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腿紫(糖尿病腿紫色是严重吗?)
腿上长斑点是糖尿病足信号,3个护足秘方坚持做,足部健康不溃疡
糖尿病是一种威胁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疾病,具有家族遗传性,受情绪、环境、压力等多种因素影响,其实患上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
糖尿病需要终生服药维持,有的人可能还需要注射胰岛素,但不管是服药还是注射胰岛素,血糖稳定是关键,因为血糖高是一切并发症的根源,糖尿病既要控制血糖也要积极预防并发症。
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病足、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等,其中又以糖尿病病足最为普遍,它不仅对身体健康危害大,而且还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造成严重影响,因为有可能面临截肢风险,变成一个不健全的人,这对正常人来说难以接受。
糖尿病病足发病主要是因为血糖高,引发周围神经病变,导致足部容易感染,伤口不易愈合,进而出现溃疡、坏疽等表现,常见的症状有足部刺痛无感觉、脚部麻木发凉、感觉神经末梢退化,有行走踩棉花或有虫蚁爬行之感。
除了这些症状之外,糖尿病人腿部长斑点也是病足来临前的一个信号,患者出现这种变化说明血管已受损伤,皮肤及神经机能正在退化,需提高警惕,及时阻止病情发展。
那么如何预防糖尿病病足呢?以下3种护足秘方不妨一试。
1、足部皲裂不要用脚布
糖尿病患者千万不要在足部皲裂除贴脚布,因为脚布撕下来的死后很容易把皮肤撕破,所以糖尿病患者足部出现菌类后,可以在裂口部位涂上专业的护肤油,若干皲裂较深,出现皮肤破口,最好去医院处理伤口。
2、预防足癣
糖尿病患者本来足部就很脆弱,如果再感染足癣,那就得不偿失了,所以生活中要做到不与他人共用鞋袜、脚盆、剪刀和指甲钳等生活用品,避免到不清洁的浴池、游泳池洗浴和游泳,不在公共游泳池、浴室、健身房等地方赤脚行走,以防感染。
3、最少每年看一次足部医生
定期检查,早发现早治疗是糖尿病患者必须知道的准则,糖尿病人应每年至少看一次医生,检查足部不形状,走路方式及脚部受力点是否改变,此外,还要检查足部血液循环情况,特别是脚趾和跖骨下部位,如果年事已高,平时无法自己检查,那么就需要更加频繁的就医。
总之,糖尿病足是一种不能忽视的并发症,糖友们一定要积极对待,认真预防,只有这样才是对自己负责。
当出现这些症状时,要警惕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它是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等慢性并发症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糖尿病足溃疡可导致局部组织破溃、感染,引发深部脓肿、骨髓炎等,还可合并心脑血管急性病变,治疗费用高,预后差,是糖尿病患者截肢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目前大部分糖友们仅仅关注血糖数值的高低,而对糖尿病足危险性认识不足,存在预防意识薄弱、及时就诊率低的问题。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些糖尿病足预防的知识。
麻木疼痛
这是下肢感觉神经受损、感觉过敏的表现,预示患者存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是糖尿病足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分为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病变。感觉神经受损,保护性感觉丧失,使下肢对外界压力、冷热等因素的反应和抵抗下降,容易造成下肢破溃。
运动神经受损会影响下肢肌肉应力协调,导致足部畸形,容易受伤。自主神经受损的患者汗腺分泌功能异常,出现下肢皮肤干燥,增加感染的几率。我们建议,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和1型糖尿病患者诊断5年后,都应该筛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随后至少每年筛查1次。筛查手段主要是感觉阈值测定和下肢肌电图检查。
间歇性跛行
这是指当行走或运动过程中出现小腿腓肠肌疼痛,被迫停下来,休息后可继续行走或运动。它是由于下肢动脉硬化、钙化或狭窄,导致下肢血流减少、组织缺氧造成的,是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主要表现。对于5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或合并其他危险因素的(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等),每年至少行一次筛查,保护ABI(踝肱指数)、下肢动脉多普勒超声、CTA、MRA等。
足部发冷、皮肤变紫
当下肢微循环较差,血流缓慢、血液淤积、微血管扩张,足部皮肤就会呈现暗紫色。此时下肢肌肉组织缺氧严重,若发生破溃,不易愈合。
糖友们如何保护自己的脚控制血糖、血压、血脂
控制血糖是预防并发症的基础,也是治疗并发症的首要措施。但很多糖尿病病人常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等,控制血压、血脂也是保护血管、预防并发症的关键。必要时预防心血管事件,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他汀类药物调脂稳斑。
戒烟
吸烟会导致血管、特别是微血管受损。
检查足部和鞋袜
每天观察双足,注意下肢颜色、肤温、湿润度,是否有胼胝、水疱、硬结及拇外翻、爪形趾骨突出等畸形。建议穿着宽松、浅色的纯棉袜,保持干燥透气。选择透气、厚底的鞋子,避免高跟鞋、尖头鞋,必要时使用减压鞋或减压支具。若发现胼胝、嵌甲等,及时就医,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修剪,切勿自行修剪或到修脚店、公共浴室修理。
#科普一下#
糖尿病患者要注意三道坎,特别是腿上出现这种纹,马上去医院
糖尿病感染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高,免疫异常等原因,发生全身性严重感染的概率要比一般人高。面对伤口,我们该怎么处理?糖尿病患者要尤其注意什么?哪些情况是危险来临的信号?
一般情况下,划伤等创面较轻且并不深的伤口,可以先用流动的水将伤口中的小异物冲出来,冲干净后首选碘伏进行消毒。
因为碘伏的穿透性较好,且对皮肤刺激性小。相比于碘伏,酒精的刺激性较大,软组织穿透性不佳。
在生活中需要重视每一个小的伤口,小伤用碘伏(无碘伏情况下酒精亦可),大伤需尽快去往医院处理,病情变化时及时地治疗非常关键。
>>>>消毒方法
伤口消毒的目的是消灭伤口处的微生物,保持创面清洁。
小的切割伤:切面较齐、深度较浅,污染不严重,可以用清水冲后,用碘伏擦拭受伤部位至正常组织。
用碘伏消毒时要沿着伤口走势,避免留白,需覆盖所有伤口,范围尽可能大。涂完第一遍后自然风干,重复涂抹3~4遍即可,不需要包扎。
缝衣针刺伤:冲洗干净伤口,挤出少量血液后用碘伏擦拭,由中心向外周圆周样擦拭3~4遍。
如果伤口较深且创面有污染,需去往医院处理,评估是否需要打破伤风或进行更深层次的清创。
同时,消毒后还需要关注伤口的状态,如果其日渐愈合,说明消毒有效果。如果消毒后几天内组织越来越肿,范围越来越大,必须尽快去往医院。
注意:
消炎乳膏、抑菌乳膏成分不一,不建议在紧急处理伤口时使用。糖尿病患者做伤口消毒时,除了做好以上所有步骤,同时需要调控好血糖。
糖尿病在大众认知中是一种慢性病,但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往往牵扯到多个器官,会使各器官储备功能变差。
如果将正常人心、肺、肾脏等重要器官承受风险打击的能力计为10分,那么糖尿病患者可能只有2~3分。
因此一旦这些重要器官遇到紧急情况,糖尿病患者病情进展的速度会非常快。
其次,糖尿病患者免疫力较正常人差,出现小伤口不重视可能引发脓毒血症。皮肤损伤是糖尿病病人的第一道坎。
脓毒症:是ICU里常见的一种严重的危及生命的重症感染,可以导致全身各个器官受损。
同时,糖是细菌的一种良好的培养基,而糖尿病患者相当于的细菌的巨大培养皿,一旦发生重症感染导致的脓毒症,死亡率是非常高的。
在胰岛素发明以前,引起糖尿病患者死亡的最大原因就是感染,而导致死亡的起点可能就是皮肤一处小破损,慢慢引起局部坏死,最终可能导致重症感染。
因此,当糖尿病患者出现皮肤软组织感染,局部面积逐渐扩大,伤口不断进展,出现红肿热痛或是发烧、心率快、呼吸急促等症状,一定要引起重视尽快就医。
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得不好,再加上暴饮暴食,可能造成严重的胰腺感染,带来生命危险。
胰岛素不仅仅是降血糖,还兼具免疫调整功能,因此糖尿病患者也更易中招传染性疾病。
专家提醒糖尿病患者需注意以下2点:
①平时血糖的控制非常重要;
②有皮肤破溃等小问题一定要尽早处理。
当感染加重时,往往会出现呼吸、心率的增快。
这种状态是暂时性的,一旦失衡进入失代偿阶段,会出现多器官的衰竭,带来生命危险。因此在出现呼吸、心跳加快是需尽快救治。
两种情况,马上就医!
糖尿病患者感染加重时,会出现花斑征。
其中紫色花斑越大,全身感染程度就越重,感染进展的速度就越快,相应的死亡风险就越高,因此当出现典型花斑征时需尽快找ICU医生会诊。
同时,当感染加重时,患者体表温度湿冷。这是因为发生这种状况时感染往往已经引起了局部组织的缺血缺氧,逐渐进入休克的状态,微循环发生了改变,因此皮肤温度会降低。
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感染后出现花斑征或是体表温度降低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
除伤口感染加重会导致脓毒症外,泌尿系统感染同样会带来脓毒症的风险。这也是糖尿病病人的第二道坎。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不仅血糖高,尿糖也高,因此糖尿病患者易出现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的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一方面是因为女性尿路短,另一方面女性尿道离肛门和阴道更近,因此也比男性更易发生感染。
在尿路感染的早期,患者可能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轻度表现,或是低烧、乏力、不舒服等表现。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牙周经常感染如果处理不好,也会导致全身严重的感染,这是糖尿病病人的第三道坎。
糖尿病患者全身免疫力低下,平时出现牙周感染,不注意就会扩散至颌下,然后到纵隔,引起全身的炎症反应。
因此在早期,牙周组织出现两三天的红肿热痛,自己感觉在逐渐加重时,必须要及时就医。
专家提醒:糖尿病患者口腔环境偏酸性,在选择漱口液时,需注意避免醋等酸性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