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科普(糖尿病科普视频)
科普:糖尿病危害及防治知多少
新华社北京11月14日电(记者葛晨)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不断升高、患者群体不断年轻化令人警惕。联合国多次呼吁各国重视改善糖尿病患者护理,以控制病情并避免并发症。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约有5.37亿成年糖尿病患者,相当于每10个成年人中1人患有该病。此外,全球约5.41亿成年人糖耐量受损,这意味着面临较高的2型糖尿病风险。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主要表现为胰脏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或者身体不能有效利用产生的胰岛素,导致血糖浓度升高。随着时间推移,糖尿病可能损害心脏、血管、眼睛、肾脏和神经,是失明、肾衰竭、心脏病发作、中风以及导致下肢截肢的主要病因。
糖尿病有两种主要类型:1型糖尿病患者自身通常不能分泌胰岛素,需要注射胰岛素来维持生命;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病例总数的90%左右,患者无法有效利用胰岛素。
1型糖尿病无法预防,而2型糖尿病通常是体重超重和身体活动不足的结果。事实表明,简单的生活方式变化能有效预防或延缓罹患2型糖尿病,例如保持健康体重、坚持体育锻炼、保证健康饮食和不吸烟。
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和疗法研究在不断拓展中,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迄今仍是最有效的疗法之一。
研究发现,糖尿病会增加新冠患者死亡风险。医学专家呼吁从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血糖监测、健康教育五个方面入手,在防控新冠背景下高度重视并实施糖尿病管理。
来源: 新华社
健康科普 | 糖尿病科普小知识,请查收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或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是其主要特征。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是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或伴有胰岛素作用缺陷(即胰岛素抵抗)。
一、糖尿病有什么危害?
糖尿病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是因急性高血糖引起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状态等急性并发症,如果救治不及时可能危及生命。二是因长期慢性高血糖导致的慢性并发症,包括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主要是指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和心力衰竭,其中ASCVD包括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和周围血管疾病。微血管病变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脏病、糖尿病神经病变。上述血管病变可以导致心肌梗死、卒中、失明、肾衰竭、截肢等严重后果,是糖尿病患者致残或致死的主要原因。
二、哪些人容易患糖尿病?
(一)高风险人群具备以下因素之一者为糖尿病高风险人群:1、年龄≥40岁;2、超重与肥胖[体重指数(BMI)≥24kg/m2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3、有糖尿病家族史;4、缺乏体力活动;5、高血压;6、血脂异常;7、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8、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分娩史或妊娠糖尿病史。(二)糖尿病前期人群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为糖尿病前期人群:1、6.1mmol/L≤空腹血糖(FBG)<7.0mmol/L;2、7.8mmol/L≤糖负荷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
三、如何预防糖尿病?
对于一般人群,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盐、戒烟限酒、平衡心理状态有助于预防糖尿病。对于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控制超重肥胖及热量摄入,加强体力活动,同时做好早期筛查。提倡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当空腹血糖≥6.1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时,应到医疗机构进行糖代谢评估。
四、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一)健康生活平衡膳食,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面食、饼干等)和含糖饮料的摄入,适当运动、戒烟限酒、规律作息。(二)配合诊治定期到医疗机构就诊,遵医嘱用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如服药后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需调整用药,需及时和医生沟通。(三)主动管理与医生团队共同定制健康管理计划,规律监测血糖、血压、血脂和体重;每年进行慢性并发症筛查,包括足病、视网膜病变及肾脏病等。(四)平和心态保持乐观的情绪与良好的心态有助于血糖稳定。如出现病情变化,在配合治疗的同时,积极调整心态。(五)寻求支持当血糖控制遇到困难时,可与家人、朋友或病友诉说,寻求理解和支持。
糖尿病的日常科普,你了解吗?我们来聊聊?
一. 糖尿病科普指南 :
什么是糖尿病?为什么中医又称为消渴?
什么是糖尿病?为什么中医又称为叫消渴症?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高血糖在中医学又称:消渴(consumptive thirst)是指以多饮、多食、多尿、口渴、乏力、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临床表现的慢性疾病。发生与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逸过度等多种因素有关。本病现阶段无法完全治愈,需终身治疗,但经适当治疗,并注意调摄,血糖可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并能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西医学的糖尿病属于本范畴。
那么我们来聊一下糖尿病的血糖值以及相关正常的数据,仅供大家的日常参考
二.糖尿病的类型:
1型糖尿病:通常由于免疫系统攻击胰腺中的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2型糖尿病:最常见,通常与肥胖、不良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有关,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的症状:频尿、口渴、体重减轻、疲劳、虚弱、视力模糊、伤口愈合缓慢皮肤感染等相关症状。
糖尿病饮食管理:
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
均衡饮食,多吃蔬菜、全谷物
限制糖分和加工食品
三.糖尿病运动的重要性:每天坚持的步行,或者骑行的有氧运动,游泳等都可以带动我们的新晨代谢,定期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助于体重控制等相关运动。
四.胰岛素笔的使用日常注意:
胰岛素笔是一种注射胰岛素的工具,其与针管相比,注射时间短、注射的疼痛感减轻、更方便携带。但需要注意,在购买胰岛素笔的时候需要与注射的胰岛素进行匹配,以免影响用量;胰岛素笔需要在常温下保存,以免影响药效。
作用:
1、减少注射时针管带来的疼痛,胰岛素笔对糖尿患者打针的疼痛有一定的减轻作用。
2、胰岛素笔注射的时间比针管注射的时间短,可以让患者感觉疼痛相对减轻,而且便于携带,调整胰岛素的用量也很灵活。
注意事项:
1、购买一种胰岛素时,所用的胰岛素笔必须与其匹配,不可随意使用,否则会造成注射剂量不正确。
2、第一次注射时,要先将胰岛素注射进去,再将空气排出笔外,直至有液体排出,便可继续使用。
3、胰岛素笔要保存在常温下,不能放置在阳光下,也不能放置在低温环境中,否则会引起胰岛素的变质,影响效果。
五:药物治疗: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注射,以及其他新型疗法
我们常用的 口服降糖药物比如;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首选药是二甲双胍。如果没有禁忌症,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不适合二甲双胍治疗者可选择促胰岛素分泌剂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血糖仍未达标,则可加用促胰岛素分泌剂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不适合使用胰岛素分泌剂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者可选用胰岛素曾敏剂或者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两种口服药联合治疗而血糖仍不达标者,可家用胰岛素治疗(一日一次基础胰岛素或者日1~2次预混胰岛素)或采用三种口服药联合治疗,或加用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如基础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与口服药联合治疗控制血糖仍不达标,则应将治疗方案调整为多次胰岛素治疗(基础胰岛素加餐时胰岛素或一日三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注意,采用预混胰岛素治疗和多次胰岛素治疗时应停用胰岛素促分泌剂。
六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测试肾功能、血脂检查
七、生活小贴士:保持心理健康、避免吸烟和饮酒、规律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