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可以吃银耳羹嘛(糖尿病可以吃银耳吗)
糖友能喝银耳莲子羹么?
提起银耳,大家并不陌生。秋冬季节,常食银耳,具有滋阴润肺、益气和血之功效。银耳被人们誉为“菌中明珠”,历代皇家贵族都将银耳看做是“延年益寿之品”、“长生不老之药”。
那么,银耳能给糖尿病人带来哪些益处呢?
1、补给营养
长期患糖尿病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营养素缺乏。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银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多种矿物质及维生素,其中所含18种氨基酸中有7种为人体必须氨基酸。
2、 延缓血糖上升
查《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得,每100g银耳中含不溶性纤维30.4g。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以使糖的吸收减慢,降低餐后血糖和胰岛素水平。
近年来有研究报道,银耳中含有较多的银耳多糖,它对胰岛素降糖活性有影响。在动物实验中发现,银耳多糖可将胰岛素在动物体内的作用时间从3-4小时延长至8-12小时。
一碗鲜美的银耳莲子羹,正是糖友滋补控糖的最佳选择。但要怎么做才恰到好处呢?这个冬天为大家介绍一款做法,让您轻松掌握方法,保证营养不流失。
原料:银耳1朵、莲子8颗、枸杞10颗
做法:
1、银耳提前1小时浸泡好,去除根蒂,撕成小朵,洗净;
2、砂锅中倒入水,放入银耳、莲子、枸杞,大火烧开,转小火炖1小时;
3、见羹如蜂蜜般粘稠即可。
挑选银耳注意事项:
一看:千万不要购买“雪白”、“漂亮”的银耳,银耳的本色应为淡黄色,根部的颜色略深。
二闻(尝):将银耳的包装袋开一个小孔,闻是否有刺鼻的味道。如果有,说明其中二氧化硫的残留量较多。银耳本身应无味道,选购时可取少许试尝,如对舌有刺激或辣的感觉,就可证明这种银耳是用硫磺熏制做了假的。
三浸泡:二氧化硫易溶于水,所以食用前可以先将白木耳浸泡3-4小时,期间每隔1小时换一次水;烧煮时,应将白木耳煮至浓稠状。一般而言,经过这样的浸泡、洗涤、烧煮之后,可以大大减少、甚至完全消除白木耳中残留的二氧化硫。
莲子的选择:
选择莲子的时候可以选择带芯的。莲子芯是莲子中央的青绿色胚芽,味苦,有清热、固精、安神、强心之功效。放在羹里也可以起到一定效果。
莲子含有大量的果糖,因此它的热量还是很高的,如果只是作为普通的加餐,那在羹里就要少放,以银耳为主,这样就相当于一份水果。
如果是前面提到的特殊情况,需要加些主食,那么可以考虑相应多放一些,这样这道羹就可以一餐多吃了。
加餐食物选择:
方法一:由正餐中匀出25g主食作为加餐。或选用100g水果作加餐,但上一餐要减少25g主食。
方法二:选用低糖蔬菜,如1个黄瓜或西红柿,作为加餐。
睡前加餐除主食外,还可选用半杯牛奶,或1个鸡蛋,或2块豆腐干等高蛋白食品,可延缓葡萄糖的吸收,对防治夜间低血糖有利。
此外,平时吃三餐的糖友如有特殊情况,如远距离乘车、参加庆典活动或参加使人过度兴奋或过度悲伤的活动、加班等,也应从三餐中留出25-50克(半两-1两)主食作加餐,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加餐时间:上午9时-10时,下午3时-4时,晚上睡前1小时。
有的糖友喜欢甜的银耳莲子羹,可以加入少量雪梨一起炖(切勿放糖)。平日里,糖友可以凉拌、炖肉时放一些,这样即享受美食,又能稳控血糖,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糖尿病人不能喝鸡汤?提醒:想控血糖,这5种汤尽量少喝!
朋友们,想必很多人都喝过热腾腾的鸡汤吧,尤其在冬天,喝上一碗,感觉身心都暖烘烘的。但大家知道吗?糖尿病患者喝汤,可不能随意为之。
有人会疑惑:“鸡汤不就是水加鸡嘛,为啥不能喝呀?”先别着急,今儿咱们就来聊聊糖尿病患者究竟该如何喝汤,才能既享受美味,又不让血糖失控。
一、莫急着喝汤,这些汤或为“血糖炸弹”本以为喝汤是健康养生之举,结果喝完血糖飙升,那可就不妙了。有些汤看似清爽,实则暗藏“糖分陷阱”,糖尿病患者要是选错了,血糖就会像坐过山车般起伏不定。来瞧瞧这5种汤,糖尿病患者可得谨慎对待。
1. 老母鸡汤:滋味虽好,却油脂多且嘌呤高
常说“鸡汤大补”,确实如此,可老母鸡汤油脂含量颇高,容易影响血脂,还可能使胰岛素抵抗加剧。而且鸡汤里含嘌呤,易导致尿酸升高,如此一来,血糖、尿酸都出问题,糖尿病与痛风叠加,着实棘手。
2. 排骨汤:莫被“营养假象”迷惑
“喝排骨汤能补钙?”可别太天真了,骨头里虽有大量钙,但汤里能溶解出来的少之又少。反倒是炖煮久了的排骨汤,脂肪含量高,要是再加点盐、味精,血糖、血压都会受到影响。糖尿病患者要小心呀。
3. 甜汤、糖水:血糖飙升的“罪魁祸首”
像红枣银耳羹、桂圆莲子汤、冰糖雪梨这些甜汤,听起来就让人垂涎,然而它们糖分极高,血糖高的人喝了,基本就是在破坏自己的血糖稳定。别以为“天然的糖”就无害,果糖、蔗糖等都能让血糖迅速攀升。
4. 浓汤、勾芡汤:隐匿的碳水大户
羹类以及勾芡的汤,比如玉米羹、南瓜汤,有的还加了淀粉增稠,碳水化合物含量大幅增加。这类汤喝起来黏糊,一喝下去,血糖便会急剧升高。
5. 动物内脏汤:高脂、高胆固醇,令血管承压
猪肝汤、腰花汤、鸭血汤等这类汤,富含胆固醇,还可能有较高嘌呤,容易加重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风险。糖尿病患者本身血管就易出问题,再喝这些高脂肪、高胆固醇的汤,血管堵塞可就麻烦了。
二、糖尿病患者喝汤,怎样喝才更健康别发愁,糖尿病患者并非不能喝汤,而是要喝对汤。记住以下几条黄金法则,喝汤便不会影响血糖。
1. 喝“清汤”,少喝“浓汤”
清汤即少油、少盐、不勾芡的汤,像冬瓜汤、番茄蛋花汤、紫菜虾皮汤,这类汤热量低,还富含膳食纤维,对控制血糖更为有利。
2. 喝汤前,先撇油
炖肉汤、鸡汤、排骨汤时,表面那层油不要直接喝,先撇掉。或者炖完放冰箱冷藏一会儿,等上面结出一层白色油脂后,再把它撇干净,如此脂肪含量能大幅减少。
3. 汤别炖煮太久,以免嘌呤“超标”
汤炖煮时间过长,嘌呤会大量溶出,尤其是鸡汤、骨头汤,时间越久,嘌呤越多。糖尿病患者本就易合并高尿酸,炖汤时间不要超过1小时,以防嘌呤过高。
4. 别空腹喝汤,先吃点蔬菜
空腹喝汤,汤里的营养吸收快,但血糖上升也更快。可以先吃点蔬菜、粗粮,增加膳食纤维,让血糖保持平稳。
5. 自己做汤,少盐、不加味精
外面餐馆的汤,盐和调料加得过多,喝完血压、血糖都会升高。糖尿病患者最好自己做汤,少放盐、不加味精,尽量用食材本身的鲜味来提味。
三、这几道“糖友友好型”汤水,可放心饮用糖尿病患者并非什么汤都不能喝,以下几道汤,既健康又有助于稳定血糖,赶紧收藏起来吧。
1. 西红柿鸡蛋汤
做法简单快捷,富含维生素C和番茄红素,还有蛋白质,热量低且健康。
2. 紫菜虾皮汤
紫菜富含膳食纤维,虾皮能补钙,低脂低糖,很适合糖尿病患者。
3. 冬瓜排骨汤(撇油版)
冬瓜有利尿消肿的作用,热量低,搭配撇油后的瘦排骨,营养又健康。
4. 香菇豆腐汤
香菇富含β-葡聚糖,有助于提高免疫力,豆腐能提供优质蛋白,糖尿病患者喝它很合适。
四、总结:喝汤需谨慎,稳血糖为要糖尿病患者不是不能喝汤,而是要选对汤。高脂肪、高糖、高嘌呤的汤,要少喝;清汤、低油、低盐的汤,可多喝。喝汤前先撇油,别空腹喝,少放盐且不加味精,这样血糖就能保持稳定。健康喝汤,血糖无忧。看完这篇文章,是不是收获不少知识呀?快转发给家人朋友,让更多人躲开“血糖炸弹”,喝汤喝得更健康。
49岁女子确诊糖尿病,天天吃银耳,3个月后去复诊,血糖水平如何?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资料: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年第15卷第3期,"膳食纤维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研究"
《中国临床营养学杂志》2024年第1期,"银耳多糖对血糖调节作用的临床观察"
《中华医学杂志》2022年第103卷第8期,"生活方式干预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中国现代医学》2023年第30卷第12期,"饮食调整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银耳,被誉为"食用真菌中的燕窝",是很多人餐桌上的常客。然而,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这种平常的食材却可能有着不平常的意义。
我国约有1.4亿糖尿病患者,而他们对食物的选择都格外谨慎。银耳真的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吗?它对血糖的影响究竟如何?
一杯银耳羹引发的思考李阿姨今年49岁,是我诊所的一位老病人。
三个月前,她因为持续口渴、多尿前来就诊,经检查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高达9.8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到8.5%,远超正常标准。
确诊的那天,李阿姨几乎崩溃了:"医生,我这病是不是要终身吃药了?"
我给她开了二甲双胍控制血糖,并详细讲解了饮食控制的重要性。
没想到三个月后复诊,她的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都有明显改善,空腹血糖降到了6.7mmol/L,HbA1c降至7.1%。
更令我惊讶的是,她告诉我这三个月来,除了规律服药外,她几乎每天都煮银耳羹食用。
"我听邻居说银耳能降血糖,就每天坚持吃,没想到真有效果!"李阿姨满脸笑容。
作为一名从医多年的内分泌科医生,我不禁思考:银耳真的有助于降低血糖吗?这是巧合还是确有科学依据?
银耳的血糖"调节密码"银耳,学名白木耳,含有丰富的多糖、蛋白质和膳食纤维。
根据《中国临床营养学杂志》发表的研究,银耳多糖具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其工作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延缓糖吸收:银耳中的水溶性膳食纤维能形成凝胶状物质,延缓胃排空和葡萄糖的吸收速度,从而减缓餐后血糖上升的速度。
调节肠道菌群:银耳可作为益生元,促进有益菌群生长,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间接影响血糖代谢。
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一些研究表明,银耳多糖可能通过减少炎症因子的产生,提高肌肉和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不过,需要明确的是,银耳并非降糖"神药"。
中国医学科学院代谢疾病研究所的研究显示,单纯依靠食物调控来治疗糖尿病是远远不够的,尤其对于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
我的另一位患者王先生就是过度迷信食疗的典型案例。
他在确诊后拒绝用药,仅依靠食用银耳和其他所谓的"降糖食品",结果三个月后血糖不降反升,并出现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症状。
既然银耳确实有一定的辅助降糖作用,那么糖尿病患者如何科学食用呢?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误区一:加糖煮银耳
老一辈喜欢在银耳羹中加入大量白糖或冰糖,认为这样更有营养。
殊不知,这样反而会使血糖急剧升高,抵消银耳的降糖效果。
正确做法:可用少量木糖醇或甜菊糖替代,或直接不加糖,搭配一些天然甜味水果如苹果、梨等。
误区二:过量食用
"既然银耳有益,多吃肯定更好"——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银耳虽然热量不高,但仍含有一定碳水化合物,过量食用会增加血糖负担。
正确做法:每天食用干银耳约5-10克为宜(泡发后约30-50克),最好在两餐之间食用,减少对主餐的影响。
误区三:完全替代药物治疗
最危险的误区是把银耳当作降糖药物的替代品。
《中华医学杂志》研究表明,约35%的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存在过度依赖食疗的倾向,这可能导致病情延误和各种并发症风险增加。
正确做法:将银耳作为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的补充,而非替代品。
全面血糖管理,不止于一味银耳李阿姨的血糖改善,其实并非仅仅因为食用银耳。在深入交流后,我发现她这三个月还做了以下几点:
1. 严格遵医嘱服药:没有漏服任何一次二甲双胍;
2. 增加了运动量:每天坚持步行40分钟;
3. 控制碳水摄入:减少了米饭和面食的摄入量;
4.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减轻压力。
正是这种综合管理模式,才是血糖控制的关键。
根据《中华糖尿病杂志》发表的研究,综合生活方式干预能使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下降1.5-2个百分点,远高于单一干预的效果。
而银耳,只是这个综合方案中的一个小环节。
血糖管理因人而异,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最重要糖尿病是一种高度个体化的慢性疾病,血糖管理策略需要个性化定制。
有些患者可能对银耳反应良好,而有些则未必。
对于想尝试银耳辅助控糖的患者,我给出以下建议:
1. 先在医生指导下稳定用药,不要贸然减药或停药;
2. 每天监测血糖,记录食用银耳前后的血糖变化;
3. 如果连续观察2-4周没有明显不良反应,且血糖趋于平稳或下降,可以继续坚持;
4. 银耳食用要适量,避免与高糖食物同食。
我的门诊中有不少像李阿姨这样的患者,通过综合管理成功控制了血糖。
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管理糖尿病没有捷径,但有方法。
银耳作为传统食疗的一部分,确实有其科学依据和实践价值。
但它最大的作用,是帮助患者树立起健康饮食的意识,进而影响整体生活方式。
血糖管理是一场持久战,没有任何单一食物能成为制胜法宝。
银耳可以是糖尿病患者餐桌上的好选择,但前提是将它放在合理的位置,成为综合管理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管理好糖尿病,关键在于坚持。
就像李阿姨说的那样:"治病如同念经,重要的不是快,而是一字不落地坚持下去。"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