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糖尿病的纪录片(关于糖尿病人)
抗糖,一门半蒙半骗的生意
被各式各样的糖填满的生活。/ unsplash.com
人类天生嗜糖,因为甜,意味着无毒和能量,同时还带来愉悦和满足感。对于糖果的钟爱,几乎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家庭记忆里,今天的我们,或许已经很难想象几十年前的这种狂热。
当人们走进奶茶店、咖啡店,点饮品的时候一定认真嘱咐,要少糖或三分甜甚至无糖;走进超市、面包店,拿起产品的第一反应是看看配料表,含糖量的多少决定了人们是否购买该产品。这种行为在国内屡见不鲜。
过去这几年,中国人更不爱吃糖了。根据最新欧睿数据库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糖果总销售额比过去一年同比下降了9.54%,这是5年来出现的首次大幅下降。而在产量方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1—6月我国糖果产量累计为127万吨,同比下降13.8%。可谓产销双跌。
与之相对的是无糖食品的崛起。就拿无糖饮料来说,根据红星新闻的数据,2018年国内有36%的消费者购买过无糖或减糖饮料,而到了2020年无糖饮料在消费者中的渗透率已经达到55%。对含糖量的关注以及对糖的恐慌,可谓在这几年按下了快进键。
抗糖真是那么回事儿吗?/视觉中国
人们对无糖的追逐并非毫无道理。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发布《全球糖尿病报告》,报告称:截至2014年,全球约有4.22亿人患糖尿病,这个数量是1980年的3倍。而在中国,约有1.1亿名糖尿病患者,约占成年人总数的十分之一,预计在2040年会增加到1.5亿;同时约有5亿中国成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只是糖引起的疾病之冰山一角,“龋齿、肥胖、血糖升高、易衰老”等健康问题也随着摄糖而来。世卫借着这个报告,呼吁对糖尿病采取行动,加强对这一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同时也掀起了全球“恐糖、抗糖”的高潮。人人“谈糖色变”,纷纷加入“戒糖”行列。
糖如何入侵我们的生活?
与糖分道扬镳之前,人们与它有过一段相当漫长的蜜月期。
正如汪曾祺写糖果:“从古到今,谁人不吃糖?似乎,没有不爱吃糖的人,尤其是孩子。我估计,这个星球上没有吃过糖的人,大概不存在?不爱吃糖的人,也许还没出生。”
人们为何如此爱糖呢?
咖啡党必备方糖。/ unsplash.com
博主“鹿哥来了”在一期科普视频中提到营养学家的一个观点:母乳中的乳糖是一种非常甜的物质,也是母乳中的重要能量来源。长大后,人们会吃到更多的带有自然糖的食品,这种甜味区别于一些苦、涩味道的食品,只要人们能快速进行区分,就能吃到更健康、营养丰富的食物。
在从前饥荒的年代里,对糖的敏感性是有益于生存的。在汪老的孩提时代,几颗糖就能让孩子们将供销社当成一个宝库,日思夜想只为吃上一口糖果。
不论是软软的麦芽糖、韧韧的牛皮糖、松松的酥心糖、绵绵的棉花糖、还是脆脆的冻米糖、亮亮的水果糖......搁进嘴中,或在牙下爽快咀嚼,或在舌上细腻舔卷,都可见浓烈口感滚滚而来,满心的陶醉之下,愉乐自知。这种体验在物资匮乏的上世纪,是多少代人心中关于童年的美好记忆。
《大江大河》里宋运辉的一颗糖喂到观众心里去。
可以说,人类天生嗜糖,因为甜,意味着无毒和能量,同时还带来愉悦和满足感。对于糖果的钟爱,几乎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家庭记忆里,今天的我们,或许已经很难想象几十年前的这种狂热。
事实上,从17世纪开始,工业时代的到来就大大提升了人类的制糖能力,也为糖依赖创造了物质基础。工业精炼糖比如蔗糖、高果糖浆等的出现,即将糖从食物中提取出来,就如从植物中精炼出毒品一样,精炼的糖本身已不再具有营养价值,只成了单纯刺激大脑的化学物质。
20世纪科学家们对糖的成瘾性做了许多实验,实验证明:糖和毒品一样可以刺激大脑中的多巴胺奖励机制,人们吃了甜食会变得快乐、情绪变得高涨。由此糖被用在了各种食品当中,人们愈加与之难分难舍。
然而紧随着世卫发布的《全球糖尿病报告》,人们很容易感受到这样的氛围:控糖的行动在社会上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2017年可口可乐推出最接近原味可乐的无糖可乐Coke No Sugar。事实证明,这种“低糖无糖”的产品定位受到了消费者与资本市场的青睐。
无糖可口可乐。/ 图虫创意
据观研报告网显示,2019年以来,我国无糖饮料市场发展迅猛,其中主要包括无糖茶饮料和无糖碳酸饮料,无糖碳酸饮料发展速度较快,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6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54.6亿元。
在可口可乐与百事等大企业的示范下,饮料去糖化趋势席卷全球,众多厂商“被裹挟”加入这场无糖的战争,各种无糖饮料的必备原料,如甜味剂赤藓糖醇等供不应求,价格一度被抬高。
且看看今年夏天的饮料货架,低糖无糖饮品琳琅满目。就连药品行业也紧随其后,我们熟悉的小柴胡、双黄连等冲剂都出了无糖款供民众选择。
糖的危害是商家的武器
“零糖零卡零脂”的特性完美迎合了当下社会对健康生活的需求,各类饮品食品都不断向“健康”“天然”“无糖”等方向转移。更有各种“黑科技”产品撩动人心。
比如抗糖丸、抗糖面膜等,这类东西保证你在摄入糖之后依旧能保持皮肤的紧致和白皙。因为皮肤被“糖化”后,会变得暗黄、有细纹,这些产品可以做及时的补救。而有些产品却是从源头上阻断,比如脱糖养生电饭煲,是许多人的减肥美白助攻。
市场上现有的生活电器品牌纷纷推出了这类电饭煲,主打人群本是需要严格控制米饭摄入量的孕妇、老人或糖尿病人,用这类电饭煲做出来的米饭,不但糖分的转化率低,也降低了能量和碳水化合物,可以多吃又不怕糖分高。
价格不等的抗糖“黑科技”。
然而这类产品却已经非其主打人群专属使用,许多减肥和抗糖人士纷纷加入行列。虽然这类“黑科技”产品的有效性尚未十分明确,用着的人且从心理上受到了几分安慰,全当买了个安心,因此这产品在市面上的反响着实不错。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学家于康教授提出,吃“脱糖电饭煲”煮出来的米,不仅不能“脱糖”,且在煮饭过程中米和汤分离,会造成部分水溶性B族维生素的流失,对健康是得不偿失的,适量食用米饭才是正经。
正在减肥的女大学生小K做过一个尝试。为着抗糖减肥,她连着一个月用无糖低卡0脂的魔芋结代正餐,一个月猛减8斤。然而恢复饮食后她开始暴饮暴食,又反弹10斤。
“我这辈子都不想吃魔芋结了”,她有些无奈又好笑地说道,“这种靠意志力违背生理渴望的减肥不是长久之计,既不健康,又徒增焦虑。”
清淡的减肥餐。/图虫创意
这几年,由于全民健身的号召和身材焦虑的贩卖,人们对健康和身材有了更高的要求,此刻糖首当其冲。因着控糖而做出的许多徒劳无功的尝试是许多人面临的困境。
当然,最先吹起这股“控糖”风的,自然还是各路商家。在消费社会中,资本和健康之间相互逐利,为共同目的形成一种共谋。资本像一只看不见的大手控制着健康、审美和消费动向。因此抓住了消费者对糖的恐惧,也就抓住了一个大商机。
疯狂控糖控对了吗?
事实上,在上世纪70年代糖尿病逐渐变成流行病后,就有专家做过一连串的实验企图给糖定罪,然而专家们发现,糖作为我们身体能量和营养构成的一部分,始终不能被其他能量完全取代。同时有一种声音出现:糖对人体是必需品,但它本身无罪,是人过量摄入的行为引起各种疾病。
改含糖为无糖,换大米为糙米,千方百计控糖的生活给了恐糖人群心理安慰,也带来了一些负担。相对于明确不含糖的产品,隐形糖更难控制。例如有些食品饮料中虽然没添加蔗糖,给消费者一种它不含糖的感觉,但是可能添加了果糖。果糖并不是我们新陈代谢所必须的糖,
2015 年美国《临床内分泌代谢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摄入同样热量的食物,比起复合碳水化合物饮食,高果糖饮食(占总能量摄入的 25%)会在 9 天内使肝脏脂肪大幅增加 37%。
很多商家会选用结晶果糖替代蔗糖,以追求更好的口感,更打出 0 蔗糖的口号,容易对消费者产生误导。实际上果糖的热量与蔗糖相当,大部分还是从淀粉转化而来,大量食用的话,危害不亚于蔗糖。
控糖应当科学,注意食物中的隐形糖是最重要的一步。澳大利亚一部纪录片《一部关于糖的电影》就做了一个实验,长期不吃糖的主人公连续60天食用40匙糖(相当于正常人平均每天的糖摄入量)。重点是,他在试验中所食用的糖分来源都是麦片、低脂风味酸奶、果汁等看似健康的食品,且远离了糖果和垃圾食品,同时也保持和从前一样的运动量。
然而随着对糖的稳定摄入,他开始变得喜怒无常,情绪波动大,吃了甜食心情就很好,不吃就情绪低下。最终的数据显示,他所摄取的糖分转化成的脂肪让他的体重增长了8.5公斤,并且出现了轻微的脂肪肝。
隐藏在食物中的隐形糖。/ unsplash.com
这个实验从侧面反映,我们日常摄入的糖分,大多数来源于我们所认为的健康安全的食品,这些食品所含有的隐形糖往往容易让我们陷入糖的危害当中。
其实日常生活中,糖一般以两种形式出现。一种是天然存在的,如蔬菜、水果中自然的糖,牛奶中天然的乳糖,它们自然地存在于一个完整的食品体系,在摄入这些糖分的同时,会吃下完整而营养密度较高的天然食物,从而产生自然饱腹感,通常很难会出现进食过度或者上瘾的行为。
而另一种形式则是游离糖。按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游离糖是指“厂商、厨师或消费者添加到食品中的单糖和双糖,加上蜂蜜、糖浆和果汁中天然存在的糖”,其中“单糖有一个糖分子,包括葡萄糖、半乳糖和果糖。消费最广的双糖是蔗糖或砂糖”。所谓原糖、非精制糖、天然糖其实全都是游离糖。
游离糖会让人饱腹感缺失而产生糖富集现象,它本身不含有任何必须营养素,除了能够提供热量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用处。
简单举个例子,当我们吃下一个橙子,我们会有饱腹感从而停止继续用食,倘若把橙子榨橙汁喝下,即使喝个满满一大杯也不会有特别饱的感觉,甚至还可以起到搭配摄入其他食物的效果。这时喝一杯果汁所摄入的糖,就远远高于吃一个橙子了。
除了注意日常食物中的糖分,关注食品的配料表,保持适当的锻炼和规律的作息也是最科学的控糖方式。有所节制的生活自然会将人导向一个更健康的身体状态。
然而,“我们需要恐惧的其实是恐惧本身”。注意糖的摄入量对日常生活是有益的,若过分恐惧而扰乱日常节奏,却是得不偿失了。
只见汪先生亦说“从糖果身上,我们似乎能够看到历史的影子。历史仿佛会开倒车,像行车那样会‘掉头(调头)’。有时候,甚至,历史会迷迷糊糊,乱跑一气,或者迷失了方向,走迷路了!像个醉汉似地红着脸,满街、满山歪歪咧咧踉踉跄跄,一路上还不断打着饱嗝儿!”
若要说,这糖史的书写权在我们手上,如何让这摇摇摆摆的历史车头顺着轨迹向前奔去,其实重要的还是对它的了解与合理食用。毕竟,生活总该带点甜不是吗?
1. 《5亿国人处于糖尿病前期》李迪
2.《无糖饮料,资本市场的新宠儿》红星新闻
3. 《糖是一种毒品你敢信吗?为什么人对糖上瘾,背后谁在操控一切》鹿哥来了/西瓜视频
4.《努力控糖的你,小心落入这些无糖陷阱》丁香医生
5.《【研食(一)】浅谈无糖饮料—发展历史、爆火原因与营销隐患》三火一木
6.《恐糖?不如科学控糖》更本文化
✎作者 | 所思
✎校对 | 向阳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提高糖尿病认知,糖尿病救助援藏公益纪录片《责任与传承》上线
来源:健康时报网
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的第九版《全球糖尿病地图》显示,中国目前拥有超过1.164亿糖尿病患者,是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同时糖尿病可导致全身诸多并发症,严重危害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
为提高大众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危害的认识,唤醒多更大众关注参与公益项目,助力健康中国。由白求恩基金会特制作的糖尿病救助援藏公益项目主题片《责任与传承》,将于2020年6月18日正式上线。
据了解,2019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白求恩公益基金会糖尿病救助援藏项目”获批。该援助项目联合了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心于去年6月24日在拉萨启动,先后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林芝市健民医院、工布江达县卫生服务中心、巴河镇卫生院开展援助工作。项目至今已进行了703位糖尿病患者救助工作,并陆续开展了糖尿病知识普及、糖尿病并发症筛查和持续葡萄糖检测服务,较既定帮扶650名患者的目标超额完成任务。
央视推荐:5部自律上瘾的纪录片,让你狠狠清醒,摆脱焦虑
#头条创作挑战赛#
不好好睡觉,
就是在消耗生命力。
作者:洞见yy
《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说过:
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
缺少了这一环,你不可能解决任何麻烦和困难。
人生之路,十有九难,关关难过。
你若肆无忌惮地放纵自己,只会在困境中迷茫、颓丧。
唯有学会克制,逼迫自己长期自律,才能跳出平庸的生活。
今天,洞见君想跟大家分享5部使人自律上瘾的纪录片,让你狠狠清醒,摆脱焦虑。
1
《跑者的世界》
奥林匹克山的岩壁上,雕刻着古希腊人的一段格言:
“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康,跑步吧!”
纪录片《跑者的世界》里,就讲述了六位跑者的故事。
他们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却都因为跑步把生活过得熠熠生辉。
其中,王鹏是一名电台播音员。
刚满30岁的他,却因为久坐熬夜,暴饮暴食,体重高达两百多斤。
每次父母劝他减肥,他都以工作太忙为由拒绝。
有段时间,他感觉身体不舒服,才走几步路就气喘吁吁。
去医院检查后,他才发现身体的各项指标都亮起了红灯。
医生说若是放任身体肥胖下去,身体器官负担加重,可能危及生命。
于是他狠下心来开始运动,起先他只是每天快走1小时,然后慢慢转为跑步。
为了增加运动量,他还坚持每周跑四次10公里,风雨无阻。
半年后,他的体重减至140斤,再到医院检查,异常的指标都降了下来。
他还发现工作中的很多压力与负面情绪,在专注跑步时,也都能随之缓缓排遣。
在跑步的加持下,他更加专注地投入进工作,把节目做得越来越好。
曾看过一个科普:
跑步1个月可以降低体重,3个月心肺功能变强,半年后身体免疫力增加,1年后摆脱三高疾病,3年、5年身体机能和面貌,就会明显超出同龄人。
跑步不仅能改变一个人的外形,还能增强体质,从身体到精神都获得双重的活力。
当你发现身体出现了问题,负面情绪无法得到宣泄时,就去跑步吧。
哪怕只是短短的5分钟、10分钟,也比坐着、躺着更接近你想要的状态。
你跑步时流的每一滴汗,都不会辜负未来的你。
2
《习惯的奴隶》
作家都希格说,人生不过是无数习惯的总和。
一个人的生活一旦被坏习惯占据,就如背上了重重的高利贷。
任你拼命挣扎,也只能成为债务的奴隶。
纪录片《习惯的奴隶》中就讲述了几个最常见的坏习惯。
它们看似无关紧要,却在时刻透支着我们的健康和精力。
比如抽烟。
纪录片中有一位中年男士,每天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走到阳台,点上一根香烟,再开始一天的生活。
尽管他看上去身强体壮,可他却因为常年抽烟,心脏已经发生了病变。
他看着年幼的女儿坦言:“我真的害怕自己等不到女儿长大了。”
又比如购物。
有一位上大学的女生,表面上光鲜亮丽,实际上她的信用卡早已刷爆,欠下了不少外债。
她每个月要花三四千美元购买各类口红、包包、鞋子等物件上。
她的生活因为随意消费的习惯,早已陷入了一团乱麻。
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恶习,片中的专家给出提出了几条戒掉坏习惯的建议。
1. 与拥有好习惯的人相处
专家说,意志力是可以传染的。
多与拥有好习惯的人相处,他们的行为和意志力能帮助你控制坏习惯。
2. 把你的坏习惯行为,推迟5分钟
纪录片中说,坏习惯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
推迟5分钟的时间,就能让理性思维抑制住本能。
3. 制定阶梯性目标,从微小的改变开始
学会给自己设定一个阶梯目标。
因为改变习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开始设定的目标越简单,大脑对改变的恐惧就越低,也越容易开始行动。
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曾说过一句话:
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习惯的力量如雨像水,润物无声,却有滴水穿石的能量。
只有养成自我管理的好习惯,才能控制住自己的人生。
3
《睡眠科学》
纪录片《睡眠科学》中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70%的人睡眠不足。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中,熬夜仿佛成了每个人的常态。
但叔本华说,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睡眠的时间换取其他的身外之物。
不好好睡觉,就是在消耗生命力,甚至拖垮你的人生。
在片中,节目组邀请了四位英国睡眠最好的人,进行睡眠剥夺实验。
刚开始时,四人面带微笑,脸色红润,精神焕发。
在一系列基础测试中,他们的记忆力、反应力、决策力各项表现良好。
可在24小时不睡觉后,他们的皮肤变得松弛,眼睛逐渐黯淡无神,整个人看起来衰老了十几岁。
他们的记忆力开始出现衰退,几分钟前刚见过的物品,眨眼的功夫,便忘得一干二净。
进行模拟驾驶时,他们不停地打瞌睡,专注力和反应力明显下降,很快便撞上护栏。
当时间来到第36个小时,睡眠专家邀请他们参与赌博游戏。
相比于先前理智的下注,这次他们的平均下注量几乎翻了一倍。
结果几轮下来,他们纷纷赔光了所有的筹码。
专家解释道:
在缺乏睡眠时,人的决策选择会更加冲动冒险,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这会为生活埋下很大的隐患。
当实验进行到47个小时,实验者们陆续出现大量负面情绪,脾气变得暴躁,心情变得忧郁。
节目到此中止,睡眠专家严肃道:
“睡眠不足,除了会带来这些短期内的变化,它还能导致脱发、肥胖、糖尿病、痴呆和癌症。”
而良好的睡眠,就是恢复精力、保持健康的最好方式。
要知道,世界一直在奖励懂得好好睡觉的人。
那些具备良好睡眠的人,也更容易保持生活和工作效率。
当你遭受睡眠困扰时,不妨尝试纪录片中专家给出的两个方案。
1. 睡眠限制。
所谓睡眠限制,就是减少在床上的时间。
当你稍晚点上床,稍早点起床,就能够压缩睡眠时长,把醒来的时间挤出去,让睡眠去控制你。
2. 制止睡眠。
比平时晚上床,关灯之后,努力使自己保持清醒。
每当眼皮打架都告诉自己不要睡,如此不断地制止自己入睡,反而会更容易入睡。
4
《但是,还有书籍》
毕淑敏曾说:书不是棍棒,却会使人铿锵有力;书不是羽毛,却会使人飞翔。
读书,就是一个人自我救赎、实现蜕变最好的方式。
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讲过国家图书馆管理员顾晓军的经历。
2003年,顾晓军保研和考研相继失利,一向学习不错的他备受打击。
等他想就业时,又发现自己所读的历史专业很少有对口的工作。
他投出去的上百份简历几乎都石沉大海。
一连几个月,他独自待在出租屋中,无所事事,整个人变得沮丧而颓靡。
直到一天,他出门路过了国家图书馆,便随手拾起了一本书。
他才翻看几页,就一下子沉迷其中,一直等到闭馆才从书中惊醒。
从图书馆出来后,他先前的焦虑、迷茫一扫而净,心中只有满满的充实感。
看到很多书中主人公的苦难经历,他瞬间觉得自己的遭遇根本不算什么。
他就索性放下大学生的身份,白天就去干杂工,跑销售,当小贩……
等到了晚上,他就立马走进图书馆,选择一本好书,一股脑埋进其中。
终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顺利竞聘上了国家图书馆管理员的职位,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生活中,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迷茫无助的时刻。
或许是纠结于一段感情,又或许是在工作中遇到了瓶颈。
但无论如何,至少我们的人生还能有书籍相伴。
就如苏轼所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
书读得多了,不管到了什么年纪,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你都不会陷于焦虑之中。
因为书中的知识一点一滴地滋养你、改变你,总能让你获得冲破阻碍的力量。
从今天起,养成读书的习惯,为心灵不断地扩容。
腹中有书,脚下才会有路。
5
《智能陷阱》
你有没有这种经历?
手机游戏一玩就是好几个小时;
短视频总是刷到停不下来;
没工作一会儿就忍不住拿起手机看看朋友圈。
结果半天过去了,什么事都没做,而且短暂的快乐过后,内心满是空虚。
看了这部纪录片《智能陷阱》,你就会明白这是智能手机给我们埋下的陷阱。
影片中,一位母亲非常担忧她的女儿。
女孩此前乖巧懂事,读书也十分用功。
直到母亲奖励给了她一部手机,一切都发生了巨变。
女孩注册了自己的社交账号后,看到有很多有趣的陌生人找她聊天。
不管她在网络中发什么动态,底下总有人赞美她,这使她激动不已。
渐渐地,她断开了与外界的交流,只是自顾自地沉浸在网络中。
后来,她又尝试了一款手机游戏。
没想到,三两局游戏后,游戏胜利的快乐让她异常兴奋。
于是她越玩越着迷,通宵都是常有之事。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女孩成绩一落千丈,脾气也变得暴躁无比。
母亲喊她吃饭,她不搭理;母亲要没收她手机,她直接大打出手。
伤心失落的母亲,找到了节目组的专家。
专家告诉她,这是人体内的多巴胺在作祟。
当一个人看到搞笑视频的时候,大脑就会立刻分泌多巴胺,但这种爽感转瞬即逝。
你只有不间断地刷视频,才能持续地获得这种快感。
若不加以控制,只会沉溺在这种垃圾快乐中无法自拔。
正如美国社会学家芭芭拉所说:
层次越低的人,越喜欢用消耗性的方式寻找快乐,如酗酒、赌博、刷剧、打游戏等;
层次越高的人,越喜欢用补充性的方式创造快乐,如读书、学习、运动、艺术创作等。
垃圾快乐就像快餐,简单好吃,长期吃下去却会拖垮你的身体。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用高级快乐,来替代垃圾快乐。
有空刷短视频,不如读一本好书;经常玩电子游戏,不如出去运动健身。
当你远离了智能陷阱,才能追求真正的自律,让自己变得更加充实。
▽
作家派克曾说:
所谓自律,就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
其实生命中很多的痛苦,都是因为抵御不了声色诱惑的结果。
如果你的生活正处在迷茫、无序中,不妨看看这五部自律纪录片。
少熬夜,多运动,就能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常读书,远离垃圾快乐,方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与境界。
当你走好了日常生活的每一小步,自能拾阶而上,遇见更优秀的自己。
点个赞吧 ,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