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得的糖尿病几率(年轻人得糖尿病可以治愈吗)
视频 丨 糖尿病离年轻人到底有多近?
根据202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最新数据,全球成人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达5.89亿。其中我国约占四分之一,卫健委2024年数据显示,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约为11.9%,也就是说每十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人患病,其中18岁到29岁人群的患病率已经来到了5%,30至39岁为6.5%。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表明年轻人患病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更高,维持健康的体重真的很重要。
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得糖尿病?医生:若有这3种习惯,趁早戒掉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得糖尿病了?”
小陈把话题引到了一个话题上,稍微有些沉默的好友突然开口了:“对啊,感觉这一两年身边好多人检查出了糖尿病,特别是年轻人,怎么会这样?”
小王的眉头微微皱起,似乎正在思索着原因,他自己不久前才刚被医生警告,体重偏重,血糖已经超出了正常范围,医生提醒他要控制饮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成为糖尿病的“新主力军”,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特别是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曾经只出现在中老年人身上的疾病,逐渐向年轻群体蔓延。
很多年轻人并未将糖尿病与自己挂钩,觉得自己身体好,年轻气盛,不需要担心这种“老年病”。
糖尿病的发生并非偶然,它与个人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长期的高糖饮食、过度的压力以及体重超重,这些习惯正在悄悄地吞噬着年轻人的健康。
一个年轻人如果持续保持这些习惯,他所面临的不仅是体重增加、皮肤问题、血糖波动,甚至可能因为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前进入糖尿病的“门槛”。
长期高糖饮食是糖尿病年轻化的首要元凶,现代社会,尤其是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许多人对快餐、甜品和高糖饮料情有独钟。
含糖量高的食品,短时间内会让人感觉充满能量和满足感,但这些食物的能量大部分都是来自糖分,过量的糖分摄入最终会被转化为脂肪储存在体内。
若长期食用大量高糖食物,会使得胰岛素分泌不断增加,进而导致胰岛素抵抗,也就是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度降低,最终无法有效利用血液中的糖分,导致血糖过高,形成糖尿病。
很多年轻人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往往把过多的糖分摄入当做一种享乐的方式,而忽视了这背后可能带来的健康隐患。
比如,平时喝的高糖饮料、吃的蛋糕、巧克力和冰淇淋,虽然美味,但这些食物中的糖分超出了身体的承受范围。
尤其是一些年轻人有长期食用含糖量极高的零食的习惯,这些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会直接导致血糖波动,使胰腺和胰岛功能过度负担,进而出现代谢问题。
除了饮食,压力过大也是导致糖尿病早发的原因之一,现代社会中,年轻人面临的生活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长时间的焦虑、紧张和不安,不仅影响心理健康,也会加重身体的负担。
很多年轻人并未意识到压力与血糖之间的关系,虽然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大是常态,但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减压措施,长时间处于压力之下,必然会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特别是长期焦虑、失眠、过度劳累时,体内的激素水平会紊乱,免疫功能和内分泌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压力过大所导致的激素分泌异常,将直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及其作用,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第三个习惯是体重超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年轻人的饮食习惯越来越不规律,加上久坐的生活方式,导致体重逐渐增加。
体重过重会增加身体的脂肪储备,尤其是腹部脂肪的堆积,腹部脂肪过多会释放出大量的脂肪酸,这些脂肪酸进入血液后,会干扰胰岛素的正常作用,使胰岛素无法有效将血糖转运到细胞中去,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让很多人产生了“坐着赚钱、吃着喝着”的习惯,久而久之,身体的代谢功能逐渐减弱。
长期没有运动,热量消耗不足,加上饮食结构的失衡,导致身体容易堆积多余的脂肪,体重过重不仅仅影响外观,更重要的是对身体内部健康的隐患。
高糖饮食、过大的压力和超重这三大不良习惯,不仅会导致血糖升高,还会直接影响身体的代谢功能,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养成低糖、高蛋白、高纤维的饮食习惯,减少高糖食物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有助于保持血糖稳定,避免因饮食问题引发的健康隐患。
压力管理同样不可忽视,学习如何释放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的时间,能够有效减轻心理负担,避免由压力引发的健康问题。
减压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冥想、深呼吸、瑜伽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保持心态平和,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内分泌平衡,从而降低糖尿病的风险。
那么,除了饮食控制、运动和压力管理,糖尿病是否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进行有效的干预和预防呢?
虽然糖尿病的发生通常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早期的血糖异常往往不会有明显的症状,特别是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往往会忽略一些细微的症状,直到问题严重时才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定期体检不仅限于血糖检测,还应该包括其他相关项目,如血脂、肝肾功能检查等,这样可以全面了解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其他可能影响健康的问题。
糖尿病前期的症状通常表现为轻微的血糖升高和胰岛素抵抗,这时候通过改善饮食、增加运动和控制体重等措施,可以有效防止糖尿病的发生。
有些人可能会因为暂时未达到糖尿病的标准而松懈,但事实是,糖尿病前期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危险信号,积极干预能够显著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几率。
现代年轻人常常面临过度的工作压力,常常熬夜或作息不规律,这些都会对身体的代谢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预防糖尿病并不是一件难事,通过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调整饮食结构,保持合理体重,减少心理压力,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监测,完全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的风险。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得糖尿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刘洋.不同年龄糖尿病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多支血管病变不完全血运重建的预后分析,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4-11-08
只有老年人才会得糖尿病?慢性病开始找上年轻人
*本文为《半月谈》2025年第2期内容
不久前,浙江海盐28岁的淼淼(化名)早上醒来头晕目眩,前往医院就诊。没想到化验结果出来后,淼淼血糖“爆表”,静脉血糖高达56mmol/L!到医院后,淼淼一度意识不清,处于昏迷状态。经检查发现,淼淼这是典型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现象,如不及时抢救,会有生命危险。
为什么28岁的年轻人会得糖尿病?医生在追问病史时了解到,淼淼每天至少喝1至2杯果茶或含糖碳酸饮料,也酷爱甜食,再加上平时工作忙,运动少,发病很正常。
淼淼并非个例,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健康科主任臧嘉捷介绍,近几年上海市居民膳食与健康状况监测结果显示,成年居民饮用含糖饮料率为67%,中小学生含糖饮料饮用率更是高达90%,饮用频率≥1次/天的占比21%。一些畅销饮料的单体含糖量很高,一瓶445毫升的维C饮品有42克糖;一瓶500毫升的雪梨汁有60克糖,远超《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提出的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25克的限额。
糖尿病老年人才会得?其实不然
近年来,因营养过剩、糖摄入过量导致的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病呈年轻化趋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肥胖疝外科主任姚琪远表示,糖尿病患者中开始出现初中年龄段甚至小学年龄段的孩子,这些孩子通常伴有肥胖、胰岛素抵抗,部分还有高血压。“难以想象一个12岁的孩子,血糖超过20,血压也有200。”姚琪远说。
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过去40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达11.2%,青少年患病率增长更为迅速。
检测血糖
“人们总认为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病,其实不然。”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医师谢壮丽说,不少年轻人常年保持高油、高糖饮食,有久坐不动、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这些都会造成慢性疾病早发。
专家认为,当前家庭、学校和社会对青少年健康教育不足,在限制不健康食品广告、提供健康食品选择等方面政策不足,也是加剧这一趋势的原因之一。此外,慢性病发病初期不易察觉,往往让人掉以轻心。谢壮丽表示,不少年轻的糖尿病患者,都是出现急性并发症才到医院看病,这个时候,一般已经错过了干预的最佳时期。
守护青少年健康,倡导健康生活习惯
2024年3月,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启动“首批营养健康指导试点项目”,对参与试点的饮料中的糖、脂肪等含量进行“营养选择”ABCD四级分级标识,供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参考。“新加坡等国家已将此举作为强制监管政策。”臧嘉捷表示,希望国家层面加快出台相关政策,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品的摄入,鼓励食品企业开发更多健康食品,倡导健康饮食新风尚。
“政策改进固然重要,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也很重要。”谢壮丽说,体形肥胖、饮食不节制、久坐不动、缺乏运动锻炼、有糖尿病家族史等人群是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高发人群。“考虑到这些疾病在早期的隐匿性,我们应更加注重对青少年的健康监测。同时在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对青少年儿童饮食和运动的指导,保证他们的户外活动时间。”
全民健康意识的提升离不开基层医疗体系赋能。姚琪远建议,权威医学体重管理中心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合作,将体重管理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向签约居民提供合理膳食、科学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指导。
半月谈记者:袁全 程思琪(参与采写:巴庚)
原标题:《慢性病找上年轻人》
来源: 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