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吃什么好(糖尿病吃什么药)
别再不敢吃主食了!糖尿病饮食指南收好
不少糖尿病患者刚确诊时常常充满焦虑:担心血糖升高,又害怕吃多出问题,仿佛从此就要与美食说再见。
其实,糖尿病饮食管理≠忍饥挨饿!只要方法得当,糖友们一样可以吃得营养、吃得饱、吃得好!
糖尿病饮食的三个常见误区,你中招了吗?
误区一:主食是“洪水猛兽”?
不少人听到“碳水化合物”就觉得是升糖元凶,其实不然。正常成年人每天大约需要130克碳水来维持身体运转,过度限制主食不仅导致能量摄入不足,还可能诱发饥饿性酮症,甚至引发低血糖。
研究显示,完全不吃碳水的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高达43%。关键不在于“吃不吃”,而在于“吃得对”。
误区二:“无糖食品”能随便吃?
很多糖友迷信“无糖”两个字,但无糖不等于无碳水。比如“无糖饼干”虽不加蔗糖,却含有大量面粉、淀粉、麦芽糊精等,进入体内后照样转化为葡萄糖,导致血糖升高。
糖友在选择“无糖”产品时仍要看营养成分表,适量摄入才是关键。
误区三:吃素更健康?
长期素食,容易摄入蛋白质不足,导致肌肉流失、体力下降,甚至加重胰岛素抵抗。有研究指出,蛋白质摄入不足的糖尿病患者,肌肉流失速度是正常人的2倍。
而且,缺乏蛋白质和脂肪带来的饱腹感,还可能导致总热量摄入超标,反而对控糖不利。
糖尿病饮食管理的3大黄金法则
法则一:掌握升糖指数(GI)密码
GI值越低,升糖速度越慢。
建议优先选择GI≤55的低GI食物,比如:燕麦片(GI 55)比白米饭(GI 84)更适合糖友;全麦面包替代白面包;红薯、山药优于精制面点。
特别推荐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中的β-葡聚糖,既有饱腹感,又能延缓血糖上升。
法则二:改变烹饪方式,少油更健康
控制血糖不仅看“吃什么”,还要看“怎么吃”。
推荐的烹饪方式包括:清蒸、水煮、炖煮、凉拌,少用油煎、油炸、浓油赤酱。
例如:蒸鱼代替煎鱼,清炒西兰花优于红烧茄子,既保留营养,又减少热量。
法则三:合理安排饮食顺序
“汤→菜→蛋白→主食” 的顺序进餐,能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峰值。
先喝汤润胃,增强饱腹感;再吃蔬菜和蛋白质(如豆腐、鸡蛋、鱼);最后吃适量主食。
这种顺序有助于减少碳水摄入量,防止血糖“蹭蹭往上飙”。
科学控糖 ≠ 饥饿抗争 精致生活的智慧管理
糖尿病饮食管理是一门平衡的艺术。我们既要遵循“低GI、高纤维、优质蛋白”的科学原则,也要兼顾营养、口感与饱腹感。
控糖不是自我惩罚,而是掌握更聪明的生活方式。吃得好、吃得对,糖友也能拥有精致、自由的人生!
转自: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服务号
来源: 中国吉林网
预防及控制糖尿病 这些食养建议很重要
“幸亏你来做检查,不然下周你很可能就是昏倒后被抬进医院了。”
3年前,28岁的施麦茹(化名)在一次例行体检时被医生告知得了酮症酸中毒,经过一系列检查后她最终确诊糖尿病。在此之前,她对自己身体出现的问题毫无察觉。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最常见的糖尿病急症。2021年,B站网红博主“墨茶Official”就曾在切除肿瘤时发现罹患糖尿病,最后因酮症酸中毒逝世,令人唏嘘不已。
在贸易行业从业的陈洪杰今年34岁,半年前去医院做检查,阴差阳错下他做了血糖浓度测试,结果显示为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Ⅱ型糖尿病的致病因素之一。但比施麦茹幸运的是,因为发现较早,在胰岛素抵抗阶段加以控制,有希望实现临床逆转,恢复到正常水平。
近年来,像施麦茹和陈洪杰这样突然受到糖尿病困扰的年轻人并不在少数。《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11.9%,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35.2%,其中,Ⅱ型糖尿病是主要类型。糖尿病发生趋低龄化、长病程、并发症多等特点。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内分泌功能紊乱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
长期慢性的高血糖,可导致眼、神经、肾脏和心血管等组织和器官的损害,进而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因患病人数众多且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糖尿病已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糖尿病多与不合理膳食有关
近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的《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以下简称《指南》)显示,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多与不合理膳食相关,包括长期高糖、高脂肪、高能量膳食等。
的确,在确诊前施麦茹和陈洪杰都过着非常不健康的生活。
在饮食上,施麦茹非常喜欢吃高油高糖、辛辣甜腻等重口味的食物。因为工作原因,她几乎没有时间运动,熬夜、作息不规律更是家常便饭。“以前我经常抱着侥幸心理喝无糖奶茶、无糖饮料等,以为这样不至于影响健康。现在想想,都是自欺欺人。”
而陈洪杰此前经常跟朋友打游戏到深夜,结束后难免会来一顿啤酒烧烤助兴。“我知道这样的生活方式很不健康,但总觉得自己年轻不会出事,现在想想真的很后悔。”
针对糖尿病患者的日常食养,《指南》提出8条原则建议,包括:一、食物多样,养成和建立合理膳食习惯;二、能量适宜,控制超重肥胖和预防消瘦;三、主食定量,优选全谷物和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四、积极运动,改善体质和胰岛素敏感性;五、清淡饮食,限制饮酒,预防和延缓并发症;六、食养有道,合理选择应用食药物质;七、规律进餐,合理加餐,促进餐后血糖稳定;八、自我管理,定期营养咨询,提高血糖控制能力。
《指南》强调,纠正不良生活方式,践行合理膳食和积极运动,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有效手段,可帮助患者良好控制血糖,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改善生活质量,节约医疗费用支出。
膳食管理是控制血糖的核心
膳食管理和治疗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核心。《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应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则。
《指南》中提到,食物多样是实现合理膳食均衡营养的基础。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应包含五大类食物:谷薯类、蔬菜和水果、动物性食物、大豆类和坚果、烹调油和盐。推荐糖尿病患者膳食能量的宏量营养素占总能量比分别为:蛋白质15%-20%、碳水化合物45%-60%、脂肪20%-35%。在保持食物多样的基础上,少油、少盐、限糖、限酒。
主食多富含碳水化合物,是影响餐后血糖水平的核心因素。《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的主食定量不宜过多,多选全谷物和低GI食物,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等低GI食物应占主食的1/3以上。另外,应养成先吃菜、最后吃主食的习惯,以便控制血糖。
同时糖尿病患者应培养清淡口味。每日烹调油使用量宜控制在25克以内,食盐用量每日不宜超过5克,注意限制酱油、鸡精、味精、咸菜、咸肉、酱菜等含盐量较高的调味品和食物的摄入。
不同证型、不同地区人群可“辨证施膳”
除了日常膳食建议,《指南》还提到了以“辨证施膳”为核心的中医食养原则。针对不同体质糖尿病患者,选取不同特性的食物或食药物质食用,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
中医将糖尿病分为3类:第一,阴虚热盛,表现为烦渴多饮,咽干舌燥,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第二,气阴两虚,表现为倦怠乏力、心慌气短、盗汗、自汗,口干舌燥,多饮多尿,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腰酸膝软,舌淡或舌红暗,舌边有齿痕,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脉细弱;第三,阴阳两虚,表现为乏力自汗,形寒肢冷,腰酸膝软,耳轮焦干,多饮多尿,或浮肿少尿,或五更泻,阳痿早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按照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将日常膳食和传统中医养生食谱相结合。阴虚热盛采用具有养阴清热作用的食药物质,如桑叶、决明子、莲子等;气阴两虚证采用具有益气养阴作用的食药物质,如桑椹、枸杞子、葛根等;阴阳两虚可选用山药、茯苓、肉桂等。
《指南》还参考了不同地区的饮食实践,根据各地食物资源和人群膳食特点,推荐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糖尿病患者适用的全天膳食食谱。
比如施麦茹所在的华北地区喜面食及畜禽类,蔬菜和水产类摄入不多。食谱遵循糖尿病患者食养原则,建议增加蔬菜及水产品的摄入,并按照四季分明的特点强调应季食物的选择。
而陈洪杰所在的华南地区饮食特色主要是粤菜文化,最明显的特点便是“食不可无汤”,汤料常采用食药物质;其次,华南地区盛产稻米,主要以米为食,例如肠粉、河粉,以及萝卜糕、米糕等各类精致糕点。食谱遵循糖尿病患者食养原则,建议患者主食定量,同时合理搭配华南地区各季特色食材。
健康生活,什么时候都不晚
《指南》还建议糖尿病患者记录膳食、运动和血糖水平,提高血糖控制和自我管理的科学规划水平。
施麦茹在医生的建议下创建了一个主食糖分记录表,里面记录了她每餐吃的主食、摄入的糖分。“吃饭前我都会拿出记录表看看今天有无超标,如果过量,那就克制一下;没有的话,就稍微吃一点。”
刚确诊时,施麦茹经历了一段非常崩溃的日子,那段时间她为了控糖,几乎不吃主食,也不敢吃任何高油高糖的食物,但是突然戒断糖让她内心非常煎熬,也很难坚持下去。“有了记录表后,我开始合理规划饮食,不再像之前那样极端,这也让我更容易坚持下来。”
《指南》还建议糖尿病患者应在餐后运动,每周至少5天,每次30-45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要占50%以上,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对年轻人来说,比起身体承受的痛苦,糖尿病带来的更多是心理上的压力。施麦茹在与病友的交流中发现,大家普遍担心糖尿病会影响到未来的发展以及婚育。而陈洪杰在几个月前也经常在“被迫接受”与“无法相信”之间反复横跳。“虽然我还有机会实现逆转,但是感觉身体就像一个已经损坏的车轮,往后一辈子我都需要注意血糖的控制,让车轮不再受到损坏。”
“不过,健康生活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在女朋友的鼓励下,陈洪杰开始改变生活规律,合理营养饮食,早睡早起,抓住一切间隙运动。“健康是一种积累,能少熬夜就少熬夜,能少喝一杯奶茶就少喝一杯奶茶,能多运动就多运动,哪怕只有10分钟呢!”现在,陈洪杰的血糖已经基本得到了控制。
“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糖尿病会有2-3年的潜伏期,在这个阶段早发现早纠错是完全可以实现逆转的。”陈洪杰说,“许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对糖尿病的了解很少,总觉得患上糖尿病是距离我们非常遥远的事情。我想用自己的经历呼吁年轻人重视血糖,重视糖尿病。”
陈洪杰说,“只需要平时多注意,多了解一些预防糖尿病的小知识,在注意的前提下规范自己的行为,尽量将自己维持在健康的状态下,就会很大概率避免糖尿病的发生。”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对于每个人的健康生活来说也是一样。(见习记者 谭思静)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糖尿病患者该怎样“吃”和“动”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控糖不能仅靠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还需注重科学饮食和运动。很多患者认为糖尿病饮食就是少吃甚至不吃,运动也是越多越好。其实这些错误的观念和做法对控糖不仅无益,还会增加营养不良、贫血、低血糖甚至发生酮症酸中毒的风险。那么糖尿病患者该怎样“吃”和“动”呢?
在饮食方面,患者首先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每天应至少有早中晚三餐,每餐应包括不少于三种食物:谷类、肉类、蔬果类。
进食需适量,不过饥过饱。若出现低血糖或体力活动增加时,可根据情况适量增加进食量。手掌法是一种为糖尿病患者量身定做的食量粗略估算法。主食拳,即每餐摄入一拳头大小的碳水化合物,比如一个馒头、花卷或一小碗米饭、面条。水果拳,建议每日摄入一拳头大小的水果。蛋白掌,成年人单手掌心大小相当于50克蛋白质类食物,建议每日可摄入50至150克蛋白质类食物。蔬菜捧,两只手捧起可容纳约500克的蔬菜,建议每日可摄入500至1000克蔬菜。瘦肉指,建议每日摄入两根手指大小的瘦肉,约50克。油脂尖,每顿宜摄入大拇指第一指节大小的油脂。
食品的选择上,宜多选用高纤维食品,如红米、全麦面包、麦片、水果、蔬菜及豆类,忌吃甜食如糖果、雪糕、饮料、中西式甜点(低血糖除外)。烹调方式少用煎炸,烹调时用植物油,减少动物脂肪摄入。每日用盐量少于5克,限制摄入含盐量高的调味品。
糖尿病患者需戒烟限酒。吸烟可影响胰岛素正常发挥作用,显著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病变、眼病、肾病等风险。酒精可使血糖不稳定,糖尿病患者应避免空腹饮酒,若饮酒,每日不超过1—2份标准量(含酒精10克为1份标准量),每周不超过两次。
科学运动可提升消耗量,有效控制体重、即时降糖,促进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减量,还能降血压、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改善心理状态。对糖尿病前期的患者来说,可延迟或预防糖尿病发生。
运动一般应在进食后1—2小时进行,每次开始前做5—10分钟的热身运动,一周运动3—7天,进行不少于150分钟的有氧运动。常见的运动形式有:行走、慢跑、爬楼梯、游泳、骑自行车、跳舞、打太极拳、做广播操等。
在此基础上,每周最好进行2次抗阻力运动,如哑铃、仰卧起坐、平板支撑等。抗阻力运动每周可做2—3次,每次30分钟。两次抗阻力训练需间隔48小时以上,可锻炼肌肉力量和耐力。
运动时穿宽松舒适的衣袜,携带水和含糖食物;糖尿病患者所选择的运动强度宜控制心率为(170-年龄)/分钟,简单的判断方式是运动时心跳稍加快,微汗,无急喘,能正常说话。
运动虽好,但糖尿病患者在血糖≥16.7毫摩尔/升、反复发生低血糖或血糖波动较大、合并严重急慢性并发症时不适合运动。有视网膜病变的患者不宜进行抗阻力运动。
糖尿病虽然是慢性疾病,但能够通过积极调整干预得到有效控制。糖尿病需要综合性的长期治疗过程,已确诊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患者,在注意科学饮食和运动的同时,切不可胡乱用药,一定要到医院寻求规范的诊断和治疗。(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内分泌科副主任谷伟军)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