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糖尿病(2015年糖尿病患病率)
糖尿病是个狠角色,让医生无能为力的7个并发症,惹上1个就够呛
4年前患上糖尿病不好好治疗,一个年轻男子差点丢命,来到急诊室的那天的情形是这样的:
凌晨5点多,杭州市某医院急诊科接到一个32岁的男子,“医生,快救救我儿子!”一个母亲哭着呼喊着。
来的时候,病人还清醒,只是反应有些迟钝、神情淡漠,后背还长了一个直径超过15厘米的大脓肿,表面破溃,感染严重。
急诊科刘医生为男子做了检查后,发现患者血压非常低,出现了酮症酸中毒症状,已经发展到感染性休克的地步,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
原来,这个男人4年前查出糖尿病,因为工作忙碌,一直没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也没好好控制血糖。一开始不舒服以为只是简简单单的皮肤病,没想到竟是糖尿病没控制住引发的并发症。
健康这件事太重要了,对自己也是,对家人更是,急救室里的每一个患者,在门外都有一个为他们焦急万分的家庭。回到这个疾病本身,糖尿病易诱发的几个并发症,惹上一个就够呛!
看诊的刘医生说,糖尿病如果控制不当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这位患者因糖尿病引起周围血管循环障碍合并感染,进一步加重酮症酸中毒,引起肾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从而出现了感染性休克。
一、 糖尿病不好好治,等着被这几种并发症折磨吧!最新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ADA)诊断标准,中国成年人总糖尿病患病率为12.8%,糖尿病患者总数约为1.298亿(男性为7040万,女性为5940万)。
另有数据显示(第9版的《全球糖尿病地图 (IDF Diabetes Atlas)》),中国每年有约83万人死于糖尿病引发的各类并发症。
杨天真自爆自己有糖尿病,来源:微博
许多糖友已然达到高血糖水平,但却不知道或不重视即将接踵而来的并发症损害。该吃吃,该喝喝,从不忌口。
糖尿病极易引发心脏病、脑卒中、肾病、眼病、脚部溃烂、低血糖、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各种糖尿病并发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的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
这还不算重点,重点是糖尿病并发症一旦出现,药物很难治疗。
这里给大家介绍几种非常严重的并发症,一起来看看吧!
1、 糖尿病性心脏病
这几乎是糖尿病最为致命的一种并发症,是引起患者死亡的首要病因。如果患者出现了胸闷、胸痛甚至呼吸困难等症状,最好及时检查治疗,排除危险。
2、糖尿病肾病
也是糖尿病众多并发症里不可忽视的一种。糖尿病肾病严重者可能会引发肾衰竭,这也是由于糖尿病患者未能将血糖水平控制平稳而造成的。
3、神经病变
高血糖引起的神经病变,覆盖到全身,包括大脑、心脏、肠道、生殖系统等等。可能出现的症状包括记忆力减退、偏瘫、心律不齐、心率缓慢、肚胀便秘、性功能减退等。
4、急性代谢紊乱
也可以称之为急性糖尿病并发症。患者可能会出现低血糖、酸中毒等等。
5、感染性疾病
容易并发各种感染,肾盂肾炎、膀胱炎、疖、痈及皮肤真菌感染如足癣、体癣。
6、糖尿病足
足部溃疡、坏疽甚至导致截肢!
7、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严重导致失明。
并发症虽然可怕,但糖尿病并发症并不是无迹可寻,在出现之前总有一些先兆,或者说身体总会发出一些预警信号。
1、皮肤出现水疱
2、浑身发胀
3、口渴
4、血压上升
5、腹胀、便秘。
6、皮肤干燥
7、手脚麻木
8、皮肤变色
9、头晕
10、牙齿松动
11、视力模糊
12、出汗异常
糖尿病并发症早期出现的水疱与平时烫伤相似,常常在手、脚以及腰腹部出现,一旦出现这种症状时大家千万不要忽视。
由于糖尿病会造成各种并发症的出现,所以在控制血糖期间要特别注意,尤其是眼部、肾脏、足部以及心脑血管,定期对这些地方做检查,才能及时发现这些部位的异常,避免让并发症出现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三、如何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诊断糖尿病后的第一个十年就是糖尿病防控的“黄金时期”。
要想远离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这十年的“黄金时期”非常重要,只有把控好第一个“黄金时期”,才会有第二个、第三个黄金时期”,才能像正常人一样拥有健康的生活。
1、多学习
多学点有关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防治方法,有助于配合医生的治疗。另外不要轻信网络上的谣言偏方,以免耽误了病情。
2、定期复查
定期复查包括:包括血糖的检查、医院检查。
一定要拥有自己的血糖仪,时刻掌握血糖控制情况。
同时还要定期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定期检查眼底及尿微量白蛋白,定期检测肝肾功能、血脂等指标。唯有这样,糖友们才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3、多配合
发现糖尿病后,尽可能使自己的血糖、血压、血脂、体重全面达标,同时要戒烟酒。
饮食上适当减少热量摄取,均衡饮食,低盐、低脂、高纤维、维生素充足。
运动上,增加体力活动,有利于避免肥胖、减轻胰岛素抵抗。
其实糖尿病也没有这么可怕,只要我们重视它,把控好属于自己的“黄金时期”,就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生命的残酷在于,你原本可以日夜陪伴的人,变成了一个躺在病床上,每天只能探视30分钟才能见到的人。
希望各位糖友在确诊后严格控制血糖,按时复诊观察情况,早控制早治疗,别让遗憾后悔留在剩余的生命中!
文献参考:
【1】俞茜茜. 4年前患上糖尿病一直没治 32岁男子险些丢命.都市快报.2015
【2】WeipingTeng, BMJ. 2020; 369: m997.
【3】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 Diabetes Atlas, 9th edn. Brussels, Belgium: 2019. Available
【4】罗学宏. 谨慎预防糖尿病并发症[J]. 老年人, 2016, 000(002):P.58-59.
【5】贾伟平. 对我国糖尿病并发症防治的战略思考[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9, 011(008):505-507.
【6】王建华. 糖尿病并发症的12个"报警信号"[J]. 健康指南:中老年, 2019, 000(006):26-27.
本内容仅供健康知识科普之目的,不能替代医生诊断,不属于医学诊疗建议,也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请谨慎阅读。本文为因数健康原创文章,未经本平台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或引用请后台留言,征得平台同意后才可进行,转载或使用请务必注明来源。若本内容存在侵权行为,请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中国糖尿病患者高达1.16亿人,卫健部门建议:35岁以上成人定期检测血糖
今天是第15个联合国糖尿病日,记者从上海市卫生健康委获悉,本市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35岁及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高达21.6%,意味着每5个35岁及以上成年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更不容乐观的是,糖尿病患者的知晓率和空腹血糖治疗控制率分别为57.4%和25.1%,超过四成糖尿病患者不知晓自己的血糖水平;已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仍有约七成血糖控制不达标。糖尿病是影响上海市居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之一。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长期慢性高血糖可导致包括视网膜、肾脏、周围神经及大血管病变在内的多种慢性并发症,可引起失明、肾衰竭、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截肢等严重后果。目前,全球已有超过4.63亿糖尿病患者,其中中国糖尿病患者高达1.16亿人。
研究证明,糖尿病患者日常行为和健康管理状况直接影响糖尿病控制结果。接受糖尿病健康管理的患者,血糖控制优于未接受管理的患者,同时,具有更积极的生活态度、更科学的防病知识和更好的自我管理行为。
本市历来重视糖尿病防治工作,将糖尿病防治纳入《上海市慢性病防治中长期规划》和《“健康上海”行动》等专项工作,不断强化糖尿病的早诊早治和社区健康管理。2015年起,本市依托第四轮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探索建立了“医防融合”机制下的、覆盖本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二三级医疗机构和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糖尿病预防与诊治服务体系,将居民糖尿病风险评估、糖尿病高危人群风险筛查和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筛查等纳入慢性病综合防治服务管理,以促进提高糖尿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糖尿病社区服务管理效果。
今年,本市又以第五轮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实施为契机,加快推进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支持中心建设,积极开展针对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重点癌症、慢阻肺等主要慢性病的多因素风险综合监测与评估,持续优化慢性病综合防治服务,着力推动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健康管理、疾病管理、临床诊疗和社区康复服务的有序衔接。
11月14日是第15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旨在提倡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倡导重视糖尿病、重视糖尿病健康管理,提升个人健康知识和技能。结合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期间,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将开展糖尿病防治线上健康宣教活动,邀请来自市第六人民医院、瑞金医院、中山医院等十余位临床专家,进行线上授课和免费咨询。
卫生健康部门建议:35岁及以上成人要定期检测血糖,及时知晓个人和家庭成员血糖水平,做到糖尿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糖尿病患者要规范治疗,有效控制血糖,积极预防或延缓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作者:唐闻佳
编辑:储舒婷
图源:本报资料图
影响人类生活的十大诺奖成果
◎ 实习生赵萱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张佳欣整理
1
青蒿素每年“拯救2亿人口”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获奖人之一:屠呦呦
图为官网公布的获奖者介绍
1972年,受中国典籍《肘后备急方》启发,屠呦呦成功提取出治疗恶性疟疾的青蒿素,被誉为“拯救2亿人口”的重大发现。
青蒿素已被广泛用于疟疾肆虐地区。仅在非洲,这就意味着每年超过10万人因此得救。
2
史上第一张X光照片拍了一只手
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奖人:威廉·康拉德·伦琴
图片来源:中国科技网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在家中实验时发现了X射线,他借妻子的手拍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X光片,为开创医疗影像技术铺平了道路。
1896年,X线便应用于临床医学,第一次在伦敦一妇女手中的软组织中取出了一根缝针。今天,X射线诊断结果可显示更清晰的细节。在现代数字技术的帮助下,X射线诊断还能提供人体内部三维图像。
3
合成氨让人类摆脱天然氮肥的局限
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
获奖人:弗里茨·哈伯
19世纪以前,农业所需氮肥主要来自有机物副产品,如粪类、种子饼及绿肥。如能将空气中丰富的氮固定下来并转化为可被利用的形式,粮食问题就会得到极大缓解。
弗里茨·哈伯是从事合成氨的工艺条件试验和理论研究的化学家之一。1909年,哈伯率先从空气中制造出氨,使人类摆脱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动局面,加速了世界农业的发展。
4
胰岛素为糖尿病患者带来曙光
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获奖人:弗雷德里克·班廷、约翰·麦克劳德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在二十世纪之前,糖尿病被看做不治之症。
1922年夏天,班廷与麦克劳德从狗的体内分离出消耗糖所需的活性物质,并把这种物质注入一条患有糖尿病、濒临死亡的狗,这条狗的病情很快就出现了好转。这种物质正是胰岛素。
5
青霉素让人类不再恐惧细菌感染
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获奖人:亚历山大·弗莱明、恩斯特·伯利斯·钱恩、霍华德·弗洛里
曾经,人类对细菌感染束手无策,无数人因此丧命。直到青霉素被发现,人类才开始逐渐脱离被细菌感染支配的恐惧,平均寿命得以显著延长。在他们共同努力下,青霉素从实验室走向现实生活、造福人类。
6
锂电池:创造可充电的绿色新世界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
获奖人:约翰·古迪纳夫、斯坦利·惠廷厄姆、吉野彰
他们的研究使锂电池体积更小、容积更大、使用方式更稳定,实现了商业化,开启了电子设备便携化进程。
1991年,索尼制作出世界上第一款商用锂电池,从此手机、照相机、手持摄像机乃至电动汽车等领域步入了便携式新能源时代。
7
常温常压催化出便捷廉价塑料
1963年诺贝尔化学奖
获奖人:卡尔·齐格勒、居里奥·纳塔
20世纪50年代,德国化学家卡尔·齐格勒合成了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并将其用于聚乙烯的生产,得到了支链很少的高密度聚乙烯。意大利化学家居里奥·纳塔将这一催化剂用于聚丙烯生产,得到了高聚合度、高规整度的聚丙烯。
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的出现使得很多塑料的生产不再需要高压,减少了生产成本,实现了对产物结构与性质的控制。
8
胃病罪魁祸首竟是幽门螺杆菌
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获奖人:巴里·马歇尔、罗宾·沃伦
以前的学者普遍认为胃酸不可能让细菌存在,也一直未找到治疗胃病的根本方法。两位来自澳洲的科学家罗宾·沃伦和巴里·马歇尔证实,幽门螺杆菌导致了胃炎和胃溃疡。
溃疡病从原先难以治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变成一种短疗程抗生素和抑酸剂就可治愈的疾病。
9
动物饲料因这一方法贮存更久
1945年诺贝尔化学奖
获奖人:阿尔图里·伊尔马里·维尔塔宁
现如今人们一年四季随时可以买到牛奶、奶酪等奶制品,而在很久之前,由于冬季的饲料短缺,导致奶牛等牲畜的产奶量降低,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1924—1948年,芬兰生物化学家阿尔图里·伊尔马里·维尔塔宁在赫尔辛基大学研究青贮饲料腐烂的发酵过程。由于发酵产物的乳酸能提高青贮饲料的酸度而终止发酵。基于此原理,他研究出一种AIV法,既可防止腐烂而又不影响其使用和营养价值。
10
试管婴儿助更多家庭尽享天伦
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获奖人:罗伯特·爱德华兹
1978年7月25日,“试管婴儿之父”——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帮助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来到人间。他发现了人类受精的重要原理,成功实现人类卵细胞在体外受精。
全世界大约有10%的夫妇遭受不育症的折磨,这一切都随着体外受精技术的问世而得到解决,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家庭因此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