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2型糖尿病转1型(二型糖尿病转一型的症状)

自我控糖小知识 0
文章目录:

2型糖尿病能转变成1型糖尿病吗?看看真实的情况吧

我想还有很多糖尿病人分不清什么是2型糖尿病,什么是1型糖尿病吧?当我写一些关于糖尿病分型和治疗的文章时,后台总会收到一些糖友的咨询:“田医生,我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田医生,是不是2型糖尿病更严重一些?”

为了统一回答这些问题,今天以1个糖友的例子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糖尿病的分型问题。

一、糖尿病分型

糖尿病一般分为4型,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是指女性在妊娠以前没有糖尿病,在妊娠期间发现了糖尿病的,这个很好理解吧。

特殊类型糖尿病比较复杂,里面的小分类也很多,但占比非常小。实话实说,我从医17年,还没有诊断过一例特殊类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胰岛素绝对缺乏性糖尿病,以儿童发病多见。

2型糖尿病是整个糖尿病的绝对主力军,占比在90%以上,系生活方式不良导致的,我的糖尿病人也大多数是2型糖尿病人。

二、糖友病例

前段时间有一位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住院的患者,我看了他既往的病历资料,在外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先后多次出现酮症酸中毒,特别是2023年,频繁发生酮症酸中毒,但都以“2型糖尿病”诊断,未检查胰岛功能。

这位糖友其实一直打着胰岛素,只是不规范,血糖控制不佳也没有进一步检查。

三、“破案经过”

在我院住院纠正酸中毒后,我们给他查了胰岛功能,就和预料中的一样,C肽只有0.01,胰岛功能完全衰竭!

这个糖友肯定不是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不会反复发生酮症,胰岛功能也不会这么差。因而考虑该患者为1型糖尿病或1.5型糖尿病。

四、1.5型糖尿病的诊断

1.5型糖尿病只是一种形象的叫法,它的全名是“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其实是1型糖尿病的一种亚型,在我国已经诊断的1.5型糖尿病至少有1000万人。

1.5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发病年龄大于等于18岁;胰岛自身抗体阳性;诊断糖尿病至少半年内不用胰岛素血糖也能维持正常。

说白了,1.5型糖尿病的胰岛功能衰竭速度比2型糖尿病要快很多,但比传统的1型糖尿病人要慢。

以上的这位糖友由于一开始不是在我这里诊断的糖尿病,因而到底是1.5型,还是传统1型无法定论,但肯定是属于1型糖尿病的范畴。

五、1.5型糖尿病的治疗

1.5型糖尿病虽然发病初期不一定必须使用胰岛素,但为了尽量保护残余的胰岛功能,还是尽快使用胰岛素治疗为好。

就如上面那个患者,并不是2型糖尿病转变成了1型糖尿病,而是他一开始就是1型糖尿病,而被误诊为了2型。

糖尿病的分型不会随意转换,就如太阳永不改变的东升西落一样。

总结:糖尿病分型的确定有赖于胰岛功能的测定,分型明确了,治疗才能更针对。

小贴士 | 治了多年的2型糖尿病“变身”1型,咋回事?

近日来罗姨内心颇不平静,因为此次住院治疗,广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糖大夫对于其病情的分析,颠覆了她8年来的认识:治了8年的2型糖尿病,竟然“变身”为1型糖尿病,这意味需要长期注射胰岛素治疗。

人道是,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那糖尿病的分型,能说变就变吗?而且,都这么多年了,确认过眼神有木有?

这酸爽?脑神经不够大条还不是那么容易转过弯来的。

来看病情回放:

罗姨,现年60岁,8年前体检时发现血糖升高,空腹血糖为8.5mmol/l,当时无明显“三多一少”症状,在广州一家医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予以口服药物降糖治疗,开始阶段血糖控制满意,后一直在门诊取药调治,偶测血糖,诉血糖控制一般。起病以来无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及低血糖等急性并发症出现。最近半年治疗方案为二甲双胍0.5 每日三次 拜糖苹50mg 每日三次 格列美脲片4mg 每日一次,但血糖却越来越差,空腹血糖波动在10-14mmol/L,未测餐后2h血糖。近1月来口干多饮明显,伴双下肢少许麻木,故来就诊并住院治疗。既往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病史。

病例特点及检查结果如下:

归纳分析:罗姨中年起病,病史8年,起病时临床症状不明显,开始口服降糖药有效;近半年以来病情逐渐加重,血糖未能控制;入院时血糖显著升高,并出现酮症,说明口服药物已基本无效;胰岛分泌功能差,C肽呈低平曲线;自身抗体GAD呈阳性,而且滴度高。因此诊断上修正为: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英文缩写:LADA)。治疗上选用“基础 餐前”四次胰岛素治疗方案。

这个诊断看起来好像很深奥的样子,没怎么听说过哦。先让糖大夫给介绍一下。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不一样的1型糖尿病

简单来说,LADA就是缓慢进展的1型糖尿病。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以胰岛β细胞在遗传与环境多种因素参与下缓慢的进行性损伤,直至功能衰竭为特征,多发生于35~45岁体型不胖的糖尿病病人中。早期残存部分胰岛β细胞功能,空腹胰岛素/C肽可正常,磺脲类降糖药治疗有效,因此极易误诊为2型糖尿病。之后病情进行性加重,一般在起病半年到两年左右出现β细胞衰竭,临床呈现1型糖尿病的特点,如“三多一少”症状明显;出现酮症或酮症酸中毒;磺脲类药物无效,需用胰岛素治疗。其机制可能是:磺脲类降糖药在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的同时,可导致胰岛自身释放大量抗原,从而激活β细胞免疫反应,加速β细胞的破坏进程。

对此类患者,早期诊断、尽早起使胰岛素治疗,并结合饮食、运动来控制血糖,一定程度上可抑制自身免疫损伤进展,对于保护残存的胰岛β细胞功能、延缓胰岛功能衰退、避免血糖波动过大,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例患者中罗姨起病年龄较晚(52岁),胰岛功能减退缓慢(仍有残存部分功能),情况较文献报道要乐观。但这种情况临床并不多见。

揭开了伪装的外纱,露出了1型糖尿病的本来的真实面目。罗姨心中的疑云终于散去,一块石头落了地:“难怪吃了那么药都没效果,我的血糖还是那么高!”罗姨接受了目前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并与糖大夫愉快地约定了——半年后再来复查,评估胰岛功能。

临床中要重视LADA的筛查与检出

为减少误诊和尽早明确糖尿病分型,糖大夫认为应注意以下问题:

1. LADA临床中不少见,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

2. 应熟悉LADA的临床特征,LADA早期虽没有1型糖尿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但血浆C肽水平、体重指数相对偏低,胰岛素分泌进行减少,定期复查空腹及餐后2小时C肽水平。

3. 免疫学检查,谷氨酸脱酸酶抗体(GAD)和胰岛细胞抗体(ICA)测定,是早期诊断LADA最主要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唐咸玉 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硕士研究生导师

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内分泌科主任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内分泌科医师分会委员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理事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肥胖与体重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擅长糖尿病及其各种并发症、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症、痛风、肥胖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及内科疑难杂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

唐咸玉 副主任医师

星期一夜诊:大德总院

星期一下午:二沙特诊

星期二上午:二沙门诊

星期四下午:二沙门诊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编辑:查冠琳 责编:宋莉萍

给我好看的人

越来越好看

胰岛素治疗1个月,我的2型糖尿病变成了1型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今天跟大家讲一个真实的糖尿病案例: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在使用胰岛素治疗一个月之后,却变成了1型糖尿病!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案例的主人公化名梁宇。

第一次住院

2023年8月初,51岁的梁宇住院了。

1个月前,梁宇开始出现经常觉得口干,800毫升的保温杯,他每天都要灌下去好几杯水。即便这样,还是觉得不解渴。

梁宇并没有把这当回事。毕竟,能吃能喝的人能有啥大毛病?

但是他爱人却渐渐觉得有点不对劲:都50多岁的人了,最近的饭量怎么明显见长?更奇怪的是,吃得多了,人却越来越瘦。一称体重,半个月时间,体重降了10斤。

不会是癌症吧?爱人没啥医学知识,只是以前好像听人说过,得了癌症的人会慢慢变瘦,不禁胡思乱想起来。

爱人催促梁宇去医院检查一下,却被他一口回绝了:吃得下睡得着,去医院干啥?到了那里,没病也给你整出个病来!

就这样拖了一个月。

眼看着老公的脸明显变得瘦削,梁宇的爱人终于忍不下去了 。一个周末,趁两人都休息,硬拉着他上了医院。

听了他们的描述,医生当即怀疑梁宇是得了糖尿病。

抽血化验一看,果不其然:空腹14.11 mmol/L!

其他相关检查也明显异常:糖化血红蛋白11.7%、空腹胰岛素16.6 uU/ml、空腹C肽4.59 ng/ml,糖尿病自身抗体阴性。

医生当即就下了明确诊断:2型糖尿病。

由于是初次诊断,需要制定降糖方案及筛查并发症,门诊医生建议梁宇立即住院治疗。

白纸黑字的化验单摆在面前,梁宇也不再执拗,当天就住进了医院。

住院后,医生根据他的情况,先给予胰岛素泵注射“门冬胰岛素”进行强化治疗,血糖稳定后调整为“门冬胰岛素30”皮下注射,加上“达格列净片”口服。

血糖很快稳定下来,梁宇也顺利出院。

本以为降糖方案已经制定好,在家坚持用药就好了。没想到的是,不久之后,梁宇又再次住进了医院。

第二次住院

9月中旬的一天,我正在病房值二线班,急诊科打电话叫会诊,说有一位我们科的老病人,因为酮症酸中毒在急诊科抢救,需要住院治疗。

老病人?

我马上赶了过去。

到了急诊科一看,竟然是梁宇!

他这次是由于“急性腹痛、呕吐一天”到急诊科就诊。本来以为是普通的胃肠炎,输点液就好了。

结果一化验,指尖血糖提示“HI”(指尖血糖仪血糖上限为33.3mmol/L,超过上限显示“HI”)、血钾5.86 mmol/L、尿酮体4 、血气分析PH 6.86。

是酮症酸中毒引起的消化道症状。

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非常危险。急诊科医生也不敢大意,马上抢救的同时,联系了我会诊。

但是我却觉得很奇怪。

因为按道理说,梁宇的糖尿病病程很短,是初次诊断,并且又是2型糖尿病。这样的情况,一般只要坚持用药,哪怕不注意生活方式,血糖控制得差一点,也不至于出现酮症酸中毒啊?

难道是出院后他自己停药了?

但梁宇立马否认了。他爱人也证实,出院后,他每天都是按时吃药和打胰岛素。

但是他们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异常的情况:

由于是刚确诊糖尿病,两人都比较重视 ,出院后一直坚持用药。

一开始血糖控得很好,空腹和餐后血糖基本都在目标范围。有段时间看血糖非常理想,他们甚至自作主张把胰岛素减量了,结果血糖也没反弹。

两人还想着,说不定有可能”逆转“呢。

看到病情有改善的苗头,梁宇甚至动力十足地开始坚持跑步,饮食也比以前控制得更严格了。

然而好景不长。

过了一段时间,血糖不仅没有继续改善,却越来越高了。梁宇把胰岛素又恢复到以前的剂量,还是不顶用,血糖一直居高不下。

如果不是这次出现了胃肠道症状,两人正准备近期去门诊复诊呢。

听了这个情况,我陷入了沉思:短时间内血糖出现这么大的反差,这种情况的确不多见。

无论如何,先收住院再说吧。

于是,短短一个多月,”老病人“梁宇又再次住进了医院。

2型糖尿病变成1型

酮症酸中毒虽然危险,但是如果治疗及时,纠正起来还是比较快的。

住院后,梁宇酮症酸中毒的情况很快就得到了纠正。

下一步就是搞清楚病因了。

控制得好好的血糖,什么原因导致它又升高了呢?甚至都高到引起了酮症酸中毒!

通过进一步的检查,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梁宇这次的胰岛素、C肽完全检测不出来,这种情况说明数据已经低于仪器参考值的下限。

并且,他的糖尿病自身抗体提示IAA强阳性。

与初次就诊时的检测结果完全相反!

为了避免化验误差,在血糖降下来后,我又给他安排了几次检测,结果都是这样。

这个检测结果,说明梁宇的胰岛细胞已经基本丧失了分泌功能,再结合他这次的自身抗体检测曾阳性,应该诊断为1型糖尿病。

难道初次的检测结果错了?

但是回顾他第一次住院和出院时的情况,又与检测结果是完全吻合的。

并且他出院后有段时间胰岛素还能减量,说明那时的胰岛细胞功能应该还不错。

所以,变化应该出现在血糖再次反弹的那段时间。

治疗期间,我还发现一个现象:梁宇上次出院后使用的是“门冬胰岛素”,这是一种”人胰岛素类似物“,可以理解为改良的“人胰岛素”,通过把人胰岛素进行一些结构的改变,使它的起效时间更快。

现在这个药物对梁宇完全失效了。并且换用其他类型的“人胰岛素类似物”,比如赖普胰岛素等,也同样无效。

在使用这些胰岛素治疗时,复查胰岛素和C肽仍然低于检测下限。

但是奇怪的是,如果换用未经过改良的“人胰岛素”后,血糖却降了下来,胰岛素和C肽也能检测出来了。

这说明,梁宇的身体只是对”人胰岛素类似物“出现了抵抗,而对普通的”人胰岛素“则可以正常反应。

通过这个现象,以及其他检查结果,最终确定了病因:外源性胰岛素诱发的1型糖尿病。

出院后更换为人胰岛素后,梁宇的血糖也降了下来。

遗憾的是,由于他自身的胰岛功能已经衰竭,日常的血糖波动也很难能避免了。

外源性胰岛素诱发的

1型糖尿病

外源性胰岛胰岛素诱发的1型糖尿病,是2014年由日本Nishida等人首次提出。

此种类型的糖尿病十分罕见。病因可能是外源性胰岛素诱发了“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自身胰岛β细胞功能丧失。

目前我们在选用胰岛素时,一般会首选“人胰岛素类似物”,它起效更快,注射后可以立即进食,更方便使用。而普通的“人胰岛素”起效慢,需要在饭前30分钟提前进行皮下注射。

但对于像梁宇这样的特殊糖尿病患者,由于“人胰岛素”与我们自身分泌的胰岛素同源,反而是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