率高,使用方便,不用每天摘戴。不足之处是技术门槛高,费用高,需要严格定期复查,还要查CT看骨质情况,检查血糖、血常规等,对于糖尿病患者也有一定的风险。修复前要保证将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口腔卫生维持良好。

2.佩戴假牙为次选。此类方法对血糖的要求不是很严格,也是所有患者都可以选择的经济实惠的修复方法,但是需要每天摘戴清洗,舒适度稍差。除了定期复查外,每5~6年需要更换一次。

3. 固定修复只适用于少数人。固定修复就是用人工装置代替缺牙或是牙体的缺失部分,患者不能自由取戴。此种方法现在较为少用,其稳定性比活动修复要好,咀嚼效率高、舒适度介于前两种方法之间。但是条件限制比较严格,不是所有人都适用,要听从医生的建议,否则会伤及健康的邻牙,得不偿失。而且费用也相对较高。

“老掉牙”是年龄的错?

李慧给市民介绍种植牙知识。(清远日报记者 钱敏敏 摄)

人的年纪渐长,牙齿就会跟着掉?不少人觉得“老掉牙”是常态,是自然规律,年纪大了缺几颗牙齿很正常。据清远市人民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李慧介绍,年龄对牙周及牙齿健康的影响较小,掉牙不是老人的专利,口腔疾病才是掉牙的真凶。许多老年人默默承受着缺牙带来的各种困扰,如咀嚼困难、口腔异味、口齿不清、面容衰老,甚至有可能引发其他疾病。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30出头的人开始出现牙齿松动、牙龈萎缩、咬合无力的症状。

李慧提醒,无论是老年人还是中青年人,都要警惕牙周疾病,一旦发现患有口腔疾病应及早治疗,避免造成牙缺失,若牙齿已不慎缺失,更应尽早修复,以降低修复难度,节省时间和经济成本。

放任“牙缺失”或引起多种疾病

那么,牙周病是如何形成的,人们应该如何预防和治疗?李慧介绍说,牙齿周围既有肉眼可视的牙龈组织,也有深层的由牙周膜、牙槽骨、牙骨质等组成的牙周组织。牙周病是指发生在牙周组织的慢性炎症病变,包括仅累及牙龈组织的牙龈炎和波及深层牙周组织的牙周炎两大类,属于多因素疾病,牙菌斑、牙石、咬合创伤、磨牙症、食物嵌塞、吸烟、精神压力、全身性疾病、遗传因子等都可能引发牙周病,其中,由细菌聚集而成的牙菌斑就是牙周病的始动因子。

牙周病不仅会造成牙齿脱落,有炎症的牙周组织可作为感染病灶,诱发或加重某些全身系统性疾病,它与心脑血管病、肺炎、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密切相关,会对身体其他的器官造成极大的危害。

许多患者在缺失一两颗牙后觉得不影响日常进食,未引起重视,直到发觉缺牙区两边的牙齿开始倾斜,甚至松动,对生活造成困扰,才慌忙就医。对此,李慧提醒,缺牙久了不仅会增加修复难度,而且对全身健康都有很大影响。因此,及早进行修复牙齿,对于维持晚年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有着积极意义。

李慧强调,牙齿损伤后是难以恢复的,日常生活中,人们要注意做好牙齿保健,保护牙齿健康。日常牙齿保健有两点特别需要注意。一是每天早晚依照巴氏刷牙法认真刷牙3分钟,刷完牙后要使用牙线进一步清洁牙齿缝隙,两步操作同时保证,才能够更大程度上维持牙齿的干净。有条件的,最好使用震动型的电动牙齿和水牙线、冲牙器。第二是定期一年看一次牙医,必要时做牙周治疗,有些牙龈问题虽然没有明显症状,但切勿因此认为不需要定期就诊。

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修复方法

李慧介绍,目前修复牙齿主要有三大类方法:活动义齿修复、固定义齿修复和种植义齿修复。所谓义齿就是人们常说的“假牙”。

第一类是活动义齿,又称可摘义齿,适宜于全口多数牙缺失,余留牙少的情况,它仍能获得较好的固位,并非摇晃移动的“活动”。这种义齿的优点是适应症广,几乎任何情况下的缺牙,均可用此法修复,但缺点是需患者每天需饭后摘下清洗,咀嚼效率较低,短期内舒适感较差,经常更换等诸多不便,使用周期一般为四到五年,更适合70岁以上的老年人。

第二类是固定义齿修复,适用于少数牙缺失,余留牙健康及间歇缺牙的情况。固定义齿是利用紧邻缺牙区两侧或一侧的天然牙作支持和固位,通过固位体将假牙黏固在经过制备的天然牙上。其优点是咀嚼效率高,患者使用感舒适,异物感小,不需要摘戴和清洗。因患者不能自行取戴,故俗称固定假牙。

对于固定义齿,李慧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固定假牙修复就像搭建一座桥梁,以“桥体”“固位体”和“连接体”为固定假牙的3个重要组成部分。人造假牙就相当于桥体,制作桥体的材料,既要符合自然美观的要求,又要具备一定刚度,在受到咬合力时才不至于破坏固定桥和损伤基牙。

“与活动义齿一样,固定义齿也有优缺点。”李慧介绍,将义齿固定在缺失部位时需要以健康牙为支撑,磨除缺失牙两侧的健康牙部分牙体组织,会对牙齿产生损伤。而且义齿与基牙之间不可避免存在缝隙,细菌能够侵蚀基牙,长此以往还可能造成基牙被蛀蚀。李慧介绍,一般15到20年内基牙会被蛀蚀,需再行处理。目前,临床正在研究如何解决固定义齿中的微渗漏问题,使基牙得到更好的保护。

第三类牙齿修复方法是种植牙,也叫人工种植牙。种植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种上“真牙”,而是通过外科小手术,将与人体骨质兼容性高的纯钛金属设计制造成类似牙根的圆柱体或其他形状,植入缺牙区的牙槽骨内,之后在人工牙根上制作烤瓷牙冠。

“三高”人群也可考虑种牙

近些年来,随着种植牙技术在国内的大力普及,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相较于传统的活动义齿和固定义齿,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种植牙。不过,仍有患者在纠结和质疑,为什么大家都会选择种植牙进行缺牙修复? 种植牙是否也有缺点呢?

据李慧介绍,理论上来说,只要年满18周岁,牙槽骨发育完成,且局部牙槽骨有足够的高度和宽度,都可以做种植牙。种植牙的优点在于无需磨损两侧健康牙齿,对牙齿没有损害,并且人工牙根牙槽骨紧密结合,像真牙一样扎根在口腔里,具有固位力与稳定性,能更好恢复牙齿功能,咀嚼功能更优异,使用舒适美观,被口腔医学界誉为“人类的第三副牙齿”,备受缺牙人士的喜爱,是三种修复方法中的最优选择。然而,种植牙同样存在缺点,种植牙对患者的自身健康状况要求较高,且牙槽骨要有一定的高度和宽度。由于种植牙需要进行手术,对于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患者来说并不太适合,而且价格较其余两种修复方法昂贵。

“不过随着医学技术进步,高血压患者的种植手术风险已大大降低。一般情况下,患者的血压控制在高压140、低压90以内,经验丰富的种植牙医生也能够顺利为高血压患者完成种植牙手术。而糖尿病患者只要空腹血糖不超过8.8,在血糖维持稳定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进行种牙。”李慧介绍,在做种植牙手术前准备,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口腔检查,拍摄常规CT和做血液常规检查,经评估后才可以确定患者是否适合进行牙种植。种植牙成功后,在其维护过程中最大的“敌人”是种植体周围炎,种植体周围炎主要是指出现在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的炎症,在临床上常表现为牙龈或牙周黏膜充血、肿胀、溢脓。“种植牙和真牙一样,也要注重清洁维护,若是没有好好刷牙,不定期维护检查,也会像天然牙一样产生炎症,严重可导致种植体松动脱落。”李慧说。

因此,李慧建议,有种植牙想法的患者可以先到口腔医疗机构询问自己的体质及局部条件是否合适做种植牙。此外,虽然种植牙过程复杂,价格略有些昂贵,但必须谨记要去正规的牙科或口腔医疗机构种牙,更不要因为种植牙不会带来蛀牙而不注意口腔卫生。

采写:清远日报记者 钱敏敏 实习生 苏嘉泳 通讯员 彭可明

糖尿病人更容易掉牙?今天是联合国糖尿病日,这5招可有效预防

今天是第15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为“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

说到糖尿病,大多数人并不陌生,它是一种常见、多发的慢性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并发症高达100多种,包含血压、眼部并发症和肾脏并发症等等,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糖尿病的另一个并发症――牙周病。

而牙周病,又是引起人类掉牙的最终元凶。

为了帮助更多糖友以更加良好的心态和科学的方式应对糖尿病给口腔带来的威胁,今天来跟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糖尿病的口腔防护知识。

一、为什么糖尿病会影响到口腔呢?

首先,长期高血糖使唾液和龈沟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升高,于是就给齿龈下的细菌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同时,糖尿病患者的低免疫力对细菌的清除能力下降,这才给了细菌作祟的机会,细菌不断攻击着牙龈,导致牙龈更加脆弱,所以糖尿病人比正常人掉牙更为普遍、也更早发生。

二、糖尿病人容易发生的6种牙齿问题1、牙结石

牙石每个人都有些,但糖尿病人更容易有,尤其是血糖控制不佳、口腔卫生状况不良时。牙石越多越容易刺激牙周组织,引起局部炎症,逐渐形成恶性循环。

2、牙周病

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牙周感染的风险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3倍。

牙龈充血、水肿、出血、疼痛、口腔有臭味,甚至牙周脓肿、牙齿松动或移位,很多糖尿病人都深受牙周病的困扰。

3、牙槽骨吸收

血糖控制差的人牙周炎患病率很高,再加上骨质疏松本身就是常见的并发症。

反复牙周炎会加速牙周骨质的流失,造成牙槽骨吸收,导致牙齿周围的上下颌骨骨密度下降,有些牙齿牙龈萎缩、牙根暴露。

4、牙齿松动

前面累计的问题堆积在一起,导致牙齿卫生环境愈发恶劣,糖尿病患者逐渐开始发展成为牙齿松动,而且往往多颗牙齿相继松动。

慢慢松动程度会逐渐加重,到了后期松动幅度相当大,最终导致牙齿脱落。

5、龋齿

这可能与唾液分泌减少有一定关系。主要表现为多颗牙齿同时发生龋齿,对冷热刺激非常敏感,还会伴有疼痛感。

6、 口腔黏膜病变

糖尿病患者唾液量少、口腔黏膜干燥。血糖控制差时,口腔黏膜抗病能力降低,易受到细菌、真菌感染,容易发生口炎。

临床表现为颊、舌、上腰等部位出现乳白色或灰白色的伪膜,其周围有较窄的红晕,下面为红色的糜烂,严重者可导致口腔癌。

三、教你五招,可有效预防老掉牙1、全面防控

· 严格控制血糖,定期测血糖、血脂、血压。

· 每半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

· 如果有手术、拔牙等操作,要保证血糖水平低于11.1mmol/L,甚至10.0毫mmol/L以下。

2、正确刷牙

刷牙对于预防各种口腔疾病,特别是牙周病和龋病等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要用正确的刷牙方法,比如巴氏刷牙法,这是由美国牙科学会推荐的一种有效去除龈缘、龈沟内菌斑的方法,清洁力较强,并可避免造成牙颈部的缺损及牙龈萎缩。

巴氏刷牙法可以分为以下3步:

(1)牙刷和牙面成45°角,面朝牙龈

45度角刷牙齿内外侧面

牙刷置于牙齿和牙龈交界处,刷毛和牙龈呈45度角,微微用力,让刷毛部分进入牙龈沟。

(2)小幅水平震颤并拂刷

水平震颤清颗牙龈污垢

牙刷每次覆盖2-3颗牙齿,来回移动牙刷,水平轻微震颤10次左右,向上提拉轻刷,把牙龈沟里的污垢都清理出来。

(3)刷到牙齿的每个侧面,最后别忘了刷舌头

需顾及到每个咬合面

刷牙不仅要刷外侧面和内侧面,还要仔细刷到牙齿的咬合面,每个面都刷完后,最后不要忘记轻刷舌苔。

3、认真漱口

很多糖友没有漱口的习惯,但其实漱口能够有效清除食物碎屑,保持口腔清洁,对于预防口腔疾病大有裨益。

已经有轻度牙龈肿痛的病人,也可以用温盐水漱口,以防感染进一步加重。

4、充分咀嚼

充分咀嚼能刺激唾液分泌,冲刷口腔内的污物,还有按摩牙床的作用,从而可以有效保持牙周组织的健康。

另外,充分咀嚼、慢慢吃饭还有助于餐后血糖的管理,让餐后血糖升得不那么高。

5、 按摩牙龈

按摩牙龈可以促进牙周微循环,增强黏膜、牙体和牙周组织的抗病能力。如果牙龈红肿较为严重,可用棉球或软布蘸食盐进行按摩。每天坚持5分钟左右。

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口腔健康和糖尿病是息息相关的,如果对口腔疾病采取忽视的态度,反而会加重糖尿病。

因此,糖尿病患者必须重视口腔健康,早发现早治疗,千万不可轻视,以免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还想了解

「拔牙 洗牙 种牙」等

更多口腔健康小知识吗?

关注我的头条号就告诉你!

知识不易,且看且记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