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肠粉(糖尿病的人可以吃肠粉吗?)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预防及控制糖尿病 这些食养建议很重要

“幸亏你来做检查,不然下周你很可能就是昏倒后被抬进医院了。”

3年前,28岁的施麦茹(化名)在一次例行体检时被医生告知得了酮症酸中毒,经过一系列检查后她最终确诊糖尿病。在此之前,她对自己身体出现的问题毫无察觉。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最常见的糖尿病急症。2021年,B站网红博主“墨茶Official”就曾在切除肿瘤时发现罹患糖尿病,最后因酮症酸中毒逝世,令人唏嘘不已。

在贸易行业从业的陈洪杰今年34岁,半年前去医院做检查,阴差阳错下他做了血糖浓度测试,结果显示为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Ⅱ型糖尿病的致病因素之一。但比施麦茹幸运的是,因为发现较早,在胰岛素抵抗阶段加以控制,有希望实现临床逆转,恢复到正常水平。

近年来,像施麦茹和陈洪杰这样突然受到糖尿病困扰的年轻人并不在少数。《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11.9%,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35.2%,其中,Ⅱ型糖尿病是主要类型。糖尿病发生趋低龄化、长病程、并发症多等特点。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内分泌功能紊乱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

长期慢性的高血糖,可导致眼、神经、肾脏和心血管等组织和器官的损害,进而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因患病人数众多且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糖尿病已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糖尿病多与不合理膳食有关

近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的《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以下简称《指南》)显示,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多与不合理膳食相关,包括长期高糖、高脂肪、高能量膳食等。

的确,在确诊前施麦茹和陈洪杰都过着非常不健康的生活。

在饮食上,施麦茹非常喜欢吃高油高糖、辛辣甜腻等重口味的食物。因为工作原因,她几乎没有时间运动,熬夜、作息不规律更是家常便饭。“以前我经常抱着侥幸心理喝无糖奶茶、无糖饮料等,以为这样不至于影响健康。现在想想,都是自欺欺人。”

而陈洪杰此前经常跟朋友打游戏到深夜,结束后难免会来一顿啤酒烧烤助兴。“我知道这样的生活方式很不健康,但总觉得自己年轻不会出事,现在想想真的很后悔。”

针对糖尿病患者的日常食养,《指南》提出8条原则建议,包括:一、食物多样,养成和建立合理膳食习惯;二、能量适宜,控制超重肥胖和预防消瘦;三、主食定量,优选全谷物和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四、积极运动,改善体质和胰岛素敏感性;五、清淡饮食,限制饮酒,预防和延缓并发症;六、食养有道,合理选择应用食药物质;七、规律进餐,合理加餐,促进餐后血糖稳定;八、自我管理,定期营养咨询,提高血糖控制能力。

《指南》强调,纠正不良生活方式,践行合理膳食和积极运动,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有效手段,可帮助患者良好控制血糖,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改善生活质量,节约医疗费用支出。

膳食管理是控制血糖的核心

膳食管理和治疗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核心。《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应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则。

《指南》中提到,食物多样是实现合理膳食均衡营养的基础。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应包含五大类食物:谷薯类、蔬菜和水果、动物性食物、大豆类和坚果、烹调油和盐。推荐糖尿病患者膳食能量的宏量营养素占总能量比分别为:蛋白质15%-20%、碳水化合物45%-60%、脂肪20%-35%。在保持食物多样的基础上,少油、少盐、限糖、限酒。

主食多富含碳水化合物,是影响餐后血糖水平的核心因素。《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的主食定量不宜过多,多选全谷物和低GI食物,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等低GI食物应占主食的1/3以上。另外,应养成先吃菜、最后吃主食的习惯,以便控制血糖。

同时糖尿病患者应培养清淡口味。每日烹调油使用量宜控制在25克以内,食盐用量每日不宜超过5克,注意限制酱油、鸡精、味精、咸菜、咸肉、酱菜等含盐量较高的调味品和食物的摄入。

不同证型、不同地区人群可“辨证施膳”

除了日常膳食建议,《指南》还提到了以“辨证施膳”为核心的中医食养原则。针对不同体质糖尿病患者,选取不同特性的食物或食药物质食用,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

中医将糖尿病分为3类:第一,阴虚热盛,表现为烦渴多饮,咽干舌燥,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第二,气阴两虚,表现为倦怠乏力、心慌气短、盗汗、自汗,口干舌燥,多饮多尿,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腰酸膝软,舌淡或舌红暗,舌边有齿痕,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脉细弱;第三,阴阳两虚,表现为乏力自汗,形寒肢冷,腰酸膝软,耳轮焦干,多饮多尿,或浮肿少尿,或五更泻,阳痿早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按照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将日常膳食和传统中医养生食谱相结合。阴虚热盛采用具有养阴清热作用的食药物质,如桑叶、决明子、莲子等;气阴两虚证采用具有益气养阴作用的食药物质,如桑椹、枸杞子、葛根等;阴阳两虚可选用山药、茯苓、肉桂等。

《指南》还参考了不同地区的饮食实践,根据各地食物资源和人群膳食特点,推荐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糖尿病患者适用的全天膳食食谱。

比如施麦茹所在的华北地区喜面食及畜禽类,蔬菜和水产类摄入不多。食谱遵循糖尿病患者食养原则,建议增加蔬菜及水产品的摄入,并按照四季分明的特点强调应季食物的选择。

而陈洪杰所在的华南地区饮食特色主要是粤菜文化,最明显的特点便是“食不可无汤”,汤料常采用食药物质;其次,华南地区盛产稻米,主要以米为食,例如肠粉、河粉,以及萝卜糕、米糕等各类精致糕点。食谱遵循糖尿病患者食养原则,建议患者主食定量,同时合理搭配华南地区各季特色食材。

健康生活,什么时候都不晚

《指南》还建议糖尿病患者记录膳食、运动和血糖水平,提高血糖控制和自我管理的科学规划水平。

施麦茹在医生的建议下创建了一个主食糖分记录表,里面记录了她每餐吃的主食、摄入的糖分。“吃饭前我都会拿出记录表看看今天有无超标,如果过量,那就克制一下;没有的话,就稍微吃一点。”

刚确诊时,施麦茹经历了一段非常崩溃的日子,那段时间她为了控糖,几乎不吃主食,也不敢吃任何高油高糖的食物,但是突然戒断糖让她内心非常煎熬,也很难坚持下去。“有了记录表后,我开始合理规划饮食,不再像之前那样极端,这也让我更容易坚持下来。”

《指南》还建议糖尿病患者应在餐后运动,每周至少5天,每次30-45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要占50%以上,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对年轻人来说,比起身体承受的痛苦,糖尿病带来的更多是心理上的压力。施麦茹在与病友的交流中发现,大家普遍担心糖尿病会影响到未来的发展以及婚育。而陈洪杰在几个月前也经常在“被迫接受”与“无法相信”之间反复横跳。“虽然我还有机会实现逆转,但是感觉身体就像一个已经损坏的车轮,往后一辈子我都需要注意血糖的控制,让车轮不再受到损坏。”

“不过,健康生活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在女朋友的鼓励下,陈洪杰开始改变生活规律,合理营养饮食,早睡早起,抓住一切间隙运动。“健康是一种积累,能少熬夜就少熬夜,能少喝一杯奶茶就少喝一杯奶茶,能多运动就多运动,哪怕只有10分钟呢!”现在,陈洪杰的血糖已经基本得到了控制。

“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糖尿病会有2-3年的潜伏期,在这个阶段早发现早纠错是完全可以实现逆转的。”陈洪杰说,“许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对糖尿病的了解很少,总觉得患上糖尿病是距离我们非常遥远的事情。我想用自己的经历呼吁年轻人重视血糖,重视糖尿病。”

陈洪杰说,“只需要平时多注意,多了解一些预防糖尿病的小知识,在注意的前提下规范自己的行为,尽量将自己维持在健康的状态下,就会很大概率避免糖尿病的发生。”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对于每个人的健康生活来说也是一样。(见习记者 谭思静)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健康」才20岁!女子被查出这种病!医生痛心:一辈子都治不好!

“哎!小小年纪

这病要跟她一辈子了…”

浙江海宁姑娘小丽(化名)

最近总是觉得每天怎么吃都吃不饱

于是被妈妈拉着去了医院

结果竟被查出得了一种

一辈子都无法根治的病!

而姑娘才20岁!

正是大好年华

而罪魁祸首

就是很多人都有的一个习惯!

20岁,竟被查出得了这种病!

前几天,小丽被妈妈拉着来到了浙江海宁中医院的中医内科。妈妈非常焦急,因为女儿已经连续三四个月出现了同一个症状:吃不饱!

“每天总想着吃,却怎么都吃不饱!”小丽的妈妈还说,小丽不仅是贪吃,还贪喝,每天都要喝很多水,喝完也不解渴,最要命的是,有时候一喝完就忍不住要上厕所,频率非常高…...

口渴、饥饿、尿频!接诊的中医内科朱冰医生一听这些症状,第一反应就是:糖尿病!

“希望我的猜测是错的…...”朱医生立刻给小丽做了个血糖监测,结果显示:10mmol/L!要知道,空腹检测超过7mmol/L,就是糖尿病!而小丽已经超了整整3mmol/L,被确诊为糖尿病!

医生痛心:这病要跟她一辈子!

糖尿病,一直是很多人眼里的“洪水猛兽”!对于小丽小小年纪就得了这种病,朱医生也很惋惜,他说:按照目前的医疗水平,糖尿病是无法根治的。经过长期治疗,最多也只能长时间脱离用药!

“即使能够脱离用药,如果自己不注意,以后还是要靠吃药过日子的!”朱医生说道。

也就是说,糖尿病要跟小丽一辈子了!

而且,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知道,糖尿病人如果长期没有控制好血糖水平,可能引起很多并发症:白内障、心脏病、中风、截肢和肾衰竭等等。

就是因为这个习惯!

很多人都有!

小丽今年才20岁,年纪这么小就得了糖尿病,在朱医生的从医经历中,非常少见。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小丽得糖尿病的呢?

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遗传,确实,朱医生说,小丽的很多亲属都有糖尿病,所以遗传是有一定因素的。

“但是,最主要的原因不是遗传!”朱医生在询问病情的时候发现,导致小丽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小丽长久以来的一个坏习惯:不吃早饭!

小丽也承认,这四五年来,自己几乎从不吃早饭,大部分时候都是睡晚了索性就不吃了。

可是,不吃早饭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呢?朱医生解释:

不吃早餐会造成我们热量摄入中断,就会引起低血糖反应。由于午餐和晚餐要把缺失的热量补回来,所以很容易进食过多,导致血糖反弹性升高,使血糖出现较大波动,进而影响全天的胰岛素调节,经常不吃早饭就会导致更严重的代谢紊乱,最终可能会发展成糖尿病。

所以,朱医生在这里也要提醒大家,尤其是像小丽这种有家族遗传的,更要注意:生活方式和饮食上都要尽可能规律起来,早饭一定要吃,三餐一定要按时,并且要多吃粗粮。甜品、饮料绝对不要喝,水果要适量吃!

糖尿病典型症状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刘海燕提醒,科学的饮食方式对预防和控制糖尿病有着重要作用。

刘海燕介绍,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有以下四种:

1.食量增加。糖尿病症状表现为多食。糖尿病发生以后,患者因为体内大量的尿糖丢失,身体处于半饥饿的状态,需要通过进食及时补充能量,此时,糖尿病患者的食量就会增加。

2.尿量增加。糖尿病症状表现为多尿。小便次数增加几乎在每个糖尿病患者都会出现,有的患者一晚上要起夜很多次,无法睡个安稳觉。糖尿病多尿症状是因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血糖浓度过高,导致排出的尿糖增多,相应引起尿量也增多。

3.饮水量增加。糖尿病症状表现为多饮。由于糖尿病患者尿量增多,身体中的水分丢失过多,会引起细胞内脱水,刺激神经中枢,出现烦渴,因此会出现频繁喝水,每次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多。

4.体重下降。糖尿病发生以后,患者因身体中产生的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从而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导致人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被大量消耗,再加上水分的丢失,患者会出现体重下降的表现。

“除了以上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的症状还包括其他一些症状,”刘海燕提醒,比如肢端麻木、双眼视物模糊或皮肤瘙痒、感染缠绵不愈,等等。

糖尿病如何治疗?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著名糖尿病专家严励教授指出,糖尿病的治疗中,医学营养治疗、运动、药物治疗、自我监测和健康教育是“五驾马车”,缺一不可。

其中,营养治疗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基础,贯穿糖尿病全过程。“糖尿病人怎么吃,个体差异很大。有两个原则:

一通过饮食治疗使得糖尿病得到更合理的控制;

二是保障生活质量,如果这也不吃那也不吃搞得营养失衡,生活质量很差,就不对了。”

严励指出,营养治疗的目的是既有利于糖尿病的良好控制,又能保证病人健康及生活质量 。

病人应根据病情、并发症、工作性质、有没有其他疾病、基础体重、药物治疗方案、个人饮食习惯、经济情况等,在营养师指导下制定既符合病情需要,也可长期执行的食谱。“而且食谱不是看医生一次定了就永远维持的,要根据身体情况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

严控并发症,要做周年检

严励指出,其实得了糖尿病不可怕,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才是影响病人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安全的杀手。

要预防并发症或延缓并发症的进展,“第一要早发现早治疗,不少2型糖尿病人发现得晚,有些心肌梗塞或肾衰了才知道得了糖尿病。有的病人是知道自己有糖尿病,由于没觉得有明显不舒服,故不重视治疗,以致发生了并发症才后悔当初。这些都是值得病友注意的经验教训。”

她强调即使普通人,到40岁每年体检一定要检糖尿病;本身就是糖尿病的,每年都必须做周年检查,“看看有没有并发症,并发症到什么程度,进行评估,从而制定治疗方案。”

患者饮食秘诀

刘海燕推荐以下六个原则:

1.主食粗细搭配。每日主食4~8两,粗细粮搭配。粗粮如麦片、荞麦、玉米、杂粮等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可延长食物在胃内停留的时间,延缓葡萄糖的吸收。

2.进餐时多吃、先吃蔬菜。中国居民膳食宝塔指出,每天每人至少应摄入500克的瓜果蔬菜。瓜果蔬菜含大量维生素、无机盐和膳食纤维。蔬菜能促进大便通畅,减少胆固醇吸收,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3.清淡饮食,重视蛋白质摄入。食物的成分应该是低脂肪、适量蛋白质、高碳水化合物。其中高碳水化合物是指主食。糖尿病患者每日摄入烹饪植物油约2-3汤匙,盐6克,鸡蛋1个,瘦肉2两,牛奶250ml。

4.避免进食粥和米粉类食物。粥进入胃肠道容易被吸收,引起血糖快速升高。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喝粥如同喝糖水一般”。米粉类(肠粉、沙河粉、米粉等)是由米磨成米浆后制成,吸收也和粥差不多。但粥和粉也绝非“禁品”,当胃口不佳或非常想吃时,配上大量的蔬菜和少量的肉沫,可适量进食。

5.少食多餐,两餐之间可加餐。一次大量进餐可造成血糖剧增,不利于血糖稳定,最好采用每日4~6餐的方法。少量多餐可避免摄食不足,还减少了低血糖风险。糖尿病患者的加餐可以用水果、鸡蛋、豆制品、酸奶等来替换主食,加餐时间可放在两餐之间或者主餐之前,比如上午10点左右、午餐之前、午睡之后、晚餐之前、睡前。

6.掌握进食速度,每次用餐20分钟。任何食物都要细嚼慢咽,每口食物咀嚼20~30下,每餐进餐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左右,这样胃的饱腹感才有充足的时间反应到大脑皮层,再反馈到口和手:“该停止了”。

肠粉当早餐 血糖升得快

王伯常吃一份肠粉当早餐,血糖经常居高不下,他心想,一吃血糖就高,还不如不吃,这样至少能保证上午的血糖不会升高。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李万根告诉记者“不吃,血糖就不高”的想法是错误的,关键在于吃对早点。

不可绝食控血糖

血糖是指血液中各种单糖的总称,包括葡萄糖、半乳糖、果糖和甘露糖等,但主要是葡萄糖。食物进入人体后,经过消化转化为葡萄糖被身体吸收入血。但人体又有一定的调配机制,当不进食时(即外源性血糖来源断绝时),肝脏中的糖原(内源性的肝糖)分解成为葡萄糖,引起低血糖后的反应性高血糖。此外,如果不吃早餐,午餐的进食量不容易受控制,反而不利于血糖的控制。所以一日多餐是能避免血糖的大幅度波动的。

更重要的是,早餐能提供能量,让你精力充沛。食物经消化转化为葡萄糖,再由血液运送到各个脏器,为人体提供能量。全身各组织细胞都需要从血液中获取葡萄糖,特别是脑组织。所以,不吃早饭会影响工作学习。

肠粉很“升糖”

针对糖尿病人觉得吃早餐会造成血糖升高问题,李万根认为,这跟食物的选择有关。比如,王伯爱吃的肠粉就不是理想早餐。他告诉记者,通过对临床病人的饮食了解发现,广州人的传统早餐肠粉血糖反应很高,不少“糖友”吃后血糖大幅上升。因为,肠粉以粘米粉为主要材料,血糖生成指数很高,又特别容易消化吸收,吃了之后很快就能分解成葡萄糖。对于习惯拿肠粉当早餐的“糖友”不妨吃一点点再测测血糖,看血糖波动情况来了解自己适不适合吃,适合吃多少。

糖尿病人的优质早餐是什么样的?李主任认为,早餐可以喝牛奶,牛奶为蛋白质食物,血糖生成指数非常低,对血糖影响小,可以再搭配个主食(如全麦面包、菜包子),加个鸡蛋(去蛋黄,因为糖尿病人常合并高血脂)。还有的“糖友”早餐习惯喝粥,但广式的白粥、肉片粥也会引起血糖波动,相对而言,北方的杂粮粥、杂豆粥更安全。(徐姗 许咏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