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传染人吗(糖尿病人可以共用碗筷吗)
糖尿病是传染病吗?为什么说一人得病,全家遭殃?答案很好理解
不少人表示,自己在四十来岁的时候被查出了糖尿病,一直都有好好的接受治疗,谁知道没多久之后,自己的另一半也被查出糖尿病。这让他有些怀疑,难道糖尿病是一种“传染病”?为什么一个人得病,家里人也会跟着得病?
首先,我们需要肯定的回答大家,糖尿病不是传染病。不存在因为你得病了,所以伴侣被你“传染”得病的说法。那有人要问了,既然它不是传染病,为什么我患病后没多久,我的另一半也查出了糖尿病?
一人得病,全家遭殃,往往和3个因素有关
诱因一:家族内相同的基因
在一家人中,可能因为遗传的因素,让人体内存在相同的基因,从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会更高一些。比如在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中,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也会比较高。这一点可能让糖尿病患者出现一定的家族聚集性。
诱因二:生活习惯相近
这和很多夫妻病的出现也有一定的关系。受到人们生活习惯的影响,夫妻两可能都存在久坐不动、懒得动弹的问题,或者受到相同的作息习惯的影响,都存在熬夜通宵、作息混乱的情况。受到这些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人体出现血糖波动的风险也比较高,诱发糖尿病的风险也比较高。
诱因三:饮食习惯差
因为是一家人,所以在吃饭方面往往相似性还是比较高的。如果一家人吃饭的口味都比较重、饭量比较大,并且进食的习惯比较差,经常出现不吃早餐、吃饭不规律等情况,那么出现糖尿病的风险确实会比较高一些。
在夫妻间,父子之间,这种因素导致糖尿病会“传染”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当你发现自己身边的人,都存在这样的进食习惯,或许在潜移默化中,你和糖尿病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了。
如果你能认识到糖尿病的出现和这些因素有关,也就很好理解,为什么一家人中有一个人得糖尿病,其他人患糖尿病的风险也会比较高了。
当家人出现糖尿病,你该如何预防?
很多糖友在家里往往是比较注重生活方式的调理的。光是自己注重健康生活还不够,最好带着家人一起调整生活习惯。
比如,在吃饭方面,糖友要严格的控制摄入的热量以及脂肪含量,减少高碳水食物的摄入,避免引发血糖波动。而对没有得糖尿病的家人来说,也可以配合糖友采取高膳食纤维,低糖低脂的饮食方式,只是可以略微宽松一些,不用过于严格的控糖。
还有,对家族中存在糖尿病史的人群来说,在40岁之后定期体检血糖也是预防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之一。糖尿病的出现也有一个前期阶段,在这一时期如果能够及时的察觉到异常,也有望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调理来逆转糖尿病。就不用后半辈子都靠降糖药来稳定血糖了。
由此可见,糖尿病并不是传染病。而一人得病,全家遭殃的说法其实和3个糖尿病的诱因有很大的关系。当你发现身边有人得糖尿病,也应该及时的引起重视,注重提前预防和提前筛查,以便于保护自己的健康。
参考资料:
1、一人得糖尿病,全家被“传染”?这些容易被“传染”的情况要知道·北京卫视养生堂·2018-11-15
2、全世界夫妻:听说过“夫妻相”,竟然还有“夫妻病”·光明网·2019-10-31
3、一人糖尿病,全家都要小心被“传染”!五条防控知识保护家人!·健康时报·2018-11-3
一人患病,全家危险!糖尿病也能“传染”?3招+2汤,帮你稳血糖
作为一个迅速崛起中的“糖尿病大国”,中国正陷入糖尿病带来的困境!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攀居世界首位。
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越来越高,而且呈年轻化趋势非常明显,与此同时,很多人都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
如果家里有人患有糖尿病,那么家里的其他人,特别是子女患病的比重会变高;甚至没有血缘关系的伴侣患病的概率也会升高。
糖尿病真的会传染吗?
糖尿病会传染?
糖尿病当然不是传染疾病,但确实会“传染”给家人!原因在于以下两点:
1.有着相同的不良生活方式
90%得糖尿病的人都有吃得多、饮食油腻、爱喝饮料、生活作息不规律等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
在中医看来,是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脾胃功能出了问题。“脾统血”——如果脾胃出问题,血糖就堆积在血管中,就出现高血糖。
通常,一家人的生活习惯是相似的,所以,当其中一个人因此得上糖尿病,那其他人也在危险的边缘!
2.基因遗传
糖尿病具有遗传性,如果父母都有糖尿病,孩子得糖尿病的概率会非常高。
所以糖尿病高危人群更应该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尽量降低被“传染”的可能性!
血糖高的表现
1.身体经常感觉到疲惫乏力
血糖较高,会导致体内的糖代谢及运转发生障碍,再加上体内存在大量气体,继而就会导致患者经常感觉到疲惫乏力的问题。
2.经常存在口渴口干的问题
哪怕饮用了较多的水,但是却依旧会感觉到十分的口渴,表明血糖水平正在变高,且血黏度也处于较高水平。
3.舌裂
在中医看诊时,发现病人有舌裂的现象,说明病人的脾胃功能偏差。而这种情况下,如果有家族糖尿病史,不论年纪,患病几率都会更高。
血糖高,如何改善?
1.运动
抽出时间可以进行慢跑,或者快走,持续40分钟到一个小时,微微出汗就好。注意运动前后一定多喝水,不然容易伤津液。
中医认为“肺主皮毛”,太阴主“开”,手太阴肺开在上,表现就是出汗;足太阴脾开在下,表现就是大小便。
通过运动出汗,增强了肺经的功能。当肺经能力增强的时候,帮助足太阴脾开在下,促进了脾胃功能的恢复,所以促进了血液质量的提高,高血糖的情况得到缓解。
2.泡脚
艾叶、生姜、花椒泡脚20分钟,泡到身体微微出汗。
泡脚可以促进身体代谢,排出体内垃圾,恢复脾胃功能,而且更有利于睡眠。注意出汗后及时补充水分。
3.长期恢复脾胃功能
在中医上看,糖尿病是脾胃功能出了问题,那就要做好长期恢复脾胃功能的准备。经方用药侧重在恢复脾的清升功能,胃的浊降功能,还有肝的疏泄功能。
推荐几个方法,帮助糖友们控制血糖。
猪胰汤
猪胰一条、玉米须15克,共同煮汤,喝汤吃胰。
每日服用,也可只饮汤。症轻者每日半条猪胰即可。
地黄汤
干地黄30克,煮茶代饮。每日煎二次,每日服用。煮时约用水一碗半煮为一碗,再煮时仍成一碗,可服二次。
地黄有抑制糖尿的作用,而且地黄同时能抑制其他食品中碳水化合物里的糖分。
注意:地黄的分量最好依据血糖指数有所増减,18—60克均可。服用期间需及时测量血糖指数。
另外,适用于控糖的常用中药还有:西洋参、沙参、茨实、玉竹、天冬、麦冬、百合、女贞子、胡麻仁等。
糖尿病病人一般并发症较多,伴随的诸多症状一定要咨询医生,辨证地调理。
糖尿病真的会“传染”!一人中招,全家患病风险加倍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通讯员 刘千
你知道吗,糖尿病有遗传风险,与糖尿病患者有血缘关系的人,得糖尿病的可能性比较大;糖尿病也可以“传染”给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
此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一项研究证明:家人、配偶之间一些相同的生活方式,会影响糖尿病、肥胖、代谢综合征及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
也就是说,因为同一家人,饮食结构差不多,生活习惯差不多,运动习惯差不多,处在一个相似的环境中互相影响。这里指的“传染”的原因有两点:遗传是原罪;不良的生活方式是最主要的因素。
图:视觉中国
怎么判断自己被“传染”了糖尿病
糖尿病早期表现不一定明显,但还是有一些蛛丝马迹可以起到提示作用,出现下列情况应予以警惕,及早到医院检查:
不明原因的疲乏无力、肌肉酸痛、肢体水肿;
经常或反复发生感染,如呼吸道、泌尿道感染,霉菌感染、皮肤毛囊炎等;
容易生疮长痈及皮肤损伤,伤口不易愈合;
皮肤瘙痒明显,尤其女性外阴瘙痒可为糖尿病首发症状;
手足皮肤感觉异常,如蚁走感,麻木感,针刺感或刺痛;
视力减退,尤其是双眼视力减退者;
餐前易出现心慌、饥饿感、出汗、颤抖等症状,进食后即可缓解者。
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血糖”的测定值:如果空腹血糖大于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11.1mmol/L就可以判定为糖尿病。
怎么样预防糖尿病“传染”?
健康饮食:记住5个一点
研究表明,增加全谷物、果蔬、鱼、禽肉等膳食摄入,同时减少红肉、加工食品、甜饮料及淀粉质食品的摄入,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预防糖尿病,饮食可以记住5个一点:
杂一点:甭管荤菜、素菜、粗粮、细粮,什么都吃,而且种类越多越好;
淡一点:少盐、少油、少麻辣,清淡饮食最养胃;
鲜一点:食物越新鲜、越时令越好,多吃天然食物,少吃加工食品;
素一点:青菜豆腐保平安,肉食的比例一定要降下来;
少一点:一餐吃到七八分饱就可以。
适量运动:每天运动30分钟
如果要想达到预防糖尿病的效果,建议每天运动30分钟。不管是散步、慢跑还是游泳,可以减轻体重,也能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因为运动可以改善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所以多运动对预防1型糖尿病至关重要。
图:视觉中国
注意放松和休息
紧张的工作、生活会让人体一直处于战斗模式,再加上情绪波动不稳,血糖可能居高不下,时间一长就容易导致糖尿病。
一定要学会放松,比如做做瑜伽、冥想、散步、听轻音乐,尽量让自己卸下重担,血糖自然而然就会下降。
另外,睡眠不足也是大忌,神经系统得不到休息,就影响身体对血糖的调节。长期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得糖尿病的风险会翻倍,所以尽量不熬夜。
戒烟
有研究显示,与不吸烟人群相比,主动吸烟人群的糖尿病风险要高出37%;在不吸烟人群中,那些长期吸入二手烟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比不吸入二手烟的人高22%。
限酒
过量饮酒会损伤身体器官、引发疾病,造成胰岛的损害。胰岛损害后,胰酶和胰岛素释放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糖代谢,导致糖代谢紊乱,脂肪聚集,最终形成糖尿病。
定期血糖检查
家里有糖尿病患者,那你也一定要提高警惕。30岁以后最好每年都测一次血糖,一旦发现血糖偏高可以早诊断、早治疗,及时控制事态的发展,止住“糖尿病”的脚步!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