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可以吃午餐肉(糖尿病可以吃的早餐)
糖尿病患者,吃肉有哪些学问?
糖尿病患者可以吃肉吗?
当然可以,肉肉这么美味。不只是美味,肉类也有重要的营养价值。有些糖尿病患者觉得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碰,整日“吃草”,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很多人更是因为害怕升糖,平日里一点荤腥都不沾。提到肉,连忙摆手。但事实上,肉是人体蛋白质的重要来源,肉类中有大量优质蛋白质,与植物提供的蛋白质相比,动物蛋白质更接近人体蛋白质,颗粒小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而且动物蛋白质含必需氨基酸较多,且赖氨酸含量较高,有利于补充植物蛋白质中赖氨酸的不足,组成更符合人体需要。因此,适当吃肉对糖尿病患者是有好处的,肉类还含有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素,如果完全不吃肉,对血糖控制还会适得其反。
既然吃肉有好处,是不是糖尿病患者就能放开肚皮使劲吃呢?
很遗憾,肉虽好,但健康更重要。肉是可以吃,但不能随便吃。有些糖尿病患者认为,血糖高只是因为主食、糖分摄入过多引起的,不吃主食、戒掉糖,多吃肉血糖也不会升高。但这种认识是不对的!
三大供能物质——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在人体内都可以进行氧化分解,作为能源物质使用。但它们供能有先后顺序,按照“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顺序供能。糖尿病患者体内糖类代谢发生障碍时,脂肪和蛋白质来供能,当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摄入量都不足时,蛋白质的分解就会增加。如果长期摄入过量蛋白质,过多的蛋白质可通过糖异生生成葡萄糖,从而引起血糖升高,而且蛋白质在人体内能转化为脂肪,长期高脂肪饮食也会加重胰岛素抵抗,逐步引发高血糖。而且蛋白质代谢后还会产生含氮废物,如氨、尿素及尿酸等,在体内堆积会伤害身体,需要及时排出。如果摄取适量的蛋白质,含氮废物会随尿液排出;但如果蛋白质过量,排出过多含氮废物就会增加肾脏负担,久而久之,可能引发肾损伤。如果每天进食以肉为主,甚至取代了谷物、豆类、蔬菜和水果等物质,也会造成纤维素摄入不足,出现便秘、水肿等症状。
糖尿病患者怎么吃肉才能既营养又不升高血糖呢?
那就要在选择上下功夫了。鱼肉是首选,鱼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这是人体所必需的物质。其次是鸡、鸭、鹅等家禽肉,相比常见的畜肉,鸭肉的蛋白质含量更高,其脂肪含量适中且分布较均匀,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也是很不错的食疗选择。牛肉中的锌除了支持蛋白质的合成、增强肌肉力量外,还能提高胰岛素合成的效率,其中的铬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葡萄糖耐量,硒能促进胰岛素的合成。一周吃1次牛肉即可。尽量不吃的肉食有:午餐肉、香肠、猪肉松、火腿、羊肉、猪脑、羊脑、牛脑、炸鸡。因为这些肉类含脂肪比较多,在吃肉时应尽量选择脂肪比较少的肉类。
糖尿病患者吃肉的量是多少呢?
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中的蛋白质摄入量控制与正常人相似,摄入蛋白质中要确保有30%以上的优质蛋白质,以防止患者出现负氮症,成年男性的蛋白质摄入推荐量为65g/d。一般糖尿病患者的蛋白质推荐摄入量为1g/(kg·d),肾功能异常(如有肾小球滤过率
总 结
糖尿病患者不是一点儿肉都不能吃,也不是多吃肉就能降血糖。关键还是饮食结构要合理,以低脂肪高蛋白肉类为主,烹调肉类少油少糖,结合日常运动,才能有效控制血糖。
(人卫健康)
糖尿病人吃肉:2种肉坚决不吃,另1种肉要多吃,血糖好享受美味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人到底能不能吃肉?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不能”,怕油、怕脂肪、怕吃了血糖飙升。其实不吃肉,才是更大的误区。
肉不是糖尿病的敌人,但选错了肉,才是真的“血糖杀手”。你吃的不是肉,是“升糖炸弹”还是“稳糖神器”,全看你怎么选。
最该避开的第一种肉,是加工肉制品。火腿肠、培根、腊肠、午餐肉,这类肉看着香,其实是糖尿病患者的大坑。
加工肉里不只有脂肪,还有添加糖、亚硝酸盐、钠含量爆表,这些东西不但对血糖不友好,还容易损伤血管,增加心脑血管风险。
英国牛津大学一项研究表明,每天摄入70克加工肉类,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19%。糖尿病本就是代谢紊乱,加工肉再一搅和,血糖控制更难。
第二种要远离的,是油炸肥肉。炸鸡、炸排骨、外焦里嫩的五花肉,看着诱人,吃完后血糖不升都难,尤其是吃得多还不动的人,几乎是自毁式进食。
油炸肉的问题不光是脂肪高,更在于高温破坏蛋白质结构,同时生成的反式脂肪酸、丙烯酰胺等物质,对胰岛细胞有毒性影响,久而久之,胰岛功能雪上加霜。
有趣的是,很多人以为只要不吃肥肉,瘦肉就安全。其实瘦肉也有坑。比如红肉里的肌红蛋白、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同样会影响胰岛素敏感性。
那该吃什么?答案可能让你意想不到——鱼肉,特别是深海鱼,不仅不升糖,还能稳糖。
鱼肉富含优质蛋白和Ω-3脂肪酸,能抗炎、改善胰岛素抵抗,关键是脂肪类型“好得很”。吃鱼的人,糖化血红蛋白更稳定,胰岛素用量也可能减少。
一项发表于《糖尿病护理》期刊的研究指出,每周吃3次以上深海鱼的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控制明显优于不吃鱼的人。
三文鱼、沙丁鱼、金枪鱼、鳕鱼这些都是非常友好的选项,清蒸、煮汤、微波加热,不用油炸就很好吃,还能减少烹饪中额外的脂肪摄入。
当然,鱼也不是吃得越多越好。每周3-5次,每次100克左右,对大多数糖尿病人来说是最佳量,吃多了反而可能带来重金属负担。
除了选鱼,烹饪方式也别马虎。糖尿病人最怕的是吃得“香”,但香味往往来自油、盐、糖的堆砌。少油、少盐、不加糖,才是控制血糖的底线。
很多人吃肉配米饭,问题就来了。高蛋白 高碳水容易让胰岛素“疲于奔命”。建议把主食换成糙米、燕麦或豆类,搭配肉类时血糖波动更小。
有些人会说,吃点鸡肉也不错,尤其是鸡胸肉。确实,鸡肉也是好选择,尤其是去皮鸡胸肉,脂肪含量低,蛋白质高,升糖指数也低。
但鸡腿肉、鸡皮,不建议多吃。因为脂肪含量比鸡胸肉高出一倍以上,吃多了还是会影响血糖波动,尤其是做成红烧、炸鸡块这类重口味,更不可取。
猪肉可以吃,但得吃得巧。推荐的是瘦猪里脊,脂肪低,饱和脂肪酸少,用水煮或炖汤的方式更适合糖尿病人。
牛肉也不是完全不能吃。瘦牛肉蛋白含量很高,但要注意控制量、不要搭配高油高盐的调料,比如黑椒酱、照烧汁这些。
羊肉相对更温热,容易上火,不建议多吃,尤其是血糖高而血脂也高的人,吃完容易火上浇油,血糖、血脂一起飙。
有的人可能会问,那内脏类呢?像猪肝、鸭肝、鸡胗这些?答案是,尽量少吃。虽然有营养,但胆固醇和嘌呤含量高,糖尿病人本身就代谢慢,吃多了容易造成负担。
所以归根结底,肉能不能吃,不是问题,吃什么肉、怎么吃、配什么吃,才是关键。
吃对肉,可以让糖尿病人吃得开心、血糖稳,还能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不至于因为长期饮食限制而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
但吃错肉,尤其是加工肉、油炸肉,不仅让血糖控制失控,还可能引发高血压、动脉硬化、脂肪肝等并发症,得不偿失。
所以建议糖尿病人每周合理分配:鱼类3-4次,瘦白肉2次,红肉1次以内,并控制总量在每日100-150克之间为宜。
肉虽然重要,但也不是所有营养的来源。蔬菜、全谷物、豆类、坚果的合理搭配,才能共同构建一个稳糖又多样的饮食结构。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糖尿病人到底能不能吃肉?答案是:可以吃,而且必须吃,但要吃得明白、吃得聪明。
吃肉不是罪,盲目忌口才是。真正的健康,不是靠“什么都不吃”撑出来的,而是靠“吃得对,吃得巧”慢慢调出来的。
肉,是糖尿病人的朋友,但前提是你得会挑这个朋友,别交错人了。
参考文献:
[1]张海波,刘文涛. 加工肉类摄入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关系研究[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4,30(03):56-60.
[2]王志强,李婧. 深海鱼摄入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研究[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3,31(10):789-793.
[3]周慧敏,陈立强. 糖尿病患者膳食结构与血糖稳定性的相关性分析[J]. 实用临床医学, 2024,25(01):112-115.
糖尿病患者吃肉类:三种肉坚决不吃,另一种肉要多吃,好享受美味
南方的冬日,热气腾腾的腊味饭刚端上桌,空气里便飘荡着咸肉、香肠的馥郁香气;北方的大雪纷飞里,羊汤锅里咕咚咕咚翻滚着肉块,韭菜花一撒,白胡椒一抖,整个人都被暖透了。一口肉下肚,幸福得像过年。
但有一种人,却常常在饭桌上欲言又止——糖尿病患者。爱吃肉,是人的天性,可糖尿病人到底能不能吃肉?吃哪种肉?不吃哪种肉?
会不会一口下去,血糖飙升、病情加重?偏偏,有些肉类“看着无害”,实则“暗藏杀机”,而有一种肉,却是糖尿病人的“健康搭子”。那么,这三种该避开的肉是哪三种?那一种吃了反倒有益?这其中的门道,远非“少吃油腻”这么简单。
糖尿病并不是“甜食病”。它的根子,在于胰岛素的分泌或利用出了问题,导致体内血糖调控机制失灵。
根据《2020年中国成人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2.8%,相当于每十个人里就有一个人被这个“甜蜜的负担”缠上。
而最令人警惕的是,六成以上的患者并未被及时发现和诊断,直到并发症找上门才悔不当初。糖尿病并不是“吃糖吃出来”的,它与饮食结构、生活方式、遗传、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而其中,“吃什么肉”,往往直接影响着血糖控制的成败。
第一种坚决不能碰的肉,是加工肉类。
香肠、腊肉、肉松、午餐肉,看似方便,味道诱人,但对糖尿病人来说,它们是典型的“甜蜜陷阱”。
有研究表明,加工肉制品中不仅含有大量的盐和脂肪,还常常添加亚硝酸盐、糖分和防腐剂。
2018年《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期刊就刊登了一项涵盖10余国、超过40万人群的研究,结果显示:每天摄入超过50克加工肉制品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增加,并且血糖波动更难控制。
不仅如此,加工肉类中的高钠含量容易引发高血压,而糖尿病本身就容易合并心血管疾病。高血糖加高血压,无异于在干草堆里点了两把火,烧得人措手不及。
第二种不能碰的肉,是肥肉。
有人说:“肥肉炖得好,胜过人间妙。”可糖尿病人若天天把五花肉当家常,恐怕得不偿失。
肥肉中富含饱和脂肪酸,这类脂肪不仅容易引起血脂异常、脂肪肝,还会加重胰岛素抵抗。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曾对8万多名女性进行长达16年的跟踪研究,发现饱和脂肪摄入越高,2型糖尿病的风险越大。
而我国南方沿海一带,重口味、喜油腻,常见“扣肉”“红烧肉”等高脂菜肴;东北、内蒙等寒冷地区,冬季靠肥肉御寒的传统仍未完全改变。殊不知,肥肉虽香,糖尿病人却要“敬而远之”。正所谓“嘴一时快,血糖受害”。
第三种要警惕的,是烧烤肉。
烧烤摊前排着长队,香气四溢,焦香四溅,但对糖尿病人来说,这种“焦香”背后,却藏着高温致癌物——杂环胺和多环芳烃。
这些物质不仅可能影响胰岛功能,还可能诱发肿瘤。在高温炙烤下,肉类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发生分解,形成这些有害化合物。
2022年《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指出,长期高频率摄入烧烤类食品的人群,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显著升高。而且,烧烤多配啤酒、甜辣酱、烤饼这类高升糖指数食品,简直是“伤上加伤”。糖尿病人若贪口一时,可能就得多扎几次胰岛素针。
说了三种不能吃的肉,是不是觉得“吃肉”这件事对糖尿病人来说简直是“想吃不能吃,吃了不敢吃”?非也。其实,有一种肉,不但可以吃,吃好了还能帮忙稳住血糖,那就是鱼肉。
鱼肉,是糖尿病人的“良配”。
鱼肉富含优质蛋白,脂肪含量低,且主要为有益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深海鱼中的DHA和EPA,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脂、抗炎。2021年《英国医学杂志》刊登的一项涉及20余万人群的荟萃分析发现,每周吃鱼3次以上的人,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吃鱼少的人群。
值得注意的是,鱼的种类也有讲究。草鱼、鲈鱼、鳕鱼、带鱼等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鱼类较为推荐,而油炸鱼、鱼丸、鱼罐头则和加工肉一样,属于“伪健康”食品,需慎选。
在饮食文化差异明显的中国,各地对“吃鱼”也有不同认知。比如江浙一带多以清蒸、红烧为主,山东人讲究“煎烹炸”,而广西、云南则习惯用酸汤炖鱼。
对糖尿病人而言,最推荐的吃法是清蒸或炖煮,少油少盐,最大程度保留营养。鱼汤虽白如牛乳,看着滋补,其实脂肪含量并不低,不建议频繁饮用。
说到底,糖尿病人不是不能吃肉,而是要“选对肉,吃对法”。控制好肉类摄入的种类、量和烹饪方式,远比一味忌口来得更科学。
还有一个有趣的小发现——2023年南京医科大学的一项人体实验研究显示,在饭前吃点富含蛋白质的瘦肉(如鱼肉或鸡胸肉),可以有效减缓饭后血糖上升速度。这不仅说明肉类并非“洪水猛兽”,还提示我们合理安排饮食顺序,也能起到控糖的作用。
当然,吃肉之余,搭配高纤维的蔬菜、杂粮,调整作息和运动,才是糖尿病管理的“王炸组合”。如同老话说的,“三分医,七分养”,饮食调理是关键中的关键。
再多讲一句,别小看日常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小习惯。有研究发现,晚餐吃得太晚、吃得太油,是导致夜间血糖波动剧烈的重要因素。建议糖尿病人晚餐尽量安排在晚上6点到7点之间,避免高脂高糖食物,晚饭后散步20分钟,有助于血糖稳定。
而在地域文化层面,西北地区主食以面食为主,肉类多以羊肉为代表,建议糖尿病人可选择瘦羊肉搭配大量绿叶菜食用;东南沿海多吃海鲜,适合选择低脂鱼类;江南地区则米饭为主,建议用糙米、黑米替代部分精米,减少血糖冲击。
肉,是人间至味。但对糖尿病人来说,吃肉不是“全不吃”,而是“择优而食”。三种肉坚决不碰,是防守;一种肉多吃点,是进攻。攻守有道,血糖自然稳如老狗。
中国人的饭桌千变万化,菜色五花八门,但健康的底色不能丢。糖尿病人照样能吃得有滋有味,只要懂得取舍,懂得节制。如同一位老教授所说:“饮食之道,贵在平衡;美味之上,先看血糖。”
参考文献:
[1]王丽,张峰,刘志远. 加工肉类摄入与2型糖尿病风险关系的荟萃分析[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2, 56(9): 1123-1127.
[2]李玉珊,赵晓华. 鱼类摄入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研究[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3, 29(4): 45-48.
[3]杨磊,陈建国. 饮食顺序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3, 15(12): 895-899.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