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型糖尿病确诊标准(二型糖尿病确诊还能活多久)
2型糖尿病的症状是什么 诊断标准有哪些
2型糖尿病原名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较差,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可以通过某些口服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但到后期仍有一些病人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
(1)遗传因素:和1型糖尿病类似,2型糖尿病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因此很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这种遗传特性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更为明显。例如: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了1型糖尿病,另一个有 40%的机会患上此病;但如果是2型糖尿病,则另一个就有70%的机会患上2型糖尿病。
(2)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就是肥胖症。遗传原因可引起肥胖,同样也可引起2型糖尿病。身体中心型肥胖病人的多余脂肪集中在腹部,他们比那些脂肪集中在臀部与大腿上的人更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
(3)年龄:年龄也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有一半的2型糖尿患者多在55岁以后发病。高龄患者容易出现糖尿病也与年纪大的人容易超重有关。
2型糖尿病的主要症状有: 1.口渴、咽干:提示血糖升高、血粘度增大。有些人由于口渴中枢不敏感,尽管血糖增高,但无口渴症状。2.疲乏无力:机体细胞内代谢产物堆积,故有严重疲乏无力。3.血压上升:血糖上升,则血容量增多,出现血压高。
4.周身发胀:提示血糖降低过快,造成细胞内水肿。5.腹胀便秘:可能是胃肠平滑肌无力、自主神经受损、双胍类药物服用过多。6.头痛头晕:两种情况易发生头痛头晕:血压高和低血糖。7.皮肤脱屑:皮肤干燥、脱屑、奇痒,提示有皮肤症状。8.双足麻木:双足刺痛,继之麻木,似袜套样知觉缺失,提示有糖尿病末梢神经炎发生。
诊断标准有哪些
1、有糖尿病症状,并且随机血糖≥11.1mmol/L。随机血糖是指就餐后任意时间的血糖值,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包括多尿、烦渴和无其它诱因的体重下降。
2、空腹血糖≥7.0mmol/L,空腹状态定义为至少8小时内无热量摄入。
3、OGTT时二小时血糖≥11.1mmol/L。OGTT仍然按WHO的要求进行。
诊断糖尿病的新指标终于来了,糖化血红蛋白≥6.5%
相信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这几个指标都不会陌生,它们都是糖尿病的重要的诊断与评价指标。随着国内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我国在糖尿病的防治上也越来越重视,这在每隔2-3年就更新一版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已充分体现。
指南每一次更新都会有新的内容,而最近在今年11月底发布的最新一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其中的亮点之一就是将HbA1c纳入到了诊断标准中,下面我们一起来解读一下其中的意义吧。
HbA1c在糖尿病中的作用
HbA1c是血红蛋白发生非酶糖化的产物,详细点说是其中的珠蛋白β链N端缬氨酸残基与葡萄糖发生非酶结合而来。而且它们就像亲密的战友,一旦结合在一起就牢不可破,很难再分开。
血糖越高,结合就会越多,而且它们结合后可在血液循环中存活至少3个月,所以通过测定HbA1c可以反映2-3个月平均血糖的水平高低,在糖尿病的管理中具有重要价值。欧洲、加拿大、美国和国际糖尿病联盟等多个地区的学会和组织均推荐一般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控制目标为<7%。
我国新指南终于将HbA1c列入诊断标准
在国际上,WHO早在2011年就建议在条件具备的国家和地区采用HbA1c诊断糖尿病,诊断切点为≥6.5%,但之前由于我国各地区测定HbA1c标准化差别较大,尚未能统一诊断标准,所以在我国之前的指南中,均未把HbA1c作为我国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而是作为血糖控制的评价指标。一直以来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也认为,HbA1c2型糖尿病中的作用被低估了,呼吁与国际接轨,把HbA1c纳入到诊断标准中。
终于在最新版的指南里,在经典的3项诊断标准后面,增加了HbA1c,其标准与WHO的推荐一致,为≥6.5%,可见我国学界对HbA1c越来越重视了。
HbA1c在新指南中还有哪些改变?
在新指南中,除了把HbA1c加入到诊断标准以外,其实还新增了个体化HbA1c控制目标设定的“主要影响因素”。虽然对于大多数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推荐的HbA1c控制目标为<7%,但由于每一位患者的年龄、病程以及合并症等都不相同,所以一直以来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专家学者均建议HbA1c的控制目标也应该遵循个体化原则。
这个个体化原则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了年龄、糖尿病病程、预期寿命、并发症以及有无合并心血管疾病等,指南提出对于年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长、无并发症、不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推荐HbA1c控制目标为<6.5%甚至更接近正常。
对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则分以下几种情况:
(1)健康状况良好的,建议将HbA1c控制目标设定为<7.5%;
(2)健康中度受损的,建议将HbA1c控制目标设定为<8.0%;
(3)健康状态差的,建议将HbA1c控制目标设定为<9.0%;
(4)对于合并阿尔茨海默病的老年患者,若预期寿命<5年,HbA1c可控制在<9.0%;若预期寿命较长,HbA1c可控制在<7.5%左右。
结语
从新指南可以看出,我国在2型糖尿病的诊断上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将使糖尿病的诊断与防治更加精准,个体化及人性化。
参考文献: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
[2]《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2020).
糖尿病诊断标准是什么,解读《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2021年4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发布,不少糖尿病患者出现了误读,在这里给大家解读一下。
今年的指南有新的内容,比如在血糖标准上,空腹血糖控制达标的标准是4.4-7毫摩尔/升,这比之前的标准3.9-6.1毫摩尔/升有所放宽。但并不是对所有患者都是这样,年轻患者还是应该按照3.9-6.1毫摩尔/升的标准来执行。年龄越大,可以适当放松一些。
误读主要出现在,很多人把控制血糖的标准误解为判断糖尿病的标准。因为自己的血糖在新标准以下就不是糖尿病了,实际上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依然没有变,只是在控制血糖的标准方面对部分人放宽了。
当然这还需要看二型糖尿病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我国目前依然沿用1999年WHO认定的标准,即典型的糖尿病症状,或者加上随机血糖大于11.1毫摩尔/升,空腹血糖大于7mmol/L,或者葡萄糖负荷2小时之后大于11.1mmol/L,这个标准直到2020年都没有改变,今年也是如此,只是将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指标加入进去,糖化大于6.5,并出现典型糖尿病症状,也可以确诊为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