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病人的尿量变化(糖尿病病人的尿液是什么颜色的)
糖尿病人排尿,若出现5个异常,需重视,或是尿毒症来临的信号
对于糖尿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种疾病非常顽固,凭借如今的医疗手段还无法被根治,只能够,通过在医生的指导下配合用药,按时监测血糖来稳定,而对于糖友来说,长期高血糖影响最大的便是容易诱发一系列的并发症,而在这些并发症当中也包括糖尿病肾病,病情严重,极大可能也容易引发尿毒症。
因此对于糖友来说,日常生活中需要积极的预防糖尿病肾病,多多注意身体的异常变化。
如果肾脏失去功能,我们只有通过肾透析或肾移植两种方式。
在医疗保健系统中,肾脏疾病是花费最昂贵的疾病,许多肾衰竭病人不得不依靠透析治疗维持生命,糖尿病是导致肾衰竭的首要原因,其次是失控的高血压。
在美国,每年的新增肾衰竭病例中 ,糖尿病患者占43%,失控高血压占34%。
糖尿病为何会发展成为“尿毒症”?
糖尿病患者之所以容易发生糖尿病肾病,是因为患者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极高,被肾小球过滤时容易附着在肾小球上,不仅影响被肾小球过滤的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水分,久而久之还会使其变硬、变窄。
好在从糖尿病到尿毒症的过程不算太短,一般需要3-5年才能显现一期,五期为糖尿病肾病终末期。此时患者会出现大量蛋白尿,肾功能的损害会进一步加快,大概3到4年就会发展成尿毒症,最后只能靠透析维持。
糖尿病尿毒症的原因很多,如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所以对于糖友来说,预防尿毒症,一定要控制好这三个指标,尤其是血糖,只有稳定血糖,才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人"排尿"若出现5个异常,需重视,或是尿毒症来临的信号!
异常1:排尿减少
正常情况下,我们身体的尿量与饮水有关,如果我们正常喝水,发现上厕所的频率逐渐减少,或者小便时,尿量减少。
如果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就要考虑自己的肾脏是不是出了问题,最好尽早就医。
异常2:尿液很臭
肾脏是我们人体重要的代谢和排泄器官,如果我们的肾脏有病,尿液的气味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变,比如,人患化脓性肾盂肾炎时,小便时容易有难闻的鱼腥味。
如果人体的血糖过高,那么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就容易使尿液散发出水果的甜味,这个时候患者嘴里会有烂苹果的味道,所以如果人体的尿味长期变化,尽量不要大意。可能是出现了一些肾衰竭的信号。
异常3:尿液中有气泡
如果一个人的身体健康,那么排尿时尿液是正常的,但对于一些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控制血糖,糖尿病的并发症就会影响人的肾脏健康。
这时,在排尿时,人会发现尿液中有一层很小的泡沫,久久不能散去,其实这是生病的征兆。
尿液中有蛋白质,也叫蛋白尿。这是因为肾功能异常后,蛋白质无法排出,所以会随尿液排出,这样人就容易有蛋白质了。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大意,说不定尿毒症就要来了。
异常4:排尿颜色变红
正常人的尿液颜色是淡黄色的,偶尔会变深一些,主要和我们喝水的量有关,如果我们多喝水,小便的颜色会变浅,但很少尿液会变红。
所以,如果你在排尿时发现自己的尿液变红,也就是身体排出了血尿,这是肾病的征兆,你应该考虑感染、结石、肿瘤等,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现尿液变红,应立即就医。
异常5:夜尿频繁
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白天会排尿,晚上休息时也会排尿,在健康的情况下,一般人在晚上排尿的频次不会超过两次。
若是他又发现自己白天排尿并不多,而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晚上排尿,并且出现频繁起夜的现象,就需要检查一下自己的肾脏健康情况了,不要大意,及早的重视,更能够预防尿毒症的到来。
糖尿病患者,近期突然有4个尿液改变,当心是肾损伤的信号
慢性肾病在临床上可划分为两大类,第一为原发性慢性肾病、第二则是继发性慢性肾病。
所谓继发性肾损伤,指的就是因其他原发病持续发作而诱发的肾间质或肾实质损伤。在所有继发性肾脏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类就是糖尿病肾病。
它是糖尿病患者最为重要的合并症之一,近些年其在我国的病发率持续性增长,已经成为了终末期肾病因素中,仅次于各种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第二大因素。
在全部的糖尿病死亡患者中,有近10%都与肾脏疾病有关。
我们都知道,肾脏为人体代谢器官,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负责生成尿液,通过尿液的排出平衡体内水电解质、酸碱度平衡。
而一旦肾脏出现问题,首先就会对患者的排尿造成影响,导致小便频率、颜色、气味、质地等出现异常的变化。
糖尿病患者若近期突然有以下几个尿液改变,当心就是肾损伤的信号:
1、小便频率增加:糖尿病肾病的出现与它其他慢性并发症相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之后的结果,这包括了血管因素、饮食因素、内分泌因素等等。
通常情况下,糖尿病初期阶段,受到渗透性利尿的影响,患者小便次数原本就会增加,特别是夜尿频繁。
而在糖尿病合并肾脏损伤之后,肾小球虽然能正常滤过血液,但肾脏内的原尿却可能无法被肾小管重新吸收;
所以肾病的初期,患者也会有小便次数增加的症状,整夜小便次数甚至是能达到5-6次;
2、蛋白尿:在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完善的情况下,健康者尿中蛋白指数含量极低,全天排出量小于150mg以下,在进行蛋白质定性检查时,表现出阴性反应。
而一旦患者肾实质损伤,大分子物质蛋白质就可能会渗透到尿液中,导致尿液中的蛋白含量超标,临床将这种异常表现称为“蛋白尿”,它是糖尿病肾病最为典型的表现。
患者在小便的过程中,由于蛋白质改变了尿液表面的张力,所以在尿液的表面上会产生大量细腻、绵密、类似于啤酒摇晃产生的泡沫;
3、小便减少:糖尿病患者在血糖超标、肾损伤的初期,会出现夜尿频率增加的症状。
但是,随着肾脏损伤逐渐严重,这种情况就可能会发生改变。所谓少尿,指的就是患者24小时内排出的尿液总量低于400ml,又或者是患者每小时尿量低于17ml。
一旦出现少尿症状,这往往是肾脏损伤严重,甚至是进入肾衰终末期后的表现,患者需及时就医进行检查;
4、小便异味:糖尿病受到尿糖、渗透性利尿的影响,尿液中原本就容易产生大量的细菌和微生物,导致尿液出现异常的气味。
而在糖尿病合并肾脏病变后,大量大分子蛋白、过度的氨物质渗透到尿液中,也会导致尿液有浓烈的臭味、特别是氨臭味明显。
如果近期糖尿病患者突然出现了以上几个表现,特别是莫名其妙的蛋白尿、小便频率减少,很可能就是患者肾脏已经严重受损的症状,需要第一时间就医进行尿常规、肾功能、影像学筛查。
一旦确诊为糖尿病肾病,越早干预、患者的预后也就会越好。
来源: 医说健康
糖尿病人“排尿”若出现5个异常,需重视,或是尿毒症来临的信号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利用缺陷所引起的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已经成为常见的终身性慢性疾病之一。
糖尿病虽然可怕,但它真正可怕的地方并不是单纯地引起血糖代谢紊乱,而是糖尿病会引起各种并发症,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与糖尿病有关的并发症多达100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疾病。
在所有并发症中,糖尿病肾病最为严重,如果将糖尿病肾病放任不管,那么就会诱发尿毒症。
糖尿病人“排尿”若出现5个异常,需重视,或是尿毒症来临的信号!
排尿减少:
在正常情况下排出的尿量与饮水量有关,如果正常喝水,在发现上厕所的频率逐渐减少或者没有任何的便意,就要考虑自己的肾脏是不是出现了问题,及早就医才能避免病变。
尿液很臭:
众所周知,肾脏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代谢排泄器官,如果肾脏病变,尿液的气味也会出现一定的变化,例如小便中带有难闻的鱼腥味。
血糖过高,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就容易使尿液散发出水果的甜味,患者不仅尿液出现味道,嘴巴还会散发出难闻的异味,例如烂苹果的味道。
血尿:
轻度血尿,在镜下检查时发现尿液中的红细胞增多,临床上也将其称为“镜下血尿”。
此外尿液已经肉眼可见地呈现出了洗肉水的颜色,又或者是其中含有血凝块,这就是所谓的“肉眼血尿”。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伴随无明显症状出现的血尿,大部分都是肾小球性血尿,与肾小球病变和损伤有关,需要及时就医检查。
蛋白尿:
肾小球有完善的滤过作用,肾小管有重吸收作用,所以身体中的蛋白质不会随着尿液流失。
而一旦肾脏功能受损,蛋白质就会大量流失到尿液中,在排小便时会发现在小便表面漂浮了大量细腻、绵密的泡沫,且久久不能消散。
夜尿频繁
如果发现自己白天排尿并不多,而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晚上排尿,并且出现频繁起夜,建议去医院进行肾脏方面的检查,请不要大意,有可能与肾脏衰竭有关。
糖尿病会发展为尿毒症吗?
糖尿病有的会发展成为尿毒症,有的不会发展成为尿毒症,但是发展成为尿毒症相对来说占多数。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功能障碍或者是外周对胰岛素应用障碍所导致的一种血糖升高的疾病,这种疾病可以影响到全身很多脏器,当影响到眼底的时候就称为糖尿病眼底病变,而影响到周围神经的时候,就称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当影响到肾脏的时候就称为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一旦起步是无法逆转的,肾脏疾病会逐渐地发展,最后发展成为肾衰直至尿毒症,糖尿病发展成尿毒症一般见于血糖升高10年以上而且控制欠佳的病人。
一旦进入尿毒症阶段,患者的生活质量是非常低的,而且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因此,有糖尿病的患者一定要严格的控制血糖,防止尿毒症的发生。
阅读延伸——如何稳定血糖?
无论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想使血糖完全达标,一定要做到如下5个方面:
1、管住嘴:管住嘴一定要注意,冰糖、白糖、含糖饮料肯定是不能吃,这些东西吃多了会升高血糖,另外还会转化成脂肪,不利于减重。
2、迈开腿:做力所能及的有氧运动,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跳广场舞、去健身房都是可以的,一天运动时间在半个小时左右。
3、及时调整降糖药物治疗:根据血糖的情况,在医生指导下用口服的药物,或者是配合胰岛素进行血糖控制,使餐后和空腹血糖都要达到正常范围,最主要的就是不能出现低血糖的反应。
4、进行血糖监测,血糖监测包括空腹血糖监测,也包括餐后的血糖监测:具体什么时候测,测多少次,根据医生的建议,以及根据血糖波动情况、饮食情况决定。
5、接受糖尿病教育:明白糖尿病血糖高的危害,如何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血糖达标的重要性。
#夏方养生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