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十大(糖尿病十大并发症)

有源医声 0
文章目录:

警惕!10种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出现了不要置之不理

#品质医声超能团##糖尿病##真相来了#

糖尿病是一种富贵病,人们生活改善之后发病率就持续上升,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糖尿病大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一亿。如果我们不早期识别糖尿病,任由其发展带来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后续治疗颇为棘手。今天,我们就来谈谈糖尿病的早期症状,抓住这些小信号你就不会被糖尿病牵着鼻子走了。

从头到脚,帮你揪出糖尿病早期“小信号”

症状 1、视力变差

你的眼睛出现视物模糊、视力减退时别一味以为是眼科疾病,出现这种症状也可能是糖尿病的早期症状。据国外眼科博士指出,罹患糖尿病会使血液中的葡萄糖值上升,出现眼球外协从而影响视力。长期的视物模糊要警惕二型糖尿病。

症状 2、咽干舌燥

喉咙干燥似火烧,喝水喝不停,排尿也变得频繁。如此恶性循环,身体会始终处于缺水状态,使得人坐立不安,咽干舌燥。别以为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其实有可能是糖尿在作怪,烦渴多饮是糖尿病的早期症状之一。

症状 3、怎么吃都会瘦

虽说千金难买老来瘦,但当你吃得多却瘦得厉害时,却是要警惕是否疾病在作祟,糖尿病、恶性肿瘤等都会使身体消耗更大。当你胃口良好,吃很多食物体重却在下降,就要当心糖尿病,这病会渐渐将你体内蓄积的能力消耗殆尽。

症状4、刚吃完就觉得饿

吃了很多食物却仍觉得饿,这是因为体内的胰岛素机能失常,导致脂肪、肌肉及其他组织器官的机能低下。其中,起关键作用的胰腺分泌过高的胰岛素,就会促使大脑产生空腹感,这也是糖尿病的早期症状之一。

症状5、夜尿增多

多尿是糖尿病的三大症状之一,体内血糖值升高,人体会敏感地获取到信息,并自动将其排除,导致小便次数增多。因此,夜间尿频、夜尿增多的人群不要忽略这个信号,这也是糖尿病的早期症状。

症状6、足部麻痹

足部麻痹或疼痛很多人并不会很在意,单纯地以为是走得太多所致,以为多休息就会好转。殊不知,足部麻痹也是糖尿病的早期症状之一,糖尿病神经损伤是从下往上发展,足部症状就是最早期的信号。

症状7、皮肤干痒

别以为皮肤瘙痒就是皮肤有毛病,糖尿病的早期症状中也有皮肤小信号。如皮肤又干燥又发痒,脖子腋下皮肤都发黑,要警惕糖尿病的发生。专家指出,这类皮肤问题与血糖低下身体脱水有关。

症状8、身体疲劳乏力

我们所说的这个症状,很多人会认为是亚健康的表现。糖尿病的早期症状也有疲劳,因为胰岛素分泌太少时,容易切断体内能量供应,使人产生疲劳感。但疲劳的确是非特异性的症状,除了糖尿病、甲低、贫血、癌症等都可有这个表现。

症状9、伤口迟迟不好

正常人的伤口有自我修复愈合的能力,当罹患了糖尿病之后,这个能力就会被削弱。这是因为,高血糖会阻止血液流通,减缓伤口愈合进度,延长伤口愈合时间,还会损伤神经组织。如果出现这个信号,别犹豫,赶快去医院就诊。

症状10、感染念珠菌

身体免疫力差时容易感染细菌,极差时感染真菌,而念珠菌就是真菌的一种。糖尿病就是这类真菌的媒介,让真菌在皮肤上大肆感染,并扩散到生殖器。

以上就是关于“糖尿病的早期症状”的相关介绍,希望大家从中获益,及早识别糖尿病,避免受到糖尿病后期并发症的侵扰。

作者 品质医声 陈薪羽

@红网医声@头条健康情报局@芒果医声@头条健康

糖尿病的十大误区,不认清很要命

关于糖尿病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疑问

糖尿病一定会遗传吗?

少吃糖就一定不得糖尿病吗?

得了糖尿病就活不长?

......

生活中,你对糖尿病有哪些误解呢?

01误区1:糖尿病一定会遗传吗?

不一定!

糖尿病确实有遗传因素,父母有糖尿病,其子女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升高,属于易患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但是,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遗传因素的贡献是有限的,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后天的环境因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当其冲!有遗传易感性不可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远离糖尿病。

“遗传因素只是装上了火药,是环境因素扣动了扳机。”

02误区2:少吃糖就一定不得糖尿病吗?

错!

糖尿病与吃糖并无直接关系,多吃糖未必得糖尿病,少吃糖未必不得。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饮食不当、缺乏运动、肥胖、吸烟、酗酒等诸多因素有关。如果胰岛功能好,摄入再多的糖也可以有效利用,血糖也不会升高。反之,若因多种原因导致胰岛功能异常,则少吃甚至不吃糖,也会有糖尿病的发生。

“想不得糖尿病,只少吃糖肯定是不行的!”

03误区3:只有胖子才会得糖尿病吗?

那可不一定!

肥胖者患糖尿病的几率确实要更大一些,尤其是腹型肥胖者。腰带越长,离糖尿病的距离就越近。但这并不等同于只有肥胖者才患糖尿病。

如果瘦人有其他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也一样可能患糖尿病。而且患糖尿病的瘦人可不在少数哦!糖尿病更青睐胖子,但对瘦子也不嫌弃。

“预防糖尿病,人人有责,无论胖瘦 !”

04误区4:饮食控制就是饥饿疗法?

错了!

控制饮食并非是要忍饥挨饿,而是在保证基本生理需要前提下,合理控制每日膳食的总热量。如果长期进食太少,摄入热量无法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就会导致身体消瘦、营养不良,甚至免疫力下降,反而有害健康。

进食太少还容易发生低血糖,进而导致血糖波动幅度增大,危害更大。科学的饮食控制,强调既要控制好疾病,同时享受生活的乐趣。

“达标不是饿出来的,控制饮食谨防矫枉过正。”

05误区5: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再吃甜食和水果了?

肯定不是!

糖尿病患者在合理控制总热量和均衡营养前提下,没有任何一种食物是绝对禁忌的。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只要合理控制好总热量,这些还是可以适度摄取的。但切记千万不要吃多哦!可作为加餐,放在两次正餐之间食用。可优选升糖指数较低(GI<55)的水果,如苹果、梨、樱桃、草莓、哈密瓜、桃等。

“把握好饮食控制的基本原则,享受更多的生活乐趣。”

06误区6:“无糖食品”就可以随意吃了吗?

肯定不可以!

无糖食品虽然在生产中没有添加蔗糖等精制糖,但很多无糖食品本身依然含有大量淀粉,会在体内逐渐分解为葡萄糖。无糖食品不可能起到降血糖的作用,糖尿病人如果吃多了血糖同样会升高。可以吃,但不可以多吃!

“有糖无糖是相对的,不要被表面的名称或概念所迷惑。”

07误区7:没有症状就不必监测血糖吗?

错!

没有症状也必须定期监测血糖!没有症状不代表没有高血糖。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决定是否监测血糖。积极监测血糖,才能更有效的控制好血糖,才能远离并发症。

“没有血糖监测引领的治疗,必然是盲目的治疗。”

08误区8:血糖高无症状就可以不吃药吗?

大错特错!

如果血糖控制不达标,即使没有症状,也需要进行药物治疗。高血糖,不管有没有症状,都会促进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无症状不代表没问题。糖尿病的危害就在于并发症。高血糖的危害是全方位的,几乎没有死角。糖尿病治疗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并发症,而非缓解症状,即使症状缓解,仍需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属于预防性治疗,是着眼于未来的治疗!”

09误区9:血糖降下来了就能停药了吗?

当然不是!

除少数患者外,绝大多数患者血糖降下来后,仍需坚持药物治疗。若自己擅自停药,则很容易引起血糖的波动与反弹,这样反而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

能否停药必须去医院就诊,听取医生的建议,由医生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决策。即使医生同意停药,也仍需注意控制饮食和运动,同时密切监测血糖的变化。糖尿病治疗的疗程,就是患者的余生。

“降糖治疗,是糖尿病患者一辈子的事业,应贯穿始终。”

10误区10:得了糖尿病就活不长?

不一定!这取决于糖尿病的控制情况。

如果长期控制不佳,会导致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成为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但若控制得当,糖尿病人照样可以健康长寿。

所以,患了糖尿病不用害怕,只要肯努力,积极控制好糖尿病,长寿不成问题。

“应努力把糖尿病带进坟墓,而非被糖尿病拖进坟墓。”

糖尿病乃“百病之源”,真正的危害是这10大并发症,建议定期检查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身体无法将食物转化为能量。

你吃的大部分食物都被分解成一种叫做葡萄糖的糖,然后从胃进入血液。

血糖升高向胰腺发出释放胰岛素的信号。胰岛素是打开身体细胞的钥匙。结果,糖可以进入可以将其用作能量来源的细胞。

糖尿病常见的有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但无论是哪种糖尿病,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

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

这种并发症随时可能出现导致慢性并发症。

低血糖症:由血糖水平过低引起的病症,例如延迟进餐。最常见的症状是紧张不安、精神错乱、出汗、视力模糊、感到饥饿和头痛。

高血糖症:一种由血液中糖分过多引起的疾病,例如,摄入比平时更多的碳水化合物。最常见的症状是尿频、口渴、恶心、皮肤、膀胱和阴部反复感染。

高渗综合征:由持续的高血糖和脱水(通常是由于感染)引起的严重疾病。它的症状是尿频、皮肤干燥、口渴、恶心。可能会危及生命。

酮症酸中毒:发生在体内严重的胰岛素缺乏后。身体开始从脂肪而不是糖中产生能量,这会导致血液酸化。未经治疗的酸中毒可能会危及生命。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这些并发症是渐进的,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

视力问题:这种疾病会损害视网膜的神经并使患者视力恶化(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足部问题,如果不及时治疗,甚至可能导致截肢。神经损伤会降低足部的感觉,高血糖会干扰血液循环,从而减缓伤口愈合。

心脏病: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心脏病发作或中风。

肾脏疾病:高血压和血糖水平会损害肾脏,使身体难以排出多余的液体和毒素。

神经损伤:神经连接受损会减慢信息从身体任何部位到大脑的传输,进而会对感官和运动表现产生负面影响。

牙龈问题:唾液中的糖含量也会增加,导致细菌繁殖,这些细菌会攻击牙齿和牙龈。

癌:糖尿病会增加某些类型癌症的风险。

女性的心理问题:神经损伤会减少来自刺激私密器官的感觉。血糖水平升高也会增加感染和膀胱炎的风险。

男性的性问题:限制血液流向阴茎通常会使勃起变得困难,这可能导致勃起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