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脚长水泡是糖尿病吗(脚上起小水泡很痒和糖尿病有关吗)

有源医声 0
文章目录:

命悬一线!七旬老人脚上长水泡导致截肢,糖尿病患者务必当心足下

#科普一下# #健康科普排位赛# #湖南身边事#

“只是一个黄豆大的水泡,没想到竟然要截肢”,七旬老人脚趾上的小水泡破溃,竟让她失去右脚及小腿,留下终身遗憾!

76岁的杨娭毑家住湖南省湘阴县,3年前发现血糖较高,并有口干、多饮、多尿等症状,未予重视,未监测血糖及系统服用降糖药物治疗。4个月前,杨娭毑发现右脚第五趾疼痛,并有一颗“黄豆”大小的水泡形成,以为是新买的鞋不合脚导致,想着多穿几天就好了,加上不痛不痒就没去管它。几天后,水泡出现破溃、发黑,还伴有出血及恶臭。

到了3月23日,老人的右脚第二、三、四趾皮肤也出现不同程度发黑,并且坏死的面积迅速扩大,疼痛也越来越明显,不能行走。家人赶紧将老人带到当地医院检查后被告知,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足并感染、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给予伤口换药及调控血糖等处理后,老人于4月12日来到湖南省人民医院骨关节与运动医学科王靖主任医师处就诊并收入院。入院后的双下肢血管彩超显示,老人双下肢动脉硬化并且不同程度狭窄,多处动脉管腔闭塞。

经过积极的降糖、抗炎、抗凝等术前准备后,4月25日,王靖主任医师带领贾真副主任医师等为杨娭毑施行“右下肢膝下截肢术”,以控制感染病灶。术后,老人伤口愈合较好,血糖控制相对稳定,遗憾的是永远失去了右脚和小腿。

“如果能定期监测血糖,按时服药,定期筛查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注意自我护理,做到早预防早治疗,悲剧就不会发生了”,王靖表示,糖尿病人由于血糖控制欠佳,很容易引起下肢动脉病变和周围神经病变。由于患者感觉减弱或消失,往往出现症状时很难察觉,容易因为修剪趾甲、泡脚烫伤等外伤引起的足部溃疡而导致足部坏死或感染,严重的还可能会导致截肢。

王靖提醒,糖尿病人一旦发现足部皮肤颜色发生变化,或者出现足部麻木、疼痛、灼热感、踩棉花感、脚无知觉、瘙痒或有蚂蚁爬等情况,应及时去医院检查,排除周围神经病变。足部发冷、足部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可能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信号,要及时去医院进行专业检查和治疗。

通讯员 湖南省人民医院 梁辉 蒋浩

脚上起水泡很常见,糖尿病患者要特别警惕,避免伤口感染

起水泡也算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问题了,比如烫伤、磨损等,谁身上没起过水泡呢?但是总有这么一部分人,特别是脚上起水泡之后,很有可能发展成严重的伤口溃烂和感染,他们就是糖尿病患者。首先,糖尿病患者起水泡的原因主要有下面几点:

第一,烫伤。这对于每个人都一样,烫伤了都会出现水泡。但是糖尿病患者往往有这样一个特点,下肢腿脚的灵敏度下降,比如在用热水洗脚时,自己把握不好水温,脚放进去温度高了也不知道,这就容易烫伤。不过这种情况往往是低温烫伤,温度并不是开水,可能只是五十度的水,但是在里面时间长了,并不必高温的烫伤差哪去。

第二,穿鞋磨损。这个也特别常见,比如穿了新鞋子可能不合脚,又比如走路太长,都会形成水泡。这种情况要及时找到原因,鞋子的问题要及时修整或更换,走路的原因以后要注意休息。

第三,不明原因出现水泡。其实不明原因只是说原因不太明确,自己不确定,可能是烫伤,可能是磨损,当然也有可能是下面这个原因:下肢周围血管病变。

血管病变常表现为血管狭窄甚至闭塞,往往会导致腿脚处于缺血的状态,这样时间久了组织细胞就会受损,细胞会破裂,组织液渗出就会形成水泡甚至血泡。这是最严重情况,下肢血氧饱和度不足,养分及药物供应有障碍,创面得不到恢复,很容易就感染了。可以说,大部分糖尿病足患者,都有或轻或重的血管问题。

上面也说了水泡易感染的其中一个因素——下肢缺血,除此之外还有神经病变,贫血,血糖、血液和血脂异常,低蛋白,年纪大,行动不便等等,导致水泡破溃之后,局部伤口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减弱,在高糖分的环境下更容易滋生病菌,最终伤口就会感染。有的患者发展速度很快,一两条时间整个脚就完全坏疽,真的非常恐怖。

所以,对于我们广大的糖尿病患者来说,特别是最近天气降温,大家用热水泡脚、用暖脚袋保暖,一定要避免出现烫伤出现水泡。平时也要多检查双脚,一旦出现可疑迹象,就要及时找医生详细检查,避免因耽误治疗给患者造成严重的伤害。

老糖友警惕脚底长水疱

本报讯 (记者 楚燕 通讯员 李白杨)集美65岁的李阿婆患2型糖尿病多年,一直口服中药控制血糖,起初药效不错,病情控制得很好,但是近半年来情况越来越差。一天早上醒来,李阿婆突然发现双侧小腿及足底长了好几个花生米大小、像是被烫伤的水疱。日前她到中山医院内分泌科检查,被诊断为“糖尿病性水疱病”。

中山医院内分泌科沈兴平主任医师介绍,水疱病发病率为5%左右,是属于糖尿病的特异性皮肤并发症。皮损酷似烧伤性水疱,直径为0.5厘米—1.0厘米,亦有2.0厘米—3.0厘米者,水疱周围会出现无炎症性红晕。水疱一般会出现在四肢远端,尤其手足背最多见,可单发或多发,单侧或双侧同时发生。该症状一般1—2周后即可消失,不遗留疤痕,但可能复发。如果在表皮下的水疱则病程较长,若局部合并感染,愈合后多遗留色素沉着的疤痕。

沈医生说,水疱病大多发病突然,无任何症状,该病多发生于患病时间较长、病情控制较差和全身营养不良的糖尿病患者,尤其多见于合并有神经病变者。该病有时会被误诊为天疱疮或类天疱疮,如果处理不当的话,还有可能会引起感染及病情反复。

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性水疱病可能会发展成糖尿病性坏疽。因此,沈医生提醒,一旦出现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做检查,以便及时控制病情。糖尿病性水疱病患者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护理:局部保持清洁,勤换衣服,每天用35℃—45℃的温水洗脚,勤剪指甲、趾甲,防止抓伤。由于水疱大多发生在足部,患者应穿宽松的鞋袜,防止过紧影响血液循环或擦破水疱引起感染。

2、治疗原发病:积极加强对糖尿病的治疗,有效控制血糖,纠正代谢紊乱,改善全身营养状态。

3、支持疗法:在积极控制血糖的同时,可给予营养神经及改善微循环等的药物治疗。

4、外科局部处理:较小的水疱局部可涂甲紫,不必弄破;较大的水疱,可在消毒后用注射器抽去液体或用手术缝合线贯穿其中引出浆液,再行局部包扎,定期换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