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型糖尿病的血糖标准(二型糖尿病的血压标准)
2型糖尿病的症状是什么 诊断标准有哪些
2型糖尿病原名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较差,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可以通过某些口服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但到后期仍有一些病人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
(1)遗传因素:和1型糖尿病类似,2型糖尿病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因此很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这种遗传特性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更为明显。例如: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了1型糖尿病,另一个有 40%的机会患上此病;但如果是2型糖尿病,则另一个就有70%的机会患上2型糖尿病。
(2)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就是肥胖症。遗传原因可引起肥胖,同样也可引起2型糖尿病。身体中心型肥胖病人的多余脂肪集中在腹部,他们比那些脂肪集中在臀部与大腿上的人更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
(3)年龄:年龄也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有一半的2型糖尿患者多在55岁以后发病。高龄患者容易出现糖尿病也与年纪大的人容易超重有关。
2型糖尿病的主要症状有: 1.口渴、咽干:提示血糖升高、血粘度增大。有些人由于口渴中枢不敏感,尽管血糖增高,但无口渴症状。2.疲乏无力:机体细胞内代谢产物堆积,故有严重疲乏无力。3.血压上升:血糖上升,则血容量增多,出现血压高。
4.周身发胀:提示血糖降低过快,造成细胞内水肿。5.腹胀便秘:可能是胃肠平滑肌无力、自主神经受损、双胍类药物服用过多。6.头痛头晕:两种情况易发生头痛头晕:血压高和低血糖。7.皮肤脱屑:皮肤干燥、脱屑、奇痒,提示有皮肤症状。8.双足麻木:双足刺痛,继之麻木,似袜套样知觉缺失,提示有糖尿病末梢神经炎发生。
诊断标准有哪些
1、有糖尿病症状,并且随机血糖≥11.1mmol/L。随机血糖是指就餐后任意时间的血糖值,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包括多尿、烦渴和无其它诱因的体重下降。
2、空腹血糖≥7.0mmol/L,空腹状态定义为至少8小时内无热量摄入。
3、OGTT时二小时血糖≥11.1mmol/L。OGTT仍然按WHO的要求进行。
诊断糖尿病的新指标终于来了,糖化血红蛋白≥6.5%
相信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这几个指标都不会陌生,它们都是糖尿病的重要的诊断与评价指标。随着国内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我国在糖尿病的防治上也越来越重视,这在每隔2-3年就更新一版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已充分体现。
指南每一次更新都会有新的内容,而最近在今年11月底发布的最新一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其中的亮点之一就是将HbA1c纳入到了诊断标准中,下面我们一起来解读一下其中的意义吧。
HbA1c在糖尿病中的作用
HbA1c是血红蛋白发生非酶糖化的产物,详细点说是其中的珠蛋白β链N端缬氨酸残基与葡萄糖发生非酶结合而来。而且它们就像亲密的战友,一旦结合在一起就牢不可破,很难再分开。
血糖越高,结合就会越多,而且它们结合后可在血液循环中存活至少3个月,所以通过测定HbA1c可以反映2-3个月平均血糖的水平高低,在糖尿病的管理中具有重要价值。欧洲、加拿大、美国和国际糖尿病联盟等多个地区的学会和组织均推荐一般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控制目标为<7%。
我国新指南终于将HbA1c列入诊断标准
在国际上,WHO早在2011年就建议在条件具备的国家和地区采用HbA1c诊断糖尿病,诊断切点为≥6.5%,但之前由于我国各地区测定HbA1c标准化差别较大,尚未能统一诊断标准,所以在我国之前的指南中,均未把HbA1c作为我国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而是作为血糖控制的评价指标。一直以来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也认为,HbA1c2型糖尿病中的作用被低估了,呼吁与国际接轨,把HbA1c纳入到诊断标准中。
终于在最新版的指南里,在经典的3项诊断标准后面,增加了HbA1c,其标准与WHO的推荐一致,为≥6.5%,可见我国学界对HbA1c越来越重视了。
HbA1c在新指南中还有哪些改变?
在新指南中,除了把HbA1c加入到诊断标准以外,其实还新增了个体化HbA1c控制目标设定的“主要影响因素”。虽然对于大多数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推荐的HbA1c控制目标为<7%,但由于每一位患者的年龄、病程以及合并症等都不相同,所以一直以来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专家学者均建议HbA1c的控制目标也应该遵循个体化原则。
这个个体化原则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了年龄、糖尿病病程、预期寿命、并发症以及有无合并心血管疾病等,指南提出对于年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长、无并发症、不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推荐HbA1c控制目标为<6.5%甚至更接近正常。
对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则分以下几种情况:
(1)健康状况良好的,建议将HbA1c控制目标设定为<7.5%;
(2)健康中度受损的,建议将HbA1c控制目标设定为<8.0%;
(3)健康状态差的,建议将HbA1c控制目标设定为<9.0%;
(4)对于合并阿尔茨海默病的老年患者,若预期寿命<5年,HbA1c可控制在<9.0%;若预期寿命较长,HbA1c可控制在<7.5%左右。
结语
从新指南可以看出,我国在2型糖尿病的诊断上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将使糖尿病的诊断与防治更加精准,个体化及人性化。
参考文献: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
[2]《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2020).
2型糖尿病,血糖、血压、血脂应该控制到多少?不少人没弄明白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怎样算是把糖尿病给控制好了?”这是最值得关心的问题之一。
不过,有不少人都只把注意力给放在了“降血糖”上面。他们以为把空腹和餐后血糖值都给降回到完全正常的水平,这就算是把糖尿病“控制好”了。
但其实,并非如此!糖尿病患者降血糖,并不能只看空腹和餐后血糖值;而除了血糖以外,血压与血脂等关键指标也同样重要!
这篇文章,我们就来给大家说一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压以及血脂,分别需要控制到多少?不少人一直都没有完全弄明白!
血糖 控制标准≠正常范围关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究竟应该降到多少,大家经常会看到一些不同的答案。
不过,客观来说,不少人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是存在偏差的!
最典型的一种表现,就是认为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必须把血糖给降回到“完全正常”才可以。比如,空腹血糖需要降到6.1mmol/L以内,以及,餐后2小时血糖需要降到7.8mmol/L以内。
但其实,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并不需要把血糖给降回到“完全正常”的水平。
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就指出:对于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测手指血糖,只要空腹状态下处于4.4-7.0mmol/L之间,同时,非空腹状态下(餐后各个时间点)小于10.0mmol/L,这就是算是“达标”了。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把血糖的“控制目标”与“正常参考范围”给混为一谈!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这就是很多患者只把注意力给放在了“血糖值”上面,而忽略了,还有比血糖值更为重要的指标,这就是“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按照医学指南当中的描述,糖化血红蛋白才是反映血糖控制好坏的“最主要”指标。
这是因为,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反映过去2-3个月内血糖的平均水平,它不像空腹或餐后血糖那样,容易受到一些临时性因素的影响。
尽管,“糖化血红蛋白≥6.5%”才是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对于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糖化血红蛋白只需要控制到“<7.0%”,就算“达标”了。
当然了,按照最新的医学理念,不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并非完全一致,而是应该根据个体情况来进行“个性化设定”。
对于一些年龄尚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比较长的患者来说,可以适度把控制目标设定得更为严格一些;
而一些年龄较大、病程很长、合并症很多的患者,控制目标则需要设定得稍微宽松一点。
总而言之,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并不需要把血糖降回到完全正常的范围。而除了空腹和餐后血糖值以外,更重要的是看糖化血红蛋白。
血压 不止“<140/90”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其实是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塞等心血管疾病。
与此同时,大量的临床研究已经证明,仅仅只是严格地控制好血糖,对于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作用有限!
只有在控制好血糖的同时,把血压、血脂等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都给控制好,才能够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死亡风险。
在我国,超过一半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有高血压,我们就先从血压的控制目标说起。
目前,我国高血压的诊断分界值仍然是“140/90mmHg”。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糖尿病患者只用把血压给降到140/90mmHg以内,就可以了。
根据医学指南的推荐,糖尿病同时合并有高血压的患者,血压一般需要降到130/80mmHg以内。
把血压降得更低,会对这些患者有更好的心血管保护效应。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只要发现血压达到或超过140/90mmHg,就应该尽快开始服降压药治疗。
而假如发现,“高压”≥160mmHg或者“低压”≥100mmHg,那么,则应该考虑同时服用至少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压药来进行“联合降压”。
根据《成人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专家共识》当中的建议,糖尿病患者在选择降压药的时候,“普利类”(ACEI)或“沙坦类”(ARB)药物应该优先考虑,其次是“地平类”药物与利尿剂。
不论是冠心病还是脑梗塞,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都有一个共同的发病基础,这就是“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其核心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在血管壁当中的“沉积”。
因此,糖尿病患者的胆固醇控制也极其重要!
对于健康人群而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参考范围”一般是“<3.4mmol/L”。不过,这一标准并不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按照医学指南的推荐,不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该控制到2.6mmol/L以内;
而已经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则需要进一步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给降到1.8mmol/L以内。
也就是说,只要得了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就至少需要降到2.6mmol/L以内,更严格一些的情况,甚至需要降到比1.8mmol/L还低。
而在降胆固醇药物的选择上,他汀类降脂药是首选。当光用他汀不足以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时,可以另外增加依折麦布或“降脂针”(PCSK9抑制剂)等非他汀类的降胆固醇药物。
这里,可能有朋友会问:听说,吃他汀会影响血糖,那为什么还要让糖尿病患者吃他汀呢?
确实,客观来说,他汀类药物是有可能对少部分用药人群造成血糖代谢方面的影响。
但是,2019版《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明确指出:他汀能够给心血管所带来的“好处”远远大于它对于血糖的不利影响。因此,不论是糖尿病高危人群还是糖尿病患者,除非出现了无法耐受的副作用,否则,都应该坚持吃他汀!
当然了,临床上,血脂指标很多,虽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最为重要的一项,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他的几个指标。
首先,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这项指标的意义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相反”的。研究认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适度升高,有利于改善动脉粥样硬化。
因此,医学指南建议,男性患者最好让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在1.0mmol/L以上,而女性患者最好让它在1.3mmol/L以上。
那么,对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mmol/L的患者来说,应该如何提升这个指标呢?
2019版《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特别强调了,应该主要通过饮食调整、运动锻炼还有避免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这些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来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
此外,吃他汀类药物,也可以轻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而在胆固醇以外,甘油三酯也是一个非常常规且重要的血脂指标。
医学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最好是把甘油三酯给降到1.7mmol/L以内。
控制甘油三酯,饮食调整与运动锻炼同样是最主要的手段。当然,他汀类药物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同时,也对控制甘油三酯有帮助。
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除了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与他汀以外,我们很少会使用专门的药物去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或者降低甘油三酯。
不过,当甘油三酯水平直接超过5.7mmol/L时,会明显增加急性胰腺炎的风险。这时候,往往有必要使用专门降甘油三酯的药物,比如贝特类药物。
【参考文献】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年4月 第13卷 第4期
2,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0年12月 第48卷 第12期
3,成人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专家共识 《上海医学》2021,44(1):8-18
4,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9年5月 第18卷 第5期
#健康真知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