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的发展进程(糖尿病足的发展步骤从轻到重)
鞠主任:糖尿病足的活百科全书!
糖足专家霸气外露,自信源于实力。
北京东直门医院周围血管科鞠上主任擅长糖尿病足保肢。
你不就是糖尿病足吗?糖尿病足我就是百科全书,我不接受任何反驳。你不可能有人糖尿病足说懂得比我多,我真是这么觉得,但是你不能强求。我给你讲纯中医治疗这个事我真做不到,我们就是血管、创面综合治疗,就这些技术手段。
糖尿病患者双脚出现这些表现,暗示糖尿病足要来了,得赶紧治疗!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你有没有注意过自己的脚?
或许你只是觉得最近鞋子穿得有点紧,或者脚底偶尔有点麻木,甚至觉得脚趾间有点发热、刺痛,但你并不在意。
但你知道吗?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变化,可能是“糖尿病足”悄悄到来的信号!
糖尿病足,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名字,实际上是糖尿病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一旦发展到严重阶段,可能会导致感染、坏死,甚至截肢。
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溃疡发生率接近19%,而其中约14%最终需要截肢!
你还敢忽视脚上的这些信号吗?
我们把时间往回拨几年。
一个50多岁的糖尿病患者,刚开始只是觉得脚底有点麻,尤其是晚上睡觉时,脚趾像被针扎一样疼。
但他觉得这可能是走路太多造成的,没有放在心上。
几个月后,他发现脚底的皮肤变得干燥、脱皮,甚至有点裂口,每次洗脚的时候都会隐隐作痛。
他开始有些担心,但又觉得这只是皮肤干燥,涂点润肤霜就好了。
再过了一年,他的脚趾开始变色,变得有些发黑,指甲也变厚了。
直到有一天,他的脚趾上出现了一个小伤口,本以为会很快愈合,没想到伤口却越来越深,甚至开始流脓、发臭。
这时候,他才慌了,赶紧去医院。
医生告诉他:这是糖尿病足的严重阶段,必须立即住院治疗,否则可能面临截肢!
这个案例并不是个例,而是许多糖尿病患者的真实写照。
糖尿病足,并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一个缓慢恶化的过程,从麻木到溃烂,最后甚至发展到截肢,整个过程可能长达几年,但一旦恶化,就难以逆转。
如果你的脚出现了这些异常信号,一定要尽早警惕!
医学研究表明,糖尿病足的出现往往有一些早期表现,如果能够尽早发现并干预,就可以有效避免病情恶化。
哪些表现需要特别注意呢?
1.感觉异常:脚底麻木、刺痛、烧灼感,尤其是晚上加重。
对冷热感觉迟钝,比如洗脚的时候,水温很高但自己却感觉不到烫。
轻微的伤口或摩擦感觉不到疼痛,甚至走路时被小石子硌到也没什么感觉。
脚底干燥、皲裂,即使抹了很多护肤品也不见改善。
脚趾或脚背皮肤变色,发红、发紫甚至变黑。
指甲变厚、变形,甚至长霉菌(灰指甲)。
3.血液循环异常:脚经常冰冷,即使在温暖的房间里,脚还是凉凉的。
走路时小腿或脚部容易疼痛,休息一会儿才会缓解。
脚上的伤口长时间不愈合,甚至出现溃烂。
如果你或你的家人有糖尿病,并且出现了以上任何一种症状,请务必提高警惕,尽早去医院检查!
糖尿病足的形成,主要和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有关。
神经损伤导致“感觉迟钝”
高血糖会损伤神经,导致脚部的感觉逐渐消失。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脚如果被扎伤,会立刻感到疼痛并采取措施。
但糖尿病患者的神经受损后,即使脚被划破、烫伤,甚至感染,也可能毫无知觉,直到病情加重才发现。
血管堵塞导致“供血不足”
糖尿病还会损害血管,使血液循环变差,特别是脚部这种距离心脏最远的部位,更容易缺血。
一旦血流不畅,伤口就很难愈合,甚至会逐渐坏死。
免疫力下降,感染风险增加
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统较弱,一旦脚部有伤口,细菌更容易繁殖,导致感染。
如果不及时控制,感染可能会扩散到骨头,最终只能截肢。
这就是为什么,糖尿病患者的脚特别“脆弱”,一旦受伤就难以痊愈。
五、如何保护双脚,避免糖尿病足?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请把脚部护理当成每天的必修课!
无论有没有不适,都要每天检查一次双脚,尤其是脚底、脚趾缝、小伤口。
如果视力不好,可以请家人帮忙检查。
2.选择合适的鞋袜穿宽松、透气、舒适的鞋子,避免鞋子过紧或摩擦。
避免赤脚走路,防止意外划伤。
选择棉质袜子,避免穿太紧的袜子,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3.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合理饮食,少吃高糖、高油、高盐的食物。
坚持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如散步、游泳等低强度运动。
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糖,避免血糖波动过大。
如果发现脚部有伤口、溃疡、变色等异常,务必第一时间去医院,早发现、早治疗,避免严重后果!
六、结语:别等到“失去”才后悔!糖尿病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悄无声息地发展,而你却毫不在意。
很多患者在截肢后才追悔莫及:“如果当初早点重视就好了……”
但你还有机会!
从今天起,关注你的双脚,做好糖尿病足的预防,让双脚陪伴你更久,走得更远!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2020.
《糖尿病足的临床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2021.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冉兴无:化险阻为夷途,糖尿病足诊疗在路上 | 第九届医学家年会㉞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王璐)在临床医学领域,在治疗效果、医疗技术及医疗服务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病种,被称作优势病种。糖尿病足溃疡在我国年发病率高达8.1%,给糖尿病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但在20年前,截肢率高、死亡率高、医务人员及病患认知率低且诊疗不规范的糖尿病足病,很难被归为其中,然而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冉兴无教授选择投身其中,成为我国糖尿病足诊疗进程的有力推动者。
糖尿病足其实就是血管病
众所周知,中国是全球糖尿病负担最沉重的国家之一,糖尿病患病人数呈上升趋势,但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与治疗达标率都很低。随着糖尿病的病程增加,糖尿病患者血糖、血压级血脂控制不达标,那么慢性血管并发症问题浮出水面,而糖尿病足便是其中之一。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小皮肤破溃,若处理不当,就会迅速导致溃疡、感染和坏疽,更有患者会因此失去“行走”的权利。1996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成立糖尿病足病工作组,将糖尿病足的诊疗管理纳入正式议事日程,为了紧跟学会工作进程,原华西医科大学附一院(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也开始着手组建团队进行糖尿病足疾病相关诊疗的探索,冉兴无便在其中被委以重任。
“一开始听到这个消息我是懵的,科室同事也打趣道,那以后有糖尿病足的患者就找你负责好了。”冉兴无告诉记者,当时前来就诊的糖尿病足患者,往往是就诊晚,病情严重,有的破溃、流脓、坏死,暴露足底筋膜乃至骨骼,甚至伤口上面爬满了蛆虫,就诊时常常在空气中弥漫着令人作呕的气味;而且患者还不知道到那个科室就诊。“当时临床针对这样的患者,并没有太多好的办法,我能做的,也只能是在调整好患者的全身情况后,让其规律接受清创治疗或者转去骨科截肢。”对于一位严重的糖尿病足患者,尽快截肢(趾)防止继发感染是最好的选择。
糖尿病足患者所经历的痛苦,让冉兴无身为医者的悲悯之心受到强烈震动,他开始寻求各科室之间的合作,以便探索糖尿病足的最优诊疗策略。2004年,冉兴无前往北京参加由北京原解放军306医院(现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许樟荣教授主办的有关糖尿病足的培训课程。“整整7天,我理解的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糖尿病足其实一个血管病。”
多学科协作打开诊疗新局面
在1998年底,冉兴无就已经开始了糖尿病足多学科协作的探索,他与当时普外科主任金立人教授以及骨科杨志明教授合作,完善糖尿病足诊疗各个环节的管理流程,形成了当时糖尿病足诊疗多学科诊疗团队的雏形。在2004年5月从北京的培训班回来后,冉兴无着手组建由内分泌、骨科、血管外科、介入、影像、血液、超声科医生组成的多学科协作(MDT)团队。在团队试运行期间,冉兴无发现,科室中糖尿病足截肢率大幅度降低,保肢率明显提高、住院时间大大缩短,得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广泛认可。科室甚至不得不开辟两三平米的空间用于存放患者家属送来的感谢信、牌匾和锦旗。
“MDT团队的建设不仅让患者及其家属看到了希望,也让我们团队备受鼓舞。”次年1月,冉兴无与时任内分泌科主任田浩明教授一道,与时任院长汇报,提出希望建设全国第一个正式运行的糖尿病足多学科协作中心。2005年4月,华西医院糖尿病诊治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作为一名医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一个未被他人诊断的疾病被你正确诊断,或者一个历经多位医生、多家医院都没治愈的疾病被你治愈。”在中心刚成立的那段时间,冉兴无及其团队充满朝气与拼劲,眼界思维的开阔反而让他更有耐心聚焦于糖尿病足诊疗的具体规范、流程上,申报课题、开展新技术……糖尿病足诊疗中心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行业引领带动糖尿病足管理规范化
2012年,冉兴无接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常委兼糖尿病足病与周围血管病学组组长,“当时前任组长许樟荣教授语重心长地和我说,中国糖尿病足病在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做好铺垫,但是我国的足病事业如果要想再上一个台阶,就要看兄弟你领导的这些年轻学者了。”冉兴无回忆,前任组长的嘱托让他深感肩上责任的份量,为了不辜负大家的期待,冉兴无开始在多方面发力,着力糖尿病足防控工作的切实落地。
1996年,付小兵院士牵头首次进行的有关中国人体表创面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中国人体表创面的主要原因为创伤与感染,糖尿病仅占4.91%;但在10余年后(2008)再次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人体表创面的病因则转变为以糖尿病(33%)为主;2018年针对国内17家三甲医院3300名慢性皮肤创伤患者进行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进一步证实糖尿病是我国人体表创面的主要原因,提示由于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及疾病谱改变,我国人体表创面的主要病因学已由“创伤型”转变为“疾病型”。除此之外,糖尿病足溃疡不仅是非创伤性截肢的主要原因,还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我国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中,1年死亡率高达14.4%。
为了进一步降低我国糖尿病足溃疡的截肢率及死亡率,冉兴无及团队决定从源头入手,2015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足与周围血管病学组编撰《糖尿病足病规范化诊疗手册》并在全国进行推广;2017年底,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领导的支持下,他带领糖尿病足学组、联合中华医学会感染分会、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正式启动《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编写工作,助力糖尿病足规范化管理;工作历时1年多,我国第一部有关糖尿病足防治的指南《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正式颁布,成为指导我国糖尿病足规范化诊疗的重要文件。
冉兴无还强调,针对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处理,不仅仅要强调MDT,还需要升华“MDT”,即需要做到院前、院中及出院之后的MDT管理。院前MDT重点是识别糖尿病高危足,对糖尿病足溃疡患者,评估其病情的严重程度,分流患者,评估患者是适合在门诊、社区诊疗还是需要收入住院治疗,并制订相应的诊疗方案,减少相应的流程,使患者得到合理的诊疗;院中MDT主要是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路径,使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缓解病情;出院之后的MDT管理,主要针对出院患者给予相应的技术指导,加速患者的康复、降低糖尿病足复发风险。“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升级版MDT卫生经济学方面的研究调查,实现糖尿病足诊疗措施的切实落地。”
记者问冉兴无:“您认为是否已经带领糖尿病足诊疗事业上了一个新台阶呢?”冉兴无说:“也许已经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上坡路上永远都会有下一个要攻克的台阶。”冉兴无表示,今后还希望加强与感染学科专家交流与碰撞,针对糖尿病足溃疡感染相关抗生素使用的疑难问题出具相应共识;创立糖尿病足创新研究室,实现临床研究成果转化;加强医工结合,开发更多保护糖尿病高危足的用品和技术……
版面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