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型糖尿病阳了转一型(2型糖尿病gada阳性)
中医在2型糖尿病调治中有很好的效果,可以对症试试以下方法
目前中国人患糖尿病的绝对人数已经超过了1个亿,而且还在迅速增加的过程之中,糖尿病已经不仅仅是医学问题,而是演变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今天我们不妨换个角度,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一下糖尿病吧!
分为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论述。
第一、
中医没有"糖尿病"这个概念,而是归类于"消渴"的范围之内。
消是消磨消瘦消解的意思,渴当然是指口渴了。身体消瘦的同时口渴喝水多,这就是中国古代的人们对糖尿病的认识,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广为人知的"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
大致上,消渴属于糖尿病的中重度阶段。从诊断环节开始,中医就重视患者的主观感觉,不重视化验检查结果,这是中医产生发展过程中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历史原因造成的,后续的治疗目的当然也就是消除症状了。也就是说,中医更加重视患者的感觉是否良好。而建立在化学检验基础上的现代医学对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空腹和餐后二小时血糖数值,患者的主观症状仅作为参考,而治疗目的在于控制血糖的数值在正常或者接近正常范围。
第二、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病因病机是脾肾阳虚。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认识已经进展到八重奏了,其中最基本的两条是胰腺的阿尔法细胞分泌升高血糖的胰高血糖素异常增多,贝塔细胞分泌降低血糖的胰岛素相对或绝对减少。
此外还有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异常,肝脏调节糖类储存异常,肾脏排泄葡萄糖功能异常,中枢神经系统调节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肌肉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障碍,脂质代谢紊乱这六项。
如何把中医的病机与现代医学的八重奏对应起呢?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医理论里的脾就是现代医学的胰腺,而中医的肾则还包括了现代医学的中枢神经系统,因此胰腺阿尔法和贝塔细胞的分泌功能,胃肠功能障碍可归于脾虚,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和肾脏排糖障碍则可归于肾,肝脏调节障碍,肌肉脂肪组织摄取利用萄糖糖障碍,脂质代谢紊乱就只能归因于虚了。
没错,消渴症的病因病机中肯定有虚,到底是阴虚还是阳虚呢?
一般来讲,阴虚表现为热象,阳虚表现为寒象,表面上的口渴多饮似乎正是阴虚的表现。但是不要忘记,阴为物质阳为功能,肝脏功能障碍,肌肉和脂肪摄取障碍,脂质代谢紊乱都是功能上的异常,因此应该定义为阳虚。而很多病人临床表现出来的上热下寒心肾不交的症状,正是糖尿病本虚标实肾阳虚衰的本质表现。也就是说,2型糖尿病的阴虚是表象,阳虚才是本质。搞清楚这一点非常重要,它决定了后面的治疗原则和用药方案。
第三、
中医治疗2型糖尿病的目的不是降低血糖,而是改善症状,这要通过扶助阳气的治疗手段实现。前面说过,中医把糖尿病归入"消渴",古代的中医当然不会有现代的实验室检验条件,想到去化验血糖和尿糖,当然也就不会把控制血糖消灭尿糖作为糖尿病的控制目标了,更加不会把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归因于血糖控制不佳了。
本着扬长避短的原则,中医主要着眼于减轻三多一少的症状和糖尿病并发症的相关症状,比如视物不清,头晕胸闷,手足麻木,小便混浊等等。中医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主要原则就是补益脾肾的阳气,打通阻滞的经脉气血,恢复体内正常的气机循环状态。
第四、
如何扶助阳气。首先是要保护体内残存的阳气,而不要破坏它。比如不熬夜按时睡觉,不发怒情绪稳定,不吹空调不吃冷饮,不乱用寒凉去火的中药和西药,规律的进行中低强度体育锻炼,这些都是从点滴小事出发保护阳气的有效办法。
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采取治疗措施来扶助阳气。具体而言,内服中药的方剂主要采用附子理中丸、参苓白术散、附桂地黄丸、右归丸等方剂。应用附子、人参、黄芪、鹿茸等壮阳之品配合大剂量地黄、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玉竹等养阴之品,所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是也。再加上牛膝、肉桂、车前子等引导上焦之虚火下行命门,慎用黄连黄柏等苦寒清热之品以防损伤正气。无论针灸还是中药,都需要长期坚持应用才有效果。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嘛!追求快速根治糖尿病是不现实的,往往会适得其反。
总之,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的现代医学在糖尿病的诊断治疗管理过程中占据统治地位,中医中药居于辅助地位。现代医学从细微之处入手,注重生化指标和病理改变;而中医从整体着眼,更加重视有效改善症状。临床工作中应该以现代医学为主,中医中药为辅,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手段。对于中医中药的作用要客观评价,既不夸大疗效也不妄自微薄,在防治糖尿病的工作中有所作为。
温馨提示:
总之,今天把这些中医的知识总结出来,供大家来对照自己。如果怀疑自己证属此类,也不要急着应用,一定要在专业中医师的辩证指导下,确认无误之后再进行运用,切勿擅自服用,以免耽误病情。毕竟,中医讲究辩证施治,一人一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己的问题。
请把这篇文章转发给所有糖尿病患者看到
最后,我还想提醒各位朋友,健康人生拒绝糖尿病,每天锁定这里,关爱身体健康从阅读一篇有价值的中医知识开始。
2型糖尿病真的可以用中医治愈吗?从瘥后防复到带病延年的思辨
#二型糖尿病真的能用中医去治愈吗##血糖##糖尿病##高血糖##糖尿病吃中药,能根治吗#
诊案记录显示,37岁的程序员赵某在中药干预下,空腹血糖从9.6mmol/L降至5.7mmol/L并维持两年。
这似乎印证了《黄帝内经》"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的智慧——中医治疗的终极目标不是与疾病对抗,而是重塑机体"阴平阳秘"的内稳态。
但必须清醒认识:所谓"治愈",在现代医学语境与中医哲学体系中存在本质差异。
【核心病机再认识】
- 中医视角:
• 早期(脾瘅期):"膏浊内蕴"致中满内热
• 中期(消渴期):"壮火食气"致气阴两伤
• 后期(消瘅期):"久病入络"致脏腑衰败 - 现代医学转化:
• 胰岛β细胞功能保留程度决定逆转可能性
• 胰岛素抵抗的可逆窗口期约3-5年
• 脂肪异位沉积是代谢记忆的关键靶点
【中医干预四维评价】
一、症状维度
• 典型改善:消谷善饥、夜尿频多等"标证"消除
• 深层调节:舌下络脉迂曲度、甲襞微循环等"络病"指标改善
二、功能维度
• 脾胃运化:D-木糖排泄率提升反映吸收功能恢复
• 肝疏泄:胰岛素分泌第一时相重建提示β细胞应答改善
三、代谢维度
• 血糖波动系数(MAGE)下降
• 晨起皮质醇节律正常化
四、生命质量
•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优化
• 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下降
【临床实践三原则】
- 时机选择
• 黄金窗口:确诊3年内,BMI≥24kg/㎡,C肽≥1.1ng/ml
• 谨慎干预:病程10年以上,已出现微量白蛋白尿 - 目标设定
• 理想状态:脱离降糖药物,HbA1c<6.5%维持3年
• 现实目标:减少药物种类/剂量,阻断并发症进程 - 疗效判定
• 短期(3月):血糖波动幅度缩小
• 中期(1年):胰岛素敏感性提升
• 长期(5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下降
【重要警示】
- 绝对禁忌情形
• 空腹血糖>16.7mmol/L伴酮症
• 已进展至临床蛋白尿期
• 频发低血糖不自知者 - 认知误区
• "治愈"≠永久停药:需终身维持生活方式干预
• 中药降糖≠替代胰岛素:胰岛功能衰竭期仍需基础治疗
• 个例成功≠普适方案:遗传背景决定30%疗效差异
【中西医协同路径】
- 急性期:西药控糖盾牌 中药减毒增效
- 缓解期:中药固本培元 营养运动筑基
- 维持期:节气针灸调枢 代谢指标监测
【结语】
《金匮要略》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未病思想,恰是中医应对2型糖尿病的精髓。
临床数据显示,早期患者通过系统干预,5年缓解率可达67%。
但所谓"治愈",本质是建立新的代谢平衡点。
正如扁鹊所言:"医之治病,激发生机而已"。
患者需明白:真正"治愈"糖尿病的,是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而中医是这种能力的唤醒者与守护者。
糖尿病患儿阳后出现以下症状,可能已经酮症酸中毒或者低血糖!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通讯员 祝瑶玲 张冰清
随着“阳”圈的逐渐扩大,身边不少糖尿病的孩子也纷纷中招。当本就需要注意日常血糖和胰岛素用量的“小糖宝”变成了发烧咳嗽的“小阳人”,可真是愁坏了家长。
“医生医生,我们家宝宝有糖尿病,是不是更加容易感染新冠啊?”
“孩子今天血糖测出来很高,跟阳了有关系吗?”
“感染新冠后,我家宝宝血糖忽高忽低,我该怎么调整胰岛素用量?”
……
家长们通过微信向浙大儿院内分泌科的医护人员发来了求助提问,医护人员不仅在微信上对家长的疑问一一作出了解答,还在科室主任董关萍主任医师的带领下,将糖尿病患儿家长重点关注的问题和回答进行了整理汇总,供家有糖宝的宝爸宝妈们参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有糖尿病更加容易得新冠吗?NO!
目前尚无权威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糖尿病患儿们更具有新冠易感性。但在新冠爆发流行的趋势下,无论是健康儿童还是糖宝,都有极大的感染风险。
而数据显示新冠患者重症及死亡病例多发生于有基础疾病者,而糖尿病则是除外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危险因素;此外COVID-19的初始变异株可诱发糖尿病患者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高渗性高血糖状态(HHS)以及重度胰岛素抵抗。
所以糖尿病患儿的父母们不可掉以轻心,仍需做好防护、注意卫生,防患于未然。
患上新冠以后,血糖是会升高还是降低?都有可能
一方面,在感染、发热的刺激下,身体会分泌大量的应激性激素(如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这些激素能够提高机体对刺激的适应能力,但同时,它们能够抵抗胰岛素的降糖作用,使糖尿病患儿们的血糖迅速攀升。
另一方面,由于新冠引起的反复呕吐、咽痛、味觉丧失、食欲下降可导致摄入的急剧减少,碳水化合物来源减少,使血糖降低。
这两方面互相影响,使的血糖的调节更加具有挑战性,就算是平常已经对血糖变化规律和调节方法驾轻就熟的糖尿病患儿家长,此时也可能“翻车”,所以,应该增加血糖监测的次数,做好详细的血糖记录。
糖宝们出现什么症状时必须去医院?
划重点!出现以下症状,可能已经酮症酸中毒或者低血糖
当糖宝们出现血糖波动过大、呼吸急促、心跳增快、腹痛、频繁呕吐甚至不能进食、小便少、四肢凉、皮肤发花、皮肤干燥、眼球下陷、呼气中有烂苹果气味、精神状态差、总是昏昏欲睡至昏迷、乏力、心慌、多汗、抽搐等情况,说明极有可能并发了酮症酸中毒或者低血糖等危急重症,需马上就医。
家长该如何做好阳性糖宝的护理工作?
驾稳“五驾马车”,稳稳跨过“三道坎”。
患新冠的糖尿病患儿们,除了有发热、咳嗽、鼻塞流涕等相关感染症状外,由于感染诱发的代谢紊乱加重,他们的面前还比其他小朋友多了“三道坎”,那就是“低血糖、高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要保证我们的糖宝能够安全地跨越这“三道坎”,就需要糖宝爸妈做好“掌舵人”驾好糖尿病管理的“五驾马车”。具体来说:
饮食:糖宝的膳食结构需个体化,尽量避免单一的米面类食物,例如早餐可以选择牛奶、鸡蛋加麦片等易于保存且营养价值高食物,同时尽可能保证食物的多样化。应该尽可能避免无规律、不节制的进餐。
运动:虽然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但在感染期间,应当适当调整原有的运动方案。在身体条件允许、并满足血糖在5mmol/L~20mmol/L的条件下,可以适当进行室内活动,避免大强度、长时间活动增加心肺负担,推荐室内步行、踏步、太极等,恢复期可逐步增加运动量至平常水平。
用药:疫情当下,糖宝们居家、网课时间延长,活动量减少,消耗减少,感染诱发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等各种因素相交织,血糖变得更加“难以捉摸”,需根据进食情况、血糖变化,相应调整胰岛素用量。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糖宝食欲不振,可能需要适当降低胰岛素剂量,但即使糖宝没有进食,也不要贸然停用基础胰岛素。同时,目前医疗资源紧张,由于胰岛素药物的特殊性,所以需要糖宝爸妈“精打细算”,提前规划余量胰岛素应用时间,避免因为胰岛素不足诱发酮症酸中毒。而对于2型糖尿病的需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宝们来说,当出现持续高热、严重感染、脱水(如频繁腹泻或呕吐、液体摄入量减少、发热大汗)等相关情况时,需考虑暂停服用二甲双胍,防止乳酸酸中毒,严密监测血糖,并及时咨询内分泌科医生。
自我血糖监测:目前血糖检测方式主要有持续皮下动态血糖监测和多次的末梢血糖监测。新冠感染从多方面影响血糖水平,对于感染急性期的糖宝来说,即使既往血糖控制良好,也应该适当增加末梢血糖监测的次数;此外,使用某些较陈旧的持续皮下动态血糖设备时,需注意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或大剂量维生素C可能导致血糖结果假性升高。
糖尿病教育:建议通过网络平台,以家庭为单位参与糖尿病的学习管理,学习糖尿病危急重症的初步识别,加强父母、糖友、医护之间的沟通交流,缓解精神压力。耐心倾听孩子诉说自己的体验,给予鼓励、关爱与陪伴,帮助孩子建立克服疾病的信心。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