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血常规能检查出糖尿病(血常规能检查出癌症的指标)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血常规不会看结果?只需要看懂这3类数据就足够了

在医院,有一项检查就是种神奇的存在——不管是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咳嗽、喉咙痛、发烧、头昏、肚子痛、腰痛、脚痛……都需要做,这项检查就是“血常规检查”。

但实际上,很多人并不了解为什么要做血常规检查,也看不懂报告,看到报告里有升降的箭头,就开始乱怀疑。那血常规检查到底如何看呢?

血常规主要关注血液里面细胞的各种变化,不仅可以初步判断是否有与血液相关的疾病,更多的是帮助医生诊断是不是其他疾病引起的血细胞变化。比如,感冒了到底是病毒性的还是细菌性的,通过血常规检查就能很快找到原因,医生才能对症下药。

血常规报告只需要看懂这3类就够了

不管是抽血还是大小便的检验报告,一般都有个正常的参考值范围,当你的血液在检测时这一项显示超过或者降低,在报告上就会出现↑↓,有的人超标或者降低的值就只多(少)一点点都没有大碍。但是,如果已经出现一些不舒服的症状,就可能是疾病早期的提示。

第一类:红细胞和(或)血红蛋白

增多参考值:成年男性红细胞>6.0x10^12/L 血红蛋白>170g/L;成年女性红细胞>5.5x10^12/L 血红蛋白>160g/L。

1、红细胞和(或)血红蛋白增多

① 相对性增多,说明血容量减少,在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甲亢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情况时会有。

② 绝对性增多,临床上称为红细胞增多症,按发病原因又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其中继发性是血液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导致的,跟心、肺疾病,或某些肿瘤、肾脏疾病有关系。如果是原发性红细胞增多,则是血液肿瘤的一种表现。

2、红细胞和(或)血红蛋白减少

① 生理性减少,婴幼儿及15岁以下的儿童(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一般比正常成人低约10%~20%);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女性在妊娠中、晚期血浆容量明显增多,血液被稀释。这些都是正常情况。

② 病理性减少,因为生病而导致贫血,最重要的是要找出贫血的原因。

第二类:白细胞的数量

增多:成人白细胞总数>10x10^9/L;减少:成人白细胞总数<4x10^9/L。

在血常规报告中,白细胞底下有好几个数据,但因白细胞总数的增多或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以及淋巴细胞数量的影响,所以这一块主要关注“中性粒细胞数量”和“淋巴细胞数量”这两个数值就行了。

1、中性粒细胞增多

同样有生理性增多和病理性增多两种情况。其中生理性增多是正常的,比如,中性粒细胞下午就比早上数量要多,在妊娠后期及分娩时、剧烈运动或劳动后、饱餐或淋浴后、高温或者特别冷的时候,都可以让中性粒细胞短暂升高。

但病理性增多就比较麻烦了,在急性感染、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肿瘤等情况下,会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

另外,抽烟的人和肥胖的人都会有轻度的中性粒细胞增多。

2、中性粒细胞减少(<2.0x10^9/L)

感染、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产生自身抗体导致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减少。

此外 ,X线、放射性核素等物理因素,苯、铅、汞等化学物质,以及氯霉素、磺胺类药、抗肿瘤药、抗糖尿病及抗甲状腺药物等都可能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这也是为什么医生会让一些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定期复查血常规。

3、淋巴细胞增多

①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腺病毒等感染,以及百日咳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布鲁菌、梅毒螺旋体、弓形体等的感染。

②血液系统肿瘤:原发性骨髓疾病包括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毛细胞白血病,部分淋巴瘤也可出现淋巴细胞增多。

③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④移植排斥反应:见于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或移植物抗宿主病。

⑤艾滋病毒感染、吸烟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也可引起反应性淋巴细胞增多。

4、淋巴细胞减少

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的治疗以及放射线损伤、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B淋巴细胞免疫缺陷)等情况。

第三类、血小板的数量

血小板增多有发生血栓的风险,而血小板减少则有出血的风险。

1、血小板增多(>400x10^9/L)

原发性增多见于血液系统疾病骨髓增殖性肿瘤,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早期及慢性髓系白血病等。而反应性增多则可能跟急性感染、炎症和缺铁性贫血等原因有关系。

2、血小板减少 (<100x10^9/L)

①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感染、药物性抑制、放射性损伤等。

②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上呼吸道感染、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

③血小板分布异常,血液被稀释(输入大量库存血或大量血浆)等。

注意:当血小板计数≥1000.0×10^9/L,或者血小板计数≤30.0×10^9/L时,必须马上去医院急诊科就诊。

来源 | 健康时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健康时报

医生动不动就抽血,到底查些啥?抽出来的血,最终去哪儿了

血常规,也能揪出癌症?

柳小姐在三个月前在医院体检,血常规显示血红蛋白才76g/L,医生说她这是中度贫血,让她去做一些贫血相关检测,甚至查查消化道,看看是否有肿瘤。

医生很严肃,但是柳小姐却不以为然,觉得医生就是小题大做。

三个月后,柳小姐去而复返,这次柳小姐模样大变,脸色苍白,头发干枯无光,整个人瘦了一圈,再进行血常规检查,医生发现她贫血的情况更严重了,血红蛋白仅仅只有61g/L

医生对她进行了全身检查,发现其腹部和锁骨都出现了肿块,当下就觉得不妙,进一步做了胃镜,发现胃内存在一个11厘米大小的肿块,最终病理活检确诊了胃癌,这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的时期。

一、抽了这么多次的血,你看得懂血常规吗?

医院各种检查中,血常规是最基本的一项,但很多人拿到一张报告单时,都满脸问号。看到一堆数据时,我们最应该关注哪些指标呢?

1、白细胞:参考范围4-10×109/L

白细胞是我们抵御病原体的重要屏障,其升高和降低,与体内是否存在感染、炎症等有关。当白细胞上升,可能意味着细菌感染、大出血、身体中毒;当白细胞明显下降,可能与病毒感染、血液病、理化损伤有关。

2、红细胞:参考范围3.5-5.1×1012/L,血红蛋白参考范围115-150g/L

红细胞的主要作用是负责结合氧气、运输氧气,血红蛋白降低,很可能贫血、失血,若血红蛋白升高,则可能是缺氧、大面积烧伤、脱水、血液系统肿瘤等引起。

3、血小板:参考范围125-350×109/L

血小板负责止血和凝血,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当发生血小板明显增长,可能与失血、溶血、急性感染,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等有关,若血小板减少,则可能是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原因引起。

需要提醒的是,当三项指标处于临界值的话,一般不用担心。因为影响血液检测结果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血液采集部位、保存方式、送检时间、性别、年龄、季节变化等都可能会干扰结果,若只是高于或低于稍微一点,身体又无任何症状,一般没有太大问题。

二、血常规能查出癌症吗?

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查出身体是否存在恶性肿瘤吗?

对此,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介入放射科张韡医师表示,血常规只能看清患者血细胞的含量,无法直接诊断大部分癌症,尤其对于早期的癌症患者,血常规跟常人无异。

但是有些肿瘤可以在血常规上有所表现——

1、血红蛋白明显降低

部分肿瘤患者可能由于肿瘤血管破裂或者侵犯正常血管,导致大出血,此时可出现血红蛋白明显降低,又或是肿瘤刺激引起呕血或便血,如消化道系统恶性肿瘤。

2、白细胞明显升高

人体的白细胞主要参与免疫活动,虽然大部分肿瘤患者白细胞没有明显异常,但如果是白血病患者,白细胞指数会明显增高,还可能发现一些未完全成熟的白细胞。

3、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负责凝血,而部分疾病可引起血小板减少,例如肝癌患者、肝硬化或肝功能亢进,就会引起血小板波动。

癌症筛查有必要进行全身检查,目前主要通过胃肠镜、CT、MRI、彩超等方式,可以发现早期癌症和肿瘤。例如,消化道肿瘤可以做内镜、胃镜、肠镜等检查,避免过晚发现癌症;肺癌检查比较简单,一个低剂量的胸部CT,就可初步发现端倪;肝癌筛查可通过甲胎蛋白进行诊断。

三、不仅仅要关注指标,也要关注血液的颜色

血液是生命之源,但你知道吗?血液的颜色也会随着身体的异常而发生变化。

其实人体的血不只有一种颜色,血液可分为动脉血和静脉血,动脉血含氧量丰富,血红蛋白多,血液颜色也较为鲜红,而静脉血含氧量少,还原血红蛋白较多,颜色就会比动脉血暗沉

但若是这些颜色的血,就要引起注意

1、白色的血

这种血液又称乳糜血,俗称“牛奶血”。是由于血液中脂肪含量超标引起。常见于肥胖或超重者、高脂饮食者、糖尿病患者等。

2、黄褐色的血

黄褐色血液多余肝胆疾病有关,由于肝脏运作障碍,无法及时清除胆红素,就会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加,从而引起血液呈黄褐色。

3、蓝色的血

蓝色的血并不是什么科幻片“阿凡达”,而是亚硝酸亚中毒了。亚硝酸亚属于强氧化剂,进入血液后可使血红蛋白中二价铁被氧化为三价铁,形成高铁血红蛋白,丧失运输氧气的能力,血液也会随之变色。

四、检查过后,抽出来的血都到哪里去了?

血常规一般需要抽取1-3ml血液,剩余的那些血标本,都被送去哪了?

在检测完样本后,当出现指标异样,可能会进行复查复测,所以样本一般会有3-7天的留存期,而留存期满后,样本就会走医疗废物处理流程,拿去集中销毁(也称为灭活)。

血常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检测手段,虽然不能查出所有疾病,但确可以通过指标浮动,作为身体健康问题的参考。因此当医生要求抽血时,不要出现逆反心理,遵循流程,才能更好发现疾病。#头条创作挑战赛##谣零零计划#

参考资料:

[1]《三项主要指标,教您快速读懂血常规报告》.上海市同仁医院.2020-09-04

[2]《【防癌科普】五大常见癌症筛查手段,你必须掌握!》.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19-05-13

[3]《【掌健识】在医院检查抽的血,后来去哪了?》. 上海市医学会健康科普.2022-10-10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读懂体检报告单——血常规和尿常规的常见异常指标

[读懂体检报告单]血常规和尿常规的常见异常指标

每次拿到体检报告单,难免会有各种异常,有些人焦虑不已,是不是已经病入膏肓了?有些人则是满不在意,谁的身体还不会出点问题?那么,血常规和尿常规的常见异常指标及其原因都有什么?快来一起看一下。

血常规异常

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异常

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降低通常与贫血、出血性疾病相关;明显升高可见于血液系统疾病、严重脱水和高原反应。

白细胞计数异常

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多见于感染、应激等情况;明显升高或降低可见于严重感染、各种血液系统疾病或肝脾疾病。

血小板异常

血小板明显降低常见于血小板破坏增多或血小板生成减少的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肿瘤;升高可见于血液系统疾病、急性感染、溶血症(溶血性贫血)、肿瘤等。

尿常规异常

尿白细胞阳性

正常尿中白细胞应为阴性。如果报告单提示大量白细胞或镜检尿白细胞超过5个,多提示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

白细胞计数异常

原发的肾脏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造成的肾损害及在感冒发热、剧烈运动后等情况下进行体检,可能会检测出尿蛋白阳性。若检测时处于感冒发热阶段或在剧烈运动后进行检测,可以在身体状况好转后复查。如果多次检查尿蛋白均呈阳性,则应到肾内科就诊

镜下血尿

即尿常规里发现红细胞,这是大家在体检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不是什么严重的事情,可能的原因包括月经前后、泌尿系统感染、尿路结石等。即使经医生判断血尿来源于肾脏,也不用过分担心,单纯表现为镜下血尿的肾炎是程度最轻的肾炎,很多时候甚至不需要治疗。只有相当少的一部分镜下血尿是由膀胱或者肾脏肿瘤导致的。所以在尿常规里发现红细胞先别紧张,重点在于复查,如果镜下血尿持续存在,可以找医生看看,明确一下血尿的来源。

(人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