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6.7是糖尿病吗(血糖6.7是糖尿病吗要警惕了)
糖友血糖降到7以下才算达标?控糖标准公布,3类人标准各不相同
确诊糖尿病后,患者每天关心的无非就是如何管理血糖,才能达到标准。为了满足目标血糖值,人们坚持用药、调整饮食、坚持运动,希望能对降糖有帮助。但很多人仍然会出现血糖不稳定的情况,每次测出来的血糖值都不一样,到底血糖多少才算好?今天就带糖友了解清楚。
为何血糖总是不稳?3个因素是关键有不少患者表示,自己虽然一直都有意识地控制血糖水平,复查时医生却表示血糖不稳定,建议我多上点心。到底是什么原因引发了血糖波动?问题或许和3个因素有关。
首先,患者自身存在的慢性病可能影响血糖稳定。当你存在糖尿病合并高血脂、高血压等问题的时候,也可能导致血糖水平不稳定,对糖分调节能力变差,更容易引发血糖波动。
其次,用药依从性差会导致血糖不稳定。看上去每天都在吃药,但吃药的时间间隔、用药方法不对,也影响降糖效果。原本应该餐前服用的降糖药餐后才吃,又或者前一天是晚上睡前吃的药,第二天却改到了下午吃药,都属于用药依从性差,对降糖不利。
第三点是对控糖标准不了解。有些人觉得血糖只有降到7以内才算是达标,为此对自己的血糖要求非常严格。但事实上,对不同人群来说,目标血糖的范围也是不同的,了解清楚,对控糖更有帮助。
对糖友来说,不少人都觉得目标血糖应该是7mmol/L才算达标,为了达到这个范围,不断的控制饮食,甚至采取节食的方式来降糖。事实上,血糖的目标值,各不相同,若是一刀切,只怕还会带来不良影响。
人体内的血糖水平并非降得越低越好,超出身体能够承受的范围,也可能带来低血糖等问题,严重的还可能扰乱胰岛素的作用,对健康不利。
在这里公布对不同人群的控糖标准,3类人对照看看,自己的目标血糖到底是多少。
对普通的糖友来说,在确诊糖尿病后,不管是通过饮食调整、生活方式调整还是吃药降糖等方式,能够将血糖稳定在空腹血糖在7mmol/L以内,是一个比较好的水平,平时随机测量血糖值不超过10mmol/L比较好。
但是这个标准对3类人并不适用。
首先是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的控制范围能够达到5.3mmol/L以下比较安全,在进食大约2小时后,血糖不超过6.7mmol/L较为安全。特别提醒的是,这类人群孕期一定要警惕低血糖,当血糖低于4mmol/L时,小心血糖偏低。
第二类是老年糖友,在合并多个慢性病,并且有轻到中度认知障碍的时候,血糖范围也会放宽一些,能够保证空腹血糖在8.3mmol/L以内比较好,而餐后血糖不超过10mmol/L即可。
第三类是儿童和青少年糖友。对这些孩子们的血糖要求一般是空腹血糖不超过7mmol/L,和前面提到的标准一致。但另外还应该达到糖化血红蛋白指标低于6.5%。保持在这个范围内,才能避免对血管、靶器官等造成损伤。
对照这些标准,看看你平时对自己的控糖要求对不对?
提醒大家,血糖超标可不是一件小事情。当你经常出现血糖不稳定的问题时,也可带来4个并发症,威胁健康。
第一种:心脑血管并发症
血糖水平升高,可能导致血管渗透压发生变化,诱发血压升高,还可能带来血管堵塞、狭窄等问题,诱发心梗、中风等问题。
第二种:神经病变
比较典型的是手指、脚趾发麻,严重的还可能带来皮肤溃烂,红肿等病变。有不少患者也会因此出现糖尿病足。
第三种是肾脏病变
糖尿病肾病是威胁肾脏健康的一大杀手。肾脏无法正常的代谢体内的废物,也会更容易发生肾脏恶变,甚至增加肾功能损伤、肾衰竭的风险。
第四类是急性并发症
在短时间内血糖骤然升高,可能带来急性并发症,比如酮症酸中毒等,患者可能因此昏迷不醒,严重的还可能带来神经损伤,威胁生命安全。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目标值,你现在搞清楚了吗?了解适合自己的目标血糖值,才能有效地控制血糖范围,而不是将血糖降得越低越好。如果你无法长期稳定血糖水平,也可能让健康面临一些风险,带来4种并发症,威胁健康。
参考资料:
1、糖尿病人血糖血压正常标准和测血糖标准频率是多少·糖尿病之友·2022-01-27
2、有部分糖尿病患者可以不吃药?!控糖标准是什么?听听专家怎么说·北京卫视养生堂·2022-04-01
3、糖尿病的 6 个控制指标,看看自己达标了吗?·丁香医生·2019-08-31
空腹血糖6.7,将来会得上糖尿病吗?要不要用药?自己就能做评判
【专业医生天天与您说健康】
张先生体检空腹血糖6.7mmol/L,被告知要进一步检查,以排除是否发生了糖尿病。对此他想不明白,虽然空腹血糖是有点高,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空腹血糖大于7.0mmol/L,自己的空腹血糖还没达到这个值,为啥还不能排除糖尿病?难道这样的血糖也需要治疗?是不是也需要用药呢?
【医生评析】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血糖的关注,类似张先生这样的问题经常会被问到,实际上这些问题是因人们对血糖监测与糖尿病发生发展相关知识一知半解所引发的,那么检测血糖后如何看检测结果呢?这里为大家做些简要介绍。
如何检测血糖?很多人只测空腹血糖,不少体检对血糖的检测也只有空腹血糖这一项,实际上这种做法并不能对血糖正常与否做出明确评判。要知道评判血糖的高低必须同时看两个时点的血糖,比如正常血糖必须是空腹血糖3.9-6.1mmol/L以及餐后2小时血糖4.4-7.8mmol/L同时达标,两者缺一不可。
这是必须的,上面已经说到只有这两个时点 血糖同时达标才是正常血糖。但临床统计显示:大约有一半的人存在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2小时血糖却超标的情况,因此只测空腹血糖将错过及时发现餐后血糖异常的情况。
评判血糖正常与否的标准是什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给出了非常明确的标准,要注意标准中“和”与“或”。
- 正常血糖:空腹血糖3.9-6.1mmol/L和餐后2小时血糖4.4-7.8mmol/L
- 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6.1-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7.8-11.1mmol/L
- 糖尿病:空腹血糖大于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11.1mmol/L
当然需要,糖尿病前期表明机体自身血糖调节机制发生了障碍,如不加干预很快将进展为糖尿病。干预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如控制饮食、多做运动等等以及服用降糖药,前者是基础也是必须要做到的,是否需要用药需要对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做评估。
《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专家共识》对此给出了一个评估方法,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可对照以下六张表中的标准给自己评分。如六张表加起来的评分大于等于25分,提示发生糖尿病的风险越大,建议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服用降糖药,尽可能阻止与延缓进展为糖尿病的时间,不要过于担心用药对身体带来的副作用,要知道没有什么比血糖得到良好控制的获益更大。
注:BMI=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
【如果此文帮到了您,点个赞打个赏点击关注吧,一起学习交流更多健康知识】
推荐阅读十年前处于糖尿病前期,如今仍然没得上糖尿病,他是如何做到的?
空腹血糖6.7,算不算高?如何延缓进展为2型糖尿病?
前几天有网友问我,空腹血糖6.7mmol/L,算不算高不高?高不高其实要看跟谁比,跟正常人比,当然是高的。如果跟糖尿病患者比,这个血糖是不高的。其实,空腹血糖6.7mmol/L,是有问题的。在医学上,我们叫它空腹血糖调节受损,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糖尿病的前期。也就是说,这是一种介于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之间的状态,虽然还没有达到糖尿病的程度,但是也不远了。过几年,可能就是糖尿病了。
1、正常血糖
- 空腹血糖小于6.1mmol/L,糖负荷2小时后血糖小于7.8mmol/L
2、空腹血糖调节受损
- 空腹血糖在6.1~7.0mmol/L之间,糖负荷2小时后血糖小于7.8mmol/L
3、糖耐量减低
- 空腹血糖小于7.0mmol/L,糖负荷2小时后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
4、糖尿病的诊断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吃得多,喝水多、尿多,体重下降。
- 随机血糖大于等于11.1mmol/L
- 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0mmol/L
- 糖负荷2小时血糖大于等于11.1mmol/L
如果患者存在“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那么以上三个标准只要测到一次,就可以诊断糖尿病。如果没有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则需要改天重复测量1次,才能确诊糖尿病。如果重复测量没有达到糖尿病的标准,则需要定期的复查血糖。
空腹血糖:指的是至少空腹8小时以上的血糖。
随机血糖:指的是一天内任意时间的血糖,不管上一次吃东西的时间。
从上面血糖的标准可以看出,空腹血糖6.8mmol/L可能使空腹血糖调节受损,也可能使糖耐量异常。不管是哪一个,反正都是糖尿病前期是明确的。
糖尿病前期也就意味着成为糖尿病的时间不会远了,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推迟成为糖尿病呢?其实是有的。经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明显地延缓患2型糖尿病的时间。这样的研究有很多,其中我国有一项著名的“大庆研究”,给糖尿病前期患者巨大的鼓舞。
1、大庆研究的内容
- 该研究是从1986年开始的,从全国选取110660名志愿者,经过筛查选出577名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将这577名患者分为4组,其中一组为对照组,就是不进行任何的生活方式干预。另外三组进行不同的生活方式的干预,包括1组饮食干预、1组运动干预、1组饮食加运动干预。
- 运动干预为适量地增加休闲时间的运动量。饮食干预为增加蔬菜的摄入,减少酒精和糖的摄入。
2、研究方案
- 从1986-1992年,进行生活方式干预6年。然后在2006年进行20年随访;在2009年进行23年随访,在2016年进行30年随访。
- 在1992年主要是统计2型糖尿病的总体发病率的差别。在随后的第20年、第23年、第30年的随访中,主要是统计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糖尿病并发症这些方面的差异。
3、研究结果
- 在糖尿病发病率方面,经过早期6年的生活方式干预后,糖尿病总体的发病率下降了51%,而糖尿病发病时间延迟了将近4年。
- 在并发症方面,脑卒中(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发病率降低了25%,冠心病的发病率降低了27%,心力衰竭的发病率降低了29%,心血管疾病的发作时间平均延迟了4.6年。
- 在死亡率方面,脑卒中的死亡率降低了24%,冠心病的死亡率下降了40%,心衰降低了40%。预期的寿命,增加了1.44岁。
中国大庆研究的结果无疑是鼓舞人心的。对于糖尿病前期的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不仅可以延迟2型糖尿病的发病时间将近4年,而且降低51%的发病率。关键是早期进行6年的生活方式干预后,后面20年、23年、30年随访研究,带来的好处是长期存在的。
糖尿病前期患者,如何预防糖尿病,大庆研究已经给出了很好的答案。就是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包括饮食和运动方面。
一、首先,肥胖的人要减肥
如果你体重超标,首先要做的就是减肥,减肥后你可能会发现血糖正常了,血压正常了,血脂也正常了。肥胖的危害是很大的,对于糖尿病来说,肥胖会导致胰岛素的抵抗,而胰岛素是调整人体血糖平衡的,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胰岛素不敏感了,血糖自然会升高。
如何知道自己体重是否超标呢?
1、BMI
- BMI是体质量指数,是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比如有一个人,体重70kg(公斤),身高1.7米,那么BMI=70÷1.7÷1.7=24.2.
- BMI大于24,属于超重;大于28属于肥胖。
2、腹型肥胖
- 有些人可能整体看起来不胖,而且BMI也没有超标,就是肚子看起来比较大。如果男性腰围大于90厘米,女性腰围大于85厘米,称为腹型肥胖,也叫中心性肥胖,也叫内脏型肥胖。说明肚子里面都是脂肪,这种肥胖可能危害更大。
二、饮食方面
糖尿病前期患者,虽然没有达到糖尿病的程度,但是以糖尿病饮食来要求自己肯定没错。
1、合理的控制能量的摄入
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人体后都会变成能量,我们一方面通过食物转化成能量,另一方面,我们平常的各种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如果吃得多了,能量太多,平时消耗不完,就是能量过剩,在体内转化成脂肪,人就会发胖。同理,能力摄入过少,人就会变瘦。
糖尿病患者每天摄入多少能量可以通过计算得出。
- 首先,计算理想体重。一个人的理想体重=身高-105.比如170的身高,理想的体重=170-105=65Kg。
- 然后根据每天的劳动量来估算,比如每天休息不干活的,每千克体重消耗的能量是25-30千卡。轻体力劳动是30-35千卡;中度体力劳动 35-40千卡;重体力劳动40千卡以上。
- 比如做办公室的,可以算作轻体力劳动,每天摄入总热卡=65×30~35=1950~2275千卡.如果体重偏瘦的(BMI小于18.5的),可以按35千卡来算,体重正常的,可以按30千卡来算。肥胖的甚至可以按25千卡来算。(糖尿病患者如何制定食谱?可以参考我既往文章: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重要环节,如何设计食谱,才能吃的健康?)
2、食物的分配
- 主食所占能量为50%~60%。成年人每天主食的摄入量在250克~400克之间,肥胖的可以控制在200克~250克之间。
- 蛋白质占15%-20%,每天每千克理想体重摄入蛋白质在0.8克~1.2克之间
- 脂肪占总热量的15%~30%,饱和脂肪酸小于10%,胆固醇小于300毫克(1个鸡蛋胆固醇在250mg左右)
新鲜蔬菜可以多吃一些。另外,糖尿病患者可以适当地摄入一些水果对控制血糖是有帮助的。每天控制在200克以内,比如樱桃、李子、柚子、苹果、柠檬、西瓜、猕猴桃等都是比较合适的水果。
三、坚持运动
- 运动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对于血糖的控制很有帮助,尤其是肥胖的患者。建议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周运动5天,每天运动30分钟左右。
- 运动时心率控制在一个人能达到的最大心率的60%-70%。最大心率=220-年龄。
- 运动的形式不限,可以骑自行车、游泳、慢跑、兵乓球等。以自己的爱好来说,这样才能坚持下去。
四、定期的监测血糖
- 最后还要定期的监测血糖,一方面,监测血糖对自己具有督促作用,毕竟每周5天的运动,不一定坚持的下来,在饮食方面控制也是很难的。但是,定期的监测血糖,看到自己比较高的血糖,可能会有继续坚持的动力。
- 另一方面,血糖一旦没有控制好,可以及时地治疗。
- 糖尿病前期患者一定不能自暴自弃,认为反正血糖都高了,就胡吃海喝,没有节制。通过减肥、改善生活方式等手段是可以延缓进展为糖尿病的时间的。有些肥胖患者,减肥成功后,血糖还可能恢复正常。
我是坚持医学科普的陈大夫,对我的文章满意的,请给我点赞和关注,你的支持,是我创作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