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蒙古糖尿病(蒙古糖尿病多吗)

中国日报网 0
文章目录:

新疆轮台县一养殖户一场大病成就一个产业

治病与创业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

但是,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巴州)轮台县轮台镇依更巴格村村民居买?阿布来提那里,竟然产生了奇迹,他为治病养骆驼,又因养骆驼成就了一个产业!

3月23日,居买家来了许多人,有慕名来看刚出生10天小骆驼的、有来取经养骆驼的、也有来问喝骆奶强身健体的……

最让人入迷的,是居买带有传奇色彩的经历。

2002年,居买得了场大病,糖尿病叠加肺结核,病重时连走路都困难,别说下地干农活了,他家也被拖得成了低收入困难户。

就在居买四处求医问药时,有位蒙古族朋友告诉他,喝骆驼奶能提高免疫力,帮助治病。于是,居买向亲朋好友借了2.2万元,经那位朋友介绍,到焉耆县买了两头骆驼。

不久,一头骆驼产了崽,居买一边喝骆奶一边坚持规范治疗。

半年后,奇迹产生了,居买能下地行走,还能干轻一点的农活。

5年后,居买肺部病灶消失了,血糖稳定在8和9之间。

从行走困难到下地干农活,居买的经历成了一个鲜活的“真播剧”,消息不径而走,有上门买骆奶的、买骆驼的,也有上门取经的……

居买养的骆驼越来越多,来购买骆产品的人也越来越多,他也从一个农民变成了骆驼养殖专业户、骆产品交易经纪人,居买家的骆驼最多时有48头。

“骆奶一公斤60元,他还开发出了供品偿的小杯鲜骆奶……”轮台镇镇长艾海提·木沙介绍,该镇邻近轮台县城,每天下午7点左右,附近的村民、县城的居民,以及慕名而来的游客,排队购买骆驼奶,成了一道特别的风景。

现在,居买又抓住旅游大发展商机,拓展骆驼经营范围,每年金秋时节,居买带着骆驼到胡杨林景区,为游客提供摄影、骑行业务。仅仅一个多月,2018年挣了1.5万元、2019年挣了2万元。今年,居买准备带5头骆驼去景区去,增加服务内容。

艾海提说,居买靠养殖骆驼,一年收入15万元。镇里正在动员居买,牵头成立一个骆驼养殖合作社,开发从骆奶、骆绒到骆驼沙漠旅行系列业务,带动更多的困难户、脱贫户增收致富,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

居买因病成就一个产业故事,也成了该镇向游客推介的一个亮点。(邹焰忠 祁峰)(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来源:中国日报网

共建平台载体 助推中蒙协同创新 ——记自治区首个“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近年来,随着中蒙两国政治互信不断增强和科技合作的持续深化,内蒙古自治区与蒙古国的科技合作水平不断提升、科技合作领域不断拓宽。2019年,自治区积极参与科技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拥有了国家首批命名的“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中国-蒙古生物高分子应用联合实验室”。

优势互补 硕果累累

蒙古国是世界双峰驼的主要分布区,那里有优质的驼乳和骆驼种质资源,尤其是野生双峰驼种质资源,极为宝贵。揭示蒙古国不同品种的双峰驼驼乳营养成分,解析骆驼起源进化,是中国科研团队一直想做的事情。

内蒙古农业大学吉日木图教授的科研团队主要从事骆驼基因组、转录组、驼乳产品研发、驼乳理化特性及其医疗作用的研究,并在双峰驼遗传资源及生物多样性研究、骆驼宝克研究、骆驼胎盘、驼奶化工产品等领域的研究始终走在前列,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

在探寻蒙古国双峰驼遗传资源及生物多样性研究过程中,吉日木图科研团队在调研中了解到,蒙古国需求一批用于生物高分子应用研究的实验设备,同时需要生物高分子应用研究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培训与学习。对方希望,中国与蒙古国互派科技人员,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并开展对蒙古国特有的生物高分子物质及活性物质进行联合研究开发及应用。

经中国与蒙古国双方多次交流与探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国战略伙伴关系中长期发展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与蒙古国教育科学部关于在蒙古国建设第一个国家科技园的合作谅解备忘录》以及《中蒙友好交流纪念活动方案》,2016年2月22日,“中国-蒙古生物高分子应用联合实验室”在蒙古国乌兰巴托揭牌成立。

实验室建成后,购置了成套仪器设备,使实验室具备了先进水平的生物高分子物质研发的试验设施,能够完成动物、植物、微生物高分子物质的提取及其结构与功能分析。另外,对蒙古国相关技术人员进行35人次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自身的科研水平,促进中蒙联合实验室的科技水平及多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基于实验室现有的仪器以及研究人员,多次帮助蒙古国当地的一些大学以及科研单位测定并分析相关食品中的氨基酸含量。对中国和蒙古国共计366峰双峰驼驼乳进行常规性营养成分的测定,构建了中蒙双峰驼驼乳指纹图谱数据库。此外,通过双峰驼群体基因组学的测序揭示了双峰驼遗传多样性和起源进化史,最新成果发表在了国际顶级期刊Nature旗下《Communications Biology》杂志上。建立了国内外首个骆驼科基因组数据库,为今后了解双峰驼群体的起源分化、沙漠适应性分子机制,以及畜牧经济性状相关基因的挖掘提供了珍贵的基因数据资源。

迈上新台阶 力争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自“中国-蒙古生物高分子应用联合实验室”建设以来,实验室与中国、蒙古国多所高校以及研究院建立了长久友好的合作关系,给实验室带来强大的科学技术支撑。中蒙生物高分子应用研究联合实验室主任、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吉日木图介绍:“实验室先后研发出两种药物,即增强血液循环降血脂血压的三参胶囊和改善肠道微生物的乳酸菌胶囊。还组织编写并出版了《骆驼与糖尿病》书籍,书籍主要以骆驼基因组及生物特性,骆驼乳以及骆驼EETs的基础研究数据为材料,结合人类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发病现状,以新颖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辅以详实的科研数据、大量的实物描述和图片展示,阐述骆驼乳相关产品的开发及其在预防和治疗糖尿病中的应用前景”。

2019年5月,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科技部面向全国开展了首批“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评审认定工作,经过组织推荐和答辩,最终认定了14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其中,依托自治区内蒙古农业大学建设的“中国-蒙古生物高分子应用联合实验室”成功入选,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个“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自治区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是以“共建共享、需求导向、能力建设、示范引领”为建设宗旨,推动国内外科学家的务实合作,并为推进“一带一路”创新之路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中国-蒙古生物高分子应用联合实验室”在建设具有时代特色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高分子应用工程学科,联合开展国际前沿的高分子应用科学问题研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且勇于创新的科研人员以及高水平的卓越工程师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研究,并且一直在积极探索联合实验室的国际化运行体制和管理机制。目前,借助联合实验室,中蒙双方已合作完成了蒙古国特有的百种动物生物资源样本和生物信息数据采集试验,并建设了生物资源数据库,对提升蒙古国生物分子研究水平,拓展两国生物资源开发合作与科研服务,促进两国农牧业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吉日木图表示,未来联合实验室将继续合作完成动物、植物、微生物天然高分子物质的分析,建立并完善其蛋白质资源与数据库。提升中蒙两国生物高分子科学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核心技术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减少中蒙两国企业对外国技术的依赖性,使联合实验室成为生物高分子应用研究的技术辐射中心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平台。

最不易得糖尿病的中国人,竟然在这个省!

曾经有一个口号叫作,“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这句话当然不甚严谨,因为真的得了病,靠吃是解决不了的,但我们如果未雨绸缪,学会健康地吃,可以减少得病的概率。

明天,也就是2024年11月14日,是联合国规定的第十八个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有点黑色幽默,因为叫作“糖尿病与幸福感”,旨在将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作为糖尿病健康服务的核心,促进患者健康生活。

话虽如此,但我们其实都知道,得了糖尿病必定意味生活质量的下降。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 12.8%,这意味着我国糖尿病患者超过 1.4 亿,占全球糖尿病患者的 26%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第 10 版糖尿病图谱,中国的糖尿病是全球绝对负担最大的国家,并且随着过去几十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患病率持续上升。

我国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也较高,约为 35.2%。如果不加以干预,这些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未来很可能会发展成糖尿病。

形成糖尿病的原因很多,如遗传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与中国人生活方式,特别是饮食的改变有直接的关系。

因为在中国,糖尿病的发病有极其明显的区域特点,最高的省(自治区)发病率足足是最低的省份的三倍。他们之间的饮食习惯也迥然不同。

根据《英国医学期刊(BMJ)》连续发布的分别名为《使用美国糖尿病协会 2018 年诊断标准记录的中国大陆糖尿病患病率:全国横断面研究》《中国蒙古族 2 型糖尿病患病率、认知、治疗和控制情况及其决定因素:IMAGINS 2015–2020 横断面分析》等论文显示,中国人中糖尿病最高的地区是内蒙古自治区,并对其原因做了分析。

通过对 75,880 名 18 岁及以上的参与者进行研究,科学家得出结论:中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糖尿病患病率最低是贵州省,仅为6.2%,患病率最高的是内蒙古自治区,为19.9%。在被调查的5个民族中,汉族糖尿病患病率最高(12.8%),回族最低(6.3%)。

对此,研究报告解释为这与内蒙古地区人民饮食习惯相关,如进食肉类较多,较少食用蔬菜和水果,普遍喜欢饮酒。同时,身体超重比例较高。

报告还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年轻人中患病比例近年呈快速下降趋势,而50岁以上人群则出现上升趋势。一项研究表明,婴幼儿时期经常处于吃不饱状况的人,过上天天吃大餐的生活后,他们50岁以后的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会更高。

幼年接触饥荒是否会影响糖尿病发病率仍存在争议,这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调查。

至于贵州人为什么得糖尿病的概率小,报告虽然没有给出答案,但有网友说那时山多,人运动多,而且那里食材丰富,天天换花样吃。

虽是玩笑,但也不无几分道理。